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學分析儀器,特別指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
現(xiàn)有的半微量凱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由分液套筒內套蒸餾室,蒸汽管從分液套筒內的蒸餾室大約中部伸入蒸餾室,這種結構決定了它只有單道且不可控,不能充分利用蒸餾室空間,試樣處理量較少,用途單一,只能進行蒸汽蒸餾,并且一旦蒸汽壓力下降,試樣容易從蒸餾室倒流,使試驗失敗。微量凱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它的蒸汽管直接與另外分液筒,蒸汽發(fā)生器單道串接,進入蒸餾室,這樣在蒸餾過程中,會在蒸餾室樣品中帶來大量的蒸汽凝結的水分,使處理樣品的量較少,用途單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能充分利用蒸餾室的空間,試樣處理量大,多用途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的管道蒸餾器。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設計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分液套筒上開一出汽管,蒸汽水封安全管從蒸餾室球部直插入蒸餾室,構成內外雙管雙道活外接的結構。
使用本實用新型有如下好處,由于蒸汽管是從蒸餾室球部插入蒸餾室,且蒸汽先通過分液套筒對蒸餾室加熱后再進入蒸餾室,這樣比微量凱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給樣品帶來的水分少,就同樣大小的蒸餾器而言,就比微量及半微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容納更多的樣品。再一個好處是由于蒸汽水封安全管與出汽管不直相接,這樣在要進行蒸汽蒸餾時,可以直接將蒸汽接入蒸汽水封安全管,也可在蒸汽水封安全管和出汽管之間用一膠管串接,蒸汽接入進汽管再通過出汽管進入水封安全管。在要進行蒸汽浴加熱時,水封安全管與出汽管之間不相接,蒸汽接入進汽管后從出汽管出,就能對蒸餾室里樣品加熱,形成內外雙管雙道活外接的結構。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結構示意圖,用玻璃制造。
圓管狀蒸餾室(5)上接蒸餾室球部(9)、外套圓筒狀分液套筒(6),分液套筒(6)比蒸餾室(5)長約五分之一,分液套筒(6)底部有一排液管(7),距底部大約2/5處有一進汽管(8),靠近頂部與進汽管(8)同一平面的另一邊有一出汽管(3)。上部做成彎鉤狀的蒸汽水封安全管(4)從蒸餾室球部(9)插入長度到達蒸餾室(5)距底部3mm處,彎鉤朝向出汽管(3),在蒸汽水封安全管(4)上部接有進樣管(1)。氮球(11)通過玻管(10)與蒸餾室球部(9)連接,連接管(12)一端接在氮球(11)上,另一端是14/25標準磨口接頭。本實施例是以下述方式工作樣品從進樣管(1)加入到蒸餾室(5),進樣管(1)用膠皮管封住。如果進行蒸汽浴加熱,蒸汽從進汽管(8)進入分液套筒(6)加熱蒸餾室(5),尾汽從出汽管(3)排出;如果進行蒸汽蒸餾有二種加熱方式,一是蒸汽直接接到蒸汽水封安全管(4)對蒸餾室(5)內樣品加熱,二是在出汽管(3)和蒸汽水封安全管(4)之間套上一膠皮管(2),蒸汽從進汽管(8)進入分液套筒(6)先對蒸餾室(5)間接加熱后,經出汽管(3)及膠皮管(2)到蒸汽水封安全管(4)對蒸餾室(5)內樣品直接加熱。餾分經蒸餾室球部(9)、玻管(10)、氮球(11)、連接管(12)餾出。
權利要求1.一種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由蒸餾室(5)、蒸餾室球部(9)、分液套筒(6)、蒸汽水封安全管(4)、進樣管(1),連接管(12)、氮球(11)、玻管(10)、進汽管(8)、出汽管(3)、排液管(7)部件構成,其特征是蒸汽水封安全管(4)從蒸餾室球部(9)插入蒸餾室(5),分液套筒(6)上開一個出汽管(3),構成內外雙管雙道活外接的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其特征還在于,蒸汽水封安全管(4)上部作成彎鉤狀,上部接有進樣管(1)。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其特征還在于,出汽管(3)在分液套筒(6)靠頂部與進汽管(8)同一平面的另一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其特征還在于,蒸汽水封安全管(4)彎鉤朝向出汽管(3)。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其特征是,分液套筒(6)比蒸餾室(5)長約五分之一。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凱氏定氮裝置用管道蒸餾器,其特征還在于,蒸汽水封安全管(4)從蒸餾室球部(9)插入長度到達蒸餾室(5)距底部3mm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凱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有進樣管(1)、出汽管(3)、蒸汽水封安全管(4)、蒸餾室(5)、分離套筒(6)、排液管(7)、進汽管(8)、蒸餾室球部(9)、玻管(10)、氮球(11)、連接管(12)等部件構成,其蒸汽水封安全管(4)從蒸餾室球部(9)插入蒸餾室(5),分液套筒(6)上開有出汽管(3),構成內外雙管雙道活外接的結構。這樣具備了進行蒸汽蒸餾、蒸汽浴加熱等功能,與傳統(tǒng)的凱氏定氮裝置用蒸餾器比具有多功能、安全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B01L3/16GK2078195SQ90221729
公開日1991年6月5日 申請日期1990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馮懷信, 吳貽開, 謝雍蘭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稻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