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生產(chǎn)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駕駛室吊具。
背景技術:
在整車裝配生產(chǎn)線設計過程中,駕駛室通常設計為空中輸送線,同時需要設計駕駛室吊具用于駕駛室的升降。請參照圖1,圖1為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駕駛室吊具安裝結構示意圖;為了使載有駕駛室的吊具運行平穩(wěn)、更大范圍覆蓋駕駛室尺寸、滿足駕駛室運行的同時降低空中護網(wǎng)的高度,且盡可能縮短與走臺1’的距離,需設計全新駕駛室吊具,滿足上述要求。
現(xiàn)有技術中,請參照圖2和圖3,圖2為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驅動電機下置式駕駛室吊具;其中吊臂2’的上端與平衡軌3’鉸接,支撐桿4’的一端與驅動電機5’傳動連接,另一端與吊臂2’中上部連接。通過驅動電機5’帶動兩側的支撐桿4’移動,從而推動吊臂2’繞與平衡軌3’的鉸接點轉動,從而實現(xiàn)兩側吊臂2’的開合。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的雙驅動式駕駛室吊具,每一側的吊臂2’對應一個驅動電機5’,驅動電機5’與對應的支撐桿4’傳動連接,通過支撐桿4’推動與平衡軌3’鉸接的吊臂2’連接。通過驅動電機5’帶動吊臂2’轉動,從而實現(xiàn)吊臂2’的開合。
針對驅動電機下置式駕駛室吊具,需要在驅動電機5’的下方設置保護裝置6’,如此導致吊具可吊取駕駛室的高度降低。針對于雙驅動式駕駛室吊具,驅動電機5’位于平衡軌3’上部的兩側,雖然能夠提升吊具駕駛室上部空間,但雙驅動電機存在吊臂開合不同步的現(xiàn)象,此外,驅動電機5’位于左右兩側,使得其于走臺1’的距離過小,容易碰觸到走臺1’。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駕駛室吊具,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提高駕駛室的吊取高度,防止吊具上的部件與走臺發(fā)生碰觸。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包括平衡軌、驅動電機、旋轉塊、第一推桿、第二推桿、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
所述驅動電機安裝在所述平衡軌的上側,所述旋轉塊安裝在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
所述旋轉塊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桿的第一端鉸接,所述旋轉塊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推桿的第一端鉸接;
所述第一吊臂、所述第二吊臂均與所述平衡軌鉸連接,所述第一吊臂與所述第二吊臂位于所述驅動電機的兩側;所述第一推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吊臂的上端鉸接,所述第二推桿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吊臂的上端鉸接。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還包括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二限位塊均安裝在所述平衡軌上,且所述第一限位塊位于所述第一吊臂靠近所述驅動電機的一側,所述第二限位塊位于所述第二吊臂靠近所述驅動電機的一側。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塊套設在所述平衡軌上,所述第一限位塊的第一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的上側,所述第一限位塊的第二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的下側;所述第二限位塊套設在所述平衡軌上,所述第二限位塊的第一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的上側,所述第二限位塊的第二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的下側。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還包括第一托臂和第二托臂,所述第一托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吊臂的下端連接,所述第二托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吊臂的下端連接。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托臂位于所述第一吊臂靠近所述第二吊臂的一側,所述第二托臂位于所述第二吊臂靠近所述第一吊臂的一側。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吊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推拉段、擴張段和扣合段;
所述第一吊臂與所述平衡軌的鉸接點位于所述推拉段與所述擴張段連接處;所述推拉段的中心線與所述扣合段的中心線平行,所述擴張段沿從上到下的方向向遠離所述驅動電機的方向傾斜;
所述第二吊臂與所述第一吊臂具有相同的結構。
如上所述的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吊臂與所述第二吊臂對稱設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駕駛室吊具,將驅動電機設置在平衡軌的上方,旋轉塊安裝在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通過將旋轉塊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推桿、第二推桿連接,能夠將驅動電機的轉動轉化成第一推桿和第二推桿向兩側的移動。由于第一推桿與第一吊臂鉸接,第二推桿與第二吊臂鉸接,進而將驅動電機的轉動轉化成第一吊臂與第二吊臂的開合運動。由于電機安裝在平衡軌的上方,無需安裝保護裝置,能夠提高駕駛室的高度。由于第一吊臂與第二吊臂通過同一驅動電機驅動能夠保證二者同步運動。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駕駛室吊具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xiàn)有技術公開的驅動電機下置式駕駛室吊具;
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的雙驅動式駕駛室吊具;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新型駕駛室吊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旋轉塊與第一推桿、第二推桿的連接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驅動電機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4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走臺 2’-吊臂 3’-平衡軌 4’-支撐桿 5’-驅動電機 6’-保護裝置
1-旋轉塊 2-第一推桿 3-第二推桿 4-第一吊臂 5-第二吊臂 6-第一限位塊 7-第二限位塊 8-第一托臂 9-第二托臂
401-推拉段 402-擴張段 403-扣合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新型駕駛室吊具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旋轉塊與第一推桿、第二推桿的連接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的驅動電機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4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請參照圖4到圖7,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出了一種新型駕駛室吊具,其中,包括平衡軌3’、驅動電機5’、旋轉塊1、第一推桿2、第二推桿3、第一吊臂4、第二吊臂5、第一限位塊6、第二限位塊7、第一托臂8和第二托臂9,所述驅動電機5’安裝在所述平衡軌3’的上側,所述旋轉塊1安裝在所述驅動電機5’的輸出軸上,具體實施時,所述旋轉塊1的中部與所述驅動電機5’連接;所述旋轉塊1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推桿2的第一端鉸接,所述旋轉塊1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推桿3的第一端鉸接;所述第一吊臂4、所述第二吊臂5均與所述平衡軌3’鉸連接,所述第一吊臂4與所述第二吊臂5位于所述驅動電機5’的兩側;所述第一推桿2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吊臂4的上端鉸接,所述第二推桿3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吊臂5的上端鉸接。
具體使用時,通過控制驅動電機5’轉動,使得與驅動電機5’的輸出軸連接的旋轉塊1轉動,當旋轉塊1轉動時,會同時帶動第一推桿2和第二推桿3移動,進而使得與第一推桿2連接的第一吊臂4、與第二推桿3連接的第二吊臂5同時沿不同的方向轉動,從而實現(xiàn)吊具的開合。此外,由于驅動電機5’位于所述平穩(wěn)軌3’的上方,因此無需設置保護裝置6’保證吊具的可吊取駕駛室高度較大。
請參照圖4和圖7,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限位塊6、所述第二限位塊7均安裝在所述平衡軌3’上,且所述第一限位塊6位于所述第一吊臂4靠近所述驅動電機5’的一側,所述第二限位塊7位于所述第二吊臂5靠近所述驅動電機5’的一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塊6套設在 所述平衡軌3’上,所述第一限位塊6的第一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3’的上側,所述第一限位塊6的第二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3’的下側;所述第二限位塊7套設在所述平衡軌3’上,所述第二限位塊7的第一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3’的上側,所述第二限位塊7的第二限位端位于所述平衡軌3’的下側。如此,可保證第一吊臂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后,第一限位塊6的第一限位端能夠從平衡軌3’的上方對第一吊臂4進行限位;第一吊臂4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后,第一限位塊6的第二限位端能夠從平衡軌3’的下方對第一吊臂4進行限位。同理,在第二吊臂5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后,第二限位塊7的第二限位端能夠從平衡軌3’的下方對第二吊臂5進行限位;在第二吊臂5沿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后,第二限位塊7的第一限位端能夠從平衡軌3’的上方對第二吊臂5進行限位。更具體地,第一限位塊6的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上均設有調節(jié)螺栓,通過調節(jié)螺栓的長度,能夠對第一吊臂4的限位角度進行調節(jié)。第二限位塊7上具有與第一限位塊6相同的結構。
請參照圖4,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托臂8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吊臂4的下端連接,所述第二托臂9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吊臂5的下端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托臂8位于所述第一吊臂4靠近所述第二吊臂5的一側,所述第二托臂9位于所述第二吊臂5靠近所述第一吊臂4的一側。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托臂8和第二托臂9均向內伸出,用于托住待吊取的駕駛室。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吊臂4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推拉段401、擴張段402和扣合段403;所述第一吊臂4與所述平衡軌3’的鉸接點位于所述推拉段401與所述擴張段402連接處;所述推拉段401的中心線與所述扣合段403的中心線平行,所述擴張段402沿從上到下的方向向遠離所述驅動電機5’的方向傾斜;所述第二吊臂5與所述第一吊臂4具有相同的結構。如此,能夠保證第一推桿2和第二推桿3占用較小的空間就能夠完成對駕駛室的吊取,防止第一推桿2和第二推桿3占用過多的平衡軌3’的空間,避免第一推桿2或第二推桿3與走臺1’發(fā)生干涉。更具體地,所述第一吊臂4與所述第二吊臂5對稱設置。
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將所述第一限位塊6設置在第一吊臂4的左右兩側均能起到對第一吊臂4進行限位的作用,將所述第二限位塊7設置在第二吊臂5的左右兩側均能夠起到對第二吊臂5進行限位的作用。僅僅通過第一限位塊6、第二限位塊7位置的改變及組合實現(xiàn)的技術方案,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