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均溫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熱交換器,尤指一種內部具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的均溫板。
背景技術:
目前,均溫板(Vapor chamber )屬于一種板狀熱管,其原理與熱管(Heat pipe ) 相同,均通過內部真空的環(huán)境,使注入其內部的工作流體(working fluid)可因 遇熱而產生液汽相變化,進而以蒸汽傳遞熱量,再因遇冷而回復成液態(tài)后以回 流循環(huán)。
然而,均溫板與熱管在制造上卻不盡相同。熱管的管體通常呈管狀,管體 可先封閉一端后,再通過開放的另一端來進行如注入工作流體、除氣或真空化 等作業(yè),在除氣完成的瞬間,立刻封閉管體,即可完成熱管的制作。但是,均 溫板的板體呈板狀,且通常由上、下相蓋合的兩個蓋板所組成,故其成型后為 板狀,而非管狀;且均溫板利用其上、下具較大表面積的兩個板面,分別作為 受熱端與冷凝端,故均溫板在使用時呈平躺狀態(tài),工作流體并被其內壁上的毛 細組織(wick structure)所吸附而聚集在其內部底部處。如此狀況下,再加上 均溫板多利用其受熱端中央部位貼附發(fā)熱源,而其受熱端、冷凝端的毛細結抅 并不能有效使工作流體快速汽化,因此影響了熱傳遞效果。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均溫板,能有效使工作流體快 速汽化,提高熱傳遞效率,進而提高散熱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內呈中空狀具有腔室的板 體、以及貼附在腔室內壁面上的毛細組織;板體內設有工作流體,且該板體上具有板面作為受熱端,與所述板面相對的另一板面則為冷凝端;毛細組織,貼 附于相對于該板體受熱端的內壁面的第一毛細部、以及層疊在所述第一毛細部 上的第二毛細部,而貼附在其余腔室內壁面上的為第三毛細部,且相對于所述
冷凝端的內壁面的第三毛細部,與第二毛細部間間隔著所述腔室;其中,第一 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大于第二毛細部的毛細孔徑或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低于第 二毛細部的毛細密度。
本發(fā)明的均溫板,更進一步令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小于第三毛細部的毛 細孔徑或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高于第三毛細部的毛細密度。
本發(fā)明的均溫板令位于均溫板受熱處的毛細組織,由兩種毛細孔徑或密度 不相同的毛細組織層疊而成,且貼附在內壁面上的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孔徑,較 層疊在其上的第二毛細部大;或貼附在內壁面上的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比 層疊在其上的第二毛細部低。這樣,由于毛細孔徑小、或毛細密度高的毛細組 織,其內流通的工作流體也較容易被分散,各分散的工作流體量也較為稀少, 故受熱后能較快汽化,因而能縮短工作流體汽化所需花費的前階段時間,達到 快速傳熱的目的。
本發(fā)明的均溫板進一步令其余的第三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大于上述第一、第 二毛細部;或第三毛細部的毛細密度小于上述第一、第二毛細部。這樣,由于 毛細孔徑大、或毛細密度較低的毛細組織,其內流通的工作流體也較容易聚集 而囤積,故可供回復成液態(tài)的工作流體大量回流,并提供儲存預備汽化的工作 流體量,避免均溫板發(fā)生干燒問題。
圖l為本發(fā)明均溫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2為本發(fā)明均溫板的組合截面示意圖3為圖2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4為本發(fā)明均溫板使用狀態(tài)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板體1
底座10
腔室12
毛細組織2
第一毛細部20
第三毛細部22
散熱鰭片
發(fā)熱源4
頂蓋
11
第二毛細部21
-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 然而所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能更進-詳細說明與附圖, 限制。
請參閱圖1及圖2,分別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及組合截面示意圖。本 發(fā)明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板體l、以及貼附在該板體內各內壁面上的毛細組織 2所構成。
其中,該板體l內部呈中空狀,并由具有散熱特性的材質所制成,可由底座 10與頂蓋11構成,以通過該底座10與頂蓋11相蓋合后,在該板體l內的中空處形 成腔室12,如圖2所示。該腔室12呈密封狀態(tài),并注有工作流體(圖中未示出)。 此外,該板體l上具有兩個較大面積的板面,其分別為座底10的下表面與頂蓋11 的上表面,并分別用以作為均溫板的受熱端與冷凝端。
該毛細組織2貼附在上述板體1的腔室12內壁面上,并包含第一毛細部20、 第二毛細部21以及第三毛細部22。第一毛細部20貼附在該板體1相對其受熱端的 內壁面上,第二毛細部21則層疊在該第一毛細部20上(可配合參閱圖3所示), 而其余內壁面均貼附第三毛細部22,即除前述相對板體l受熱端的內壁面外,其 它貼附在該腔室12內壁面上的均為所述第三毛細部22。同時,位于相對板體l 的冷凝端的內壁面的該第三毛細部22,與該第二毛細部21之間間隔著腔室12;也就是說,第二毛細部21與位于頂蓋11內壁面上的第三毛細部22間為腔室12所 間隔,二者雖相對設置但并未接觸,即如圖3所示。
本發(fā)明主要令所述第一、二、三毛細部20、 21、 22間,彼此具有不同的毛 細孔徑或毛細密度。所謂毛細孔徑,指在毛細組織內所形成的孔洞的孔徑大小。 毛細組織可為編織網或粉末燒結而成,故當編織網交織分布越松散、或燒結粉 末的顆粒越大時,其所形成的網目(即孔洞)越大、孔徑越大;反之,當編織 網交織分布越致密、或燒結粉末的顆粒越小時,其所形成網目越小、孔徑越小。 另外,所謂毛細密度,指毛細組織在相同面積或體積下,其毛細疏密程度。且 由于毛細孔徑越小,所能分布的孔洞數量越多,故其毛細疏密程度較密,毛細 密度較高;反之,毛細孔徑越大,所能分布的孔洞數量越少,故其毛細疏密程 度較疏,毛細密度較低。
因此,就毛細孔徑而言,所述第二毛細部21為最小,其次為第一毛細部20, 而毛細孔徑最大的為第三毛細部22;而就毛細密度而言,所述第二毛細部21為 最高,其次為第一毛細部20,而毛細密度最低的為第三毛細部22。通過不同的 毛細孔徑或毛細密度,使毛細組織2各部位能借由不同的毛細孔徑或毛細密度而 發(fā)揮均溫板較有利的特性。例如需要快速汽化,則其毛細孔徑小、毛細密度高, 內部流通的工作流體容易被分散而稀少,即易于快速汽化;而若需儲存較多的 工作流體量,則其毛細孔徑大、毛細密度低。此部分將于后續(xù)一并說明。
因此,借由上述的構造組成,即可得到本發(fā)明均溫板。
據此,如圖4所示,在該均溫板的冷凝端上可進一步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散 熱鰭片3,以被應用于電子發(fā)熱源4作為散熱所需,而該均溫板的受熱端即貼附 在所述發(fā)熱源4表面上,且在該發(fā)熱源4未產生熱量前,均溫板內的工作流體均 呈液態(tài),并囤積在腔室12內而位于第一、二毛細部20、 21及第三毛細部22相對
于受熱端的內壁面處。
承上所述,當該發(fā)熱源4產生熱量時,均溫板的受熱端因遇熱而吸收熱量。 至此,由于第二毛細部21具有較第一毛細部20更小的毛細孔徑或更高的毛細密 度,故流通于第二毛細部21內的工作流體也較容易被分散,且各分散后的工作流體量也較為稀少,因而在遇熱后,能較第一毛細部20先達到汽化狀態(tài),先將
發(fā)熱源4部分的熱量以蒸汽通過腔室12而向均溫板的冷凝端傳遞,借此縮短工作 流體汽化時所需花費的前階段時間,以達到快速傳熱的目的;而當汽化后的工 作流體經冷凝端冷卻后,回復成液態(tài)的工作流體則可通過第三毛細部22快速回 流至與受熱端相對的內壁面處的第一、二毛細部20、 21處,此時,由于第三毛 細部22又具有較第一毛細部20更大的毛細孔徑或更低的毛細密度,而毛細孔徑 較大或毛細密度較低的毛細組織,其內流通的工作流體也較容易聚集而囤積, 故可供回復成液態(tài)的工作流體大量回流,并提供儲存預備汽化的工作流體量, 避免均溫板發(fā)生干燒問題。
但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發(fā)明的專利 范圍,故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手段等變化,均同 理應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均溫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體,其內呈中空狀而具有腔室,并在該腔室內設有工作流體,且該板體上具有板面作為受熱端,與該板面相對的另一板面則為冷凝端;及毛細組織,貼附在該腔室內壁面上,包含貼附于相對于該板體受熱端的內壁面的第一毛細部、以及層疊在該第一毛細部上的第二毛細部,而貼附在其余該腔室內壁面上的為第三毛細部,且相對于所述冷凝端的內壁面的第三毛細部,與該第二毛細部間間隔著該腔室;其中,該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大于該第二毛細部的毛細孔徑。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由底座與頂蓋構成, 以相蓋合而形成所述腔室。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即為所述受熱端,而所述頂蓋的上表面則為所述冷凝端。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毛細部為編織 網,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二毛細部在交織分布上為松散。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毛細部為粉末 燒結而成,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二毛細部在粉末顆粒上為大。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小于所述第三毛細部的毛細孔徑。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毛細部為編織網,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三毛細部在交織分布上為致密。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毛細部為粉末 燒結而成,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三毛細部在粉末顆粒上為小。
9、 一種均溫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體,其內呈中空狀而具有腔室,并在該腔室內設有工作流體,且該板體 上具有板面作為受熱端,與該板面相對的另一板面則為冷凝端;及毛細組織,貼附在該腔室內壁面上,包含貼附于相對于該板體受熱端的內 壁面的第一毛細部、以及層疊在該第一毛細部上的第二毛細部,而貼附在其余 該腔室內壁面上的為第三毛細部,且相對于所述冷凝端的內壁面的第三毛細部, 與該第二毛細部間間隔著該腔室;其中,該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低于該第二毛細部的毛細密度。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由底座與頂蓋構成,以相蓋合而形成所述腔室。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即為所 述受熱端,而所述頂蓋的上表面則為所述冷凝端。
12、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毛細部為編織網,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二毛細部在交織分布上為松散。
13、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毛細部為粉末 燒結而成,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二毛細部在粉末顆粒上為大。
14、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高于所述第三毛細部的毛細密度。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毛細部為編織網,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三毛細部在交織分布上為致密。
16、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均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毛細部為粉末燒結而成,所述第一毛細部較所述第三毛細部在粉末顆粒上為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均溫板,包括板體及毛細組織;板體內呈中空狀而具有腔室,并在該腔室內設有工作流體,且板體上具有受熱端與冷凝端;毛細組織包含貼附于相對于該板體受熱端的內壁面的第一毛細部、以及層疊在第一毛細部上的第二毛細部,而貼附在其余腔室內壁面上的均為第三毛細部,且相對于所述冷凝端的內壁面的第三毛細部,與該第二毛細部間間隔著該腔室,并使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孔徑大于第二毛細部或第一毛細部的毛細密度低于第二毛細部。因此,附著于第二毛細部的工作流體量會較第一毛細部少,遇熱后的蒸發(fā)速度也會比較迅速,這樣將有助于加快熱傳遞效率,進而提高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F28D15/02GK101586925SQ200810098148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19日
發(fā)明者劉文榮, 林國仁, 林貞祥, 鄭志鴻, 黃如足 申請人:鈤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珍通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