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換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97313閱讀:486來源:國知局
一種換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熱交換技術(shù)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電動汽車的電池工作時會產(chǎn)生熱量,需要冷卻,利用冷卻液冷卻是一種較常用的方式。通常的電池冷卻裝置包括換熱器和膨脹閥,液態(tài)制冷劑通過膨脹閥的節(jié)流作用后進入換熱器,發(fā)生蒸發(fā)后冷卻冷卻液,經(jīng)冷卻后的冷卻液流到電池組對電池進行散熱,冷卻液流經(jīng)電池組后溫度升高,需要回到換熱器進行冷卻。類似原理,這些制冷裝置被廣泛應(yīng)用于汽車空調(diào)、熱泵機組、多聯(lián)式空調(diào)、電動機熱管理等。通常,流經(jīng)膨脹閥的是制冷劑,流經(jīng)換熱器的是制冷劑與冷卻液兩種液體。制冷劑先經(jīng)過膨脹閥,產(chǎn)生節(jié)流,從閥出來時處于汽液兩相狀態(tài)進入換熱器。

現(xiàn)有換熱器和膨脹閥都是單獨的部件,通過管道連接。換熱器與閥之間有較大間距,處于汽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會在其間發(fā)生流動狀態(tài)的變化,如汽液分層,勢必影響制冷效果。另外它還增加管路材料,使整個組件的抗振性較差,容易出現(xiàn)管路斷裂等現(xiàn)象。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外形尺寸小、抗振性能較好、換熱性能較好的換熱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換熱裝置,包括多個層疊設(shè)置的板片,所述板片包括多個第一板片和多個第二板片,所述板片層疊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所述換熱裝置包括換熱器芯體、閥組件和連接通道;

所述板片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三板片,所述換熱器芯體包括層疊設(shè)置的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也包括第一孔口、第二孔口,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一阻擋部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阻擋部位于所述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對應(yīng)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和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層疊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與所述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層疊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擋部分隔成至少兩個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過所述第二孔道與相鄰的子孔道連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通過所述第三板片分隔為至少兩個換熱段,相鄰換熱段內(nèi)流體的流動方向相反;

所述閥組件和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同一側(cè),所述閥組件包括第一流通區(qū)、節(jié)流區(qū)和第二流通區(qū),所述第一流通區(qū)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外部且與所述第一接口連通,所述第二流通區(qū)與所述第一孔道連通,所述節(jié)流區(qū)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區(qū)和所述第二流通區(qū)之間。

所述閥組件包括閥座部,所述閥座部包括與所述第一流通區(qū)連通的第一開口和與所述第二流通區(qū)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的內(nèi)徑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

所述換熱裝置還包括有安裝板和連接通道,所述安裝板和所述閥組件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同一側(cè);所述連接通道形成于所述安裝板與所述換熱器芯體之間,所述連接通道連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流通區(qū)。

所述閥組件還包括閥芯組件,所述閥座部包括安裝部、定位部以及形成于該閥座部中部位置且與所述第一孔道相連通的貫穿孔,所述閥芯組件伸入所述貫穿孔并與所述安裝部組裝固定,所述定位部包括凸起段和隔離段,所述定位部的凸起段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且所述凸起段外徑小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所述定位部的隔離段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外部,所述隔離段與所述安裝部之間形成所述第一開口,所述隔離段隔離所述連接通 道和所述第一孔道。

所述閥座部與所述安裝板組裝固定,所述安裝板包括固定所述閥座部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位置與所述第一孔道相對應(yīng),所述閥座部自所述定位孔伸入所述第一孔道中;

或者所述閥座部為所述安裝板的一部分;所述閥座部凸起于所述安裝板平面,所述安裝部位于所述安裝板的正面,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安裝板的反面,其中所述安裝板的反面為朝向所述換熱器芯體的一面。

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安裝板并貫通所述安裝板,所述安裝板還包括有連接槽,所述連接槽位于所述安裝板的反面,所述連接槽自所述第一接口延伸至所述閥座部的第一開口,所述連接槽與所述換熱器芯體之間形成所述連接通道,其中所述安裝板的反面為朝向所述換熱器芯體的一面。

所述換熱器芯體包括頂板和底板,所述頂板和底板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兩側(cè),所述頂板與所述安裝板層疊,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遠離所述安裝板的一側(cè);

所述凸起段位于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之間,且所述凸起段的端部與所述第三板片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三板片與所述底板之間的距離;所述隔離段位于所述頂板和所述安裝板之間,且所述隔離段鄰近所述連接通道。

所述板片還包括至少一個第四板片,所述換熱器芯體包括所述第四板片,第四板片包括第一孔口與第二阻擋部,所述第二阻擋部位于所述第四板片和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對應(yīng)位置,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四板片層疊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孔口、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第四板片的第一孔口對齊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層疊使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孔口、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孔口和第三板片的第二孔口對齊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被所述第一阻擋部分隔成至少兩個子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被所述第二阻擋部分隔成至少兩個子孔道,所述第一孔道的各子孔道通過所述第二孔道與相鄰的子孔道連通,所述第二孔道的各子孔道通過所述第一孔道與相鄰的子孔道連通; 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由所述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分隔為多個換熱段,相鄰換熱段內(nèi)流體的流動方向相反。

所述換熱裝置還包括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不同側(cè),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閥組件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一側(cè),所述第二接口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另一側(cè),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之間為流體通道;

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換熱段包括第一換熱段和第二換熱段,所述第二接口與所述第一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的連通;所述流體通道包括所述連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區(qū)、所述節(jié)流區(qū)、所述第二流通區(qū)、所述第一孔道鄰近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換熱段、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換熱段、所述第一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

或者所述板片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所述換熱段包括第一換熱段、第二換熱段和第三換熱段,所述第二接口與所述第二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連通;所述流體通道包括所述連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區(qū)、所述節(jié)流區(qū)、所述第二流通區(qū)、所述第一孔道鄰近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換熱段、所述第二孔道鄰近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換熱段、所述第一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換熱段、所述第二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

所述換熱裝置還包括有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一外接管與所述第一接口連通;所述第一外接管、所述第二外接管和所述閥組件位于所述換熱器芯體的同一側(cè),所述第一外接管和所述第二外接管之間為流體通道;

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二孔道的內(nèi)徑,所述第二外接管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二孔道中鄰近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所述第四板片的第二阻擋部還開設(shè)有貫通孔,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口 與所述貫通孔相通,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管壁與所述第二阻擋部密封固定;所述流體通道包括所述連接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區(qū)、所述節(jié)流區(qū)、所述第二流通區(qū)、所述第一孔道鄰近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一換熱段、所述第二孔道鄰近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所述第二換熱段、所述第一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的子孔道、所述第三換熱段、所述第二孔道遠離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一側(cè)的子孔道。

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第二孔道的端部包括有翻邊,所述翻邊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邊伸入所述貫通孔,所述配合部與所述貫通孔周邊的第二阻擋部的反面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的翻邊不伸入所述貫通孔,所述配合部與所述貫通孔周邊的第二阻擋部的正面密封固定;其中所述第二阻擋部的反面為背向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的一側(cè),所述第二阻擋部的正面為朝向所述閥組件所在換熱器芯體的一側(cè);

或者所述第二阻擋部包括有翻邊,所述第二阻擋部的翻邊位于所述貫通孔周邊,所述第二阻擋部的翻邊具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外接管伸入所述貫通孔,所述配合部與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外壁密封固定;或者所述第二外接管不伸入所述貫通孔,所述配合部與所述第二外接管的內(nèi)壁密封固定。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shù)方案通過將閥組件與換熱器芯體直接集成在一起,省去閥組件與換熱裝置連接所需的較長管道,并通過第三板片分隔第一流通通道,以增長流動路徑,從而實現(xiàn)換熱裝置在外形尺寸較小的情況下,具有較好的換熱性能,滿足所需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換熱裝置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換熱裝置的安裝板的側(cè)面視圖;

圖3為圖1所示換熱裝置被剖切后的局部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為換熱裝置另一種實施方式的局部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換熱裝置的其中一個板片的示意圖;

圖6為圖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為換熱裝置又一種實施方式的局部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為圖2所示換熱裝置的第二外接管與第二阻擋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圖;

圖9為圖2所示換熱裝置的第二外接管與第二阻擋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圖;

圖10為圖2所示換熱裝置的第二外接管與第二阻擋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圖;

圖11為圖2所示換熱裝置的第二外接管與第二阻擋部的固定方式示意圖;

圖12為圖1所示換熱裝置其中兩個板片層疊的側(cè)視示意圖;

圖13為板片又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14為圖13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1為換熱裝置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換熱裝置100包括換熱器芯體11、閥組件12、安裝板13、頂板(未顯示)、底板14、第一外接管15、第二外接管16、第三外接管17和第四外接管18。換熱器芯體11兩側(cè)分別由頂板和底板14抵接,安裝板13與頂板抵接。參照圖2,安裝板13包括多個安裝孔132、用于固定安裝第一外接管15的第一通孔137、用于固定安裝第二外接管16的第二通孔133、用于固定安裝第三外接管17的第三通孔(未顯示)以及用于固定安裝第四外接管18的第四通孔(未顯示)。換熱裝置100的第一外接管15與換熱裝置的連接口為第一接口,第二外接管16與換熱裝置的連接口為第二接口,圖上所示第一接口為第一通孔137,圖上所示第二接口為第二通孔133,第 一接口與換熱器芯體之間連接閥組件12,第一接口與閥組件12之間為連接通道151(參見圖3),第一外接管與第二外接管之間為流體通道。安裝板13還包括有連接槽134,連接槽134位于安裝板13的反面且自第一通孔137延伸至閥組件12,連接槽134用于形成連接通道151。其中安裝板的反面為朝向換熱器芯體11的一面。應(yīng)當知道,第一接口與閥組件之間可不設(shè)置連接通道,第一接口可直接位于閥組件上。

為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換熱器芯體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請參照圖3和圖4,圖3為換熱裝置100的局部立體剖視示意圖,圖4為換熱裝置100’的局部立體剖視示意圖。換熱器芯體11包括多個層疊設(shè)置的板片,板片包括多個第一板片111、多個第二板片112和至少一個第三板片113;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層疊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邊的兩片板片外,多數(shù)板片的兩側(cè)分別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如一第一板片及與該板片相鄰的兩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那與另一第二板片則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第一板片111、第二板片112各自包括第一孔口23、第二孔口24、第三孔口25、第四孔口26,各板片上的第一孔口23對齊形成第一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二孔口24對齊形成第二孔道,各板片上的第三孔口25對齊形成第三孔道,各板片上的第四孔口26對齊形成第四孔道。其中,換熱器芯體的第一孔道、第二孔道和第一流通通道相連通,第三孔道、第四孔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連通。第三板片113包括第一阻擋部19a和第二孔口24,第三板片113的第二孔口24與第一板片111的第二孔口24、第二板片112的第二孔口24對齊形成第二孔道,第一阻擋部19a位于第三板片與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的第一孔口23對應(yīng)位置,換熱器芯體11的第一孔道被第一阻擋部19a分隔形成至少兩個子孔道,第一流通通道通過該第三板片113分隔為至少兩個換熱段,換熱段包括第一換熱段101和第二換熱段102,第一換熱段101與第一流通通道的一端連通,第二換熱段102與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連通,第一換熱段101和第二換熱段102內(nèi)流體的流動方向相反。 換熱器芯體通過第一阻擋部分隔為至少兩個換熱段,有助于在保持換熱裝置結(jié)構(gòu)較小的情況下,增長流體的流動路徑,以使換熱裝置出口的制冷劑的過熱度滿足一定要求,使其具有較好的換熱性能。

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參照圖3,換熱器芯體11還可包括有至少一個第四板片114,第四板片114的結(jié)構(gòu)大多數(shù)可參照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第四板片114還包括第二阻擋部19b和第一孔口23,第四板片114的第一孔口23與第一板片111的第一孔口23、第二板片112的第一孔口23對齊形成第一孔道,換熱器芯體11的第二孔道被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擋部19b分隔形成至少兩個子孔道。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位于換熱器芯體中部區(qū)域或者說均離頂板或底板一定距離設(shè)置,并將第一流通通道分隔為三個換熱段,換熱段包括第一換熱段101、第二換熱段102和第三換熱段103,第一換熱段101與第一流通通道的一端連通,第三換熱段103與第一流通通道的另一端連通,第二換熱段102位于第三板片113和第四板片114之間,第一換熱段101內(nèi)流體流動方向與第二換熱段102內(nèi)流體流動方向相反,第二換熱段102內(nèi)流體流動方向與第三換熱段103內(nèi)流體流動方向相反。換熱器芯體內(nèi)部通過加設(shè)第三板片和第四板片,將第一流通通道分隔成至少三個換熱段,使換熱裝置結(jié)構(gòu)較小的情況下,有效地增長了流體的流動路徑,保證換熱裝置出口的制冷劑的過熱度滿足一定要求,使其具有較好的換熱性能。

第一板片111和第二板片112大致為同樣的結(jié)構(gòu)。為了便于理解,以下僅對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中某一個板片20進行詳細說明,如圖5所示,板片20為近似方形結(jié)構(gòu),板片20包括板平面21和翻邊22,翻邊22位于板平面21的周邊。在板平面21的其中兩個靠近角部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孔口23和第二孔口24,在板平面21的另兩個靠近角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高度的兩個凸臺231。在凸臺231上形成有第三孔口25和第四孔口26。第一孔口23和第二孔口24可位于板片的同一側(cè)或者對角 側(cè)。第三孔口25和第四孔口26同樣可位于板片20的同一側(cè)或者對角側(cè)。相鄰板片層疊在一起時,第一板片與第二板片之間的翻邊的一部分相互緊密抵接。

結(jié)合參照圖2和圖6,閥組件12和第一接口位于換熱器芯體的同一側(cè),閥組件12包括第一流通區(qū)121、節(jié)流區(qū)123和第二流通區(qū)122,第一流通區(qū)121位于換熱器芯體11外部且與第一接口連通,第二流通區(qū)122和第一孔道相連通,具體的,第二流通區(qū)122可直接位于第一孔道中或者第二流通區(qū)122位于第一孔道上方,節(jié)流區(qū)123位于第一流通區(qū)121和第二流通區(qū)122之間。閥組件12包括閥芯組件120和閥座部131,閥芯組件120與閥座部131密封配合;閥座部131包括與第一流通區(qū)121連通的第一開口131c和與第二流通區(qū)連通的第二開口131d,第二開口131d的內(nèi)徑小于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安裝板的連接槽自第一接口延伸至第一開口,以使連接通道與第一流通區(qū)相通;閥座部131還包括安裝部131a、定位部131b以及形成于該閥座部中部位置且與所述第一孔道相連通的貫穿孔138,閥芯組件120伸入貫穿孔138并與安裝部131a組裝固定,定位部131b包括凸起段131b2和隔離段131b1,定位部131b的凸起段131b1位于頂板和底板之間,凸起段131b1的端部位于第一孔道中,凸起段131b2外徑小于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且凸起段131b1的端部與第三板片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三板片與底板之間的距離。定位部131b的隔離段131b2位于換熱器芯體外部,隔離段131b2尤其位于頂板與安裝板之間,且隔離段131b1靠近連接通道151,隔離段131b1與安裝部131a之間形成第一開口131c,隔離段131b1隔離連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凸起段131b1位于第一孔道中,可縮短制冷劑進入第一流通通道的路徑,防止經(jīng)閥組件后的制冷劑在較長管路中出現(xiàn)氣液分離;隔離段131b2隔離連接通道與第一孔道,防止制冷劑不經(jīng)過閥組件直接進入第一孔道;另外,制冷劑進入換熱器芯體時,制冷劑大部分為液體,液體密度遠大于氣體,為了防止制冷劑氣化后,體積迅速膨脹,流速急劇增加,因此,凸起段131b1與第三板片之間的距離較小,可以降低 氣體的流速,達到更好的換熱效果。

具體的,閥芯組件120與閥座部131可為組裝固定,例如閥芯組件的一部分與閥座部131的安裝部131a為螺紋配合,具體地,閥座部131位于安裝部131a位置的貫穿孔中的一部分內(nèi)壁135設(shè)置有螺紋接口部,閥芯組件的一部分外壁設(shè)置有與螺紋接口部相配合的螺紋部,以實現(xiàn)兩者的組裝固定。閥芯組件120還包括閥針和節(jié)流孔,閥針與節(jié)流孔相配合形成節(jié)流區(qū)123,節(jié)流區(qū)123位于第一流通區(qū)121和第二流通區(qū)122之間,且節(jié)流區(qū)123可以連通第一流通區(qū)121和第二流通區(qū)122,節(jié)流區(qū)123大小可變,第二流通區(qū)122中流體的流量受控于節(jié)流區(qū)123的大小,節(jié)流區(qū)的大小由閥針和節(jié)流孔的位置決定。閥組件12具體可為電子膨脹閥,電子膨脹閥可依據(jù)工況對閥針進行移動,進而自動調(diào)整節(jié)流區(qū)大小,從而實現(xiàn)流量的自動變化。第一流通區(qū)121可為多個,方便流體從連接通道流入閥組件。閥組件12與安裝部131a之間以及閥組件12與定位部131b之間均設(shè)置有密封圈,以保證各通道之間的密封性。閥組件與換熱器芯體直接集成與一起,使閥組件的第二流通區(qū)直接位于換熱器芯體的第一孔道中,使閥組件與換熱器芯體之間無需管路連接,使經(jīng)閥組件節(jié)流后的制冷劑直接進入換熱器芯體,避免經(jīng)節(jié)流后處于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在較長的管路中出現(xiàn)流動狀態(tài)的變化,如汽液分層,從而影響換熱效果;另外,還有助于增強整個換熱裝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換熱裝置的使用壽命。

參照圖2,閥座部131為安裝板13的一部分;閥座部131凸起于安裝板13平面,安裝部131a位于安裝板的正面,定位部131b位于安裝板的反面,定位部131b伸入第一孔道中,定位部131b隔離連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徑小于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閥座部131與安裝板13為組裝固定,安裝板13包括固定閥座部131的定位孔,定位孔的位置與第一孔道相對應(yīng),閥座部131自定位孔伸入第一孔道中;閥座部131的定位部131b隔離連接通道151和第一孔道,且定位部131b的外徑小于第一孔道的內(nèi)徑。閥座部與安裝板分體設(shè)置或一體設(shè)置可 滿足不同的制造及安裝需求,定位部的外徑小于第一孔道內(nèi)徑可使流體自閥組件的第二流通區(qū)流出后還能回流進入被定位部攔阻的板片通道,避免板片通道的浪費。

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第三板片、第四板片為大小和第一板片、第二板片近似相同的方形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中大多數(shù)可參照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大致位于換熱器芯體的中部區(qū)域,第三板片、第四板片同樣包括有板平面21、翻邊22和凸臺231,凸臺231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高度且凸臺231位于板平面21的其中兩個角落,第三板片113的第一孔口23和第四板片114的第二孔口24可位于凸臺或板平面,同樣的,第一阻擋部19a和第二阻擋部19b也可位于凸臺或板平面,凸臺231包括凸起于板平面21的凸面和與該凸面相對的凹面。第一阻擋部19a、第二阻擋部19b可以是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一部分,也可與第三板片113或第四板片114的板平面或凸臺的凹面焊接固定。

為滿足安裝需求,第一外接管與第二外接管可位于換熱器芯體的同一側(cè)或不同側(cè)。參照圖4和圖7,圖7為換熱裝置100”的局部立體剖視示意圖。其中,第一外接管與第二外接管之間為流體通道,第一外接管15和第二外接管16位于換熱器芯體11的不同側(cè)。具體的,如圖4所示,第一外接管15與安裝板13的第一通孔組裝固定,第二外接管16與第一孔道的位置相對應(yīng),且第二外接管16與底板組裝固定;流體通道包括連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區(qū)121、節(jié)流區(qū)123、第二流通區(qū)122、第一孔道鄰近安裝板的子孔道、第一換熱段101、第二孔道、第二換熱段102、第一孔道鄰近底板的子孔道?;蛘呷鐖D7所示,第一外接管15與安裝板13的第一通孔組裝固定,第二外接管16與第二孔道的位置相對應(yīng),且第二外接管16與底板14組裝固定,流體通道包括連接通道151、第一流通區(qū)121、節(jié)流區(qū)123、第二流通區(qū)122、第一孔道鄰近安裝板的子孔道、第一換熱段101、第二孔道鄰近安裝板的子孔道、第二換熱段102、第一孔道鄰近底板的子孔道、第三換熱段103、第二孔道鄰近底板的子孔道。

返回參照圖3,第一外接管15和第二外接管16位于換熱器芯體11的同一側(cè)。具體的,第一外接管15、第二外接管16均與安裝板13組裝固定;第四板片114的第二阻擋部19b還開設(shè)有貫通孔191,第二外接管16的外徑小于第二孔道的內(nèi)徑,第二外接管16的一端伸入至第二孔道中相對遠離安裝板13的子孔道110,第二外接管16與第二阻擋部19b密封固定,以使第二外接管16的第二接口與第二阻擋部的貫通孔191相連通。第二外接管16與第二阻擋部例如為焊接固定,以使第二外接管內(nèi)流體與第二孔道鄰近安裝板的子孔道隔離。以下列舉第二外接管16與第二阻擋部的幾種焊接方式,但并不受限于此。如圖8和圖9所示,第二外接管16伸入所述第二孔道的端部包括有翻邊161,翻邊具有配合部;第二外接管16的翻邊伸入貫通孔191,配合部與貫通孔191周邊的第二阻擋部的反面密封固定或者第二外接管16的翻邊不伸入貫通孔,所述配合部與貫通孔周邊的第二阻擋部的正面密封固定?;蛘呷鐖D10和圖11所示,第二阻擋部19b還包括有翻邊161,第二阻擋部19b的翻邊19b1位于貫通孔191周邊,第二阻擋部的翻邊具有配合部;第二外接管16伸入貫通孔,配合部與第二外接管16的外壁密封固定;或者第二外接管16不伸入貫通孔,配合部與第二外接管16的內(nèi)壁密封固定。第二阻擋部的反面朝向底板,正面朝向安裝板。

板片結(jié)構(gòu)除上述實施方式以外,還可包括其他結(jié)構(gòu),例如板片上設(shè)置有五個孔口,以方便在換熱裝置同一側(cè)布置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

為了增加板片之間的擾流能力,可通過在板片上設(shè)置波紋凸起或凹凸坑或其他結(jié)構(gòu)來增加擾流能力。例如,板片包括位于板平面中部區(qū)域的主換熱區(qū)域,板片的主換熱區(qū)域形成有各自凸出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三板片的板平面的波紋凸起,以圖5所示的板片為例,板片20的主換熱區(qū)域上形成有多個凸出于板平面21一定距離的波紋凸起27,相對應(yīng)的,在板片20的反面上形成有下凹于板平面一定距離的凹坑。進一步的,波紋凸起27為包括一個彎曲部28的單人字形波紋凸起,人字形波紋凸起27延伸至板平面21與翻邊22的交匯處,以使經(jīng)波紋凸起擾流的流體可盡量散布至 板片邊緣,從而使兩相鄰板片20之間形成的熱交換區(qū)域較大且使流體能夠在板片的邊緣部分流動均勻,以提高換熱裝置的換熱性能。各人字形波紋凸起27相互間隔一定距離排列,各人字形波紋凸起27之間形成為供流體流通的板平面21。進一步的,主換熱區(qū)域的各人字形波紋凸起之間的間距大致相同,各人字形波紋凸起27的寬度大致相同,波紋凸起27的凸起與板平面21的高度與凸臺231凸起于板平面21的高度相同。參照圖12,波紋凸起27的凸起高度h≤0.9mm,例如波紋凸起高度范圍為0.6-0.9mm。波紋凸起27的周期為m,該波紋周期指該波紋每隔距離m重復出現(xiàn)一次,周期m≤8mm,更為具體的波紋密度(即波紋凸起高度/周期)k<0.15。通過波紋凸起高度和周期兩個條件的約束,可以平衡換熱性能和流阻這兩個重要參數(shù)。滿足上述要求的波紋可稱為淺密波紋,可使兩個板片之間有足夠多的接觸點和接觸面積,同時使板片層疊形成的換熱器的爆破壓力可以達到5mpa以上。另外,上述淺密波紋能夠使流體在通道內(nèi)分成更細更多的支流,從而提高流體在流體通道內(nèi)分布的均勻性,尤其適合于單邊流,即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位于同一側(cè)。除此以外,淺密波紋的板片加工方便,容易沖壓成形,有效地避免了因波紋凸起高度過大而導致的沖壓減薄率的升高,從而避免換熱裝置承壓能力差而造成內(nèi)漏的情況。換熱裝置在具有上述淺密波紋的情況下,可有利改善流體分布不均的問題,提高換熱裝置換熱性能并使蒸發(fā)器出口氣體具有一定的過熱度。

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參照圖13和圖14,以板片20’為例,板片20’的結(jié)構(gòu)大多數(shù)參照板片20,其中,人字形波紋凸起27的兩人字邊中間區(qū)域形成有平臺29,平臺區(qū)29的寬度d范圍為0.2-2mm,具體可為1mm。波紋凸起27的波峰處的平臺區(qū)29能夠保證板片層疊時兩板片接觸處是面接觸,以保證板片之間更大的接觸面積,可保證板片焊接過程中焊點的強度,使換熱裝置的爆破壓力較高。應(yīng)當知道,人字形波紋不限于上述所提的單人字形,也可為兩個或多個人字形波紋,或者其他形式波紋,例如半人字形。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并非限制本發(fā)明所描述的技術(shù)方案,例如對“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應(yīng)當理解,所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仍然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相互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shù)方案及其改進,均應(yīng)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quán)利要求范圍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车致| 宾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甘洛县| 老河口市| 中山市| 固镇县| 锡林浩特市| 富锦市| 元氏县| 漾濞| 江孜县| 孟津县| 潍坊市| 时尚| 长春市| 九龙城区| 左云县| 依兰县| 孟津县| 长岭县| 南投县| 彭水| 五峰| 称多县| 仪陇县| 江安县| 抚宁县| 长丰县| 芦山县| 亳州市| 呼图壁县| 稻城县| 株洲县| 广饶县| 通山县| 印江| 普兰店市| 洛隆县| 石楼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