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蒸汽家電領域,特指一種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加濕器。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要求逐漸提高。其中,空氣濕度是影響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和長期使用空調的場所,環(huán)境非常干燥,需使用相應設備來增加空氣的濕度,調節(jié)出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家居用的加濕設備越來越受大眾家庭所喜愛,成為家居中必備的家電設備之一。
目前市場上的加濕器一般由水箱和底座組成,底座設有蒸汽發(fā)生腔,通過水箱供水到蒸汽發(fā)生腔,在底座的發(fā)生器的作用下,產出汽霧?,F有技術中的加濕器普遍為下加水式,下加水式加濕器的加水口和出水閥共同設在水箱的底部。使用前,需先將水箱從底座上拆卸出來,然后把水箱翻轉,讓水箱底部朝上,擰開出水閥后,通過加水口加滿水,然后擰上出水閥,再安裝回底座上,與蒸汽發(fā)生腔連接,再啟動加濕??梢?,前述整個加水過程十分繁瑣,且加滿水后的水箱較重,操作十分不便。
為此,市面上推出了上加水式的加濕器,上加水式加濕器使用前,可直接從水箱上部設置的加水蓋加水,不需要再拆卸水箱,從底部加水的操作,就可以啟動加濕,結構簡潔、方便易用,進而逐漸取代了下加水式的加濕器。
對于上加水式加濕器而言,由于水箱內的壓強受大氣壓影響,水箱與加濕器底座之間容易溢水,需要設置有效控制補水的水位控制裝置,才能讓加濕器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現有技術中的水位控制裝置一般為杠桿式或電磁閥式,杠桿式的水位控制裝置由于需要設置連接杠桿一端的浮塊,杠桿橫向設置占用內部空間較大,觸發(fā)速度慢,不能及時控制補水,水位控制效果差;而電磁閥式的水位控制裝置,雖然響應速度快,但是由于觸發(fā)過于靈敏,頻繁啟動開關,導致容易損壞,且結構復雜,十分耗電。因此,對于目前上加水式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還是各大生產廠家的研究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加濕器水位控制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加濕器,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能根據蒸汽發(fā)生腔的水位實際情況而及時進行補水控制,觸發(fā)效果準確,節(jié)省電能,有效地避免加濕器容易溢水,或發(fā)生缺水燒干的狀況,讓用戶可安全地使用加濕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給出,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包括加濕器的水箱和底座,底座內設有蒸汽發(fā)生腔;所述水箱設有下水口,下水口上設有下水閥;所述蒸汽發(fā)生腔設有與下水閥套接的水位控制裝置,所述水位控制裝置包括周壁開口的限位罩,所述限位罩頂部設有出水口,內部設有浮塊;所述出水口設有漏孔塞,所述漏孔塞底部為與浮塊的接觸部;所述浮塊隨水位變化在限位罩內上下位移,當浮塊與漏孔塞接觸時,封堵出水口停止下水;否則與漏孔塞分離,打開出水口進行補水。
本發(fā)明的加濕器水位控制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水位控制裝置為設置于蒸汽發(fā)生腔與下水閥之間的限位罩和浮塊,限位罩為周壁開口設置,頂部設有出水口,出水口設有漏孔塞,漏孔塞底部為與浮塊的接觸部。通過限位罩限制浮塊的活動范圍,讓浮塊隨蒸汽發(fā)生腔的水位變化,在限位罩內上下位移,當浮塊與漏孔塞接觸時,封堵出水口停止下水;否則與漏孔塞分離,打開出水口進行補水。
本發(fā)明與杠桿式的水位控制裝置相比,結構更加簡單,占用空間小,浮塊受限位罩的限制,隨水位變化上下位移,通過浮塊與漏孔塞的接觸部相互配合,封堵或打開出水口,控制下水量;而且維修更換方便,有利于整個水位控制裝置拆卸下來進行清洗。
本發(fā)明與電磁閥式的水位控制裝置相比,結構更簡潔,節(jié)省電能,且根據蒸汽發(fā)生腔的水位實際情況而及時進行補水控制,觸發(fā)及時,不會頻繁啟動,導致開關損壞等情況發(fā)生,節(jié)能又環(huán)保;而且減少了電連接,有效地避免短路或漏電危險,維修更換及拆卸清洗方便。
因此,本發(fā)明的加濕器水位控制裝置,通過限位罩限制浮塊活動范圍,以及浮塊與限位罩上的出水口漏孔塞配合,能有效地控制蒸汽發(fā)生腔內的水位,及時進行補水控制,確保加濕器保持霧化操作,產出汽霧,有效地避免加濕器容易溢水,或發(fā)生缺水燒干的狀況,讓用戶可安全地使用加濕器。
進一步的,所述漏孔塞為圓環(huán)形的密封環(huán),環(huán)設于出水口內;所述漏孔塞的接觸部向下延伸,接觸部的形狀與浮塊的表面輪廓相配合,讓浮塊與接觸部二者的接觸面整體吻合相互接觸,封閉出水口,停止下水。
對浮塊的形狀作進一步改進,所述浮塊的頂部設有圓錐狀的端部,所述漏孔塞的接觸部為喇叭口。在實際應用中,浮塊隨水位變化在限位罩內上下位移,當水位上升,浮塊上移,并通過圓錐狀的端部,與喇叭口的接觸部相互接觸,封堵出水口,停止下水;當水位下降,浮塊下移,浮塊端部與接觸部分離,打開出水口,對蒸汽發(fā)生腔進行補水,從而高效地進行補水控制,保障蒸汽發(fā)生腔水量適中,避免溢水或燒干狀況發(fā)生。
再進一步的,所述浮塊底部設有凹槽,所述限位罩與浮塊體積相適配,底部設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位置與接觸部相配合,并與浮塊的凹槽套接。為了解決浮塊的端部與接觸部的相互位置校準問題,本發(fā)明的水位控制裝置,對浮塊結構進行改進,在浮塊底部設有凹槽,并在限位罩的底部設置向上延伸,且與接觸部位置相配合的定位柱,通過定位柱與浮塊的凹槽相互套接,從而限制浮塊的活動范圍,讓浮塊僅能在定位柱的限制下,上下位移,不偏移,讓浮塊的端部與接觸部準確對位,封堵或打開出水口,進行水位控制。
對浮塊的形狀作另一種改進,所述浮塊為圓球狀的浮球,所述漏孔塞的接觸部為弧形口。浮球狀的浮塊可通過任意球面與弧形口的接觸部相互接觸,增加接觸面積,當浮球上移到接觸部后,即可通過球面與弧形口的接觸部相互接觸,封堵出水口;水位下降后,浮球下移,球面與接觸部分離,打開出水口,進行補水。讓水位控制裝置的整體結構更加簡潔,節(jié)省成本,提高生產質量。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應用所述水位控制裝置的加濕器,包括外殼,外殼內設有水箱和底座,底座內設有蒸汽發(fā)生腔和風機,蒸汽發(fā)生腔設有發(fā)生器;所述外殼設有上蓋,上蓋設有噴霧口;所述水箱設有下水口,下水口設有下水閥;所述蒸汽發(fā)生腔設有所述水位控制裝置與下水閥套接,控制進入蒸汽發(fā)生腔的水量。
進一步的,所述水箱可拆卸地連接于底座上,水箱內還設有出霧桶,出霧桶頂部設有與噴霧口連通的出霧孔;當水箱安裝在外殼內與底座連接時,所述出霧桶與蒸汽發(fā)生腔套接,使得下水閥位于水位控制裝置上方。拆卸式的水箱設計,有利于用戶加水操作,將水箱抽出進行加水后,再安裝到加濕器內進行霧化,避免直接對加濕器加水時,水液濺射溢出加濕器外,確保環(huán)境衛(wèi)生及使用安全。
再進一步的,所述下水閥包括擋水蓋、定位環(huán)、彈簧以及頂桿,所述定位環(huán)設于下水口內;所述頂桿穿過定位環(huán)與擋水蓋連接;所述頂桿底部設有受力驅使頂桿上下移動的受力端;所述彈簧與頂桿套接,并在定位環(huán)和受力端之間彈性接觸。由于水箱為可拆卸式,當水箱從底座上拆卸下來時,下水閥隨地心吸力向下移動,使得擋水蓋與頂桿下移,封堵下水口,此時,用戶可安心地進行加水操作,向水箱內加水。
在上述基礎上,所述限位罩的出水口還設有頂柱;當水箱與底座連接時,所述頂柱與頂桿的受力端接觸,頂起頂桿,使得下水閥呈敞開狀態(tài)。實際操作中,當用戶對水箱進行加水操作后,安裝回底座上時,由于限位罩的出水口設有頂柱,通過頂柱與下水閥頂桿的受力端接觸,從而頂起頂桿,讓下水閥處于敞開狀態(tài),使得水箱上的水可向限位罩的出水口進水。
進一步對水箱結構進行改進,所述水箱內還設有蓋合于下水閥上的過濾罩,所述過濾罩上設有過濾柵格,避免水箱內的雜質進入下水閥,造成堵塞狀況發(fā)生,讓下水操作更順暢。
附圖說明
圖1為應用本發(fā)明一種水位控制裝置的加濕器爆炸圖1;
圖2為本發(fā)明加濕器的爆炸圖2;
圖3為本發(fā)明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第一種浮塊形狀結構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水位控制裝置第一種浮塊形狀擴展方案結構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第二種浮塊形狀結構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加濕器的剖視圖1;
圖7為本發(fā)明加濕器的剖視圖2。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說明本發(fā)明一種加濕器的水位控制裝置及應用該裝置的加濕器。
如圖1至2所示,該加濕器,包括外殼1,外殼內設有水箱11和底座12,底座12內設有蒸汽發(fā)生腔2和風機13,蒸汽發(fā)生腔2設有發(fā)生器;所述外殼1設有上蓋14,上蓋14設有噴霧口141;所述水箱11設有下水口110,下水口110設有下水閥3;所述蒸汽發(fā)生腔2設有與下水閥3套接的水位控制裝置,控制進入蒸汽發(fā)生腔2的水量。
如圖3所示,所述水位控制裝置包括周壁開口的限位罩4,所述限位罩4頂部設有出水口41,內部設有浮塊5;所述出水口41設有漏孔塞6,所述漏孔塞6底部為與浮塊5的接觸部61;所述浮塊5隨水位變化在限位罩4內上下位移,當浮塊5與漏孔塞6接觸時,封堵出水口41停止下水;否則與漏孔塞6分離,打開出水口41進行補水。以此,確保加濕器保持霧化操作,產出汽霧,有效地避免加濕器容易溢水,或發(fā)生缺水燒干的狀況,讓用戶可安全地使用加濕器。
其中,所述漏孔塞6為圓環(huán)形的密封環(huán),環(huán)設于出水口41內;所述漏孔塞6的接觸部61向下延伸,接觸部61的形狀與浮塊5的表面輪廓相配合,讓浮塊5與接觸部6二者的接觸面整體吻合相互接觸,封閉出水口41,停止下水。
所述浮塊5的頂部設有圓錐狀的端部51,所述漏孔塞6的接觸部61為喇叭口。當水位上升時,浮塊5上移并通過圓錐狀的端部51,與喇叭口的接觸部61相互接觸,封堵出水口41,制止下水;當水位下降時,浮塊5下移,浮塊5的端部51與接觸部61分離,打開出水口41進行補水,實現補水控制,保障蒸汽發(fā)生腔2的水量適中,避免溢水或燒干狀況發(fā)生。
為了解決浮塊5的端部51與接觸部61的位置校準問題,本發(fā)明的水位控制裝置,對浮塊5的結構進行改進,如圖4所示,所述浮塊5底部設有凹槽52,所述限位罩4與浮塊5體積相適配,底部設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42;所述定位柱42的位置與接觸部61相配合,并與浮塊5的凹槽52套接,限制浮塊5的活動范圍,讓浮塊5僅能在定位柱42的限制下,上下位移,不偏移,讓浮塊5的端部51與接觸部61準確對位,封堵或打開出水口41,實現水位控制。
本發(fā)明水位控制裝置的浮塊5形狀另一種實施方式,如圖5所示,所述浮塊5為圓球狀的浮球,所述漏孔塞6的接觸部61為弧形口。浮球狀的浮塊5可通過任意球面與弧形口的接觸部61相互接觸,進而增加接觸面積。當浮塊5上移到接觸部61后,即可通過球面與弧形口的接觸部61相互接觸,封堵出水口41;水位下降后,浮塊5下移,球面與接觸部61分離,打開出水口41,進行補水。讓水位控制裝置的整體結構更加簡潔,節(jié)省成本,提高生產質量。
另一方面,對水箱的結構進行優(yōu)化,如圖2所示,所述水箱11可拆卸地連接于底座12上,水箱11內還設有出霧桶7,出霧桶7頂部設有與噴霧口141連通的出霧孔71;當水箱11安裝在外殼1內與底座12連接時,所述出霧桶7與蒸汽發(fā)生腔2套接,使得下水閥3位于水位控制裝置上方。拆卸式的水箱11設計,有利于用戶加水操作,將水箱11抽出進行加水后,再安裝到加濕器內進行霧化,避免直接對加濕器加水時,水液濺射溢出加濕器外,確保環(huán)境衛(wèi)生及使用安全。
其中,如圖6所示,所述下水閥3包括擋水蓋31、定位環(huán)32、彈簧33以及頂桿34,所述定位環(huán)32設于下水口110內;所述頂桿34穿過定位環(huán)32與擋水蓋31連接;所述頂桿34底部設有受力驅使頂桿34上下移動的受力端340;所述彈簧33與頂桿34套接,并在定位環(huán)32和受力端340之間彈性接觸。由于水箱11為可拆卸式,當水箱11從底座12上拆卸下來時,下水閥3隨地心吸力向下移動,使得擋水蓋31與頂桿34下移,封堵下水口110,讓用戶可安心地進行加水操作,向水箱11內加水。
在上述基礎上,所述限位罩4的出水口41還設有頂柱43;當水箱11與底座12連接時,所述頂柱43與頂桿34的受力端340接觸,頂起頂桿34,使得下水閥3呈敞開狀態(tài)。在實際操作中,當用戶對水箱11進行加水操作后,安裝回底座12上時,由于限位罩4的出水口41設有頂柱43,通過頂柱43與下水閥3頂桿34的受力端340接觸,頂起頂桿34,從而讓擋水蓋31打開下水口110,讓下水閥3處于敞開狀態(tài),使得水箱11上的水可向限位罩4的出水口41進水。
優(yōu)選地,如圖7所示,所述水箱11內還設有蓋合于下水閥3上的過濾罩8,所述過濾罩8上設有過濾柵格81,避免水箱11內的雜質進入下水閥3,造成堵塞狀況發(fā)生,讓下水操作更順暢。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發(fā)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發(fā)明構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