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藥材搗碎器。
背景技術:
中藥即中醫(yī)用藥,為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特有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中藥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藥材,想要發(fā)揮中藥的藥效,需要長時間的煎熬。隨著中藥理療
的普及,人們對中藥的療效比較注重,于是就有了搗藥罐的誕生。搗藥罐已經(jīng)普及到普通家
庭,并應用到生活中,逐漸演變成搗藥器、搗碎器等,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搗藥罐,一般由搗藥筒、搗藥杵及蓋子組成,其主要是利用搗藥杵的碾壓將藥材粉碎,為煎藥節(jié)約時間,發(fā)揮藥材的最好療效,但是現(xiàn)有的搗藥罐都是利用人工搗藥,費時費力,并且搗藥人員由于長時間搗藥比較疲憊,對藥材搗碎的不夠均勻,不能發(fā)揮藥材的最好療效。中國專利CN202860658U 揭示了一種電動活塞式搗藥裝置,其包括含藥臼、搗藥杵、連接、活塞、電動機和箱體,藥臼設置在箱體的下側,搗藥杵通過連接桿與活塞內(nèi)部連接,活塞上端與支架的上端連接,電動機設置在箱體的內(nèi)部。然而其雖然可以實現(xiàn)自動搗藥,減少了搗藥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搗藥效率,但是其在搗藥時,中藥很容易粘附在含藥臼的底部,從而影響搗藥的效果且不易回收搗好的中藥,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同時搗好藥以后,需要從含藥臼中將搗好的中藥挖出來或者倒出來,使得回收較為麻煩,提高了搗藥人員的工作強度,無法實現(xiàn)對中藥的自動回收,并且搗藥杵很難進行定位,容易晃動,從而影響了搗藥的效,無法使得中藥的藥效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中藥材搗碎器,包括底座、框體、擠壓裝置、定位框、搗藥裝置及回收裝置,框體包括位于內(nèi)部的支撐塊、水平板及定位桿,擠壓裝置包括擠壓框、第一鋸齒、第一彈簧、豎直桿及滾輪,搗藥裝置包括固定框、第二彈簧、搗藥桿、滑塊、支撐桿、橢圓輪及碾壓輪,定位框包括第四水平部、第三豎直部、第五水平部及矩形塊,回收裝置包括底板、第三彈簧及收料箱,其減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使得中藥的藥效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中藥材搗碎器,包括底座及位于底座上方的回收裝置和框體,其結構特點為:還包括位于所述框體上方的擠壓裝置及定位框、設置于所述定位框上的搗藥裝置,所述框體包括位于內(nèi)部的支撐塊、位于所述支撐塊上方的定位桿;所述擠壓裝置包括擠壓框、設置于所述擠壓框側壁的第一鋸齒、位于所述擠壓框內(nèi)部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擠壓框外側的豎直桿及設置于所述豎直桿上的滾輪;在滾輪上設有第二鋸齒,所述第二鋸齒與第一鋸齒能相互齒合;所述搗藥裝置包括固定框、與固定框相連接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搗藥桿、位于所述搗藥桿一側的滑塊、位于所述滑塊同側的支撐桿、設置于所述支撐桿上的橢圓輪及位于所述搗藥桿下方的碾壓輪,所述橢圓輪在電機的帶動下能進行旋轉(zhuǎn)運動,且橢圓輪通過其旋轉(zhuǎn)過程中與滑塊的接觸而能帶動搗藥桿上升或下降。
優(yōu)選的,所述擠壓裝置共設置了兩個,兩個擠壓裝置相對于搗藥桿呈左右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擠壓框包括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上方的第一豎直部、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一側的第二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下方的第二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豎直部下方的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伸入到框體內(nèi),所述第一水平部、第一豎直部、第二水平部、第二豎直部及第三水平部一體成型。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框包括第四水平部、位于所述第四水平部上方的第三豎直部、位于所述第三豎直部上方的第五水平部及設置于所述第五水平部上的矩形塊,所述搗藥桿穿過矩形塊而伸入到定位框內(nèi)。
優(yōu)選的,所述回收裝置包括底板、收料箱,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呈水平狀,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左側鉸鏈連接在支撐塊的側面,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設有矩形槽,所述支撐塊的側面設有凸塊,所述凸塊收容于所述矩形槽中。
進一步的,在底板下表面的左側還設置有第三彈簧,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還設置有碾壓電機,所述碾壓電機與碾壓輪相連接,所述碾壓輪在碾壓電機的驅(qū)動下能正向或反向旋轉(zhuǎn)。
進一步的,還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設置在框體中,并具體設置在框體的定位桿與擠壓裝置的第一水平部之間,所述搗藥桿穿過水平板而伸入到框體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擠壓裝置的第二水平部與框體的定位桿之間。
優(yōu)選的,在框體的一側開設有投料門,所述投料門的一端與框體的側面鉸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收料箱包括左壁及右壁,所述左壁的上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左壁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接觸并能抵靠在底板下表面的低端而將底板抵緊在凸塊上。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塊的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呈彎曲狀,所述支撐塊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水平板呈長方體,所述水平板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板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的側面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豎直部貫穿所述水平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定位桿與所述第一豎直部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鋸齒設置于所述第二豎直部的外側,所述第一鋸齒呈三角形,所述第一鋸齒與所述第二豎直部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彈簧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
優(yōu)選的,所述豎直桿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豎直桿軸轉(zhuǎn)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搗藥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碾壓輪呈圓柱體,所述碾壓輪水平放置,所述碾壓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與所述搗藥桿軸轉(zhuǎn)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所述的中藥材搗碎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實現(xiàn)自動對中藥的碾壓,搗藥效果好,同時在進行搗藥的過程中,可以對框體內(nèi)部的中藥往下擠壓,其不僅使得碾壓輪對中藥進行多次重復碾壓,而且所述碾壓輪可以轉(zhuǎn)動,有利于對中藥進行回收,從而可以實現(xiàn)對碾壓完的中藥自動進行回收,減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以使得中藥的藥效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中藥材搗碎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 為本發(fā)明中藥材搗碎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 底座;11- 第一支架;12- 第二支架;2- 框體;21- 支撐塊;211- 凸塊;22- 水平板;23- 定位桿;3- 擠壓裝置;31- 擠壓框;311- 第一水平部;312- 第一豎直部;313- 第二水平部;314- 第二豎直部;315- 第三水平部;32- 第一鋸齒;33- 第一彈簧;34- 豎直桿;341- 第一凹槽;35- 滾輪;351- 第二鋸齒;4- 搗藥裝置;41- 固定框;411- 豎桿;412- 橫桿;42- 第二彈簧;43- 搗藥桿;431- 第二凹槽;44- 滑塊;45- 支撐塊;451- 第三凹槽;46- 橢圓輪;47- 碾壓輪;5- 定位框;51- 第四水平部;52- 第三豎直部;53- 第五水平部;54- 矩形塊;6- 回收裝置;61- 底板;62- 第三彈簧;63- 收料箱;7- 投料門。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 所示,本發(fā)明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1 上方的框體2、位于所述框體2 上方的擠壓裝置3、位于所述框體2 上方的定位框5、設置于所述定位框5 上的搗藥裝置4 及回收裝置6。
如圖1 所示,所述底座1 呈長方體,所述底座1 水平放置,所述底座1 上設有第一支架11 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 右側的第二支架12。所述第一支架11 呈L,所述第一支架11 的一端與所述底座1 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1 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2 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2 呈L 型,所述第二支架12 的一端與所述底座1 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12 的另一端與所述框體2 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 所示,所述框體2 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框體2 豎直放置,所述框體2 包括內(nèi)部的支撐塊21、位于所述支撐塊21 上方的水平板22 及位于所述水平板22 上方的定位桿23。所述支撐塊21 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支撐塊21 的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支撐塊21 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2 的下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nèi),所述支撐塊21 的上表面呈彎曲狀,所述支撐塊21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塊21 的側面上設有凸塊211,所述凸塊211 呈長方體,且與所述支撐塊21 固定連接。所述水平板22 呈長方體,所述水平板22 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板22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水平板22 設置在框體2 中,并具體設置在框體2 的定位桿23 與擠壓裝置3 的第一水平部311之間,所述搗藥桿43 穿過水平板22 而伸入到框體2 內(nèi)。所述定位桿23 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定位桿23 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23 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23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23 的上表面與所述框體2 的上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nèi)。
在框體2 的一側開設有投料門7,所述投料門7 的一端與框體2 的側面鉸鏈連接,通過該投料門7 而實現(xiàn)向框體2 內(nèi)投放待搗碎的藥物。
如圖1 所示,所述擠壓裝置3 設有兩個且相對于搗藥桿43 呈左右對稱分布。所述擠壓裝置3 包括擠壓框31、設置于所述擠壓框31 上的第一鋸齒32、位于所述擠壓框31 內(nèi)部的第一彈簧33 位于所述擠壓框31 外側的豎直桿34 及設置于所述豎直桿34 上的滾輪35。所述擠壓框31 包括第一水平部311、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上方的第一豎直部312、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右側的第二水平部313、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313 下方的第二豎直部314 及位于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下方的第三水平部315,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伸入到框體2內(nèi),所述第一水平部311、第一豎直部312、第二水平部313、第二豎直部314 及第三水平部315 一體成型。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位于所述框體2 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內(nèi)表面緊密接觸。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貫穿所述水平板22 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可以上下移動,所述定位桿23 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與所述框體2 的內(nèi)表面之間,所述定位桿23 與所述第一豎直部312 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水平部313 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水平部313 水平放置且位于所述框體2 的上方。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位于所述框體2 的外側。所述第三水平部315 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水平部315 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水平部315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外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鋸齒32 設置于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的側面上,所述第一鋸齒32 呈三角形,所述第一鋸齒32 與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3 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彈簧33 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桿23 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3 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水平部313 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3 呈壓縮狀態(tài),使得所述擠壓框31 具有向上移動的傾向。所述豎直桿34 呈長方體,所述豎直桿34 豎直放置,所述豎直桿34 位于所述第二豎直部314 的外側,所述豎直桿34 的上表面與所述定位框5 固定連接。所述豎直桿34 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341,所述第一凹槽341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35 呈圓柱體,所述滾輪35 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41 中且與所述豎直桿34 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滾輪35 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341 中旋轉(zhuǎn),所述滾輪35 上設有第二鋸齒351,所述第二鋸齒351 與所述第一鋸齒32 相互齒合在一起,所述第二鋸齒351 設有若干組,所述每組第二鋸齒351 之間的距離遠大于所述每組內(nèi)第二鋸齒351 之間的距離,從而可以使得擠壓框31 不斷的上下移動。
如圖1 所示,所述搗藥裝置4 包括固定框41、位于所述固定框41 下方的第二彈簧42、位于所述第二彈簧42 下方的搗藥桿43、位于所述搗藥桿43 右側的滑塊44、位于所述滑塊44 右側的支撐桿45、設置于所述支撐桿45 上的橢圓輪46 及位于所述搗藥桿43 下方的碾壓輪47。所述橢圓輪46 在電機的帶動下能進行旋轉(zhuǎn)運動,且橢圓輪46 通過其旋轉(zhuǎn)過程中與滑塊44 的接觸而能帶動搗藥桿43 上升或下降。
所述固定框41 呈L 型,所述固定框41 包括豎桿411 及位于所述豎桿411 右側的橫桿412,所述豎桿411 與所述橫桿412 一體成型。所述豎桿411 呈長方體,所述豎桿411 與所述定位框5 固定連接。所述橫桿412 呈長方體,所述橫桿412 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彈簧42 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二彈簧42 的上端與所述橫桿412 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2 的下端與所述搗藥桿43 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2 處于壓縮狀態(tài),使得所述搗藥桿43 具有向下移動的傾向,從而可以對藥物進行有效的碾壓。所述搗藥桿43 呈長方體,所述搗藥桿43 豎直放置,所述搗藥桿43 的下端穿過所述水平板22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水平板22 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框體2 的內(nèi)部,所述搗藥桿43 與所述水平板22 滑動連接,所述搗藥桿43 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431,所述第二凹槽431 呈長方體狀。所述滑塊44 的左表面與所述搗藥桿43 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搗藥桿43 的右表面呈曲面狀。所述支撐桿45 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桿45 豎直放置,所述支撐桿45 的上表面與所述橫桿412 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45 的右表面與所述橫桿412 的右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支撐桿45 的下端設有第三凹槽451,所述第三凹槽451 呈長方體狀。所述橢圓輪46 呈橢圓狀,所述橢圓輪46 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51 中且與所述支撐桿45 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橢圓輪46 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51 中順時針旋轉(zhuǎn),所述橢圓輪46 位于所述滑塊44 的右側,當所述橢圓輪46 旋轉(zhuǎn)時,可以使得滑塊44 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搗藥桿43 不斷的上下移動。所述碾壓輪47 呈圓柱體,所述碾壓輪47 水平放置,所述碾壓輪47 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31 中且與所述搗藥桿43 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碾壓輪47 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431 中旋轉(zhuǎn),還設置有碾壓電機( 圖中未示出),所述碾壓電機與碾壓輪47 相連接,所述碾壓輪47 在碾壓電機的驅(qū)動下能自動實現(xiàn)正向或反向旋轉(zhuǎn)。
如圖1 所示,所述定位框5 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框體2 的左右兩側,所述定位框5 包括第四水平部51、位于所述第四水平部51 上方的第三豎直部52、位于所述第三豎直部52 上方的第五水平部53 及設置于所述第五水平部53 上的矩形塊54。所述第四水平部51、第三豎直部52 及第五水平部53 一體成型。所述第四水平部51 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水平部51 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水平部51 的側面與所述框體2 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直部52 呈長方體,所述第三豎直部52 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直部52 位于所述豎直桿34 的外側。所述第五水平部53 呈長方體,所述第五水平部53 水平放置,所述豎直桿34 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五水平部53 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矩形塊54 呈長方體,所述矩形塊54 豎直放置,所述矩形塊54 的一側面與所述第五水平部53 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矩形塊54 的另一側面與所述搗藥桿43 的側面滑動連接,所述搗藥桿43 穿過矩形塊54 而伸入到定位框5內(nèi),從而對所述搗藥桿43 起到較好的定位作用。
如圖1 所示,所述回收裝置6 包括底板61、位于所述底板61 下方的第三彈簧62 及位于所述第三彈簧62 右側的收料箱63。所述底板61 的上表面呈水平狀,所述底板61 的下表面呈傾斜狀,所述底板61 的下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底板61 下表面的左側鉸鏈連接在支撐塊21 的側面,所述底板61 的上表面上設有矩形槽611,所述凸塊211 收容于所述矩形槽611 中,所述底板61 的上表面與所述凸塊211 的上表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內(nèi),所述底板61 的下表面位于所述支撐塊21 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第三彈簧62 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彈簧62 的上端與所述底板61 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2 的下端與所述底座1 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2 位于左側。所述收料箱63 呈長方體,所述收料箱6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呈長方體狀,所述收料箱63 包括左壁及位于所述左壁右側的右壁,所述左壁的高度高于所述右壁的高度,所述左壁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左壁的上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左壁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61 的下表面接觸并能抵靠在底板61 下表面的低端而將底板61 抵緊在凸塊211 上。在工作狀態(tài)下,所述收料箱63 左壁的右表面與位于右側的支撐塊21 的左表面接觸抵靠。
如圖1 所示,所述本發(fā)明在使用時,首先將藥物放入到框體2 的內(nèi)部,且落在所述支撐塊21 及底板61 的上方。然后橢圓輪46 及滾輪35 開始旋轉(zhuǎn),當所述橢圓輪46 順時針旋轉(zhuǎn)時,使得滑塊44 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搗藥桿43 不斷的上下移動,由于矩形塊54 及水平板22 的定位作用,使得所述搗藥桿43 只能上下移動,在所述搗藥桿43 向下移動時,使得所述碾壓輪47 向下移動,進而對藥物進行有效的碾壓,在所述碾壓輪47 碾壓藥物時,所述碾壓輪47 可以在電機的作用下旋轉(zhuǎn),使得支撐塊21 及底板61 上的藥物可以輪流進行碾壓,從而使得碾壓效果更好。所述滾輪35 旋轉(zhuǎn)時,通過第二鋸齒351 及第一鋸齒32 的作用,使得所述擠壓框31 不斷的上下移動,當所述擠壓框31 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水平部311 向下擠壓藥物,使得藥物集中在支撐塊21 及底板61 上,從而使得碾壓輪47 對藥物進行有效快速的碾壓。所述搗藥桿43 及第一水平部311 在第一彈簧33 及第二彈簧42的作用下向上移動,然后如此反復的進行下去。當對藥物碾壓完畢后,向左移動收料箱63,使得所述左壁向左移動,從而對所述底板61 不再起到支撐作用,直至移動到左壁與第三彈簧62 接觸,然后底板61 在其上方藥物的作用下圍繞第三彈簧62 的上端順時針旋轉(zhuǎn),從而使得底板61 上的藥物順著底板61 的上表面滑落到所述收料箱63 的收容腔中,此時所述碾壓輪47 位于所述底板61 的上方,然后啟動電機,使得碾壓輪47 先是順時針旋轉(zhuǎn),然后再逆時針旋轉(zhuǎn),使得碾壓完后的藥物集中在底板61 的上方,從而使得藥物全部滑落到收料箱63的收容腔中,然后向右移動收料箱63,使得左壁的上表面頂靠在底板61 的下表面上,且左壁的右表面與位于右側的支撐塊21 的左表面接觸。至此,本發(fā)明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
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