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包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放置飲料容器或其它類型物品的紙盒以及形成該紙盒的坯件。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紙質包裝盒,多由一已成型的盒子構成,盒子的結構可采用分體式的設計方案,如上蓋和盒子本體相互分離,該盒子本體內具有容置腔且與上蓋相對的一側具有一開放端,產品放置于盒子本體內的容置腔內,通過上蓋與盒子本體相互扣合實現產品的包裝;當然,上述結構亦可采用一體式的設計方案,即上蓋一側與盒子本體的一側可翻轉的連接在一起。
在用傳統(tǒng)的紙盒包裝比如生啤之類的飲料容器后,當需要引用紙盒內的生啤或其它飲料時,需要將紙盒打開,取出飲料容器,打開進行引用,使用上較為不方便。
另外,傳統(tǒng)的包裝生啤之類的紙盒,分體式的用料上比較浪費,不夠環(huán)保;一體式的不夠牢固。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chuàng)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紙盒及形成紙盒的坯件,使其更具有產業(yè)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紙盒及形成紙盒的坯件,不需要打開紙盒取出紙盒內的飲品,就可以直接打開飲品進行飲用。
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紙盒,包括:
多個板,多個所述板包括依次連接并在翻折后形成封閉環(huán)的多個側板,以及連接于其中一個所述側板并在翻折后蓋設于所述封閉環(huán)的頂部開口和底部開口處以配合所述封閉環(huán)形成紙盒容置腔的頂板和底板,至少其中一個所述側板上設有開口,設有所述開口的所述側板上翻折有至少能夠與對應的所述開口的部分相錯開的翻蓋;
設置在所述頂板與未連接所述頂板的其余所述側板的交界處、所述底板與未連接所述底板的其余所述側板的交界處的卡扣結構;以及
位于所述頂板或所述底板上的把手結構,用于抓取和搬運紙盒。
進一步的,還包括分別折疊地貼附在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至少兩個端折翼,所述端折翼由所述側板的頂端端部向上延伸、底端端部向下延伸后翻折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卡扣結構包括:
分別折疊地貼附在至少其中一個所述側板內側壁的至少兩個翻邊,至少兩個所述翻邊分別由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端部的部分或全部延伸后翻折而成,所述翻邊分別與對應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交界處均設有第一插槽;
插入每個所述第一插槽的至少兩個插片,所述插片由所述側板的對應于所述第一插槽的部分端部延伸而成、且能夠與所述側板相錯開。
進一步的,所述頂板及所述底板的對應于所述第一插槽的端部還設有與所述第一插槽連通、用于將所述插片從所述第一插槽退出的第一讓位口。
進一步的,部分所述端折翼與所述側板的交界處設有供所述翻邊插入以貼附于所述側板內側壁的第二插槽。
進一步的,翻折于同一個所述側板的相同端部上的所述端折翼與所述插片在所述紙盒折疊狀態(tài)能夠相互吻合、在所述紙盒拆解狀態(tài)能夠相對錯開。
進一步的,所述把手結構包括兩個分別相對其中兩個所述側板翻折的提手板,兩個所述提手板上均翻折有提手,兩個所述提手上均設有提手槽,其中一個所述提手槽上翻折有穿過另一個所述提手槽的擋片。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提手板覆蓋于所述頂板下方,且兩個所述提手穿過設置在所述頂板上的提手穿槽。
進一步的,所述提手板邊緣上還設有用于給所述卡扣結構進行讓位的第二讓位口。
一種形成上述紙盒的坯件,所述坯件由瓦楞紙板一體裁切形成,所述頂板與所述底板能夠相對其中一個所述側板的對應端部翻折;相鄰兩個所述側板之間能夠相互翻折、且首端/末端的所述側板上翻折有能夠折疊地貼附在末端/首端的側板上的加強折翼。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通過在紙盒的側面上設置開口,不需要從紙盒里面將飲料容器(如生啤)拿出來,通過此開口就可打開飲料容器的蓋子,方便傾倒;
2、通過在紙盒的側面上翻折一翻蓋以調節(jié)開口的大小,從而可根據紙盒內包裝的飲料容器的規(guī)格,選擇性地將開口打開到所能夠方便操作的大小,適用范圍廣泛;
3、通過在紙盒的兩封閉端上設置卡扣結構,使得紙盒更牢固;
4、在其中一個提手槽上翻折出一個穿至另一個提手槽上的擋片,使得提手更牢固,其同時可以提高提手的使用舒適度;
5、利用端折翼對頂板與底板進行輔助支撐,使得紙盒整體比較牢固;
6、紙盒的坯件由瓦楞紙板一體裁切形成,用料節(jié)省,比較環(huán)保;
7、因紙盒的坯件是由瓦楞紙板一體裁切形成的,在紙盒使用完畢后,可將紙盒展開鋪平,便于收納;
8、由于紙盒是一體式的坯件折合而成,展開與折合均很方便,可以多次使用,大大節(jié)約了能源,更環(huán)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紙盒的展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1中c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紙盒的半折合狀態(tài)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紙盒的折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紙盒的在包裝生啤的半折合狀態(tài)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紙盒的完整生啤包裝的折合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10-頂板,11、21-翻邊,12、22-第一插槽,13、23-第一讓位口,14-提手穿槽,20-底板,30-側板,31-開口,32-翻蓋,33-插片,40-端折翼,41-第二插槽,50-提手板,51-提手槽,52-擋片,53-第二讓位口,54-提手,60-加強折翼,70-瓦楞方向標示,80-生啤容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如圖1至4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紙盒適用于包裝諸如生啤之類的飲料容器,紙盒的坯料由瓦楞紙板一體裁切形成(瓦楞紙板的瓦楞方向見圖1中標記號70所示),瓦楞紙板上裁切有:
用于形成由該坯件形成的紙盒的容置腔的多個板,多個板包括作為紙盒側壁的六個側板30、分別作為紙盒的兩封閉端的六邊形頂板10和六邊形底板20,其中一個側板30上切割有開口31,切割有開口31的側板30上翻折有與開口31的部分相錯開的翻蓋32;頂板10的兩端分別翻折有可折疊地貼附在與該兩端相接觸的兩側板30內壁上的翻邊11,兩翻邊11由頂板10的端部的部分延伸翻折形成,兩翻邊11與頂板10的交界處均切割有第一插槽12;底板20的兩端也分別翻折有可折疊地貼附在與該兩端相接觸的兩側板30內壁上的翻邊21,兩翻邊21由底板20的端部全部延伸翻折形成,兩翻邊21與底板20的交界處均切割有第一插槽22;四個能夠分別拆入兩第一插槽12和兩第一插槽22的插片33,各插片33由兩個側板30的部分延伸并突起于相應的端部、且能夠與側板30錯開,即各側板30的部分分別向其相應的兩端延伸并外露于相應的端部,從而在一個側板30上延伸出兩插片33,并沿插片33的兩側切割插片33與側板30連接的部分,使插片33與側板30錯開,再將插片33端部與側板30的連接處壓制出折疊線,即可使插片33相對側板30翻折。如此,在折合該坯件時,將各插片33從側板30上翻折出,插入相應的第一插槽12、22內,從而在頂板10和底板20與側板30的交界處形成卡扣結構,使紙盒牢固。
在將紙盒平鋪為坯件時,為方便解除卡扣結構,本發(fā)明在頂板10與底板20的邊緣上還切割有與第一插槽12、22連通的、用于將插片33從第一插槽12、22退出的第一讓位口13、23。即,在頂板10與底板20的邊緣上預留出空間,增加手指與插片33的解除面積,從而方便手指將插片33從第一插槽12、22內拉出。
瓦楞紙板上還裁切有:
兩個分別相對其中兩個側板30翻折的提手板50,兩提手板50上均翻折有提手54,在兩提手54上均切割有提手槽51,并在其中一個提手槽51上翻折出可以穿過另一個提手槽51的擋片52,從而形成把手結構。本發(fā)明利用擋片52一方面使得提手更牢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提手的使用舒適度。
為在紙盒上形成較美觀的把手結構,并使整個紙盒結構較緊湊,本發(fā)明在頂板10上切割出提手穿槽14,以使兩個提手板50由頂板10覆蓋、兩提手板50上形成的提手穿過頂板10上的提手穿槽14,僅使提手部分外露于頂板10上。
為避免提手板50對翻邊11和插片33在折疊和穿插過程中造成干涉,本發(fā)明在提手板50邊緣上還設有上設有對翻邊11和插片33進行讓位的第二讓位口53。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瓦楞紙板上還裁切有:
能夠折疊地貼附在頂板10上的三個端折翼40和折疊地貼附在底板20上的三個端折翼40,各端折翼40分別由相應的側板30對應的端部延伸翻折形成。本發(fā)明利用端折翼40可對頂板10與底板20進行輔助支撐,使得紙盒整體比較牢固。
在利用端折翼40支撐頂板10時,部分端折翼40會與部分插片33同時翻折在同一側板30的同一端部上,此時,在端折翼40與側板30的交界處切割出供翻邊11插入以貼附于側板30內側壁上的第二插槽41。同時,使翻折于同一側板30的端折翼40與插片33能夠相互吻合、且能夠相對錯開,即當端折翼40與插片33位于同一側板30的同一端部上時,在該端折翼40上切割出凹口,以使該插片33配合在該凹口處,使得該插片33在插入第一插槽12內時,能夠作為端折翼40的部分進行支撐頂板10。
圖1所示為紙盒展開的狀態(tài),即形成該紙盒的坯件,值得一提的是,相鄰側板30之間能夠相互翻折、且首端/末端的側板30上翻折有能夠折疊地貼附在末端/首端的側板30上的加強折翼60;頂板10與底板20能夠相對其中一個側板30的對應端部翻折。即相鄰側板30之間具有凹折線,頂板10和底板20與側板30的交界處也為凹折線,同時,上述提到的翻折也是在對應交界處具有凹折線,從而可以相對翻折。
將坯件由展開狀態(tài)折成紙盒時,如圖5、6所示,先將六個側板30圍成六邊柱,將加強折翼60翻折貼附在對應的側板30內壁上;然后將各端折翼40翻折,使各端折翼40與側板30垂直;隨后將兩提手板50翻折、覆蓋在相應的3個端折翼40上,底板20覆蓋在對應的另3個端折翼40上,底板20上的兩個翻邊21翻折貼附在側板30內壁上,將兩插片33分別插入底板20上的兩第一插槽22內以固定底板20;接著將頂板10覆蓋在兩提手板50上,兩提手板50上的提手槽51翻折后穿出提手穿槽14,再將頂板10上的兩個翻邊11翻折貼附在側板30內壁上,將兩插片33分別插入頂板10上的兩第一插槽12內以固定頂板10;最后將其中一個提手槽51上的擋片翻折穿過另一個提手槽51。從而形成一個主體為六邊柱、頂部為提手、側壁上具有與內部連通的開口的紙盒。
如圖7、8所示,本發(fā)明的紙盒的坯件包裝生啤容器80之類的飲品時,先將六個側板30圍成六邊柱,將生啤容器80至于六邊柱的容置空間內,將生啤容器80的開關口從開口31伸出,然后折合底板20、提手板50跟頂板10。從而將生啤容器80包裝在紙盒內,生啤容器80的開關口伸出開口31,翻蓋32遮蓋在生啤容器80的開關口上并將開關口卡緊在開口31上。
可見,在利用本發(fā)明的紙盒包裝生啤時,由于在紙盒側壁上設置開口31,在飲用生啤時,無需從紙盒被拿出生啤,直接在開口31上就可以打開生啤的開關口,直接傾倒生啤,方便快捷。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诖颂幍慕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即可聯(lián)想到本發(fā)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