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的空調器。
背景技術:
空調器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家電,空調器能讓室內溫度保存在讓人體感覺舒適的范圍內,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現(xiàn)有技術中,空調器的進風口通常采用敞開式的格柵結構,即進風口為敞開狀態(tài),進風口處設有進風格柵。而且空調器通常裸露在空氣中,空調不工作時,灰塵便會落入位于空調器正上方的進風口內,灰塵日積月累就容易導致?lián)Q熱器臟堵,不但影響空調器的制冷效果,臟污還容易滋生細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這種結構的空調器,從空調器的換熱效率角度,一般是進風口面積越大風量越大,由于進風格柵具有一定厚度,即會占用部分進風口面積,增加了風阻,對風量有一定影響,進而會影響換熱效率。
因此,在空調器不工作時,如何防止灰塵進入空調器進風口內,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以解決在空調器不工作時如何防止灰塵進入空調器進風口內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的空調器。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一個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包括擋板、驅動機構,所述擋板可旋轉地固定于空調器的殼體上,所述擋板在所述驅動機構的作用下旋轉運動以打開或關閉所述進風口。
所述擋板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由同一驅動機構驅動進行同時動作。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的相鄰端均交接于所述殼體上的轉軸。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電機驅動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帶動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轉動。
優(yōu)選地,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第一齒條、第二齒條,所述電機的轉軸連接所述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嚙合,所述第二從動齒輪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嚙合,所述第一齒條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嚙合,所述第二齒條與所述第二從動齒輪嚙合,且所述第一齒條、第二齒條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齒條和/或所述第二齒條為弧形齒條。
優(yōu)選地,所述轉軸沿所述空調器的橫向或縱向設置在所述殼體上。
優(yōu)選地,所述擋板的一端交接于所述進風口一邊的殼體上。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機構接收空調器開啟信號時,驅動所述擋板旋轉打開所述進風口;所述驅動機構接收空調器關閉信號時,驅動所述擋板旋轉關閉所述進風口。
優(yōu)選地,當所述擋板將所述進風口關閉時,所述擋板和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平齊。
優(yōu)選地,所述進風口的側邊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擋板的一端與所述殼體轉動連接,當所述擋板將所述進風口關閉時,所述擋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板抵接。
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在空調器不工作時,驅動機構帶動擋板旋轉運動關閉進風口,灰塵便不會落入位于空調器正上方的進風口內,杜絕了灰塵落入機器內部,并實現(xiàn)了干凈的外觀效果。而且這種結構的空調器可以省去進風口處的進風格柵結構,增大進風口面積,減少風阻,提高了進風量,進而提高了換熱效率。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二個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上述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由于上述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的空調器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位圖2中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的透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空調器進氣口防塵裝置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圖6中:
1、第一擋板;2、第二擋板;3、殼體;31、進風口;4、轉軸;5、電機;6、主動齒輪;7、第一從動齒輪;8、第二從動齒輪;9、第一齒條;10、第二齒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僅僅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圖6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包括擋板和驅動機構,擋板可旋轉地固定在空調器的殼體3上,一種具體的實施例中,空調器的進風口設置在殼體3的頂部,擋板的一端可以通過鉸接、軸接或者樞接的方式可旋轉地固定在殼體3上,擋板在驅動機構的驅動力作用下,可以打開或者關閉進風口。當然,可以理解的是,擋板不局限于是一端可旋轉地固定在殼體3上,只要能夠通過旋轉打開或關閉進風口即可,例如,在擋板的中部分別向兩側延伸出兩個轉軸,兩個轉軸與殼體轉動連接。另外,進風口也不局限于設置在殼體的頂部,其他位置亦可,例如殼體的側部、底部等。
本發(fā)明提供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在空調器不工作時,驅動機構帶動擋板旋轉運動關閉進風口,灰塵便不會落入位于空調器正上方的進風口內,杜絕了灰塵落入機器內部,并實現(xiàn)了干凈的外觀效果。而且這種結構的空調器可以省去進風口處的進風格柵結構,增大進風口面積,減少風阻,提高了進風量,進而提高了換熱效率。
一種具體的方案中,所述擋板可以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可以分別單獨由一個驅動機構驅動,也可由同一個驅動機構驅動二者同時動作。
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的一端可以分別連接在位于進風口邊緣處的殼體3上,也可采用以下方案:如圖1所述,沿所述空調器的橫向設置于殼體3上一個轉軸4,所述第一擋板1和所述第二擋板2的相鄰端均交接轉軸4上,空調器需要工作時,在驅動機構的驅動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擋板1、第二擋板2繞所述轉軸4轉動,第一擋板1、第二擋板2向上打開所述進風口,第一擋板1、第二擋板2呈傾斜狀,這種結構的擋板,即使在空調器工作時,也可防止部分灰塵進入落入進風口,同時還能保證較大的進風量。
優(yōu)先的方案中,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5和齒輪傳動機構,所述電機5驅動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帶動所述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繞所述轉軸4進行轉動。電機5可以接受控制信號,通過控制電機5的工作,實現(xiàn)進風口的打開和關閉。
更優(yōu)的方案中,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可以在一個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同時動作,所述齒輪傳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6、第一從動齒輪7、第二從動齒輪8、第一齒條9、第二齒條10,所述電機5的轉軸4連接所述主動齒輪6,所述主動齒輪6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7嚙合,所述第二從動齒輪8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7嚙合,所述第一齒條9與所述第一從動齒輪7嚙合,所述第二齒條10與所述第二從動齒輪8嚙合,且所述第一齒條9、第二齒條10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擋板1和所述第二擋板2。
這種方案中,電機5驅動主動齒輪6轉動,主動齒輪6帶動第一從動齒輪7、第二從動齒輪8向相反的方向同時轉動,進而帶動第一擋板1、第二擋板2同時繞所述轉軸4沿相反方向轉動,實現(xiàn)第一擋板1、第二擋板2同時打開和關閉。而且,這種方案采用一個電機5即可實現(xiàn)兩個擋板的同時動作,降低了成本。
更優(yōu)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齒條9和/或所述第二齒條10為弧形齒條。這種結構,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在轉動過程中,會占用更小的空間。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轉軸4沿所述空調器的橫向設置在所述殼體3上,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案不局限于此,所述轉軸4還可以沿所述空調器的縱向設置在所述殼體3上,以上兩種方案均應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優(yōu)選的方案中,所述電機5可以接收空調器開啟信號時,驅動所述擋板旋轉打開所述進風口;所述電機5接收空調器關閉信號時,驅動所述擋板旋轉關閉所述進風口。所述電機5可以接收來源于遙控器的空調器開啟信號和空調器關閉信號,可以接收來源于空調器上的控制面板或者其他智能控制終端的空調器開啟信號和空調器關閉信號,均應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驅動機構不局限于上述的電機和齒輪傳動機構配合的結構,只要能夠實現(xiàn)同時驅動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轉動即可,例如,驅動機構還可以包括直線氣缸和連桿機構,直線氣缸通過連桿機構分別與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連接,直線氣缸帶動連桿機構同時拉動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的端部,也能夠實現(xiàn)兩者的翻轉。
進一步的,在進風口的側邊還設置有支撐板,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的一端分別與殼體3轉動連接,當進風口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的另一端分別與支撐板抵接,通過支撐板對第一擋板1和第二擋板2形成支撐,提高結構的可靠性,有效避免結構產(chǎn)生變形。
進一步優(yōu)選地,當進風口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擋板與殼體的外表面平齊,保證空調器外形的美觀。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上述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由于上述的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空調器進風口防塵機構的空調器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改動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