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除塵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改善除塵作業(yè)的效率的除塵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做法中在進行除塵作業(yè)時,一般一條產(chǎn)在線至少需要兩名作業(yè)員來對產(chǎn)品進行除塵,其中一名作業(yè)員使用靜電氣槍除去部件表面上的污染物(灰塵、毛絲等),后續(xù)還會有一名作業(yè)員使用有黏著性的滾輪對部件表面再次進行清潔的作業(yè)。生產(chǎn)線在除塵過程中被靜電氣槍吹起的臟物(灰塵、毛絲等)在空氣中會再次下落到產(chǎn)品表面,還需要對產(chǎn)品進行第二次清潔的作業(yè),生產(chǎn)線分兩階段來做除塵作業(yè)工作效率很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針對一種改善除塵作業(yè)的效率的除塵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除塵裝置包括靜電氣槍,用以提供氣體;以及粘黏滾輪,與所述靜電氣槍連接,所述粘黏滾輪具有氣孔,所述靜電氣槍產(chǎn)生的所述氣體能夠由所述氣孔泄出。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還包括蓋體,固定于所述靜電氣槍,且置于所述粘黏滾輪的一側(cè);以及粘黏件,設置于所述蓋體面對所述粘黏滾輪的表面。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所述蓋體相對于所述靜電氣槍的角度固定。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所述蓋體相對于所述粘黏滾輪移動的方向的角度固定。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上述的粘黏件為由多層雙面皆具有黏性且可被撕除的除塵貼紙組成。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上述的粘黏件的材質(zhì)為聚乙烯水膠。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上述的靜電氣槍包括:握把以及與所述握把相連的輸氣管,所述輸氣管包括筆直部以及與筆直部相連的c形部,其中所述c形部的末端插入于所述粘黏滾輪中。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上述的粘黏滾輪包括軸承部以及粘黏套筒,其中所述c形部的末端插入于所述軸承部中,而所述粘黏套筒套設于所述軸承部之外。所述粘黏套筒的材質(zhì)為硅膠。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除塵裝置中,上述的粘黏滾輪為靜電滾輪。
基于上述,靜電氣槍產(chǎn)生的氣體藉由沾黏滾輪所具有的氣孔泄出,將粘黏滾輪前方的污染物吹走,從而減少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物,進而改善除塵作業(yè)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a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除塵裝置的示意圖;
圖1b為圖1a的除塵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2a為粘黏滾輪的示意圖;
圖2b為粘黏滾輪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利用圖1a的除塵裝置進行除塵作業(yè)時的示意圖;
圖4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除塵裝置的示意圖;
圖4b為圖4a的除塵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5a為蓋體與輸氣管的示意圖;
圖5b為蓋體相對于粘黏滾輪移動的角度為固定的示意圖;
圖6為使用本發(fā)明的除塵裝置進行除塵作業(y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將詳細地參考本發(fā)明的示范性實施例,示范性實施例的實例說明于附圖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圖1a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除塵裝置的示意圖,而圖1b為圖1a的除塵裝置的分解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及圖1b,本發(fā)明的除塵裝置100包括靜電 氣槍110以及粘黏滾輪120。粘黏滾輪120與靜電氣槍110連接,且粘黏滾輪120具有氣孔120a。
詳細而言,上述的靜電氣槍110用以提供氣體,靜電氣槍110包括握把112以及與握把112相連的輸氣管114,其中握把112適于被按壓而將氣體擠入輸氣管114中,而輸氣管114包括筆直部114a以及與筆直部114a相連的c形部114b,其中c形部114b的末端插入于粘黏滾輪120中。輸氣管114除了與握把112相連的進氣端(未顯示)之外,只有c形部114b的末端具有出氣口,而被擠壓輸入輸氣管114中的氣體只能經(jīng)由出氣端泄出。
圖2a為粘黏滾輪的示意圖,而圖2b為粘黏滾輪的分解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2a及圖2b,本實施例中的粘黏滾輪120為靜電滾輪,且粘黏滾輪120的氣孔120a排列成矩陣,例如排列成四排,且每排有五個所述氣孔120a,但并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氣孔120a的數(shù)目可以依照實際需求來調(diào)整排數(shù)及每排的氣孔120a的個數(shù)。
請同時參考圖1b、圖2a及圖2b,粘黏滾輪120包括軸承部122以及粘黏套筒124,粘黏套筒124套設于軸承部122之外,其中軸承部122及粘黏套筒124具有位置互相配合的孔洞以形成前述的氣孔120a,而c形部114b的末端即是插入于軸承部122中,因此被擠入輸氣管114中的氣體經(jīng)由筆直部114a通過c形部114b的末端的出氣口輸入粘黏滾輪120中,然后經(jīng)由粘黏滾輪120的氣孔120a泄出。為了防止氣體從c形部114b與粘黏滾輪120相接合處泄出,c形部114b的末端可以是與軸承部122緊密接合以達到氣密效果,且更可以于接合處使用密封環(huán)150以增進氣密效果。本實施例的粘黏套筒124的材質(zhì)為硅膠,適于粘黏灰塵、毛絲等會對待清潔的部件表面造成影響的污染物。
圖3為利用圖1a的除塵裝置進行除塵作業(yè)時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待清潔的部件200例如為基板,而在基板進行加工(例如與其他部件貼合或?qū)㈦娮友b置組裝于基板上)前,需要將部件的表面先清潔干凈。清潔人員可以握持除塵裝置100的握把112并且使除塵裝置100沿著清潔方向d前進,同時按壓握把112,使氣體被擠壓入輸氣管114的筆直部114a,然后經(jīng)由c形部114b的末端的出氣口進入粘黏滾輪120的軸承部122中,接著經(jīng)由粘黏滾輪120的氣孔120a泄出。自氣孔120a泄出的氣體將粘黏滾輪120前方的部件 200的表面上的污染物(如灰塵或毛絲)吹走,而未被吹起或是再次掉落在部件200的表面的污染物則經(jīng)由粘黏滾輪120被黏起。
圖4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除塵裝置的示意圖,而圖4b為圖4a的除塵裝置的分解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4a及圖4b,本實施例的除塵裝置100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除塵裝置100還包括蓋體130以及粘黏件140。蓋體130固定于靜電氣槍110且置于粘黏滾輪120的一側(cè),而粘黏件140設置于蓋體130面向粘黏滾輪120的表面上,也就是粘黏滾輪120的內(nèi)表面130a。
圖5a為蓋體與輸氣管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a,蓋體130相對于靜電氣槍110的角度固定。詳細而言,蓋體130的前緣相對于輸氣管114維持一角度β,而考慮到用戶使用此除塵裝置100時的方便性,因此初步設定前緣相對于輸氣管114的角度范圍為30≤β≤90。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5b所示,蓋體130也可以是相對于粘黏滾輪120移動的方向的角度為固定。此外,蓋體130的形狀也可以變化,當靜電氣槍110相對于移動方向夾一角度而使用時,蓋體130的前緣向下延伸并且位在粘黏滾輪120的前方,以有效地收集污染物。由此可知,本領域人員可以依照實際需求而改良蓋體130的形狀,只要能夠達到有效收集污染物的效果即可。于本實施例中,蓋體130上可以設置有多個可與輸氣管的筆直部114a或是c形部114b相互扣合的卡勾或是扣環(huán)。
承上述,粘黏件140的材質(zhì)可為聚乙烯水膠。為了方便使用,粘黏件140可以是由多層雙面皆具有黏貼性的除塵貼紙組合而成,且當用于集塵的除塵貼紙臟污無法有效地黏附污染物時,可直接將最外層的除塵貼紙撕除以更換。當然,粘黏件140的設置方式并不以此為限,也可以是利用涂布的方式形成在蓋體130的內(nèi)表面130a。
圖6為使用本發(fā)明的除塵裝置進行除塵作業(yè)的示意圖。待清潔的部件200例如為基板,而在基板進行加工(例如與其他部件貼合或?qū)㈦娮友b置組裝于基板上)前,需要將部件的表面先清潔干凈。
清潔人員可以握持除塵裝置100的握把112并且使除塵裝置100沿著清潔方向d前進,同時按壓握把112,使氣體被擠壓入輸氣管114的筆直部114a,然后經(jīng)由c形部114b的末端的出氣口進入粘黏滾輪120的軸承部122中,接 著經(jīng)由粘黏滾輪120的氣孔120a泄出。自氣孔120a泄出的氣體將粘黏滾輪120前方的部件200的表面上的污染物(如灰塵或毛絲)吹起,而被吹起的污染物可以被設置在蓋體130的內(nèi)表面130a的粘黏組件黏附,而未被吹起或是再次掉落在部件200的表面的污染物則經(jīng)由粘黏滾輪120被黏起。特別的是,由于被吹起的污染物會被黏附在設置在蓋體130的內(nèi)表面130a的粘黏組件上,因此可以減少被吹起的污染物再次掉落在部件200的表面的機會。再者,先以吹氣方式對部件200的表面做第一次的清潔,而再以粘黏滾輪120黏附部件200的表面上的污染物是進行第二次的清潔,部件200的表面是在同一道清潔程序中歷經(jīng)兩次清潔,相較于現(xiàn)有是需要個別的兩次清潔程序來說,不僅有效清潔部件的表面,也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使用本發(fā)明的除塵裝置對部件的表面進行清潔工作,由于靜電氣槍和粘黏滾輪兩個組件組裝在一起,靜電氣槍可以產(chǎn)生氣體以將待處理的部件的表面上的污染物吹走,而未被吹起或是再次掉落在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物則經(jīng)由粘黏滾輪被黏起,因此可以有效地移除部件的表面上的污染物。
此外,除塵裝置更可設置有蓋體以及粘黏件,且藉由設置在蓋體的內(nèi)表面的粘黏件上使被氣槍吹起的污染物可先附著到粘黏件上,然后粘黏滾輪再次落回部件表面的剩余的污染物黏附,因此在同一道清潔程序達成兩次清潔,有效清潔部件的表面,更得以改善除塵作業(yè)的效率。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