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輸送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
背景技術:
皮帶式輸送機具有輸送量大、結構簡單、維修方便、部件標準化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礦山、冶金、煤炭等行業(yè),用來輸送松散物料或成件物品,但是現(xiàn)有的皮帶輸送機都是單一方向的輸送,不能進行循環(huán)輸送,這樣就局限了輸送機的使用范圍,因此,發(fā)明一種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包括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上端內側設有輥軸,所述輥軸的外側設有第一輸送皮帶,所述輥軸的一側固定連接皮帶盤,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中部通過電機支撐架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通過傳送帶傳動連接與皮帶盤,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一側設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二支撐架的中間位置固定設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輸出端連接有皮帶盤,所述皮帶盤的一側設有輥軸,所述輥軸的外側設有第二輸送皮帶。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的下端安裝有萬向輪。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之間設有過渡輥軸,所述過渡輥軸安裝在支撐架內。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上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位于第一輸送皮帶和第二輸送皮帶的中間位置。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桿的上連接有上支撐輪和下支撐輪,所述上支撐輪和下支撐輪分別位于第一輸送皮帶和第二輸送皮帶的中間下表面。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yōu)點:該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通過將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組合設置,在支撐架的內部設有輸送皮帶,并且每個輸送皮帶通過一個電機帶動,避免相互之間的影響,并且在輸送皮帶的中間位置下表面設有輸送皮帶支撐輪,避免輸送皮帶因為自身的重力而下垂,在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之間設有過渡輥軸,方便輸送皮帶的連接循環(huán),在第一支撐架和第二支撐架的下端設有萬向輪,便于移動設備,該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造價低,方便啟停,方便移動,值得大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輸送皮帶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支撐架、2第一電機、3第二電機、4電機支撐架、5輥軸、6第一輸送皮帶、7支撐桿、8上支撐輪、9下支撐輪、10萬向輪、11皮帶盤、12傳送帶、13過渡輥軸、14第二輸送皮帶、15第二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皮帶輸送循環(huán)線,包括第一支撐架1,所述第一支撐架1的上端內側設有輥軸5,所述輥軸5的外側設有第一輸送皮帶6,所述輥軸5的一側固定連接皮帶盤11,所述第一支撐架1的中部通過電機支撐架4固定安裝有第一電機2,所述第一電機2的輸出端通過傳送帶12傳動連接與皮帶盤11,所述第一支撐架1的一側設有第二支撐架15,所述第二支撐架15的中間位置固定設有第二電機3,所述第二電機3輸出端連接有皮帶盤11,所述皮帶盤11的一側設有輥軸5,所述輥軸5的外側設有第二輸送皮帶14。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架1和第二支撐架15的下端安裝有萬向輪10。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架1和第二支撐架15之間設有過渡輥軸13,所述過渡輥軸13安裝在支撐架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架1上設有支撐桿7,所述支撐桿7位于第一輸送皮帶6和第二輸送皮帶14的中間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桿7的上連接有上支撐輪8和下支撐輪9,所述上支撐輪8和下支撐輪9分別位于第一輸送皮帶6和第二輸送皮帶14的中間下表面。
工作原理:使用時,通過將第一支撐架1和第二支撐架15組合設置,在支撐架的內部設有輸送皮帶,并且每個輸送皮帶通過一個電機帶動,避免相互之間的影響,并且在輸送皮帶的中間位置下表面設有輸送皮帶支撐輪,避免輸送皮帶因為自身的重力而下垂,在第一支撐架1和第二支撐架15之間設有過渡輥軸13,方便輸送皮帶的連接循環(huán),在第一支撐架1和第二支撐架15的下端設有萬向輪10,便于移動設備,該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造價低,方便啟停,方便移動,值得大力推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