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搬運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小型船舶維修用搬運設備。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小型船舶上岸后通常直接停放在岸邊的沙石上,由于船底部具有一定的弧度,在臺風的吹動下易來回晃動停放不穩(wěn)。而且在搬運上岸和維修轉(zhuǎn)移船舶時還需捆綁船體,搬運時很不方便,捆綁用的鋼絲繩會嚴重磨損船舶表面的防護漆,不利于船舶養(yǎng)護。而且小船舶檢查時需在船舶的底部加墊石塊以墊高船舶才可進行檢修。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小型船舶維修用搬運設備,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搬運困難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小型船舶維修用搬運設備,包括用于將小型船舶由靠岸位置搬運至汽車附近的搬運架、設于汽車頂端的滾輪組及用于通過倒扣的搬運架將小型船舶由地面搬運至汽車頂端時設于搬運架上以支撐搬運架的支腳,所述搬運架包括水平縱向延伸的第一支撐桿、并排對稱設于該第一支撐桿兩側(cè)的兩第二支撐桿、連接設于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一端的橫桿、設于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另一端的端架、設于該橫桿上的第一弧形承載桿及設于端架上的第二弧形承載桿,所述兩第二支撐桿分別包括由第一支撐桿的靠近端架的端部向外呈逐漸遠離第一支撐桿的主桿及由主桿向第一支撐桿的靠近橫桿的端部呈逐漸靠近第一支撐桿的端桿,該橫桿的兩端下方分別設有一車輪,該端架包括設置于第一支撐桿前端的中桿、由中桿的一端向第一支撐桿與兩第二支撐桿的方向延伸并穿設固定于其內(nèi)的三叉桿及由中桿的另一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的把手,所述把手在搬運架倒扣于汽車前端時與支腳一起形成三角支撐,所述中桿的底端設有一車輪。
優(yōu)選方案為,該第一弧形承載桿的兩端分別設有一收容孔,所述支腳為兩個,并對稱設于第一弧形承載桿的兩端,每一支腳包括穿設于第一弧形承載桿的收容孔內(nèi)的連接段及由連接段彎折延伸至支撐于地面上的支持段。
優(yōu)選方案為,所述主桿長于端桿,所述主桿由第一支撐桿的靠近端架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支撐桿的靠近橫桿的端部的位置。
優(yōu)選方案為,所述第一支撐桿與兩第二支撐桿均為圓管形,且均在同一平面上。
優(yōu)選方案為,所述橫桿對應第一支撐桿及兩第二支撐桿的端部分別延伸形成穿設于第一支撐桿及第二支撐桿內(nèi)的安裝桿,并分別通過兩個固定件固定。
優(yōu)選方案為,所述橫桿向上延伸形成兩安裝管,該第一弧形承載桿的下端對應安裝管分別向下延伸形成穿設固定于安裝管內(nèi)的連接桿。
優(yōu)選方案為,該第一弧形承載桿的橫截面為方形,其整體為中部外凸的弧形,該第二弧形承載桿的弧形與第一承載桿的弧形相對應。
優(yōu)選方案為,所述滾輪組包括固定于汽車頂端的固定桿及可底端套設于固定桿上的滾輪,每一滾輪包括一底座、可轉(zhuǎn)動設于底座上的輥輪及設于底座底端的兩扣帶。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fā)明的小型船舶維修用搬運設備可將小型船舶由靠岸位置運送至汽車上,從而實現(xiàn)小型船舶的搬運,以至指定地點維修,其操作簡便快捷、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小型船舶維修用搬運設備的立體分解圖(圖中未組裝支腳);
圖2為圖1組裝后處于使用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3為圖1組裝后并組裝上支腳后使用于汽車前端時的立體圖;
圖4為圖3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開始搬運小型船舶時的示意圖;
圖5為圖3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搬運小型船舶過程中的示意圖;
圖6為圖3處于使用狀態(tài)時搬運小型船舶至汽車頂端后的示意圖。
圖中:
80、小型船舶;90、汽車;10、搬運架;20、滾輪組;30、支腳;11、第一支撐桿;12、第二支撐桿;13、橫桿;14、端架;15、第一弧形承載桿;16、第二弧形承載桿;120、主桿;121、端桿;130、安裝桿;17、車輪;131、安裝管;150、連接桿;151、收容孔;31、連接段;33、支持段;140、中桿;141、三叉桿;143、把手;145、組裝管;160、支桿;21、固定桿;22、滾輪機構(gòu);220、底座;221、輥輪;222、扣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該搬運設備為小型船舶維修時進行搬運的設備,其包括用于將小型船舶80由靠岸位置搬運至如汽車90等運輸車輛附近的搬運架10、設于汽車90頂端的滾輪組20及用于通過搬運架10將小型船舶80搬運至汽車90頂端時設于搬運架10上的支腳30。
所述搬運架10包括第一支撐桿11、分別設于該第一支撐桿11兩側(cè)并對稱設置的兩第二支撐桿12、連接設于第一支撐桿11與第二支撐桿12一端的橫桿13、設于第一支撐桿11與第二支撐桿12另一端的端架14、設于該橫桿13上的第一弧形承載桿15及設于端架14上的第二弧形承載桿16。
該第一支撐桿11為水平沿縱向延伸的直桿。所述兩第二支撐桿12分別并排設于第一支撐桿11的兩側(cè),且分別包括由第一支撐桿11的靠近端架14的端部向外呈逐漸遠離第一支撐桿11的主桿120及由主桿120向第一支撐桿11的靠近橫桿13的端部呈逐漸靠近第一支撐桿11的端桿121。該主桿120長于端桿121,所述主桿120由第一支撐桿11的靠近端架14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支撐桿11的靠近橫桿121的端部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與兩第二支撐桿12均為圓管形,且均在同一平面上。
該橫桿13對應第一支撐桿11及兩第二支撐桿12的端部分別延伸形成穿設于第一支撐桿11及第二支撐桿12內(nèi)的安裝桿130,并分別通過兩個如螺釘?shù)裙潭潭āT摍M桿13的兩端下方分別設有一車輪17。該橫桿13向上延伸形成兩安裝管131,該第一弧形承載桿15的下端對應安裝管131分別向下延伸形成穿設固定于安裝管131內(nèi)的連接桿150。該第一弧形承載桿15的橫截面為方形,其整體為中部外凸的弧形。
該端架14包括設置于第一支撐桿11前端的中桿140、由中桿140的一端向第一支撐桿11與兩第二支撐桿12的方向延伸并穿設于其內(nèi)的三叉桿141及由中桿140的另一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的把手143,該三叉桿141分別與第一支撐桿11及第二支撐桿12通過穿設兩個固定件固定。該中桿140的底端設有一車輪17。該中桿140的上端中部向上延伸有一組裝管145,該第二弧形承載桿16對應組裝管位置向下延伸形成一支桿160,該支桿160固定于組裝管145內(nèi)使第二弧形承載桿16安裝于中桿140上。該第二弧形承載桿16的弧形與第一承載桿15的弧形相對應。
如圖2所示,使用時,將小型船舶80載置于搬運架10上輸送到岸邊的汽車90附近。
請同時參閱圖3,該滾輪組20包括固定于汽車90頂端的固定桿21及可底端套設于固定桿21上的滾輪機構(gòu)22。每一滾輪機構(gòu)22包括一底座220、可轉(zhuǎn)動設于底座220上的輥輪221及設于底座220底端的兩扣帶222。該搬運架10倒扣于汽車90的前端,把手143支撐于汽車90前端的地面上。該第一弧形承載桿15的兩端分別設有一收容孔151。所述支腳30為兩個,對稱設于第一弧形承載桿15的兩端,每一支腳30包括穿設于第一弧形承載桿15的收容孔151內(nèi)的連接段31及由連接段31彎折延伸至支撐于地面上的支持段33。
請同時參閱圖4至6,通過搬運架10將小型船舶80運至汽車90附近后,將搬運架10倒扣過來設于汽車90前端,組裝上支腳30,通過支腳30及搬運架10的把手143形成三角支撐于地面上,將小型船舶80通過車輪17由汽車90前端滑動至汽車90頂端的前側(cè),再通過滾輪組20的滾動滑至汽車90的頂端上,從而實現(xiàn)小型船舶80的搬運,以至指定地點維修,其操作簡便快捷、省時省力。具體實施時,該支腳30也可由第二支撐桿12構(gòu)成,即當將已運送岸邊的小型船舶80往汽車90上運時,將第二支撐桿12拆卸下來,組裝到第二弧形承載桿16的兩端,即主桿120對應支腳30的支持段33,端桿121對應支腳30的連接段3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