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尼龍扎帶,尤其涉及一種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
背景技術(shù):
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尼龍扎帶是比較常用的材料,主要用于物品的綁扎。特別是在電路安裝方面,運用十分廣泛。常常根據(jù)所需綁扎物品的大小不同,采用不同大小的尼龍扎帶綁扎。常見的扎帶的帶扣與帶體是一體的,由于同一個規(guī)格型號的扎帶帶體的長度是固定的,由于不能將不同型號規(guī)格的扎帶全都備齊,且所綁扎的物品的量不一樣,在綁扎完成后,經(jīng)常會剩下長長的尾巴,即很長一段帶體都沒有用上,造成極大的浪費。
由于上述缺陷,人們研究了一種可以利用綁扎后剩余帶體的、且?guī)w和帶扣相分離的尼龍扎帶,具體是在扎帶的兩個寬面上設有止退齒,且兩個不同面上的止退齒的止退方向相反,綁扎后剩下的帶體還能重復利用,此種止退齒很好地解決了扎帶浪費的問題。但由于所述帶體采取的止退齒設置在帶體的兩寬面上,導致帶體強度大大降低,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導致至今在市場上也沒有流行開來。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1.發(fā)明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提到的尼龍扎帶浪費嚴重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
2.技術(shù)方案:
一種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包括尼龍扎帶帶體和尼龍扎帶扣,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和尼龍扎帶扣相互分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為長條狀,所述尼龍扎帶帶體橫截面中一個寬面以及兩個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寬面上的為第一止退齒,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兩個側(cè)面上的為第二止退齒和第三止退齒;所述尼龍扎帶扣上設有3副棘牙,分別為第一副棘牙、第二副棘牙、第三副棘牙,分別位于尼龍扎帶扣框體的三個內(nèi)壁上;其中,第一副棘牙與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相嚙合;第二副棘牙、第三副棘牙兩副棘牙相對設置,并與尼龍扎帶帶體兩側(cè)面的止退齒相嚙合;第一止退齒與第二止退齒和第三止退齒止退方向相反;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從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時,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所述尼龍扎帶帶體從另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時,第二副棘牙、第三副棘牙兩副棘牙與尼龍扎帶帶體兩側(cè)面的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止退齒、第二止退齒和第三止退齒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的橫截面上看為長方形、梯形或三角形中的一種。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止退齒、第二止退齒和第三止退齒3 個止退齒中至少有一個止退齒的兩端設有加強堤。
優(yōu)選的,所述尼龍扎帶帶體的兩端至少有一端設有尖狀過渡帶。
優(yōu)選的,所述尼龍扎帶扣只有一個框體,第一副棘牙、第二副棘牙和第三副棘牙設在同一個框體內(nèi)。
優(yōu)選的,所述尼龍扎帶扣有兩個框體,第一副棘牙設在一個框體內(nèi),第二副棘牙和第三副棘牙設在另一個框體內(nèi)。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止退齒、第二止退齒和第三止退齒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的軸向截面上看為三角形或梯形。
3.有益效果: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在一條尼龍扎帶帶體上設有兩個方向相反的止退齒,并采用尼龍扎帶扣和帶體相分離的結(jié)構(gòu),在尼龍扎帶的任意位置均可避免了尼龍扎帶帶體的浪費;通過將兩種止退齒設置在尼龍扎帶帶體寬面的其中一個面上,以及尼龍扎帶帶體的兩個側(cè)面上,提高了帶體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尼龍扎帶帶體和尼龍扎帶扣的相關(guān)視圖。
圖2為實施例2的尼龍扎帶帶體和尼龍扎帶扣的相關(guān)視圖。
圖3為實施例3的尼龍扎帶帶體和尼龍扎帶扣的相關(guān)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實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下文將結(jié)合說明書附圖和較佳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更全面、細致地描述,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以下具體的實施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某一元件被描述為“固定于、固接于、連接于或連通于”另一元件上時,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固接、連接或連通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是通過其他中間連接件間接固定、固接、連接或連通在另一元件上。
除非另有定義,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專業(yè)術(shù)語與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專業(yè)術(shù)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除非另有特別說明,本發(fā)明中用到的各種原材料和設備等均可通過市場購買得到或者可通過現(xiàn)有方法制備得到。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包括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相互分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為長條狀,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橫截面中一個寬面以及兩個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寬面上的為第一止退齒101,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兩個側(cè)面上的為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所述尼龍扎帶扣2上設有3副棘牙,分別為第一副棘牙201、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分別位于尼龍扎帶扣2框體的三個內(nèi)壁上;其中,第一副棘牙201與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相嚙合;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相對設置,并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相嚙合;第一止退齒101與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止退方向相反;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形成止退嚙合;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另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
特別地,為了使止退齒的止退效果更好,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橫截面上看為長方形或梯形中的一種。
特別地,尼龍扎帶帶體如果只有止退齒,由于齒的特殊結(jié)構(gòu),很容易因為尼龍扎帶帶體中齒的應力集中,導致帶體斷裂。因此,為進一步加強尼龍扎帶帶體的強度,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的3 個止退齒中至少有一個止退齒的兩端設有加強堤104。
特別地,在尼龍扎帶帶體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將帶體插入帶扣中,為了更方便、迅速地將帶體插入帶扣中,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兩端至少有一端設有尖狀過渡帶,起到引導、過渡的作用。
特別地,所述尼龍扎帶扣2只有一個框體,第一副棘牙201、第二副棘牙202和第三副棘牙203設在同一個框體內(nèi)或?qū)ⅰK瞿猃堅鷰Э?有兩個框體,第一副棘牙201設在一個框體內(nèi),第二副棘牙202和第三副棘牙203設在另一個框體內(nèi)。
特別地,為了達到止退的目的,同時盡可能地提高止退的效果和強度,將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軸向截面上看為三角形或梯形。
具體實施例1:
圖1中b為尼龍扎帶帶體,A-A、B-B分別為尼龍扎帶帶體的軸向截面和橫截面剖視圖;C-C、D-D為尼龍扎帶扣的剖視圖,圖1中的x為尼龍扎帶帶體俯視圖。本發(fā)明所述的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包括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相互分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為長條狀,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其中一個寬面以及兩個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寬面上的為第一止退齒101,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兩個側(cè)面上的為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所述尼龍扎帶扣2上設有3副棘牙,分別為第一副棘牙201、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分別位于尼龍扎帶扣2框體的三個內(nèi)壁上;其中,第一副棘牙201與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相嚙合;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相對設置,并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相嚙合;第一止退齒101與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止退方向相反;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形成止退嚙合;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另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橫截面上看為長方形。
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兩端至少有一端設有尖狀過渡帶,起到引導、過渡的作用。
所述尼龍扎帶扣2有兩個框體,第一副棘牙201設在一個框體內(nèi),第二副棘牙202和第三副棘牙203設在另一個框體內(nèi)。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軸向截面上看為三角形。
具體實施例2:
圖2中g(shù)為尼龍扎帶帶體,H-H、G-G分別為尼龍扎帶帶體的軸向截面和橫截面剖視圖;E-E、F-F為尼龍扎帶扣的剖視圖,圖2中的y為尼龍扎帶帶體俯視圖。本發(fā)明所述的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包括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相互分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為長條狀,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橫截面為長方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其中一個寬面以及兩個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寬面上的為第一止退齒101,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兩個側(cè)面上的為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所述尼龍扎帶扣2上設有3副棘牙,分別為第一副棘牙201、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分別位于尼龍扎帶扣2框體的三個內(nèi)壁上;其中,第一副棘牙201與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相嚙合;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相對設置,并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相嚙合;第一止退齒101與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止退方向相反;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形成止退嚙合;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另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
所述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橫截面上看為三角形。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橫截面上看為梯形。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的3 個止退齒的兩端設有加強堤104。
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兩端至少有一端設有尖狀過渡帶,起到引導、過渡的作用。
所述尼龍扎帶扣只有一個框體,第一副棘牙、第二副棘牙和第三副棘牙設在同一個框體內(nèi)。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以及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軸向截面上看為梯形。
實施例3:
圖3中n為尼龍扎帶帶體,L-L、R-R分別為尼龍扎帶帶體的軸向截面和橫截面剖視圖;M-M、N-N為尼龍扎帶扣的剖視圖,圖3中的z為尼龍扎帶帶體俯視圖。本發(fā)明所述分體式、節(jié)約型尼龍扎帶,包括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和尼龍扎帶扣2相互分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為長條狀,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橫截面為長方形,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其中一個寬面以及兩個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寬面上的為第一止退齒101,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兩個側(cè)面上的為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所述尼龍扎帶扣2上設有3副棘牙,分別為第一副棘牙201、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分別位于尼龍扎帶扣2框體的三個內(nèi)壁上;其中,第一副棘牙201與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相嚙合;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相對設置,并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相嚙合;第一止退齒101與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止退方向相反;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寬面上的第一止退齒101形成止退嚙合;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從另一端插入尼龍扎帶扣2時,第二副棘牙202、第三副棘牙203兩副棘牙與尼龍扎帶帶體1兩側(cè)面的止退齒形成止退嚙合。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橫截面上看為梯形。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的3 個止退齒的兩端設有加強堤104。
所述尼龍扎帶扣2有兩個框體,第一副棘牙201設在一個框體內(nèi),第二副棘牙202和第三副棘牙203設在另一個框體內(nèi)。
所述第一止退齒101、第二止退齒102和第三止退齒103從所述尼龍扎帶帶體1的軸向截面上看為三角形。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詳細介紹了一種較佳的技術(shù)方案,并不是對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另外,關(guān)于尼龍扎帶帶體止退齒的橫截面形狀、軸向截面形狀、有無尖狀過渡帶、尼龍扎帶扣框體數(shù)量的任意組合形成的技術(shù)方案,只要含有“尼龍扎帶帶體其中一個寬面設有止退齒、尼龍扎帶帶體兩側(cè)面設有止退齒,尼龍扎帶扣設有雙向止退的若干副雙向止退的棘牙”這一必要技術(shù)特征,則均落入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