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自動化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換熱器u型管的排位裝置。
背景技術:
在換熱器的生產的過程中,將u型管進行排位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排位是質量和效率,影響著換熱器的質量和生產效率?,F(xiàn)有技術中,大多數(shù)企業(yè)都是采用人工手動的方式的來給u型管進行排位,這樣的排位方式效率低下,勞動成本較高,質量也難以保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準確而快捷地給換熱器的u型管進行排位的排位裝置。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換熱器u型管的排位裝置,包括:
機架;
至少一條導軌,所述導軌設置于機架上,且該導軌能夠讓u型管在其上滑動;
排位模塊,所述排位模塊活動設置于導軌的一側,所述排位模塊上至少設置有一組撥桿,所述撥桿能夠插入兩相鄰u型管之間并推動兩相鄰u型管相互背離移動以調整u型管的間距;
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排位模塊相連接并能夠驅動排位模塊上的撥桿移動。
在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排位模塊包括至少一個間距梳理裝置,所述間距梳理裝置包括: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具有一敞口的內腔;
撥桿,所述撥桿包括第一撥桿和第二撥桿,所述第一撥桿與第二撥桿活動設置于主框架的內腔中,且所述第一撥桿與第二撥桿均有一端延伸至主框架的內腔外部;
彈性件,該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撥桿與第二撥桿之間,且該彈性件能夠推動第一撥桿與第二撥桿相互遠離。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間距梳理裝置的數(shù)量為兩個以上,所述主框架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撥桿與第二撥桿上均連接有頂桿,所述頂桿從主框架側壁上的通孔中穿出并延伸至主框架外部,其中,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上相互朝向的側壁上伸出來的頂桿相互抵接。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間距梳理裝置的數(shù)量為兩個以上,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之間通過連接裝置活動連接,所述間距梳理裝置能夠通過連接裝置拉動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與其同向移動。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裝置包括一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具有一滑槽,所述間距梳理裝置的頂部固定設置有能夠嵌入滑槽中并被連接桿拉動的拉塊。
給u型管進行排位前,所述彈性件處于壓縮狀態(tài);排位的過程中,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間距梳理裝置上的第一撥桿和第二撥桿插入兩u型管之間,然后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有間距梳理裝置均沿著與導軌平行的方向移動,直到導軌上的u型管排列到合適的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在彈性件上彈力的作用下,第一撥桿和第二撥桿始終緊貼于其所抵靠的u型管上并給u型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以保證排位的質量。
為了利于排位裝置的移動,所述導軌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滑軌,所述第一滑軌上活動安裝有滑動底座,所述滑動座能夠在第一滑軌上滑動以接近或遠離導軌,所述滑動底座上設置有與導軌平行的第二滑軌,所述排位模塊活動安裝于第二滑軌上。
在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
第一活塞缸,所述第一活塞缸的活塞桿連接于滑動底座上,通過驅動滑動底座沿著第一滑軌滑動以推動排位模塊靠近或遠離導軌;
第二活塞缸,所述第二活塞缸的活塞桿連接于排位模塊上,以驅動排位模塊沿著第二滑軌滑動。
在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導軌包括相互平行的左半部和右半部,所述左半部和右半部之間能夠架設u型管。
作為上述實施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左半部和/或右半部上活動設置有壓板,所述壓板能夠在相應的左半部或右半部上移動以靠近或遠離架設于導軌上的u型管;所述左半部和/或右半部與設置于其上的壓板之間形成導向槽,所述導向槽能夠讓u型管上的焊環(huán)嵌入其中以防止u型管向上脫出。所述壓板逐漸靠近放置于導軌上的u型管時,u型管上的焊環(huán)逐漸地嵌入到導向槽中。
為了便于在排位完成后將u型管取出,所述導軌的下方設置有頂出裝置,所述頂出裝置能夠將架設于導軌上的u型管向上頂出。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換熱器u型管的排位裝置,采用自動化的排位方式替代了將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提高了換熱器u型管的排位效率,降低了生產的成本,同時排位的質量也得以保證。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外觀結構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工作位置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工作位置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工作位置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工作位置的俯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正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左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導軌的截面圖。
圖9是本發(fā)明中兩相鄰間距梳理裝置的內部結構圖。
圖10是本發(fā)明中三個間距梳理裝置安裝在一起時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換熱器u型管的排位裝置,包括:機架1至少一條導軌2,排位模塊和驅動裝置。所述導軌2設置于機架1上,且該導軌2能夠讓u型管在其上滑動;所述排位模塊活動設置于導軌2的一側,所述排位模塊上至少設置有一組撥桿302,所述撥桿302能夠插入兩相鄰u型管之間并推動兩相鄰u型管相互背離移動以調整u型管的間距;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排位模塊相連接并能夠驅動排位模塊上的撥桿302移動。該驅動裝置可以安裝在機架1上,也可以安裝在機架1之外的地面上。
參照圖1和圖9,作為本發(fā)明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例,所述排位模塊包括至少一個間距梳理裝置3,所述間距梳理裝置3包括:主框架301、撥桿302以及彈性件305。所述主框架301具有一敞口的內腔;所述撥桿302包括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所述第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活動設置于主框架301的內腔中,且所述第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均有一端延伸至主框架301的內腔外部;該彈性件305設置于所述第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之間,且該彈性件305能夠推動第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相互遠離。
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所述排位模塊上的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能夠插入相鄰的u型管之間,然后,所述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朝著相互遠離的方向移動,以推動兩相鄰的u型管朝著相互遠離的方向移動,直到u型管之間的間距達到要求為止。
為了將所述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穩(wěn)定地安裝于主框架301上并能夠實現(xiàn)它們的功能,所述主框架304的內腔中設置有一條與第一撥桿303垂直的滑槽,相應地,所述第一撥桿303上固定設置有與該滑槽配合的滑塊。這樣一來,所述第一撥桿303可以在主框架301中滑動,同時,滑塊與滑槽的卡合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撥桿303從主框架301的開口處脫出。相應地,所述第二撥桿304上也固定地設置一個與所述滑槽配合使用的滑塊。
當然,還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將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安裝于主框架301上并實現(xiàn)它們的功能。所述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均鉸接于所述主框架301上,所述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的樞轉軸均位于它們的中部,且所述彈性件305作用于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上位于主框架301內部的一端。
參照圖10,作為這上述實施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間距梳理裝置的數(shù)量為兩個以上,所述主框架301的兩側壁上均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撥桿303與第二撥桿304上均連接有頂桿306,所述頂桿306從主框架301側壁上的通孔中穿出并延伸至主框架301外部,其中,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3上相互朝向的側壁上伸出來的頂桿306相互抵接。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3之間通過連接裝置活動連接,所述間距梳理裝置3能夠通過連接裝置拉動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3與其同向移動。這樣一來,只需采用一個驅動裝置拉動其中一個間距梳理裝置3,就可以帶動所有的間距梳理裝置3沿著與導軌2平行的方向移動。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裝置包括一連接桿12,所述連接桿12具有一滑槽,所述間距梳理裝置3的頂部固定設置有能夠嵌入滑槽中并被連接桿12拉動的拉塊13。當然,相鄰的間距梳理裝置3之間也可以采用柔性繩、鐵鏈等其他適用的連接裝置連接在一起。
參照圖1,所述導軌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滑軌5,所述第一滑軌5上活動安裝有滑動底座6,所述滑動座6能夠在第一滑軌5上滑動以接近或遠離導軌2,所述滑動底座6上設置有與導軌2平行的第二滑軌7,所述排位模塊活動安裝于第二滑軌7上。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滑軌5與導軌2垂直。所述驅動裝置包括:第一活塞缸8和第二活塞缸9。所述第一活塞缸8的活塞桿連接于滑動底座6上,通過驅動滑動底座6沿著第一滑軌5滑動以推動排位模塊靠近或遠離導軌2;所述第二活塞缸9的活塞桿連接于排位模塊上,以驅動排位模塊沿著第二滑軌7滑動。當然,所述驅動裝置還可以是由兩組電機驅動的絲杠螺母副組成,其中一組絲杠螺母副連接在滑動底座6上,通過驅動滑動底座6沿著第一滑軌5滑動以推動排位模塊靠近或遠離導軌2;另一組絲杠螺母副連接在排位模塊上,以驅動排位模塊沿著第二滑軌7滑動。
參照圖8,所述導軌2由相互平行的左半部201和右半部202組成,所述左半部201和右半部202之間能夠架設u型管20。為了防止排位的過程中u型管20從導軌2上脫出,所述左半部201和/或右半部202上活動設置有壓板203,所述壓板203能夠在相應的左半部201或右半部202上移動以靠近或遠離架設于導軌2上的u型管20;所述左半部201和/或右半部202與設置于其上的壓板203之間形成導向槽200,所述導向槽200能夠讓u型管20上的焊環(huán)21嵌入其中以防止u型管20向上脫出。
排位剛開始時,所述導軌2內側的邊緣與壓板203的邊緣平齊,u型管20上的焊環(huán)21部分地嵌在導向槽200中,防止u型管20上下移動和發(fā)生翻轉;排位完成后,所述壓板203朝著遠離導軌2上u型管20的方向撤出,直到u型管20上的焊環(huán)21從導向槽200中脫出,從而使得排好位置的u型管20能夠從導軌2的上方取出。
參照圖7,為了便于將排位好的u型管20取出,所述導軌2的下方設置有頂出裝置,所述頂出裝置能夠將導軌2上的已經完成排位動作的u型管20向上頂出。
參照圖2至圖5,本發(fā)明的工作順序是,從料源輸送來的u型管20一個緊接一個地排列在導軌2上后,位于導軌2一側的間距梳理裝置3在第一活塞缸8的驅動下逐漸向導軌2靠近,將第一撥桿303和第二撥桿304插入u型管20之間的間隙中,隨后在第二活塞缸9的驅動下,各所述間距梳理裝置3沿著與導軌2平行的方向被拉到設定好的位置,同時帶動導軌2上的u型管20移動,將u型管20排到設定好的位置。最后,間距梳理裝置撤出,排好位置的u型管20被特制的機械手從上方取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先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