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起重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雙梁橋式起重機小車。
背景技術:
起重機小車是起重機的主要承重部分,起到移動起吊重物的作用,是起重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重機小車沿著導軌移動時需要運行平穩(wěn),這樣才能使起吊的重物正確的到達需要移動的位置。起重機理想的運行情況應該是所有車輪在軌道上作無滑移的滾動運行,且輪緣不與其運行的軌道相接觸,即輪緣與輪道保持一定的間隙。但實際上由于某些外部因素(如起重機小車在運行過程中突然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力的作用),起重機在行駛過程中,車輪的輪緣與軌道強行接觸,造成啃軌。
目前國內消除起重機小車啃軌的方法為檢查軌道,更換車輪,修復小車軌距等方法。起重機起吊過程中會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久而久之這種啃軌會重復發(fā)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xiàn)有技術中也有在小車底部的橋式起重機大梁之間安裝碟簧支撐臂,以降低橋式起重機小車啃軌現(xiàn)象的幾率,但是這并不能完全消除外界的干擾,由于小車直接暴露在外部,當小車所受到的外力較大時,仍會發(fā)生小車啃軌的現(xiàn)象。這樣起重機小車就會運行不平穩(wěn),這對于起重機的使用產生了嚴重的制約,而且會造成部分機械傷害。
為消除起重機小車在運行過程中運行不平穩(wěn)、起重機小車啃軌現(xiàn)象的發(fā)生,非常有必要設計一種新型的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雙梁橋式起重機小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雙梁橋式起重機小車,從而提高起重機小車的運行平穩(wěn)性,消除起重機小車啃軌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雙梁橋式起重機小車,包括起重吊鉤裝置,起升機構,還包括小車平穩(wěn)運行機構,所述小車平穩(wěn)運行機構包括平行設置在前后端梁上的左主梁與右主梁,左主梁的右側頂部與右主梁的左側頂部分別對稱設有小車左導軌與小車右導軌,小車在左、右導軌上運行,左主梁的左側與右主梁的右側分別沿小車的行進方向關于小車左右對稱設有開口向上且水平的左主梁弧形凹槽與右主梁弧形凹槽;左、右主梁上沿小車的行進方向關于小車左右對稱設有左立板與右立板,左、右立板的底部分別為與左、右主梁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弧形結構,左、右立板底部分別對稱放置在左、右主梁弧形凹槽內;左立板的左、右兩側在左主梁頂部分別對稱設有A-左限位板與B-右限位板,右立板的左、右兩側在右主梁頂部分別對稱設有C-左限位板與D-右限位板;小車左側面正中心處設有開口向左且呈弧形的小車左限位槽,小車右側面正中心處設有開口向右且呈弧形的小車右限位槽,且小車左、右限位槽大小與形狀都相同,左立板的右側面以及右立板的左側面分別沿小車的行進方向對稱設有左導向滑槽與右導向滑槽,且左、右導向滑槽與小車左、右限位槽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左導向滑槽與小車左限位槽之間設有水平的左限位桿,右導向滑槽與小車右限位槽之間設有與左限位桿對稱的右限位桿,左、右限位桿外分別對稱套設有左壓簧與右壓簧,左限位桿的左端以及右限位桿的右端分別與左、右導向滑槽滑動接觸,左限位桿的右端固定設有開口向右且與小車左側面固定連接的呈喇叭形的左滾珠限位板,右限位桿的左端固定設有開口向左且與小車右側面固定連接的呈喇叭形的右滾珠限位板,左滾珠限位板與小車左限位槽之間依次設有左滾珠與左滾珠橡膠墊,右滾珠限位板與小車右限位槽之間依次設有右滾珠與右滾珠橡膠墊,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左限位桿的右端與左滾珠具有一定間距,右限位桿的左端與右滾珠具有一定間距;左、右立板上中部處分別對稱設有左通孔與右通孔,且左、右通孔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小車頂部的水平高度,左通孔的頂部與底部在左立板厚度方向上設有開口朝向左通孔的左立板凹槽,右通孔的頂部與底部在右立板厚度方向上設有開口朝向右通孔的右立板凹槽,且左、右立板凹槽的大小與形狀相同,左、右通孔內設有連接桿,且連接桿的長度大于左、右立板外側面的垂直距離,連接桿的左、右端部分別對稱設有左限位螺母與右限位螺母,位于左、右通孔處的連接桿的頂部與底部分別對稱設有連接桿左凸起與連接桿右凸起,連接桿靠近左立板的右側面以及右立板的左側面處分別套設有連接桿左橡膠墊與連接桿右橡膠墊,連接桿外還套設有連接桿壓簧。
進一步地,所述左、右主梁弧形凹槽的長度小于左、右主梁的長度,左、右主梁弧形凹槽的深度為左、右主梁高度的1/2。
進一步地,所述左主梁弧形凹槽的左側面與底面的連接處呈弧形,左主梁弧形凹槽的右側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也呈弧形,且其弧度和左側面與底面連接處的弧度相同,右主梁弧形凹槽與左主梁弧形凹槽對稱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A-左限位板、B-右限位板與左主梁頂部的連接方式為焊接,C-左限位板、D-右限位板與右主梁頂部的連接方式為焊接。
進一步地,所述A-左限位板、B-右限位板的長度與左立板的長度相同,A-左限位板、B-右限位板的高度為左立板高出左主梁頂部部分的1/3,C-左限位板、D-右限位板和A-左限位板、B-右限位板的長度與高度都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左限位桿的直徑與左導向滑槽的寬度相同,左限位桿能沿左導向滑槽前后移動,右限位桿的直徑與左限位桿的直徑相同,右限位桿能沿右導向滑槽前后移動;左、右滾珠限位板的大小與形狀都相同,左、右滾珠的直徑相同,左、右滾珠橡膠墊的大小與形狀都相同,且左、右滾珠的直徑大于左、右限位桿的直徑。
進一步地,所述左壓簧的左端靠設在左立板的右側面,左壓簧的右端與左滾珠限位板的左端固定連接;右壓簧的左端與右滾珠限位板的右端固定連接,右壓簧的右端靠設在右立板的左側面;在正常狀態(tài)下,左、右壓簧處于自然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左立板凹槽與連接桿左凸起相匹配,右立板凹槽與連接桿右凸起相匹配,左、右通孔的內徑與連接桿的直徑相同;處在左立板的左側面外的連接桿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左限位螺母的內表面設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處在右立板的右側面外的連接桿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右限位螺母的內表面設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桿壓簧的左端與連接桿左橡膠墊右側處的連接桿固定連接,連接桿壓簧的右端與連接桿右橡膠墊左側處的連接桿固定連接,且在正常狀態(tài)下,連接桿壓簧處于自然長度。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將左、右立板對稱放置在左、右主梁弧形凹槽內,從而將起重機小車設置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中,這樣能夠降低起重機小車受外界環(huán)境干擾的程度,在小車同一側的立板與小車側面之間設置限位桿,限位桿外套設有壓簧,且限位桿靠近小車側面的一端設有滾珠,滾珠與小車限位槽之間設有滾珠橡膠墊,而且限位桿能沿立板的導向滑槽前后移動,這樣當立板受到外力時,立板會壓緊壓簧,壓簧進一步會對滾珠產生作用力,滾珠進一步會對滾珠橡膠墊產生作用力,由于壓簧、滾珠以及滾珠橡膠墊的緩沖作用,這樣最終作用到小車側面的外力微乎其微,小車能夠平穩(wěn)地運行,不會出現(xiàn)小車啃軌的現(xiàn)象,提高了小車運行的安全性,而且本實用新型的小車處在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中,能大大提高小車運行的平穩(wěn)性,這樣就會降低小車檢修的成本,節(jié)能環(huán)保;本實用新型在立板的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左、右限位板,這樣能夠大大提高立板的穩(wěn)定性;本實用新型在立板的上中部設有連接桿,連接桿外套設連接桿壓簧,連接桿壓簧的端部與立板的內側面之間設有連接桿橡膠墊,這樣當立板上部受到外力時,立板會對連接桿橡膠墊產生作用力,連接桿橡膠墊進一步會對連接桿壓簧產生作用力,由于連接桿橡膠墊以及連接桿壓簧的緩沖作用,實際作用到立板上的外力會削弱很多,當外力消除時,在連接桿壓簧的反作用力下,立板能很快恢復原位,這就進一步提高了立板的穩(wěn)定性;本實用新型的主梁弧形凹槽呈弧形,這樣立板與主梁的接觸為平滑接觸,而且這會增大立板與主梁的接觸面積,從而會減小立板與主梁的應力集中,提高立板與主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本實用新型的立板通孔頂部與底部設計了立板凹槽,連接桿的左右兩側對應設計連接桿凸起,這樣連接桿能更穩(wěn)固地安裝在左、右立板之間,增強了立板的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起重吊鉤裝置(圖中未顯示),起升機構(圖中未顯示),還包括小車平穩(wěn)運行機構,所述小車平穩(wěn)運行機構包括平行設置在前后端梁上的左主梁38與右主梁33,左主梁38的右側頂部與右主梁33的左側頂部分別對稱設有小車左導軌37與小車右導軌34,小車14在小車左、右導軌37、34上運行,左主梁38的左側與右主梁33的右側分別沿小車14的行進方向關于小車左右對稱設有開口向上且水平的左主梁弧形凹槽40與右主梁弧形凹槽32,左、右主梁弧形凹槽40、32的長度小于左、右主梁38、33的長度,左、右主梁弧形凹槽40、32的深度為左、右主梁38、33高度的1/2;左、右主梁38、33上沿小車的行進方向關于小車左右對稱設有左立板2與右立板20,左、右立板2、20的底部分別為與左、右主梁弧形凹槽40、32形狀相適配的弧形結構,左、右立板2、20底部分別對稱放置在左、右主梁弧形凹槽40、32內;左立板2的左、右兩側在左主梁38頂部分別對稱設有A-左限位板41與B-右限位板39,右立板20的左、右兩側在右主梁33頂部分別對稱設有C-左限位板31與D-右限位板30;小車14左側面正中心處設有開口向左且呈弧形的小車左限位槽13,小車14右側面正中心處設有開口向右且呈弧形的小車右限位槽17,且小車左、右限位槽13、17大小與形狀都相同,左立板2的右側面以及右立板20的左側面分別沿小車的行進方向對稱設有左導向滑槽7與右導向滑槽26,且左、右導向滑槽7、26與小車左、右限位槽13、17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左導向滑槽7與小車左限位槽13之間設有水平的左限位桿9,右導向滑槽26與小車右限位槽17之間設有與左限位桿9對稱的右限位桿27,左、右限位桿9、27外分別對稱套設有左壓簧8與右壓簧28,左限位桿9的左端以及右限位桿27的右端分別與左、右導向滑槽7、26滑動接觸,左限位桿9的右端固定設有開口向右且與小車14左側面固定連接的呈喇叭形的左滾珠限位板10,右限位桿27的左端固定設有開口向左且與小車14右側面固定連接的呈喇叭形的右滾珠限位板24,且左、右滾珠限位板10、24的大小與形狀都相同,左滾珠限位板10與小車左限位槽13之間依次設有左滾珠11與左滾珠橡膠墊12,右滾珠限位板24與小車右限位槽17之間依次設有右滾珠25與右滾珠橡膠墊29,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左限位桿9的右端與左滾珠11具有一定間距,右限位桿27的左端與右滾珠25具有一定間距,左、右滾珠11、25的直徑相同,左、右滾珠橡膠墊12、29的大小與形狀都相同;左、右立板2、20上中部處分別對稱設有左通孔5與右通孔22,且左、右通孔5、22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小車14頂部的水平高度,左通孔5的頂部與底部在左立板2厚度方向上設有開口朝向左通孔5的左立板凹槽3,右通孔22的頂部與底部在右立板20厚度方向上設有開口朝向右通孔22的右立板凹槽19,且左、右立板凹槽3、19的大小與形狀相同,左、右通孔5、22內設有連接桿15,且連接桿15的長度大于左、右立板2、20外側面的垂直距離,連接桿15的左、右端部分別對稱設有左限位螺母1與右限位螺母21,位于左、右通孔5、22處的連接桿15的頂部與底部分別對稱設有連接桿左凸起4與連接桿右凸起23,連接桿15靠近左立板2的右側面以及右立板20的左側面處分別套設有連接桿左橡膠墊6與連接桿右橡膠墊18,連接桿外還套設有連接桿壓簧16,左立板凹槽3與連接桿左凸起4形狀相匹配,右立板凹槽19與連接桿右凸起23形狀相匹配,左、右通孔5、22的內徑與連接桿15的直徑相同。
其中,左主梁弧形凹槽40的左側面與底面的連接處呈弧形,左主梁弧形凹槽40的右側面與底面的連接處也呈弧形,且其弧度和左側面與底面連接處的弧度相同,右主梁弧形凹槽32與左主梁弧形凹槽40對稱設置,這樣立板與主梁的接觸為平滑接觸,而且這會增大立板與主梁的接觸面積,從而會減小立板與主梁的應力集中,提高立板與主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其中,A-左限位板41、B-右限位板39與左主梁38頂部的連接方式為焊接,C-左限位板31、D-右限位板30與右主梁33頂部的連接方式為焊接,A-左限位板41、B-右限位板39的長度與左立板2的長度相同,A-左限位板41、B-右限位板39的高度為左立板2高出左主梁38頂部部分的1/3,C-左限位板31、D-右限位板30和A-左限位板41、B-右限位板39的長度與高度都相同。
其中,左限位桿9的直徑與左導向滑槽7的寬度相同,左限位桿9能沿左導向滑槽7前后移動,右限位桿27的直徑與左限位桿9的直徑相同,右限位桿27能沿右導向滑槽26前后移動。
其中,左、右滾珠11、25的直徑大于左、右限位桿9、27的直徑,左壓簧8的左端靠設在左立板2的右側面,左壓簧8的右端與左滾珠限位板10的左端固定連接,右壓簧28的左端與右滾珠限位板24的右端固定連接,右壓簧28的右端靠設在右立板20的左側面,在正常狀態(tài)下,左、右壓簧8、28處于自然長度。
其中,處在左立板2的左側面外的連接桿15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左限位螺母1的內表面設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處在右立板20的右側面外的連接桿15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右限位螺母21的內表面設有與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連接桿壓簧16的左端與連接桿左橡膠墊6右側處的連接桿15固定連接,連接桿壓簧16的右端與連接桿右橡膠墊18左側處的連接桿15固定連接,且在正常狀態(tài)下,連接桿壓簧16處于自然長度。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整體構思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變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