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適用電梯領域。
背景技術:
電梯是一種以曳引機為動力的垂直升降機,裝有箱狀轎廂,用于多層建筑乘人或載運貨物。在電梯井道最低部設有底坑,下一旦井道進水,最終都會流向底坑。而底坑內的水在樓層井道最低端,缺乏排水設施,很難及時排出底坑外部。因此,底坑內將形成積水直至底坑最高水淹位置,此底坑最高水淹位置通常是最底層層門地坎處,這樣容易造成電梯的損壞,使電梯停止運行,影響用于的正常使用。另外日常所乘坐的垂直升降電梯,通常都是安裝在建筑井道中,由于建筑物中消防試壓或管路爆裂時,消防用水或住戶用水漏出,會導致水從層門地坎處滴入電梯轎廂頂部,甚至造成電梯精密電路板燒壞,這種情況在電梯安裝期間或正常使用時經常發(fā)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將落在電梯轎廂上的水流入底坑中,并從底坑中及時排出,用于消防功能,避免電梯因為進水而導致損壞,防水性能高,并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安全環(huán)保。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包括井道和設置在井道后側的循環(huán)裝置,所述井道的上部設置有機房,下部設置有底坑,所述井道內設置有轎廂,所述轎廂的上端設置有防水安全罩,所述防水安全罩的上表面為斜坡面,所述底坑包括緩沖臺和設置在緩沖臺外圍的集水坑,所述集水坑內設置有水位檢測器,所述集水坑通過排水裝置與循環(huán)裝置的入口相連,所述循環(huán)裝置的出口通過出水管連接有消防裝置,所述消防裝置包括轎廂消防管和井道消防管,所述轎廂消防管、井道消防管和循環(huán)裝置的出水管通過三通電磁閥相連。
進一步,為了增加底坑的防水性能,所述底坑的外側涂有防水層。
進一步,為了方便將底坑內的積水排出,所述排水裝置包括水泵一,所述水泵一設置在緩沖臺上方的一側,所述水泵一的進水管連接在集水坑內,所述水泵一的出水管與循環(huán)裝置的入口相連。
進一步,為了給轎廂降至底層時提供緩沖,所述緩沖臺上設置有緩沖器。
進一步,為了提高轎廂的防水性能,所述防水安全罩的兩側設置有向下的延伸部,所述防水安全罩的中間設置有安全出口,所述安全出口的前側和后側分別設置有照明燈,所述安全出口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置有換氣窗,所述換氣窗外側的換氣口設置在延伸部的內側上部。
進一步,為了給轎廂提供動力,所述機房內設置有電機、減速器、曳引輪、導向輪和控制箱,所述電機通過減速器與曳引輪相連,所述曳引輪上設置有鋼繩,所述鋼繩的一端連接在轎廂的上方,另一端繞過導向輪連接有對重塊。
進一步,為了實現井道和轎廂內的消防功能,所述井道消防管設置在井道上端后側,所述轎廂消防管為軟管,所述軟管的出口連接在一側換氣窗內側的后端。
進一步,為了提高水的循環(huán)利用,所述循環(huán)裝置內設置有過濾機構、集水箱和水泵二,所述集水坑內的水通過過濾機構進入集水箱內,所述水泵二設置在集水箱上,水泵二將集水箱內的水通過出水管送入消防裝置中。
進一步,為了保證集水箱的水量,所述集水箱內設置有水位傳感器,所述集水箱的后側設置有外進水口。
進一步,為了便于檢測電梯內是否發(fā)生火災事故,所述轎廂內和井道內均設置有火災傳感器。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在轎廂的上方設置有表面為斜坡面的防水安全罩,可以將落在轎廂上的水及時流到底坑內,防止造成轎廂內的電器元件的損壞,并且排水裝置可以及時將底坑內的水排出,防止轎廂底部進水,進一步降低電梯的損壞率,而底坑內的水通過循環(huán)裝置可以再次用于消防功能,實現水的循環(huán)利用,安全環(huán)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的結構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的轎廂的左視剖面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的防水安全罩的俯視剖面圖;
圖中:1.井道,2.循環(huán)裝置,3.機房,4.底坑,5.轎廂,6.防水安全罩,7.緩沖臺,8.集水坑,9.水位檢測器,10.出水管,11.轎廂消防管,12.井道消防管,13.三通電磁閥,14.防水層,15.水泵一,16.緩沖器,17.延伸部,18.安全出口,19.照明燈,20.換氣窗,21.換氣口,22.電機,23.減速器,24.曳引輪,25.導向輪,26.控制箱,28.對重塊,29.過濾機構,30.集水箱,31.水泵二,32.水位傳感器,33.外進水口,34.火災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一種環(huán)保防水電梯,包括井道1和設置在井道1后側的循環(huán)裝置2,所述井道1的上部設置有機房3,下部設置有底坑4,所述井道1內設置有轎廂5,所述轎廂5的上端設置有防水安全罩6,所述防水安全罩6的上表面為斜坡面,所述底坑4包括緩沖臺7和設置在緩沖臺7外圍的集水坑8,所述集水坑8內設置有水位檢測器9,所述集水坑8通過排水裝置與循環(huán)裝置2的入口相連,所述循環(huán)裝置2的出口通過出水管10連接有消防裝置,所述消防裝置包括轎廂消防管11和井道消防管12,所述轎廂消防管11、井道消防管12和循環(huán)裝置2的出水管10通過三通電磁閥13相連。
為了增加底坑4的防水性能,所述底坑4的外側涂有防水層14。
為了方便將底坑4內的積水排出,所述排水裝置包括水泵一15,所述水泵一15設置在緩沖臺7上方的一側,所述水泵一15的進水管連接在集水坑8內,所述水泵一15的出水管與循環(huán)裝置2的入口相連。
為了給轎廂5降至底層時提供緩沖,所述緩沖臺7上設置有緩沖器16。
為了提高轎廂5的防水性能,所述防水安全罩6的兩側設置有向下的延伸部17,所述防水安全罩6的中間設置有安全出口18,所述安全出口18的前側和后側分別設置有照明燈19,所述安全出口18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置有換氣窗20,所述換氣窗20外側的換氣口21設置在延伸部17的內側上部。
為了給轎廂5提供動力,所述機房內設置有電機22、減速器23、曳引輪24、導向輪25和控制箱26,所述電機22通過減速器23與曳引輪24相連,所述曳引輪24上設置有鋼繩27,所述鋼繩27的一端連接在轎廂5的上方,另一端繞過導向輪25連接有對重塊28,其中控制箱26控制電機22的運行。
為了實現井道1和轎廂5內的消防功能,所述井道消防管設12置在井道1上端后側,所述轎廂消防管11為軟管,所述軟管的出口連接在一側換氣窗20內側的后端。
為了提高水的循環(huán)利用,所述循環(huán)裝置2內設置有過濾機構29、集水箱30和水泵二31,所述集水坑8內的水通過過濾機構進入集水箱30內,所述水泵二31設置在集水箱30上,水泵二31將集水箱30內的水通過出水管10送入消防裝置中。
為了保證集水箱30的水量,所述集水箱30內設置有水位傳感器32,所述集水箱30的后側設置有外進水口33。
為了便于檢測電梯內是否發(fā)生火災事故,所述轎廂5內和井道1內均設置有火災傳感器34。
電機22工作,利用減速器23帶動曳引輪24轉動,通過鋼繩27帶動電梯轎廂5上下移動,當有水從層門進入井道1時,落在轎廂5頂上,由于轎廂5上的防水安全罩6的上表面為斜坡面,水滴立即會從轎廂5頂流至底坑4內,進入集水坑8中,由于換氣窗20的換氣口21設置在延伸部17的內側,防止水進入轎廂5內。集水坑8中的水位檢測器9檢測集水坑8內的水位,當水位到達集水坑8頂時,啟動水泵一15,將集水坑8中的水排入循環(huán)裝置2中,經過循環(huán)裝置2中的過濾機構29的過濾進入集水箱30中,井道1內和轎廂5內設置的火災傳感器34可以檢測井道1和轎廂5內的情況,當發(fā)生火災的時候,啟動水泵二31,將集水箱30中的水通過出水管10進入到消防裝置中,根據火災發(fā)生的位置,利用三通電磁閥13選擇性的接通轎廂消防管11和井道消防管12,及時進行滅火工作,保證乘客的安全,而防水安全罩6中間的安全出口18作為緊急出口使用。集水箱30內設置有水位傳感器32,可以實時檢測集水箱30內的水量,集水箱30的后側設置的外進水口33,可以另外往集水箱30中補充水量,可以保證集水箱30內的水量,足夠消防使用,安全性能高。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在轎廂的上方設置有表面為斜坡面的防水安全罩,可以將落在轎廂上的水及時流到底坑內,防止造成轎廂內的電器元件的損壞,并且排水裝置可以及時將底坑內的水排出,防止轎廂底部進水,進一步降低電梯的損壞率,而底坑內的水通過循環(huán)裝置可以再次用于消防功能,實現水的循環(huán)利用,安全環(huán)保。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