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送風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587233閱讀:1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送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送風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空調(diào)機分為室內(nèi)機和室外機;室內(nèi)空間和室外空間單獨安裝的分離式空調(diào)機和結合成一個裝置貫通窗戶和墻壁安裝的一體型空調(diào)機。一般冷暖氣容量加大時,室內(nèi)機和室外機的大小也跟著變大,而且室外機中的壓縮機運行時,對室外機產(chǎn)生較大的震動,因此分離式空調(diào)機使用最為廣泛。
上述分離式空調(diào)機由室內(nèi)機和室外機構成,其中室內(nèi)機置于室內(nèi),通過低溫低壓的氣體冷媒與空氣產(chǎn)生熱交換作用,向空調(diào)空間內(nèi)部提供暖風和涼風;室外機則置于室外,為使上述室內(nèi)機中進行充分的熱交換作用,對冷媒進行壓縮、凝縮及膨脹。
上述室內(nèi)機由室內(nèi)機箱、蒸發(fā)機、室內(nèi)風扇及電機構成,其中,室內(nèi)機箱中有吸入/吐出室內(nèi)空氣的吸入口及吐出口;蒸發(fā)機置于上述室內(nèi)機箱內(nèi),低溫低壓的氣體冷媒經(jīng)過時,與空氣產(chǎn)生熱交換作用;室內(nèi)風扇及電機置于上述蒸發(fā)機的一側,上述空氣經(jīng)過上述蒸發(fā)機,同時促使冷氣向室內(nèi)側重新吐出。
并且,上述室外機由室外機箱、壓縮機、凝縮肌、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門膨脹部件、室外風扇及電機構成,其中,室外機箱中有吸入/吐出室外空氣的吸入口及吐出口;壓縮機置于上述室外機箱內(nèi)側,將經(jīng)過上述蒸發(fā)機的冷媒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體冷媒;凝縮機使經(jīng)過上述壓縮機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使其凝縮為中溫高壓的液體冷媒;采用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門等膨脹部件,將經(jīng)過上述凝縮機的冷媒減壓為低溫低壓的氣體冷媒;最后,屬于軸類風扇的室外風扇及電機置于上述凝縮機的一側,使室外空氣通過上述凝縮機。上述電機一般采用單相或三相的感應電機,此類感應電機在殼體內(nèi)側設置的定子中間,利用軸及轉子旋轉的方式,隨著定子交流產(chǎn)生的旋轉磁場使旋轉轉子旋轉。
一般情況下,上述室外機箱為提高送風效率,在三個側面形成了上述吸入口。上端形成上述吐出口,如啟動上述室外風扇,則會從3個側面吸入空氣并進行熱交換后,向上端吐出經(jīng)過熱交換的空氣。
此時,上述壓縮機、凝縮機、膨脹部件及增加機設置為可與冷媒管道相互連接的形式,冷媒則根據(jù)上述的結構要素依次循環(huán)進行壓縮、凝縮、膨脹及蒸發(fā)。
但是,上述傳統(tǒng)空調(diào)機的室外機,隨著城市的高密度化及對環(huán)境的強化管理,其安裝地點受到了限制,而且噪音及排熱問題也成為了困擾周邊居民因素。特別是在大規(guī)模住宅小區(qū)等,對公共居住設施提出美觀和無噪音的要求,因此室外機只限安裝在室內(nèi)陽臺內(nèi)部。
因此最近,大規(guī)模住宅小區(qū)等公共居住設施,采用前面以從前端吸入的空氣在進行熱交換后,重新在前端將熱交換后的空氣吐出的方式設置而成的空氣吸入/吐出均在前段進行的空調(diào)機用室外機。
但是,如上述的采用前端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用室外機,相比利用三個側面進行吸入/吐出的空調(diào)機用室外機,其吸入空氣的吸入面積較小,因此降低了送風效率及熱交換效率。
并且,如上述的前端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用室外機,為啟動上述送風風扇,一般適用單相或三相的感應電機,但上述感應電機不僅整體效率在40~50%以下,特別是旋轉力的轉矩特性的安全領域較為狹小,可變旋轉數(shù)的領域范圍受限制。因此,如旋轉數(shù)脫離了轉矩特性安全領域,將產(chǎn)生噪音及效率低下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空調(diào)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其可以穩(wěn)定啟動送風風扇的同時,采用增加送風量的BLDC電機,從而減少了噪音及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機箱;安裝在上述外機箱內(nèi)部的風扇殼體;固定于上述風扇殼體的支持器;通過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支持器上的軸;支撐上述軸的軸承;安裝于上述風扇殼體內(nèi)側,且在與上述軸保持同心的同時固定起來的定子;圍繞定子安裝,并在內(nèi)側具備與上述定子產(chǎn)生電磁作用的磁鐵的轉子兼用送風扇。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轉子兼用送風扇由在其內(nèi)側具備上述磁鐵的安裝部,及吸入并吐出空氣的風扇部構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風扇部分別在上述安裝部的上下端形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風扇部由作為離心風扇的多翼式風扇構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安裝部與風扇部形成為一體。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安裝部的內(nèi)周面,為支撐上述磁鐵,形成具有安裝面的彎曲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轉子兼用送風扇設置成其中心軸線與上述風扇殼體的上下端中心線為偏離的狀態(tài)。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轉子兼用送風扇與上述軸建立軸連接,將上述軸作為旋轉軸進行旋轉。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轉子兼用送風扇的內(nèi)側,為與上述軸建立軸連接,而配備主板,上述主板的中心部則配備與上述軸連接的軸襯。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轉子兼用送風扇旋轉時,將空氣吹向定子處,并使冷卻定子中所發(fā)生熱量的復數(shù)個散熱片,在上述主板中形成放射狀,并且上述散熱片以半徑方向構成規(guī)定長度。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散熱片通過切縫加工方式向上部定子方向形成,而通過切縫方式加工形成的通孔起到通風口的作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散熱片相對于上述主板面形成90°角度的彎曲狀態(tài)。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主板散熱片和散熱片之間的領域形成能夠增強上述主板的強度的壓紋部,,并且在上述壓紋部形成排水孔,使其排出水分。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軸襯包括緊貼于主板面的圓板形的底部,和在上述底部中央沿著軸方向突出形成,并在其中央置有軸插入孔的輪軸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軸襯的輪軸部外周面設置有至少一個上的螺絲固定孔,而且在上述軸的末端外周面,形成在組合時能夠使上述螺絲連接孔位于其上的平面區(qū)間。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軸襯分為2塊,而且在主板的兩側,在各自緊貼的狀態(tài)下,以鉚接或螺旋連接。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主板安裝于從上述多翼式風扇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延伸到上述支持器固定側的鄰近位置。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磁鐵為圓形。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磁鐵為C形。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風扇殼體在下部形成空氣吸入口,并在鄰近上述底部的頂部形成用于設置電機的通孔,且使上述底端和頂端相互連接,在圍繞轉子兼用送風扇壁面的一側形成空氣吐出口。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對應于上述空氣吸入口及空氣吐出口的上述外機箱的各部位為開放狀態(tài),并在對應于上述空氣吐出口側的上述風扇殼體的開放面設置格柵。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外機箱與風扇殼體之間, 具備有能夠使上述風扇殼體被外機箱支撐的支撐殼體。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為加強強度,在上述風扇殼體的上端建立形成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風扇殼體的空氣吸入口內(nèi)側具備護圈。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風扇殼體和上述護圈的接觸部插入除塵材料。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支持器包括在其內(nèi)部設置有支撐上述軸的軸承的軸承外殼部;延伸使上述軸承外殼部外側形成放射狀,并將支持器固定到風扇殼體上面的支持器固定部;并且,位于上述送風風扇內(nèi)側的上述軸承外殼部的下端部,并可固定上述定子部位的定子固定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支持器固定部的末端向上述風扇殼體上端彎曲形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為加強強度,上述支持器固定部具備了加強肋。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的凸臺中,下部形成的凸臺呈″″形狀,用于支撐各安裝在上述軸(shaft)的外周面上下部側的軸承中下部側安裝的下部軸承的上端部;在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的凸臺中,上部形成的凸臺呈″″形狀,用于支撐安裝在上部側的上部軸承的下端部。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為加強強度,在上述定子固定部具有加強肋。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加強肋從上述定子固定部的上面外周部到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外周面延長形成,并沿著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外周面相隔既定的距離設置有多個。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加強肋由圍繞上述定子固定部的上端及上述軸承外殼部的一體型肋骨構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定子固定部表面形成通孔。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支持器的支持器固定部與上述風扇殼體之間具備除塵材料。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上除塵材料包括緊貼于上述風扇殼體的主體部;通過上述支持器固定部中形成的除塵襯墊固定槽插入并固定于固定部的頭部;貫通上述主體部和頭部的通孔。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除塵材料的頭部,為了防止將支撐器固定在風扇殼體側時,由貫通上述除塵材料的螺絲等作用于連接部件的連接力損傷除塵材料,設置蓋子支架。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上部支撐器的軸承外殼部頂端中,設置為防止從上述軸承外殼部內(nèi)部進入灰塵等異物的蓋子。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支持器及定子,在上述支持器上相對形成有連接上述定子時確定其同心度的位置決定突起及位置決定槽。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風扇殼體的頂端及支持器中,形成有在風扇殼體頂端設置上述支持器時確定其組裝位置的位置決定突起及位置決定槽。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定子包括作為形成磁路的磁性體的鐵心;圍繞上述鐵心,形成絕緣的絕緣體;纏繞于上述鐵心的齒部的線圈。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上述定子包含將以齒部與底部構成的鐵板從最下層到最上層,以螺旋形旋轉,同時,為形成多層結構的環(huán)形螺旋鐵心;纏繞于上述鐵心并向上述鐵心內(nèi)側突出,并具備有形成有將定子連接于風扇殼體的連接孔的連接部的絕緣體;纏繞在上述鐵心的齒部的線圈。
前述的送風裝置,其中在上述軸的外周面,形成用于決定上述軸承的設置位置的凸臺。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斜視圖。
圖2a是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的斷面圖。
圖2b是圖2a所示支持器及定子部分的擴大圖。
圖3a是圖2a所示支持器的斜視圖。
圖3b是圖3a所示支持器底面的斜視圖。
圖4是除塵材料組裝于支持器的支持器固定部的狀態(tài)斜視圖。
圖5a是圖2a所示多翼式風扇的外觀斜視圖。
圖5b是5a所示多翼式風扇的平面圖。
圖5c是5a所示主板的斜視圖。
圖6是適用于轉子兼用送風扇的磁鐵的其他實施例斜視圖。
圖7是適用于本發(fā)明的定子的斜視圖。
圖8是圖7所示定子的分解斜視圖。
圖9是圖8所示鐵心的擴大圖,為螺旋鐵心的斜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定子的其他實施例斜視圖。
圖11是顯示圖10的鐵心結構,是分割鐵心的斜視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定子的又一實施例的斜視圖。
圖13是顯示圖12的鐵心結構,是桶狀鐵心的斜視圖。
圖14是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用于前端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的室外機械安裝狀態(tài)的部分切口斜視圖。
圖15是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用于前端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的室外機械安裝狀態(tài)的分解斜視圖。
圖16是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用于前端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的室外機械安裝狀態(tài)的正面圖。
圖中標號說明1送風裝置10機箱11支撐支架 20室外機一側熱交換器30控制箱 200霍爾傳感器300頂端殼體組裝體40風扇殼體410a、410b空氣吸入口 G格柵430形成部44護圈(shroud)440a連接面 440b導引面46除塵襯墊 50轉子兼用送風扇510安裝部520風扇部522上部一側風扇部524下部一側風扇部522a、524a葉片 512彎曲部512a彎曲部安裝面 54主板
542散熱片544通孔546壓紋部548排水孔56軸襯 6無刷直流電機65定子 65a螺旋鐵心652a底部 654a齒部656a凹入槽 65b絕緣體650b上部絕緣體 651b下部絕緣體655b連接部 656b位置決定突起657a鐵心層疊用鉚釘 65c線圈65d金屬管65’定子65a’分割鐵心65″定子65a″桶狀鐵心68軸680鋸齒 680a、680b軸承685平面區(qū)間 69a、69b軸承70磁鐵80支持器(supporter) 82軸承外殼部822a、822b凸臺 84定子固定部84a加強肋824蓋子842位置決定槽844通孔86支持器固定部 88a、88b、88c加強肋90除塵材料 920a主體部920b頭部 95蓋子支架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斜視圖,圖2a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的斷面圖,圖2b是顯示圖2a支持器及定子部分的擴大圖。
圖3a是顯示圖2a中支持器的斜視圖,圖3b是顯示圖3a底面的斜視圖,圖4是除塵材料組裝于支持器的支持器固定部的狀態(tài)斜視圖。
圖5a是圖2a多翼式風扇外觀的斜視圖,圖5b是顯示5a的平面圖,圖5c是顯示5a主板的斜視圖,圖6是顯示適用于轉子兼用送風扇的磁鐵的其他實施例的斜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定子的斜視圖,圖8是圖7所示定子的分解斜視圖,圖9是圖8所示鐵心的擴大圖,且顯示螺旋鐵心的斜視圖。
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送風裝置1由外機箱10、空氣吸入口410a、410b、風扇殼體40、支持器80、軸68、軸承69a、69b、定子65、轉子兼用送風扇50構成,其中,上述外機箱10及上述空氣吸入口410a、410b固定在上述外機箱10內(nèi)部,各自形成上下端方向;上述風扇殼體40前端有空氣吐出口,空氣吐出口采用金屬板材;上述支持器80連接并固定在上述風扇殼體40上端;上述軸68則可以在上述支持器80上旋轉;上述軸承69a、69b置于上述支持器80中,支撐上述軸68使其可以進行旋轉;上述定子65安裝于上述風扇殼體40內(nèi)側,并固定在上述支持器80中目的在于維持同心度;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圍繞定子65安裝,內(nèi)側有可與上述定子65產(chǎn)生電磁作用的磁鐵70。
另外,開放對應于上述風扇殼體40的空氣吐出口及空氣吸入口410a、410b的上述外機箱10的各出口,并在與風扇殼體40的空氣吐出口對應的開放部設置格柵G。
在上述風扇殼體40的下部形成空氣吸入口410a,而且在從上述下部面錯開一定距離的上部面形成有可兼用為設置電機時的通孔的空氣吸入口410b,上述底端和頂端相互連接,并在圍繞轉子兼用送風扇50壁面的一側形成空氣吐出口。
上述風扇殼體40以塑料材質做成,因此也可以將此設置在上述外機箱10的內(nèi)部。
置于上述風扇殼體40內(nèi)部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中,其中心軸線的設置是為了讓上述風扇殼體40上下端中心線偏心。
即,為了讓上述風扇殼體40的上下端中心線與設置在其內(nèi)部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中心軸線相互不一致,從而形成一段距離。
因此,由圖2a可以得知,上述風扇殼體40與轉子兼用送風扇50間的空間其左右側的大小不同。
另外,在上述外機箱10與風扇殼體40之間,設置有能夠使風扇得到外機箱10的支撐的支撐支架11。
上述支撐支架11從外機箱10一體延長形成并設置于風扇殼體40的頂端為宜,但也可以通過其他材料設置于外機箱10和風扇殼體40之間。
參照圖1,為了保證上述風扇殼體40頂端的強度,在上述風扇殼體的頂端以圓周方向設置了的形成部430。
在上述風扇殼體40的頂端中以圓周的方向設置的形成部430,其寬度可以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即,隨著風扇殼體40頂端部位外機箱前方的加寬,形成部430的寬度也逐漸加大。
另外,在上述風扇殼體40底端的空氣吸入口410a及設置于上述風扇殼體40頂端的兼作設置電機用通孔的空氣吸入口410b,設置有引導流入空氣流動的護圈44。
上述護圈44利用其他的材料,雖然已明示了與風扇殼體40的頂端與底端的空氣流入口410a、410b周邊連接的連接面440a及引導空氣流動的規(guī)定曲率的引導面440b的具體情況,但也可以設置為與上述風扇殼體40形成一體形狀。此種情況,上述護圈44的厚度隨著接近末端,其厚度與其他部位相比也將逐漸變薄。
參照圖2a,圖2b及圖3a,圖3b,上述支持器80由包括在其內(nèi)部設置有球軸承等支持上述軸68的軸承69a、69b的軸承外殼部82,向上述軸承外殼部82外側方向以發(fā)射狀延長,并在將支持器80固定在風扇殼體40頂端的支持器固定部86與位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內(nèi)側的上述軸承外殼部82的底端部位構成,并包含供固定上述定子65底端的定子65固定部,其鑄造材料應使用鋁等金屬材料。即,上述支持器80的支持器固定部86應有三個支架。
此時,圖中雖然未顯示,但有可能在上述支持器80及風扇殼體40的頂端中,相對應地設置于風扇殼體40頂端的上述支持器80時,能夠對準準確的組裝位置的位置決定突起及位置決定槽。
上述支持器80風扇殼體40組合時,需要將上述支持器的軸殼體部82頂端置于風扇殼體40的內(nèi)側,上述支持器固定部86的末端與上述軸承外殼部82的頂端相比,位置需要靠上,因此隨著接近風扇殼體40頂部其方向也逐漸彎曲。
在上述支持器80中設有保證支持器固定部86強度的加強肋88a。上述加強肋88a應延伸至軸承外殼部82外周面。
在上述支持器80及定子65中,將定子65連接在上述支持器80時,應將定位搜索器及定位槽842設置為對向設置的形態(tài)。進一步講,在上述支持器80的定子固定部84設有決定定子65間位置決定槽842,與此對應的定子65上有位置決定突起656b;參照圖12。此時,位置決定突起在支持器中形成,位置決定槽則在定子的絕緣體中形成。
上述支持器80的定子固定部84表面,形成為了提高電機冷卻性能的通孔844。
另外,形成于上述軸承外殼部82內(nèi)周面的凸臺822a、822b中,形成于下部的凸臺822a,為了支撐各設置于上述軸68外周面上下側的軸承中設置于下側的下部軸承69a的上端而呈″″字形;形成于上述軸承外殼部82內(nèi)周面的凸臺822a、822b中,形成于上部的凸臺822b,為了支撐設置于上部的上部軸承69a的下端部的而呈″″字形。
在位于上述軸承外殼部82內(nèi)側的軸68外周面下部及上部中,還可以形成能夠決定在上述軸68中的下部軸承69a及上部軸承69b的設置位置的凸臺。
另外,在上述支撐器80的定子固定部84的定子65連接面的相反一側,設置有延長形成至上述軸承外殼部82的外周面,并提高上述定子固定部84強度的多個加強肋84a。
在此,上述加強肋84a沿著上述軸承外殼部82的外周面,錯開一定間隔形成多個,并延長形成至上述定子固定部84的外周部。
圖中雖然未示,上述加強肋84a也有可能設置為環(huán)繞定子固定部84頂端及與上述軸承外殼部82外周面成為一體形的管道。
在上部支撐器80的軸承外殼部82頂端中,設置了為防止從上述軸承外殼部82內(nèi)部進入灰塵等異物的蓋子824。
參照圖2a、圖2b及圖4,應在上述風扇殼體40與護圈44的接觸面中設置除塵材料46。
進一步講,在上述護圈44的連接面440a與與此相應的風扇殼體40的空氣吸入口410a、410b周邊間,因置有除塵材料46,可以防止電機震動對風扇殼體40的影響。
在上述支撐器80的支撐器固定部86與風扇殼體40間設置有除塵材料90。
參照圖4,上述除塵材料90利用對應于上述風扇殼體40的主體部920a,通過上述支持器固定部86形成的除塵材料固定槽866強制插入,形成為固定在支撐器固定部86的頭部920b,并擁有貫通上述主體部920a與頭部920b的通孔930。
另外,在上述除塵材料90的頭部920b,為了在將支撐器80固定在風扇殼體40側時,防止貫通上述除塵材料90的螺絲15d等連接部件所產(chǎn)生的結合力損傷除塵材料90,設置有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鐵板狀的蓋子支架95。
上述蓋子支架95指能夠圍繞頭部920b的似馬掌的鐵片。
上述除塵襯墊90隨著通過設置在支持器固定部86的除塵材料固定槽866頭部920b強制塞進,連接主體部920a與頭部920b的頸部,正好卡在除塵材料固定槽866在其周邊被固定。上述狀態(tài)下,在頭部920b安裝蓋子支架95將螺絲15d貫通于蓋子支架95及除塵材料90的通孔930,并連接在風扇殼體40,如此上述支持器80被固定在風扇殼體40。
另外,參照圖2a、圖2b及圖5a、圖5b,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是由在其內(nèi)周面設置上述磁鐵70的安裝部510與在上述安裝部510的上下側各自一體的風扇部520構成。
上述風扇部520沿著上述安裝部510的圓周方向形成,包含擁有多個葉片522a,524a的多翼式風扇522,524,軸方向吸入空氣,反方向吐出空氣。
此時,在上述葉片522a,524a的各末端部,設置有將各葉片相互連接,從而在風扇50的高速旋轉時,防止葉片522a,524a的旋轉產(chǎn)生的噪音的固定板53a、53b。
另外,在上述安裝部510的內(nèi)周面沿圓周方向設置,而且為了支撐上述磁鐵70設置了具有穩(wěn)定作用的彎曲部512。
另外,參照圖2a、圖2b及圖5a、圖5b、圖5c,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與上述軸68形成軸連接,并以軸68為旋轉軸旋轉。為此,在位于上述安裝部510下部的下部多翼式風扇524內(nèi)側,設置了連接圓周方向形成的各葉片524a的主板54。上述主板54中心部包括軸68與為了與轉子兼用送風扇50間相連接的軸襯56。
上述軸襯56是由與主板54面緊貼的圓板形的底部560a與在上述底部560a中央以軸方向突出形成,并在其中央置有具備有軸68插入孔的輪軸部(hub)560b構成。
上述軸襯56則分為2塊,在主板54的兩側各自密封的狀態(tài)下,通過鉚釘58的鉚接法或螺旋連接相結合。
上述主板54設置在從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長度方向的中央地點接近支撐器80固定側的位置。
這樣設置是因為在風扇殼體40的空氣吸入口410a、410b中,從設置電機的相反方向的空氣吸入口流入的空氣量大。
上述主板54的位置應滿足如下條件,即將轉子兼用送風扇50電子部件分割時,從主板54開始到風扇末端的長度較短的一側和從主板54到風扇末端的長度較長的一側的長度比在1∶1.3至1∶2以內(nèi)的位置范圍。
另外,在上述軸襯56的輪軸部560b外周面,設置有至少一個上的螺絲固定孔560c,而在上述軸68的末端外周面,形成有組裝時將承受貫通上述螺絲連接孔560c的螺絲15f的壓力的平面區(qū)間685。
因此,組合時,隨著對于上述平面空間685的螺絲壓縮力度的逐漸強化,轉子兼用送風扇50與軸68牢固的結合為一體旋轉。
另外,在上述軸68的風扇連接側末端部的外周面,還可以設置決定軸襯插入位置的突起(未示出)或防滑部(未示出)。即,組裝軸和轉子兼用送風扇時,上述軸的突起或防滑部掛在軸襯的輪軸部,從而阻止進一步的插入,從而使平面區(qū)間自動移動到連接螺絲的位置,以此決定轉子兼用送風扇在風扇殼體內(nèi)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主板54上,放射狀形成有在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旋轉時,將空氣吹向定子65方向,從而起到冷卻定子65所產(chǎn)生的熱量的散熱片542,而上述散熱片542在半徑方向具備一定長度。
在此,上述散熱片通過切縫(Lansing)加工方式向上部定子65方向形成,而通過切縫方式加工形成的通孔544起到通風口的作用。
為了使上述散熱片542能夠面向定子65側,將主板設置為以90°角度彎曲的形態(tài)。
在上述主板54的散熱片542與散熱片542間的領域中,為了保證上述主板54的強度設置了壓紋部546。在上述壓紋部546的上方,為了排出水分設置了一個排水槽548。
另一方面,如圖5a所示,上述磁鐵70中每一個部分為弧形結構,而如圖6所示,形成C字形(即,突出的部分的大致形狀與C字接近,故稱C字形磁鐵70″)。
參照圖2b、圖7及圖8,上述定子65包括把由齒部654a和底部652a構成的鐵板從最下層到最上層以螺旋形旋轉,從而形成多層結構的環(huán)形螺旋鐵心65a;為了達到絕緣的目的而環(huán)繞上述鐵心并向上述鐵心內(nèi)側突出,而且具備形成有通過螺絲15c等的連接材料將定子65連接于風扇殼體40.的連接孔的連接部655b的絕緣體65b;纏繞在上述鐵心的齒部654a的線圈65c。
此時,上述定子的連接部655b在上述鐵心內(nèi)側形成三處以上的突出部分,上述連接655b的高度是鐵心整體高度的20%。
如圖9所示,在沒有另外連接部位時,上述絕緣體的連接部655b其高度應當為整體鐵心層高度的20%以上,因為上述高度才可以充分抵抗電機的震動。
另外,在上述連接部655b的連接孔壓入有金屬管65d,或設置有具備沿著長度方切開的切開部,從而在半徑方向具備彈性的彈簧銷釘(未示出)。
還有,上述螺旋鐵心65a從最下層到最上層以螺旋形態(tài)纏繞,形成多層結構,從上述螺旋鐵心65a的底部652a到反方向的外側有多個齒部654a向在上述螺旋鐵心65a的底部652a纏繞鐵心時,為了減少應力置有四角形或梯形的凹入槽656a。
上述螺旋鐵心65a通過形成于底部652a的貫通通孔的鉚釘657a鉚接后,而上述螺旋鐵心65a的纏繞開始部位與纏繞末端部位,各自焊接于相接的底部某個位置。
如圖8所示,上述絕緣體65b以上下片構成并組裝起來,從而纏繞鐵心。
以上下片構成的絕緣體65b包括與鐵心的頂端結合的上部絕緣體650b;纏繞鐵心底端而結合的下部絕緣體651b。
另外,上述絕緣體65b也可以不采用上下片構成的結構,而通過鑄造法一次性制作,此時,鐵心以樹脂嵌入的方式進行加工。
另外,圖10為適用于本發(fā)明的定子的其他例子地說明圖,圖11是顯示圖10的鐵心結構,并顯示分割鐵心的示意圖,圖10所示的是定子65’不采用螺旋鐵心65a,而使用分割鐵心。
上述分割鐵心65a’是把由齒部654a和底部652a構成的鐵板,在原材料上沿著圓周方向分割制,并將分割鐵心片焊接(welding)為一體的鐵心。
附圖標號W為焊接部位。
另外,在上述情況,雖然顯示的是使用通過分離的片以相互組合的形態(tài)的絕緣體65b,但也有可能形成如圖12所示的鐵心因被嵌入成型,鐵心完全被絕緣體纏繞的形態(tài)。如圖12所示的定子65″,鐵心不采用螺旋鐵心65a或分割鐵心,而是用把由齒部654a與底部652a構成的鐵板隨著圓周方向連續(xù)整片連接的桶狀鐵心65a″。桶狀鐵心的結構如圖13所示。
圖12顯示鐵心被嵌入成型后,絕緣體完全纏繞鐵心的狀態(tài),在上述情況下,可以適用以圖11中分離的片相互組合形態(tài)的絕緣體。
與此同時,構成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的運行及送風過程如下所述。
通過電源專用頂端殼體組裝體30(Tap housing assembly),在構成無刷直流電機6的定子65的線圈65c中,電流將按序流動,并在定子65與磁鐵70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電磁力,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以軸68為中心進行旋轉,通過上述風扇殼體10上下部的空氣吸入口410a、410b吸入的空氣,通過外機箱10前面的吐出口O吐出。
具體來講,隨著形成無刷直流電機6的定子65的線圈65c中導入電流,上述定子65在磁鐵70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電磁力,利用傳感器檢測出上述磁鐵70的位置,并按序規(guī)律地向定子65的線圈65c傳送電流,使上述定子65與磁鐵70間持續(xù)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電磁力,并根據(jù)上述電磁力使固定上述磁鐵70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通過以軸連接的軸68為旋轉軸旋轉。
此時,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因其轉矩特性的穩(wěn)定領域較廣,因此不但可以在各種旋轉數(shù)中運行,隨著穩(wěn)定的運行還可以減少噪音,進而可以減少電力消耗。
傳感器中霍爾傳感器最適合用于控制上述電機200。
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1在利用無刷直流電機6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旋轉時,外部空氣從上述風扇殼體40下側的空氣吸入口410a吸入的同時,一部分被上述風扇殼體40上側的空氣吸入口410b吸入后沿著圓周方向被吐出。即,通過上述風扇殼體40從上述外機箱10的吐出口O被吐出。
另外,本發(fā)明送風裝置的作用效果如下。
首先,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1,為驅動轉子兼用送風扇,采用在大部分的轉速中較穩(wěn)定且高效的無刷直流電機6,可以將旋轉數(shù)進行各種變化的同時,也可以驅動電機。根據(jù)旋轉數(shù)領域穩(wěn)定高效的運行,在減少噪音的同時,還可以減少電力的消耗。
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1,可利用另行具備的支持器80,不但可以有效地將無刷直流電機6固定設置在風扇殼體的內(nèi)側吸入風量小的區(qū)域,因上述BLDC電機被插入設置在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內(nèi)側,因此也可以縮減整體送風裝置的大小。
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1是以電機直連式結構構成,因此降低了噪音及故障發(fā)生、動力損失的幾率。軸承外殼部由金屬材料構成,因此消除了受熱變形的顧慮,大幅度提高產(chǎn)品的信賴性。
另外,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1上,在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安裝部內(nèi)周面,沿著圓周方向形成具備用于支撐磁鐵70的固定面512a的彎曲部512,因此可以牢固地將磁鐵支撐在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內(nèi)側,提高了制作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方便性。
在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具備的主板中,多個散熱片形成放射狀,而且向反方向以規(guī)定的長度形成。因此,轉子兼用送風扇50在旋轉時,上述散熱片將空氣吹向定子方向,冷卻在定子65中產(chǎn)生的熱量。
另外,上述散熱片通過切縫(Lansing)加工方式向上部定子65方向形成,而通過切縫方式加工形成的通孔544起到通風口的作用。
與此同時,因在上述主板的各散熱片與散熱片間的領域中形成了壓紋部,提高了主板的強度。在上述壓紋部中形成的排水槽則可以向電機外側排出水分。
本發(fā)明中由于采用了便于纏繞的螺旋鐵心65a的結構,不但可以防止原材料的浪費,更加可以提高制造的便利性。以此提高支持器80定子固定部84的強度,減少噪音及震動,延長機械使用壽命。
即,在構成定子65的螺旋鐵心65a的底部652a形成的凹入槽656a可以減少纏繞鐵心時的應力,使纏繞工作變得更加簡單。
參照圖8與圖9, 樹脂材料制成的絕緣體65b的連接部655b,因其高度為全部鐵心疊層高度的20%以上,因此即使在連接部沒有設置鐵心,也可以充分保證其強度,從而防止驅動電機時產(chǎn)生的震動損傷連接部655b。
尤其是,上述連接部55b的高度與鐵心整體的高度相當。
上述連接部655b的高度有可能在鐵心整體高度以上,但如果上述連接部655b其高度過高,將造成送風裝置的驅動部整體高度逐漸加大,對于減小送風裝置的體積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考慮這一點,連接部655b高度不宜超過整體鐵心高度的2倍。
在上述連接部655b上端形成的位置決定突起656b,因與支持器80的位置決定槽842形狀吻合,因此定子65的連接變得相對簡單。
即,本發(fā)明不但可以將定子65牢固被支持器80支撐,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持定子的同心度。
本發(fā)明中送風裝置1的風扇殼體40是由耐熱及輕便的金屬板材構成,不但降低成本,也提高了制作的方便性。
與此同時,本實施例中的送風裝置1,因無刷直流電機6被設置在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內(nèi)側,因此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吸入時產(chǎn)生的空氣流動阻力,而且可以高效穩(wěn)定地運行,從而提高了送風的效率。
以下是結合圖14至圖16,介紹本發(fā)明送風裝置1中空調(diào)機室外機的全面吸入/吐出方式的應用實例。
本發(fā)明采用前面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專用室外機,如同圖14至16所示,在前面開放的機箱10’內(nèi)部,設置了各種構成附件,而上述采用前面吸入/吐出方式的室外機通常設置在居住用及商業(yè)用建筑物的外墻2上的正四角形空間內(nèi)壁。
具體來講,在建筑物的外墻2上形成的空間內(nèi)墻中,設置外部殼體4,而上述外部殼體4內(nèi)側的內(nèi)部殼體5設置在上述外部殼體4上,根據(jù)情況也可以將上述內(nèi)、外部殼體4,5結合為一體。將上述內(nèi)部殼體5的內(nèi)側沿著上下方向分為吸入領域7a與吐出領域7b的中間分離帶9橫穿中間而設,而在上述各領域中設置了多個遮板葉片8,通過這些遮板葉片8間的間距,空氣被吸入或吐出。在上述內(nèi)部殼體5內(nèi)側,緊貼安裝室外機,而在上述內(nèi)部殼體5與室外機間設置了防止空氣泄漏并緩沖震動的密封材料S。
在同上設置的采用前面吸入/吐出方式的空調(diào)機專用室外機上,在開放的上述機箱10a的前方下側與上側分別設置了吸入口I及吐出口O,并在上述吸入口I內(nèi)側設置了壓縮及凝縮冷媒的壓縮機(未示出)及熱交換器20,在上述吐出口O內(nèi)側設置了可以將空氣送出的送風裝置1,尤其是,上述送風裝置1在設置于上述吐出口O內(nèi)側的風扇殼體40內(nèi)側中,設置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同時,與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相連接并旋轉驅動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無刷直流電機6,被上述風扇殼體40中另外的支持器80固定設置。
在此,為了能夠讓上述機箱10a的上述吸入口I及吐出口O內(nèi)側各自與上述吸入領域7a與吐出領域7b相對應,特設置了吸入部11a及吐出部11b。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從前方開放口進入較大的異物質或蟲子、動物,應在上述吸入口I及吐出口O中設置格柵G。即,上述機箱10a不但考慮了前面吸入,還考慮到了在內(nèi)部設置熱交換器等,因此與前述的送風裝置外機箱10的結構稍有差別。
在上述機箱10a中,在上述吸入部11a及吐出部11b上,上述壓縮機及熱交換器20等各種構成部件固定在各種支架(未示出)上,而上述機箱10a的開放的前面周邊部分通常在上述內(nèi)部殼體5內(nèi)側,緊貼于上述密封材料S而設。
上述壓縮機及熱交換器20通過上述室內(nèi)機側熱交換器(未示出)和冷媒排管連接起來,此外,如毛細管或電子膨脹閥門等的膨脹部件(未示出)仍通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和室內(nèi)機間的冷媒排管連接起來。根據(jù)上述結構,冷媒通過由上述壓縮機及室外機側的熱交換器20、膨脹部件、室內(nèi)機側的熱交換器組成的制冷循環(huán)進行循環(huán)的同時,進行壓縮、凝縮、膨脹、蒸發(fā),并冷卻上述室內(nèi)機內(nèi)的空間。
此時,上述室外機側的熱交換器20在多個冷媒管彎曲排列的狀態(tài)下,設置了多個散熱片602c,并以’U’形彎曲設置在上述機箱的吸入部11a,在其內(nèi)側不但設置上述壓縮機,同時還在其背面設置室外機包含的各種調(diào)節(jié)構件的控制箱30。
另外,在同上的室外機側的熱交換器20上側,設置上述送風裝置1,但需要先將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與無刷直流電機6相連接后,利用上述支持器80,將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及無刷直流電機6設置于上述風扇殼體40中,之后,為了能夠讓上述風扇殼體40位于上述機箱10a的突出部11b,借由其他的固定用支架(未示出)固定設置在上述室外機側的熱交換器20的上端。
具體地講,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將空氣以軸為方向吸入,并以圓周為方向吐出的離心風扇,與軸類風扇相比,相對風量較大。
另外,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結構相同。
為了使上述風扇殼體40通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軸方向,吸入經(jīng)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的空氣,在上端和底層各自形成空氣吸入口410a、410b,并在各個空氣吸入口410a、410b配備護圈,使吸入的空氣引入到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中,并且在前端形成空氣吐出口,從而向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圓周方向吐出空氣。
此時,上述風扇殼體40的空氣吐出口與上述機箱10a的吐出口相貫通。
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將交流變?yōu)橹绷鞯倪^程中,它不使用電刷(brush)而使用驅動電路,因不使用電刷所以不會產(chǎn)生火化,也避免了發(fā)生爆炸的危險,而且在大部分轉速中運行比較穩(wěn)定,同時可保持70~80%程度的高效率。具體而言,它包括在安裝部510內(nèi)周面設置有磁鐵70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通過與上述磁鐵70的相互電磁力產(chǎn)生旋轉力,從而驅動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定子65;檢測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位置并控制所供應的電流的霍爾傳感器200。
尤其是,為了降低吸入空氣流動的阻力,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在吸入流量相對較小的上述風扇殼體40上端空氣吸入口410b側,通過上述支持器80固定安裝在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內(nèi)側。
具體而言,上述軸68在貫通上述支持器80的狀態(tài)下,通過球軸承等軸承69a、69b以可旋轉的方式被上述支持器80支撐,并且,其下部末端與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建立軸連接,而上述定子65在上述軸68周圍相距一定間隔固定安裝在轉子兼用送風扇50上側的支持器80的定子固定部84上。
同時,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圍繞在上述定子65的外圍,并通過上述軸68和主板54建立軸連接,而與上述定子65產(chǎn)生相互的電磁力的磁鐵70,則以圓周方向固定安裝在安裝部510的內(nèi)周面內(nèi),且在上述主板54上,為了即使在產(chǎn)生離心力的情況下也可加強其強度,以半徑為方向,設置復數(shù)個肋骨或壓紋部。另外,上述霍爾傳感器200固定安裝在上述定子65的鐵心一側。
因此,如在上述定子65的線圈65c中依次導入電流,則根據(jù)上述線圈中流動的電流和磁鐵70的相互電磁力,使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可旋轉運行。
然后,上述支持器80將上述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及無刷直流電機6掛在上述風扇殼體40內(nèi)側,具體而言,包括能夠使上述軸68通過上述軸承69a、69b形成可旋轉的軸設狀態(tài)的圓筒狀的軸承外殼部82;與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內(nèi)側的上述軸承外殼部82下端形成一體,并且能夠使上述定子65連接的定子固定部84;在上述軸承外殼部82上端外圍,相隔一定間距以半徑方向突起,并固定于上述風扇殼體40上端的空氣吸入口410b周邊的多個支持器固定部86。
此時,上述軸承外殼部82比上述軸68較短并呈圓筒狀,并在上下端內(nèi)側安裝上述軸承69a、69b,從而使其支撐上述軸68并進行旋轉,另外,在上述定子固定部84的下面形成位置決定槽,從而使上述定子65通過螺絲固定,同時,也形成有連接孔846。
并且,上述支持器80為了分散所支撐的重量,在與上述軸承外殼部82上端周圍,形成保持120°的間隔的三個支持器固定部86,并且為加強此種支持器固定部86及支撐支持器固定部86的下端,在上述軸承外殼部82和支持器固定部86之間構成加強肋88a,且在上述支持器固定部86上端形成多個輔助加強肋88b、88c。
特別是上述支持器固定部86,從上述定子固定部84以半徑方向突出形成,同時中間部位逐漸接近半徑方向,形成向上傾斜的狀態(tài),并且在末端的水平部位形成除塵材料固定孔866,因此,此種支持器80設置成在上述風扇殼體40的上端空氣吸入口410b周邊連接上述支持器固定部86的狀態(tài)。
上述的本發(fā)明的送風裝置的組裝過程及室外機的操作說明如下所述首先,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設置成使上述軸68在上述支持器80軸承外殼部82通過軸承69a、69b進行旋轉的狀態(tài)同時,使上述定子65通過螺絲固定在上述支持器80的定子固定部84下端,并在使具備磁鐵70的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位于上述定子65的外側的狀態(tài)下,軸連接于上述軸68而設。
因此,設置有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的送風裝置1,在設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上端的狀態(tài)下,通過另外的支架進行固定安裝,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的安裝,不但考慮到了能夠控制其操作,而且還考慮到通過上述控制箱30和電線進行連接。
上述組裝的室外機操作,是根據(jù)上述控制箱30信號啟動上述壓縮機,此時,冷媒則經(jīng)過上述壓縮機、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及膨脹部件,流入到上述室內(nèi)機,并通過上述室內(nèi)機側熱交換器進行循環(huán)。
此時,因通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循環(huán)冷媒的同時,上述多翼式風扇50根據(jù)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進行啟動,因此,通過上述機箱10a吸入口1吸入的空氣,就會經(jīng)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并與冷媒進行熱交換,凝縮冷媒后,熱交換后的空氣則經(jīng)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通過上述機箱10a吐出口O進行排氣。
固然,因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的轉矩較穩(wěn)定的領域較廣,因此不僅可在多種轉速狀態(tài)下運行,而且在穩(wěn)定運行的同時,可以減少噪音及耗電量。
因此,通過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隨著作為一種離心風扇的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旋轉,將空氣以軸方向吸入,通過上述室外機側熱交換器20的空氣,大部分吸入到上述風扇殼體的上端空氣吸入口410a,同時其一部分則吸入到上述風扇殼體上端的空氣吸入口410b,并且,通過形成于各空氣吸入口410a、410b側的護圈44,沿著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50的軸方向流入,并向圓周方向吐出,而且受上述風扇殼體40導引,通過與上述風扇殼體的空氣吐出口連通的機箱10a吐出口O吐出。
此時,上述無刷直流電機6因安裝在上述風扇殼體40空氣吸入口410a、410b中相對吸入流量較小的空氣吸入口410b側,因此,不僅可以將吸入空氣的流動阻力最小化,而且還可根據(jù)高效穩(wěn)定的啟動提高其送風效率和熱交換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
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因采用在大部分轉速中運行較穩(wěn)定,同時能保持較高效率的BLDC電機,所以可對轉速進行多種變化,而且因為在整個轉速是穩(wěn)定運行并保持較高的效率,從而達到啟動送風裝置時,減少噪音及耗電的效果。
另外,本發(fā)明不僅可以將上述BLDC電機有效的固定在風扇殼體內(nèi)部,而且可在整體上減少送風裝置的大小。
特別是本發(fā)明利用了轉子和兼有送風風扇作用的轉子兼用送風扇,使送風裝置的制作更加緊密及輕量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機箱;安裝在上述外機箱內(nèi)部的風扇殼體;固定于上述風扇殼體的支持器;通過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于上述支持器上的軸;支撐上述軸的軸承;安裝于上述風扇殼體內(nèi)側,且在與上述軸保持同心的同時固定起來的定子;圍繞定子安裝,并在內(nèi)側具備與上述定子產(chǎn)生電磁作用的磁鐵的轉子兼用送風扇。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由在其內(nèi)側具備上述磁鐵的安裝部,及吸入并吐出空氣的風扇部構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風扇部分別在上述安裝部的上下端形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風扇部由作為離心風扇的多翼式風扇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裝部與風扇部形成為一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裝部的內(nèi)周面,為支撐上述磁鐵,形成具有安裝面的彎曲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設置成其中心軸線與上述風扇殼體的上下端中心線為偏離的狀態(tài)。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與上述軸建立軸連接,將上述軸作為旋轉軸進行旋轉。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的內(nèi)側,為與上述軸建立軸連接,而配備主板,上述主板的中心部則配備與上述軸連接的軸襯。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轉子兼用送風扇旋轉時,將空氣吹向定子處,并使冷卻定子中所發(fā)生熱量的復數(shù)個散熱片,在上述主板中形成放射狀,并且上述散熱片以半徑方向構成規(guī)定長度。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熱片通過切縫加工方式向上部定子方向形成,而通過切縫方式加工形成的通孔起到通風口的作用。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熱片相對于上述主板面形成90°角度的彎曲狀態(tài)。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板散熱片和散熱片之間的領域形成能夠增強上述主板的強度的壓紋部,,并且在上述壓紋部形成排水孔,使其排出水分。
14.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軸襯包括緊貼于主板面的圓板形的底部,和在上述底部中央沿著軸方向突出形成,并在其中央置有軸插入孔的輪軸部。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軸襯的輪軸部外周面設置有至少一個上的螺絲固定孔,而且在上述軸的末端外周面,形成在組合時能夠使上述螺絲連接孔位于其上的平面區(qū)間。
16.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軸襯分為2塊,而且在主板的兩側,在各自緊貼的狀態(tài)下,以鉚接或螺旋連接。
17.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板安裝于從上述多翼式風扇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延伸到上述支持器固定側的鄰近位置。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鐵為圓形。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鐵為C形。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風扇殼體在下部形成空氣吸入口,并在鄰近上述底部的頂部形成用于設置電機的通孔,且使上述底端和頂端相互連接,在圍繞轉子兼用送風扇壁面的一側形成空氣吐出口。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對應于上述空氣吸入口及空氣吐出口的上述外機箱的各部位為開放狀態(tài),并在對應于上述空氣吐出口側的上述風扇殼體的開放面設置格柵。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機箱與風扇殼體之間,具備有能夠使上述風扇殼體被外機箱支撐的支撐殼體。
2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為加強強度,在上述風扇殼體的上端建立形成部。
2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風扇殼體的空氣吸入口內(nèi)側具備護圈。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風扇殼體和上述護圈的接觸部插入除塵材料。
2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器包括在其內(nèi)部設置有支撐上述軸的軸承的軸承外殼部;延伸使上述軸承外殼部外側形成放射狀,并將支持器固定到風扇殼體上面的支持器固定部;并且,位于上述送風風扇內(nèi)側的上述軸承外殼部的下端部,并可固定上述定子部位的定子固定部。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器固定部的末端向上述風扇殼體上端彎曲形成。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為加強強度,上述支持器固定部具備了加強肋。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的凸臺中,下部形成的凸臺呈″″形狀,用于支撐各安裝在上述軸的外周面上下部側的軸承中下部側安裝的下部軸承的上端部;在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內(nèi)周面上形成的凸臺中,上部形成的凸臺呈 形狀,用于支撐安裝在上部側的上部軸承的下端部。
30.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為加強強度,在上述定子固定部具有加強肋。
31.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強肋從上述定子固定部的上面外周部到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外周面延長形成,并沿著上述軸承外殼部的外周面相隔既定的距離設置有多個。
32.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強肋由圍繞上述定子固定部的上端及上述軸承外殼部的一體型肋骨構成。
33.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子固定部表面形成通孔。
34.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器的支持器固定部與上述風扇殼體之間具備除塵材料。
35.根據(jù)權利要求34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除塵材料包括緊貼于上述風扇殼體的主體部;通過上述支持器固定部中形成的除塵襯墊固定槽插入并固定于固定部的頭部;貫通上述主體部和頭部的通孔。
36.根據(jù)權利要求35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除塵材料的頭部,為了防止將支撐器固定在風扇殼體側時,由貫通上述除塵材料的螺絲等作用于連接部件的連接力損傷除塵材料,設置蓋子支架。
3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部支撐器的軸承外殼部(82)頂端中,設置為防止從上述軸承外殼部(82)內(nèi)部進入灰塵等異物的蓋子(824)。
3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持器及定子,在上述支持器上相對形成有連接上述定子時確定其同心度的位置決定突起及位置決定槽。
3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風扇殼體的頂端及支持器中,形成有在風扇殼體頂端設置上述支持器時確定其組裝位置的位置決定突起及位置決定槽。
4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子包括作為形成磁路的磁性體的鐵心;圍繞上述鐵心,形成絕緣的絕緣體;纏繞于上述鐵心的齒部的線圈。
4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子包含將以齒部與底部構成的鐵板從最下層到最上層,以螺旋形旋轉,同時,為形成多層結構的環(huán)形螺旋鐵心;纏繞于上述鐵心并向上述鐵心內(nèi)側突出,并具備有形成有將定子連接于風扇殼體的連接孔的連接部的絕緣體;纏繞在上述鐵心的齒部的線圈。
4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軸的外周面,形成用于決定上述軸承的設置位置的凸臺。
全文摘要
一種送風裝置,包括外機箱;安裝在外機箱內(nèi)部的風扇殼體;固定于風扇殼體的支持器;通過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于支持器上的軸;支撐上述軸的軸承;安裝于風扇殼體內(nèi)側,且在與軸保持同心的同時固定起來的定子;圍繞定子安裝,并在內(nèi)側具備與定子產(chǎn)生電磁作用的磁鐵的轉子兼用送風扇;轉子兼用送風扇由在其內(nèi)側具備磁鐵的安裝部,及吸入并吐出空氣的風扇部構成。本發(fā)明可以穩(wěn)定啟動送風風扇的同時,采用增加送風量的BLDC電機,從而減少了噪音及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文檔編號F24F13/06GK1900616SQ20051001457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黃鎮(zhèn)成, 洪暎昊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天镇县| 建宁县| 聊城市| 万盛区| 盐山县| 宜兰市| 博白县| 湘西| 赤峰市| 台州市| 敦化市| 永定县| 道孚县| 彭山县| 茂名市| 青田县| 张家口市| 宝应县| 鄂托克旗| 新野县| 象州县| 郎溪县| 肇州县| 福海县| 磐石市| 潮州市| 双江| 台南县| 乌拉特后旗| 永寿县| 棋牌| 体育| 安化县| 金寨县| 深水埗区| 潼关县| 沙田区| 本溪市| 韶关市| 且末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