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及溝槽形成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片狀(sheet)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及溝槽形成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充氣輪胎(pneumatic tire)的制造工序包含成型工序和硫化工序。在成型工序中,將如胎面(tread)部件、胎側(cè)(side wall)部件、胎體簾布層(carcass ply)及帶束層(belt ply)那樣的橡膠(rubber)制的片狀部件(未硫化狀態(tài))在成型鼓(drum)上進行貼合,從而使生輪胎成型。在硫化工序中,生輪胎(green tire)在輪胎成型用硫化模具內(nèi)進行硫化成型,得到作為成品的充氣輪胎。
[0003]在成型工序中貼合的輪胎結(jié)構(gòu)部件之間容易產(chǎn)生空氣積存區(qū)。若將殘留有空氣積存區(qū)的生輪胎供給至硫化工序中,貝lJ會成為如脫層(separat1n)這樣的故障或外觀不良的原因。已知通過在硫化工序前對貼合的輪胎結(jié)構(gòu)部件前進行貼壓(stitching)(棍(roller)乳),將空氣積存區(qū)的空氣排出至生輪胎的外部。
[0004]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溝槽形成裝置,其在片狀部件相對于另一片狀部件的貼合面上,形成用于通過貼壓來提高空氣排出效率的排氣溝槽。該溝槽形成裝置具備具有多個突條的開槽輥。通過將開槽輥按壓至片狀部件的一側(cè)表面并轉(zhuǎn)印突條從而形成溝槽。
[0005]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公開2004-261963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
[0009]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開槽輥的突條的截面形狀為方形,且具有尖銳的角部。因此,突條從片狀部件形成有溝槽的一側(cè)表面到另一側(cè)表面貫穿并戳破片狀部件。特別是在片狀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容易產(chǎn)生因突條貫穿所導(dǎo)致片狀部件的裂痕或破裂。
[0010]本發(fā)明以防止因開槽輥的突條貫穿所導(dǎo)致的片狀部件的裂痕或破裂為技術(shù)課題。
[0011](二)技術(shù)方案
[0012]第一發(fā)明提供一種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其具備開槽輥,該開槽輥與向規(guī)定方向輸送的片狀部件的表面接觸并旋轉(zhuǎn),在外周面上設(shè)置有突條,并通過所述突條的轉(zhuǎn)印在所述片狀部件的所述表面上形成溝槽的開槽輥,所述突條的垂直于所述突條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狀中,在前端具有凸曲線部。
[0013]突條的截面形狀,在前端具有凸曲線部,并不具有尖銳的角部。因此,突條向片狀部件進行轉(zhuǎn)印形成溝槽時,能夠有效防止突條的前端貫穿并戳破片狀部件。另外,通過在前端具有凸曲線部的突條的轉(zhuǎn)印而形成的溝槽,具有凸曲線狀的截面形狀。因此,能夠確保貼壓時空氣排出所需要的溝槽截面面積,并且在貼壓完成時能夠使溝槽切實封閉。
[0014]所述凸曲線部例如為部分圓弧狀或部分橢圓弧狀。
[0015]第二發(fā)明提供一種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方法,其使開槽輥與向規(guī)定方向輸送的片狀部件表面接觸并旋轉(zhuǎn),在所述開槽輥的外周面上設(shè)置有突條,所述突條的垂直于所述突條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狀中,在前端具有凸曲線部,通過所述開槽輥的旋轉(zhuǎn),轉(zhuǎn)印所述突條,由此在所述片狀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溝槽。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及溝槽形成方法,由于將開槽輥的突條做成在前端具有凸曲線部的截面形狀,因此能夠有效防止突條前端貫穿并戳破片狀部件而在片狀部件上產(chǎn)生裂痕或破裂等破損。另外,由于在片狀部件上形成的溝槽具有凸曲線狀的截面形狀,因此能夠確保在貼壓時排出空氣所需要的溝槽截面面積,并且在貼壓完成時能夠使溝槽切實封閉。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的示意立體圖。
[0019]圖2為圖1的側(cè)視圖。
[0020]圖3A為圖1的主視圖(開槽輥與承受輥之間無片狀部件的狀態(tài))。
[0021]圖3B為圖1的主視圖(開槽輥與承受輥之間夾入片狀部件的狀態(tài))。
[0022]圖4A為沿圖3A的IV-1V線的開槽輥的局部截面圖。
[0023]圖4B為開槽輥的代替方案的與圖4A同樣的截面圖。
[0024]圖4C為開槽輥的代替方案的與圖4A同樣的截面圖。
[0025]圖4D為開槽輥的代替方案的與圖4A同樣的截面圖。
[0026]圖5A為現(xiàn)有開槽輥的與圖4A同樣的截面圖。
[0027]圖5B為現(xiàn)有開槽輥的與圖4A同樣的截面圖。
[0028]圖6A為由圖5A的開槽輥所形成的排氣溝槽的一個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圖。
[0029]圖6B為由圖5A的開槽輥所形成的排氣溝槽的另一個例子的示意性截面圖。
[0030]圖7為由實施方式的開槽輥所形成的排氣溝槽的示意性截面圖。
[0031]圖8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的示意性側(cè)視圖。
[0032]圖9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片狀部件的溝槽形成裝置的示意性俯視圖。
[0033]附圖標記說明
[0034]I—片狀部件;Ia—平坦面;Ib—輪廓面;Ic、Id、Ie、If、lg、Ih、Ii一局部輪廓面;2—溝槽形成裝置;3、3A、3B、3C—排氣溝槽;4、4A、4B、4C 一開槽輥;4a—軸部;4b—外周面;4c一突條;4d—最前端部;4e—前端部;4f一基部;4g—角部;5—承受棍;5a一軸部;5b—軸承;5c—圓筒體;5d—彈性體;6—輸送棍;7—臂部;8—支軸;9一線材;11一支軸;12一按壓輥;L一長度方向;W—寬度方向;F—輸送方向;A—軸線;D—深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說明在本質(zhì)上只是示例而已,其意圖并非限定本發(fā)明、其適用對象或其用途。而且,附圖為示意性,存在各尺寸比例等與現(xiàn)實不同的情況。
[0036](第一實施方式)
[0037]圖1至圖3B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片狀部件I的溝槽形成裝置2。橡膠制(未硫化)的長條帶狀的片狀部件I,從未圖示的擠壓成型用模具(die)供給至溝槽形成裝置2。在圖1中以附圖標記L表示片狀部件I的長邊方向,以附圖標記W表示片狀部件I的寬度方向。片狀部件I以沿長度方向L的輸送方向F從擠壓成型用模具輸送至溝槽形成裝置2,在溝槽形成裝置2上形成沿寬度方向W延伸的排氣溝槽3之后,通過下游側(cè)的切斷裝置(未圖示)切斷為合適的長度。被切斷的片狀部件I與另一個片狀部件(輪胎結(jié)構(gòu)部件)一起在成型鼓上進行貼合,成型為生輪胎。成型的生輪胎被供給至用于排出空氣積存區(qū)的空氣的貼壓工具(輥乳)。貼壓后的生輪胎在輪胎成型用硫化模具內(nèi)硫化成型,從而得到作為成品的充氣輪胎。
[0038]在本實施方式中,片狀部件I在圖中下側(cè)的面為平坦面la,在圖中上側(cè)的面為輪廓(prof ile)面lb。輪廓面Ib由四個局部輪廓面lc、ld、le、If構(gòu)成。在片狀部件I的寬度方向W的兩端側(cè)的局部輪廓面lc、ld中,隨著趨向?qū)挾确较騑的緣部,片狀部件I的厚度逐漸減小。另一方面,在片狀部件I的寬度方向中央側(cè)的局部輪廓面le、lf上,隨著趨向?qū)挾确较騑的中央部片狀部件I的厚度逐漸增大。
[0039]在本實施方式中,片狀部件I為形成作為成品輪胎的胎側(cè)部的胎側(cè)部件。片狀部件I也可以是如胎面部件、胎體簾布層、帶束層那樣的其他輪胎結(jié)構(gòu)部件。
[0040]本實施方式的溝槽形成裝置2具備由單一的輥構(gòu)成的開槽輥4、多個承受輥5及為了向輸送方向輸送片狀部件I的多個輸送輥6。
[0041]開槽輥4與向輸送方向F輸送的片狀部件I的輪廓面Ib(上表面)接觸,相對于片狀部件I繞軸線A從動旋轉(zhuǎn)。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開槽輥4的軸部4a兩端被臂部(arm)7的一端旋轉(zhuǎn)自如地支承,臂部7的另一端對配置在片狀部件I的平坦面Ia(下表面)側(cè)的支軸8旋轉(zhuǎn)自如地支承。開槽輥4通過其自身重量壓接在輪廓面Ib上,片狀部件I被夾在開槽輥4與承受輥5之間。
[0042]在開槽輥4的外周面4b上,形成有在周向上以規(guī)定間距(pitch)配置且沿寬度方向延伸的多根突條4c。
[0043]多個承受輥5以在共同的軸部5a上旋轉(zhuǎn)自如的狀態(tài)被并列設(shè)置。各承受輥5為大致圓筒狀,并在內(nèi)部具備安裝在軸部5a上的軸承(bearing) 5b。在軸承5b與最外周的金屬制圓筒體5c之間配置有如海綿(sponge)這樣的彈性體5d。彈性體5d的彈性率充分小于構(gòu)成作為成型對象的片狀部件I的橡膠材料。通過設(shè)置軸承5b,使圓筒體5c能夠相對于與彈性體5d形成為一體的軸部5a旋轉(zhuǎn)。另外,由于彈性體5d介于軸承5b與圓筒體5c之間,從而使承受棍5相對于軸部5a可以在上下方向彈性位移。
[0044]參照圖3A,若片狀部件I被輸送至開槽輥4與承受輥5之間,則開槽輥4壓接在片狀部件I的輪廓面Ib(上表面)上。若開槽輥4進行壓接,則要使輪廓面Ib(上表面)呈平坦狀并行,平坦面Ia(下表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各部位將根據(jù)輪廓面Ib的形變而向下突出。平坦面Ia(下表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各部位分別由不同的承受輥5支承,各承受輥5通過彈性體5d的彈性形變,相互獨立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