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廢氣凈化處理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蒸汽鍋爐廢氣煙塵凈化技術(shù),基本是直接將鍋爐廢氣排放到空氣中,或采用簡單的噴淋凈化技術(shù),工藝簡陋單一,凈化的效果不佳,達不到凈化要求,無法去除煙塵,嚴重污染環(huán)境。
中國專利CN205279131U揭示了一種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包括鍋爐殼體,所述鍋爐殼體上端設(shè)有排煙殼,所述排煙殼內(nèi)部設(shè)有排煙扇葉,所述排煙殼一側(cè)上設(shè)有排煙管,所述排煙管與煙塵凈化箱相連接,所述煙塵凈化箱上端設(shè)有輸送泵,所述輸送泵與凈化管中部箱連接,所述煙塵凈化箱下端設(shè)有密封蓋,所述密封蓋上設(shè)有輸送管,所述煙塵凈化箱一側(cè)上設(shè)有出氣管,其可以在排煙扇葉的作用下將鍋爐內(nèi)部煙塵及時排入到煙塵凈化箱內(nèi)部,輸送泵將水壓入經(jīng)過凈化管噴出對煙塵進行沖洗,將煙塵中的有害氣體以及雜質(zhì)進行沉降,有效的凈化了煙塵,減少了對大氣造成污染下能夠?qū)崃考皶r收集進行輸送。然而其凈化方式較為單一,凈化結(jié)構(gòu)簡單,無法對霧霾進行有效的凈化,凈化效果不理想;并且水與廢氣接觸的時間有限,進而水對廢氣凈化的效果有限,無法有效的清除廢氣中的雜質(zhì);同時僅能對廢氣進行單重過濾,無法對廢氣進行多重過濾,過濾效果有限,并且當雜質(zhì)含量較高時,無法對廢氣中的雜質(zhì)清除干凈。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包括第一框體裝置、進水裝置、第二框體裝置、連接裝置、第一管道裝置、第三框體裝置、第二管道裝置及過濾裝置,第一框體裝置包括第一框體、第一管道、第一風機、第一支架、第一閥門、第一過濾網(wǎng)、第一固定桿、第一彈簧,進水裝置包括第三管道、第三閥門、第一水泵及第二支架,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四管道、第四閥門、第二框體、第一海綿塊、第二彈簧、第二過濾網(wǎng)、第三過濾網(wǎng)、第一斜板,本發(fā)明可以對廢氣進行多重過濾。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包括第一框體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上的進水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右側(cè)的第二框體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左側(cè)的連接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下方的第一管道裝置、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裝置下方的第三框體裝置、位于所述第三框體裝置右側(cè)的第二管道裝置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裝置下方的過濾裝置,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左側(cè)的第一管道、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風機、位于所述第一風機上方的第一支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閥門、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內(nèi)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左側(cè)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右側(cè)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下方的第二管道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閥門,所述進水裝置包括第三管道、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三閥門、第一水泵及位于所述第一水泵下方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四管道、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四閥門、位于所述第四管道下方的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nèi)的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一斜板左側(cè)的第四過濾網(wǎng)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板下方的第五過濾網(wǎng),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一斜桿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側(cè)的第一橫桿,所述第一管道裝置包括第五管道、設(shè)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五閥門、第二風機、位于所述第二風機左側(cè)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側(cè)的第六支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六支架上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五管道右側(cè)的第七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七支架右側(cè)的第八支架,所述第三框體裝置包括第三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內(nèi)的第六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上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下方的氣缸、位于所述氣缸上方的推動桿、位于所述氣缸左側(cè)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氣缸右側(cè)的擋板、位于所述擋板右側(cè)的第一滾輪、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第二刷毛及位于所述第一滾輪上方的第七過濾網(wǎng),所述第二管道裝置包括第六管道、設(shè)置于所述第六管道上的第三風機、位于所述第三風機下方的第一固定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上方的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下方的第三固定架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左側(cè)的第四橫桿,所述過濾裝置包括第四框體、收容于所述第四框體內(nèi)的第二滾輪、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滾輪上的第三刷毛、位于所述第二滾輪下方的第八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下方的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下方的第二海綿塊、位于所述第四框體下方的第四固定架、排出管及設(shè)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六閥門,所述第一框體上設(shè)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所述第二框體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三框體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八通孔。
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呈彎曲狀,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右側(cè),所述第一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水泵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框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對準所述第五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的側(cè)面及其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擋柱所述第五通孔,所述第二彈簧設(shè)有三個,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海綿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呈波浪狀,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之間放置有干燥劑,所述第一斜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的若干第一刷毛、位于其下方的第三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一刷毛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斜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呈水平狀,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管道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八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八支架呈L型,所述第八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
所述第三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五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第七支架及第八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擋板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的下端設(shè)有第一凹槽,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板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氣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氣缸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滾輪與所述第三框體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二刷毛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刷毛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呈彎曲狀,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的左端與所述擋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第八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固定連接。
所述第六管道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貫穿所述第二豎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八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框體呈空心的圓柱體狀,所述第四框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框體上設(shè)有第九通孔及第十通孔,所述第六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且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與所述第四框體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三刷毛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滾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位于所述第九通孔的下方,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呈水平狀,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的側(c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海綿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位于所述第十通孔的上方,所述排出管呈豎直狀,所述排出管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且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排出管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shù)方案后,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能夠?qū)崿F(xiàn)廢氣與水的充分接觸,從而可以使得水對廢氣進行充分的凈化,凈化效果較好;并且可以對廢氣進行多重過濾,過濾方式多樣化,從而可以適應不同的廢氣凈化,擴大本發(fā)明的使用范圍,同時可以保證過濾的效果,過濾效果顯著,進而可以防止廢氣的排放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對環(huán)境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1-第一框體裝置;11-第一框體;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第三通孔;114-第四通孔;12-第一管道;13-第一風機;14-第一支架;15-第一閥門;16-第一過濾網(wǎng);17-第一固定桿;18-第一彈簧;19-第二管道;10-第二閥門;2-進水裝置;21-第三管道;22-第三閥門;23-第一水泵;24-第二支架;3-第二框體裝置;31-第四管道;32-第四閥門;33-第二框體;331-第五通孔;332-第六通孔;34-第一海綿塊;35-第二彈簧;36-第二過濾網(wǎng);37-第三過濾網(wǎng);38-第一斜板;381-第一刷毛;382-第三支架;383-第一支撐桿;39-第四過濾網(wǎng);30-第五過濾網(wǎng);4-連接裝置;41-第四支架;42-第一斜桿;43-第一橫桿;5-第一管道裝置;51-第五管道;52-第五閥門;53-第二風機;54-第五支架;55-第六支架;56-第二橫桿;57-第七支架;6-第三框體裝置;61-第三框體;611-第七通孔;612-第八通孔;62-第六過濾網(wǎng);63-第三彈簧;64-氣缸;65-推動桿;66-第三橫桿;67-擋板;671-第一凹槽;68-第一滾輪;69-第二刷毛;60-第七過濾網(wǎng);601-第一豎桿;7-第二管道裝置;71-第六管道;72-第三風機;73-第一固定架;74-第二豎桿;75-第二固定架;76-第三固定架;77-第四橫桿;8-過濾裝置;81-第四框體;811-第九通孔;812-第十通孔;82-第二滾輪,83-第三刷毛;84-第八過濾網(wǎng);85-第二支撐桿;86-第二海綿塊;87-第四固定架;88-排出管;89-第六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包括第一框體裝置1、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上的進水裝置2、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右側(cè)的第二框體裝置3、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3左側(cè)的連接裝置4、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3下方的第一管道裝置5、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裝置5下方的第三框體裝置6、位于所述第三框體裝置6右側(cè)的第二管道裝置7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裝置7下方的過濾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包括第一框體1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左側(cè)的第一管道12、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2上的第一風機13、位于所述第一風機13上方的第一支架14、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2上的第一閥門15、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的第一過濾網(wǎng)16、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左側(cè)的第一固定桿17、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右側(cè)的第一彈簧18、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下方的第二管道19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管道19上的第二閥門10。所述第一框體11呈空心的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框體11上設(shè)有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及第四通孔114,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及第四通孔114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2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12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2的另一端放置在鍋爐廢氣的出口,用于使得廢氣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2內(nèi)。所述第一風機13與電源電性連接,可以將廢氣抽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2內(nèi)。所述第一支架1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閥門15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12內(nèi)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呈彎曲狀,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右側(cè)。所述第一固定桿17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17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17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彈簧18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18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19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12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19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二閥門1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19內(nèi)水的流量。
如圖1所示,所述進水裝置2包括第三管道21、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管道21上的第三閥門22、第一水泵23及位于所述第一水泵23下方的第二支架24。所述第三管道21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113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2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21的另一端放置在水池內(nèi)。所述第三閥門22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21內(nèi)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水泵23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水泵23用于將水抽入到所述第三管道21內(nèi)。所述第二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水泵2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2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框體裝置3包括第四管道31、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管道31上的第四閥門32、位于所述第四管道31下方的第二框體33、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33內(nèi)的第一海綿塊34、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34下方的第二彈簧35、位于所述第二彈簧35下方的第二過濾網(wǎng)36、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下方的第三過濾網(wǎng)37、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下方的第一斜板38、位于所述第一斜板38左側(cè)的第四過濾網(wǎng)39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板38下方的第五過濾網(wǎng)30。所述第二框體33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框體33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33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33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332,所述第五通孔331及第六通孔33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31的一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114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3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31的另一端對準所述第五通孔33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3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四閥門32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31內(nèi)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一海綿塊3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34的側(cè)面及其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34擋柱所述第五通孔331。所述第二彈簧35設(shè)有三個,所述第二彈簧35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3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海綿塊3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海綿塊34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呈波浪狀,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與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之間放置有干燥劑。所述第一斜板38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板38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38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39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板38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的若干第一刷毛381、位于其下方的第三支架382及位于所述第三支架382下方的第一支撐桿383,所述第一刷毛381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38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斜板38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刷毛381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所述第三支架38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38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38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38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8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38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83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382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39呈水平狀,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39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30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30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連接裝置4包括第四支架4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41下方的第一斜桿42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架41左側(cè)的第一橫桿43。所述第四支架41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4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4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42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4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42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3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43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3的左端與所述第二管道19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管道裝置5包括第五管道51、設(shè)置于所述第五管道51上的第五閥門52、第二風機53、位于所述第二風機53左側(cè)的第五支架54、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4左側(cè)的第六支架55、設(shè)置于所述第六支架55上的第二橫桿56、位于所述第五管道51右側(cè)的第七支架57及位于所述第七支架57右側(cè)的第八支架。所述第五管道51呈豎直狀,所述第五管道5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332且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五閥門52用于控制所述第五管道51內(nèi)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二風機53與電源電性連接,可以用于將所述第二框體33內(nèi)的空氣抽入到所述第五管道51內(nèi)。所述第五支架54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5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53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5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55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55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55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橫桿5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56的左端與所述第六支架5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56的右端與所述第五支架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57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57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八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57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八支架呈L型,所述第八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框體3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三框體裝置6包括第三框體61、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61內(nèi)的第六過濾網(wǎng)62、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上方的第三彈簧63、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下方的氣缸64、位于所述氣缸64上方的推動桿65、位于所述氣缸64左側(cè)的第三橫桿66、位于所述氣缸64右側(cè)的擋板67、位于所述擋板67右側(cè)的第一滾輪68、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滾輪68上的第二刷毛69及位于所述第一滾輪68上方的第七過濾網(wǎng)60。所述第三框體6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三框體61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611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八通孔612,所述第七通孔611及第八通孔61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五管道5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611且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六支架55、第七支架57及第八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6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擋板67的側(c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板67將所述第三框體61內(nèi)的空間分成左右兩部分,所述擋板67的下端設(shè)有第一凹槽671,所述第一凹槽671呈長方體狀,所述擋板67位于所述第七通孔611的右側(cè)。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板67的左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三彈簧63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63的下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63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氣缸6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氣缸64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的下方。所述推動桿6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65的下端與所述氣缸64連接,使得所述氣缸64帶動所述推動桿65上下移動,所述推動桿65的上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可以帶動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上下移動。所述第三橫桿6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66的右端與所述氣缸6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66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68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滾輪68與所述第三框體6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68可以在所述第三框體6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一滾輪68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68旋轉(zhuǎn)。所述第二刷毛69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刷毛69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68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呈彎曲狀,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的左端與所述擋板6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位于所述第八通孔612的下方,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601,所述第一豎桿601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601的下端與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管道裝置7包括第六管道71、設(shè)置于所述第六管道71上的第三風機72、位于所述第三風機72下方的第一固定架73、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73上的第二豎桿74、位于所述第二豎桿74上方的第二固定架7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73下方的第三固定架76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76左側(cè)的第四橫桿77。所述第六管道71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612且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六管道7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風機72與電源電性連接,用于將所述第三框體61內(nèi)的氣體抽入到所述第六管道71內(nèi)。所述第一固定架73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73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風機7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架7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7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7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73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71貫穿所述第二豎桿74的左右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75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75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74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架7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八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76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7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73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76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第四橫桿7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77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77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架76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過濾裝置8包括第四框體81、收容于所述第四框體81內(nèi)的第二滾輪82、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滾輪82上的第三刷毛83、位于所述第二滾輪82下方的第八過濾網(wǎng)84、位于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84下方的第二支撐桿85、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85下方的第二海綿塊86、位于所述第四框體81下方的第四固定架87、排出管88及設(shè)置于所述排出管88上的第六閥門89。所述第四框體81呈空心的圓柱體狀,所述第四框體81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框體81上設(shè)有第九通孔811及第十通孔812,所述第九通孔811及第十通孔812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六管道7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811且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六管道71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三固定架76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8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82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82與所述第四框體81軸轉(zhuǎn)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82可以在所述第四框體8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二滾輪82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二滾輪82旋轉(zhuǎn)。所述第三刷毛83設(shè)有若干個,所述第三刷毛83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滾輪82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82位于所述第九通孔811的下方。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84呈水平狀,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84的側(c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85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85的上端與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8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8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海綿塊8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8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86位于所述第十通孔812的上方。所述排出管88呈豎直狀,所述排出管88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812且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排出管88的內(nèi)部與所述第四框體81的內(nèi)部相通。所述第六閥門89用于控制所述排出管88內(nèi)氣體的流量。所述第四固定架87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87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框體8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架87的另一端與所述排出管88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使用時,首先啟動第一水泵23,且打開第三閥門22,使得水池內(nèi)的水被抽入到所述第三管道21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三通孔113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然后浸濕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及第一固定桿17,然后聚集在所述第一框體11內(nèi)的底部,當聚集的水較多時,可以打開第二閥門10,使得水從所述第二管道19內(nèi)排出。然后啟動第一風機13,且打開第一閥門15,使得鍋爐產(chǎn)生的廢氣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12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一通孔111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內(nèi),然后經(jīng)過浸濕的第一過濾網(wǎng)16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16的右側(cè),此時可以清除廢氣中大部分的顆粒雜質(zhì),然后經(jīng)過第四通孔114進入到上所述第四管道31內(nèi),打開第四閥門32,然后廢氣進入所述第二框體33內(nèi)。然后經(jīng)過第一海綿塊34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海綿塊34的下方,所述第一海綿塊34可以過濾掉空氣中的大部分雜質(zhì),并且由于剛與浸濕的第一過濾網(wǎng)16接觸,使得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較高,可以浸濕所述第一海綿塊34,使得第一海綿塊34的過濾效果更好。然后空氣再經(jīng)過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36的過濾后與干燥劑接觸,可以清除廢氣中的水汽,然后經(jīng)過第三過濾網(wǎng)37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的下方,所述第三過濾網(wǎng)37可以清除廢氣中帶有的干燥劑,且可以對空氣起到較好的過濾作用。然后空氣再經(jīng)過所述第一斜板38上的第一刷毛381的過濾后集中到所述第一斜板38的左側(cè),然后經(jīng)過第四過濾網(wǎng)39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四過濾網(wǎng)39的下方。然后部分氣體經(jīng)過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30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五過濾網(wǎng)30的右側(cè),從而可以起到部分過濾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減壓,提高效率,同時還可以起到過濾的作用。然后廢氣進入到所述第五管道51內(nèi),此時啟動第二風機53,且打開第五閥門52,使得第五管道51內(nèi)的廢氣進入到所述第五管道51的下方,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61內(nèi)。此時啟動氣缸64,使得所述推動桿65帶動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可以對廢氣進行動態(tài)過濾,防止雜質(zhì)堵塞所述第六過濾網(wǎng)62,同時可以提高過濾的效率。然后空氣經(jīng)過所述第一凹槽671進入到所述擋板67的右側(cè),此時啟動與第一滾輪68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一滾輪68旋轉(zhuǎn),進而帶動所述第二刷毛69隨之旋轉(zhuǎn),從而可以吸附空氣中的部分雜質(zhì),清除空氣中的雜質(zhì)。然后經(jīng)過所述第七過濾網(wǎng)60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六管道71內(nèi)。然后啟動第三風機72,使得第六管道71內(nèi)的空氣進入到所述第四框體81內(nèi),此時啟動與第二滾輪82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二滾輪82帶動所述第三刷毛83隨之旋轉(zhuǎn),從而可以對從所述第九通孔811進入的廢氣進行過濾,吸附其中的雜質(zhì),然后經(jīng)過所述第八過濾網(wǎng)84的過濾后,且再經(jīng)過所述第二海綿塊86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排出管88內(nèi),然后打開第六閥門89,使得過濾后的廢氣排出,此時廢氣得到充分的凈化,符合國家排放標準,防止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對環(huán)境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至此,本發(fā)明環(huán)保高效的廢氣凈化處理系統(tǒng)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