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數據線檢測設備技術領域,特指一種可用于各種數據線的自動測試設備。
背景技術:
:
通常所述的數據線主要是數據傳輸線,例如usb數據線等,其一般包括:線纜、以及設置在線纜兩端的插頭。生產時,將線纜裁切成額定的長度,然后將線纜中的芯線與插頭中對應的端子電性連接,再將插頭組裝完成即可。
生產后的數據線需要對其進行檢測,一般檢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中一項是對數據線的電性性能進行檢測,包括檢測數據線兩端插頭之間的電阻、電壓等,主要檢測數據線是否導通,并且各項電性指標是否達標。另外一個檢測主要是檢測數據線的機械性能,主要檢測數據線的線纜與插頭連接處的結合是否穩(wěn)固,這需要進行折彎測試,即通過測試裝置不斷的對線纜進行彎折擺動的疲勞測試,以模擬數據線在使用過程中受到的彎折時,線纜與插頭結合處是否會出現(xiàn)脫落。
目前的電性測試與機械性能測試是分開測試,這就需要操作人員進行物料的轉送,這樣就會導致生產效率較低。本發(fā)明人經過不斷的設計與改進,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以實現(xiàn)對數據線電性性能、機械性能的自動化測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數據線自動化測試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數據線的自動測試設備包括:載具輸送端、測試線、載具回收端、分揀機械手、機臺以及用于放置數據線的載具,其中,所述的測試線安裝在機臺上,載具輸送端和載具回收端分別位于機臺的起始端和末尾端,于機臺上安裝有載具傳輸帶;所述的載具輸送端具有一輸送端升降機構,于該輸送端升降機構上設置有輸送端傳輸帶;所述的測試線上設置有貫穿測試線的載具傳輸通道;所述的載具回收端具有一回收端升降機構,該回收端升降機構上設置有回收端傳輸帶;所述的分揀機械手位于載具回收端上方;載具通過載具輸送端上的輸送端傳輸帶送入測試線上的載具傳輸通道,將數據線的插頭卡嵌在載具上對應開設的卡槽中,裝載有數據線的載具在后續(xù)空載的載具推動下沿載具傳輸通道行進,并經過測試線檢測后,被推送至正位于測試線末端的載具回收端的回收端傳輸帶中;通過分揀機械手將檢測完畢的數據線分揀至物料盒中,載具回收端通過回收端升降機構下降到與機臺上載具傳輸帶的對應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對接,通過載具傳輸帶將載具傳輸至載具輸送端,載具輸送端此時通過自身的輸送端升降機構令輸送端傳輸帶下降到與機臺上載具傳輸帶對應的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對接,載具通過載具傳輸帶重新被送入載具輸送端的輸送端傳輸帶,最后通過輸送端升降機構令輸送端傳輸帶上升,再次與測試線的載具傳輸通道對接,從而實現(xiàn)載具的循環(huán)。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測試線依次包括:用于將待測數據線放置在載具上的上料位、用于數據線檢測的電性測試工位、用于數據線檢測的性能測試工位,所述的載具傳輸通道貫穿該上料位、電性測試工位和性能測試工位。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電性測試工位上方設置有電性測試壓緊機構,該電性測試壓緊機構包括:位于電性測試工位上方的橫板、位于橫板與電性測試工位之間的壓板、固定在橫板上并且活塞桿與壓板連接的氣缸、以及固定在橫板上并與壓板固定連接的導向組件,通過氣缸推動壓板向下運行,將經過電性測試工位的載具壓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性能測試工位上方設置有性能測試壓緊機構,該性能測試壓緊機構包括:位于性能測試工位上方的橫板、位于橫板與性能測試工位之間的壓板、固定在橫板上并且活塞桿與壓板連接的氣缸、以及固定在橫板上并與壓板固定連接的導向組件,通過氣缸推動壓板向下運行,將經過性能測試工位的載具壓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性能測試工位處設置有一擺動測試機構,該擺動測試機構包括:位于載具傳輸通道旁側的升降機構、位于升降機構與載具傳輸通道之間的夾緊機構,所述的升降機構包括:固定在機臺上的升降氣缸、與升降氣缸活塞桿連接的升降板、與升降板連接的導向柱、以及固定在機臺上并與導向柱配合的導向軸套;所述的夾緊機構包括數量與載具上數據線對應的夾緊件,該夾緊件安裝在一夾緊氣缸上,通過夾緊氣缸推動夾緊件上升將數據線夾緊,數據線擱置在升降機頭的升降板上,并隨升降板的升降實現(xiàn)往復彎折。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分揀機械手包括:與載具傳輸通道垂直設置的橫梁、滑動連接在橫梁上并可沿橫梁移動的滑動座、固定在滑動座上的機械手氣缸、與機械手氣缸的活塞桿固定并且方向與載具傳輸通道平行的機械手臂、均勻設置在機械手臂上、并且與載具上數據線插頭數量對應的機械手夾頭,該機械手夾頭通過獨立的氣動管路驅動實現(xiàn)獨立的開合,以將待測數據線的插頭夾住或松開。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于所述分揀機械手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物料盒,分別用于檢測合格或不合格的數據線。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載具呈條狀,于載具上開設有若干組與數據線插頭對應的卡槽,每組卡槽分別包括對應數據線第一插頭和第二插頭的第一卡槽和第二插頭,并且沿載具的軸向方向設置有一貫穿的通槽,該通槽穿過所有的卡槽。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載具下方設置有凸起,所述的載具傳輸通道的通道底部設置有與該凸起對應的凹槽。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的工作方式如下:載具通過載具輸送端上的輸送端傳輸帶送入測試線上的載具傳輸通道,抵達上料位后,利用上料位將數據線的插頭卡嵌在載具上對應開設的卡槽中,然后裝載有數據線的載具在后續(xù)空載的載具推動下沿載具傳輸通道行進,并依次經過測試線的電性測試工位和性能測試工位,進行檢測,檢測完成后,載具繼續(xù)被推送至正位于測試線末端的載具回收端的回收端傳輸帶中;通過分揀機械手將檢測完畢的數據線分揀至物料盒中,即通過分揀機械手將合格與不合格的產品放置到不同的物料盒中。接著,載具回收端通過回收端升降機構下降到與機臺上載具傳輸帶的對應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對接,通過載具傳輸帶將載具傳輸至載具輸送端,載具輸送端此時通過自身的輸送端升降機構令輸送端傳輸帶下降到與機臺上載具傳輸帶對應的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對接,載具通過載具傳輸帶重新被送入載具輸送端的輸送端傳輸帶,最后通過輸送端升降機構令輸送端傳輸帶上升,再次與測試線的載具傳輸通道對接,從而實現(xiàn)載具的循環(huán)。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可實現(xiàn)載具的自動循環(huán)使用,一次性、自動完成對數據線的測試,無需中轉,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3是圖1中a處放大圖;
圖4是圖1中b處放大圖;
圖5是本發(fā)明傳動部件的主視圖;
圖6是圖5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中載具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分揀機械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全部流程采用自動化作業(y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可以確保產品的加工品質。
見圖1-8所示,本發(fā)明為一種數據線的自動測試設備,該設備包括:載具輸送端1、測試線2、載具回收端3、分揀機械手4、機臺5以及用于放置數據線的載具9。所述的測試線2安裝在機臺5上,載具輸送端1和載具回收端3分別位于機臺5的起始端和末尾端,于機臺5上安裝有載具傳輸帶6。
載具9是用于傳輸數據線所使用的夾具,參見圖7所示,所述的載具9呈條狀,于載具9上開設有若干組與數據線90插頭對應的卡槽,每組卡槽分別包括對應數據線90第一插頭901和第二插頭902的第一卡槽91和第二卡槽92,并且沿載具9的軸向方向設置有一貫穿的通槽93,該通槽93穿過所有的卡槽。所述的載具9下方設置有凸起94,該凸起94其導向定位作用,后面所述的載具傳輸通道20的通道底部設置有與該凸起94對應的凹槽。
使用時,數據線在測試線2的上料位21進行上料,將每條數據線90的第一插頭901、第二插頭902分別卡嵌在第一卡槽91和第二卡槽92上。通常一條載具9可以放置多條數據線90,本實施例中放置了4條數據線90,這些數據線90的線纜部分朝向同一方向自然放置。
下面按照載具9的傳輸方向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結合圖1、2、3、5所示,所述的載具輸送端1具有一輸送端升降機構11,于該輸送端升降機構11上設置有輸送端傳輸帶12;載具9通過載具輸送端1上的輸送端傳輸帶12送入測試線2上的載具傳輸通道20,將數據線90的插頭卡嵌在載具9上對應開設的卡槽中,裝載有數據線90的載具9在后續(xù)空載的載具9推動下沿載具傳輸通道20行進。輸送端傳輸帶12采用皮帶傳輸,該輸送端傳輸帶12與載具傳輸通道20的對接的位置設置有導向擋板121,該導向擋板121的末端呈喇叭口造型(見圖3所示),這樣便于載具9順利的有輸送端傳輸帶12進入載具傳輸通道20中。
上述的載具傳輸通道20是貫穿整個測試線2的一條輸送通道,載具9上的數據線90將通過該載具傳輸通道20完成測試。
結合圖4、5、6所示,所述的測試線2依次包括:用于將待測數據線放置在載具9上的上料位21、用于數據線檢測的電性測試工位22、用于數據線檢測的性能測試工位23,所述的載具傳輸通道20貫穿該上料位21、電性測試工位22和性能測試工位23。
上料位21具有一個相對開放的區(qū)域,此處用于作業(yè)人員將數據線90放置在運行到此處的載具9,然后載具9將帶著數據線運行到下一個電性測試工位22。
電性測試工位22主要是用來檢測數據線90的各項電性性能,例如電阻、電壓等,以測試該數據線是否可以導通。
由于電性測試工位22測試時,需要使用外接插頭與數據線90的第一、第二插頭對接,所以為了保證在插頭插拔過程中數據線不會發(fā)生移動,在電性測試工位22的上方設置有電性測試壓緊機構24,該電性測試壓緊機構24包括:位于電性測試工位22上方的橫板241、位于橫板241與電性測試工位22之間的壓板242、固定在橫板241上并且活塞桿與壓板242連接的氣缸243、以及固定在橫板241上并與壓板242固定連接的導向組件244,通過氣缸243推動壓板242向下運行,將經過電性測試工位22的載具9壓緊。
經過電性測試工位22后,載具9繼續(xù)行進,進入性能測試工位23,同樣的該性能測試工位23上方設置有性能測試壓緊機構25,該性能測試壓緊機構25包括:位于性能測試工位23上方的橫板251、位于橫板251與性能測試工位23之間的壓板252、固定在橫板251上并且活塞桿與壓板252連接的氣缸253、以及固定在橫板251上并與壓板252固定連接的導向組件254,通過氣缸253推動壓板252向下運行,將經過性能測試工位23的載具9壓緊。
性能測試工位23一種重要的測試項目就是測試數據線的彎折疲勞測試,本發(fā)明在所述的性能測試工位23處設置有一擺動測試機構26,該擺動測試機構26包括:位于載具傳輸通道20旁側的升降機構261、位于升降機構261與載具傳輸通道20之間的夾緊機構262,所述的升降機構261包括:固定在機臺5上的升降氣缸2611、與升降氣缸2611活塞桿連接的升降板2612、與升降板2612連接的導向柱2613、以及固定在機臺5上并與導向柱2613配合的導向軸套2614;所述的夾緊機構262包括數量與載具9上數據線90對應的夾緊件2621,該夾緊件2621安裝在一夾緊氣缸2622上,通過夾緊氣缸2622推動夾緊件2621上升將數據線90夾緊,數據線90擱置在升降機頭261的升降板2612上,并隨升降板2612的升降實現(xiàn)往復彎折。本發(fā)明的擺動測試機構26可以模擬數據線常規(guī)使用時可能收到的自然彎折,從而令測試更加準確。
數據線90經過上述測試后,將進入載具回收端3。所述的載具回收端3具有一回收端升降機構31,該回收端升降機構31上設置有回收端傳輸帶32。所述的分揀機械手4位于載具回收端3上方。
當載具9運行到載具回收端3后,首相需要通過分揀機械手4將合格與否的數據線進行分揀。結合圖5、8所示,所述的分揀機械手4包括:與載具傳輸通道20垂直設置的橫梁41、滑動連接在橫梁41上并可沿橫梁41移動的滑動座42、固定在滑動座42上的機械手氣缸43、與機械手氣缸43的活塞桿固定并且方向與載具傳輸通道20平行的機械手臂44、均勻設置在機械手臂44上、并且與載具9上數據線90插頭數量對應的機械手夾頭45,該機械手夾頭45通過獨立的氣動管路驅動實現(xiàn)獨立的開合,以將待測數據線90的插頭夾住或松開。通過分揀機械手4將檢測完畢的數據線分揀至兩個物料盒40中。兩個物料盒40分別設置在載具回收端3的兩側,分別用于放置合格與不合格的數據線。
所述的載具回收端3具有一回收端升降機構31,該回收端升降機構31上設置有回收端傳輸帶32。該回收端傳輸帶32可以采用皮帶傳輸,如載具輸送端1的結構,其也可采用其他輸送結構,見圖6所示,在用一氣缸推送機構321,當收端升降機構31帶動回收端傳輸帶32下降到指定高度后,通過氣缸推送機構321將載具9推送至機臺5上載具傳輸帶6上,載具傳輸帶6采用皮帶傳輸,當載具9通過氣缸推送機構321被推送至載具傳輸帶6上后,在摩擦力作用下,載具傳輸帶6將帶動載具向載具輸送端1運行。
由前面所述可以了解,載具9通過載具輸送端1上的輸送端傳輸帶12送入測試線2上的載具傳輸通道20,將數據線90的插頭卡嵌在載具9上對應開設的卡槽中,裝載有數據線90的載具9在后續(xù)空載的載具9推動下沿載具傳輸通道20行進,并經過測試線2檢測后,被推送至正位于測試線2末端的載具回收端3的回收端傳輸帶32中;通過分揀機械手4將檢測完畢的數據線分揀至物料盒40中。此時,將通過載具回收端3對載具9進行回收,其是通過回收端升降機構31下降到與機臺5上載具傳輸帶6的對應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6對接,通過載具傳輸帶6將載具9傳輸至載具輸送端1,載具輸送端1此時通過自身的輸送端升降機構11令輸送端傳輸帶12下降到與機臺5上載具傳輸帶6對應的高度,并與載具傳輸帶6對接,載具9通過載具傳輸帶6重新被送入載具輸送端1的輸送端傳輸帶12,最后通過輸送端升降機構11令輸送端傳輸帶12上升,再次與測試線2的載具傳輸通道20對接,從而實現(xiàn)載具9的循環(huán)。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發(fā)明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