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起重機節(jié)臂和起重機。
背景技術:
伸縮式的起重臂包括基本臂和順次套設在基本臂內的多個起重機節(jié)臂。
相鄰的起重機節(jié)臂之間設有滑塊。為描述方便,在以下描述中,將相鄰的起重機節(jié)臂中處于徑向外側的起重機節(jié)臂稱為外臂,將處于徑向內側的起重機節(jié)臂稱為內臂。
起重機在進行吊重作業(yè)時,外臂和內臂之間通過設置在尾部的滑塊來實現彼此接觸與相對運動。因此,滑塊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貼合度及潤滑效果對外臂和內臂之間的相對運動平穩(wěn)性有很大影響。
如圖1所示,起重機節(jié)臂包括筒體8'和臂尾結構9'。現有技術中的滑塊1'對稱設置于臂尾結構9'的兩側。由于臂尾結構9'與筒體8'之間通過焊接實現剛性連接,因此焊接的拼點誤差及焊接變形易造成臂尾結構9'與筒體8'之間產生小角度扭轉,導致滑塊1'與外臂的筒體之間不能有效貼合,形成局部線線接觸?;瑝K1'與外臂的筒體之間形成線接觸會導致起重臂伸縮過程中受力不均而產生抖動。
另外,如圖2和圖3所示,現有技術中的滑塊1'的潤滑只能通過向設于滑塊1'的側面的注油口F'注入潤滑油來潤滑。起重臂裝配完成后通過側面的注油口F'注油不易實現,因此在起重機的吊重作業(yè)過程中滑塊1'往往由于注油困難而不能及時補油,長時間工作會發(fā)生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干摩擦,發(fā)生異響。
上述線接觸和干摩擦會加速滑塊1'的磨損,造成外臂的筒體與滑塊1'之間的間隙擴大,起重臂伸縮過程會產生抖動和下撓,影響起重臂作業(yè)時穩(wěn)定性及吊重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起重機節(jié)臂和起重機,以改善現有技術中的起重機節(jié)臂存在的滑塊與外臂的筒體不能實現有效貼合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起重機節(jié)臂,包括筒體和滑塊組件,滑塊組件包括尾部滑塊,尾部滑塊設于筒體的尾部的外壁上。
進一步地,尾部滑塊包括注油口,滑塊組件還包括用于向注油口加注潤滑油的注油裝置。
進一步地,注油裝置包括潤滑油輸入口、與潤滑油輸入口連通的潤滑油輸送管線和與潤滑油輸送管線連通的潤滑油輸出口,潤滑油輸入口用于注入潤滑油,潤滑油輸出口與注油口連接。
進一步地,潤滑油輸入口位于筒體上方。
進一步地,注油裝置設于筒體上。
進一步地,滑塊組件包括至少兩個尾部滑塊,注油裝置包括與至少兩個尾部滑塊的注油口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
進一步地,注油裝置包括一個潤滑油輸入口和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注油裝置還包括分流裝置,分流裝置包括分流裝置入口和至少兩個分流口,分流裝置入口與潤滑油輸入口連通或者分流裝置入口形成潤滑油輸入口,至少兩個分流口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的管線入口對應連接,潤滑油輸送管線的管線出口與潤滑油輸出口連通或者潤滑油輸送管線的管線出口形成一個潤滑油輸出口。
進一步地,分流裝置包括油杯和連接塊,油杯包括油杯入口和油杯出口,連接塊包括連接塊入口和與連接塊入口連通的至少兩個分流路,油杯的油杯入口形成分流裝置入口,油杯的油杯出口與連接塊入口連接,分流路的出口形成分流口。
進一步地,潤滑油輸送管線包括輸送管、輸入連接接頭和輸出連接接頭,輸入連接接頭的第一端的端口形成管線入口,輸入連接接頭的第二端與輸送管的輸入端連接,輸出連接接頭的第一端與輸送管的輸出端連接,輸出連接接頭的第二端形成潤滑油輸出口。
進一步地,注油裝置包括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入口以及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
進一步地,尾部滑塊包括設于尾部滑塊的前側面中部并向前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注油口設于第一凸起結構上。
進一步地,滑塊組件還包括設置于筒體的外壁上的限位結構,限位結構限制尾部滑塊相對于筒體的位移。
進一步地,限位結構包括位于尾部滑塊的前側的第一限位表面,第一限位表面與尾部滑塊的前側面抵接以防止尾部滑塊向前運動;和/或,限位結構包括位于尾部滑塊的后側的第二限位表面,第二限位表面與尾部滑塊的后側面抵接以防止尾部滑塊向后運動。
進一步地,限位結構包括第一限位結構,第一限位結構包括沿筒體的周向延伸的橫向限位塊,第一限位表面包括橫向限位塊的后側面。
進一步地,第一限位結構還包括沿筒體的縱向延伸的縱向加強筋,橫向限位塊對應設置有至少一個縱向加強筋,縱向加強筋設置于對應的橫向限位塊的前方并與橫向限位塊和筒體分別連接。
進一步地,尾部滑塊包括設于尾部滑塊的前側面中部并向前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第一凸起結構向前伸入第一限位結構內。
進一步地,第一凸起結構位于沿筒體的周向間隔設置的兩個橫向限位塊之間。
進一步地,限位結構包括第二限位結構,第二限位結構包括沿筒體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起結構,第二限位表面包括第二凸起結構的前側面。
進一步地,起重機節(jié)臂還包括臂尾結構,臂尾結構嵌入筒體的尾部內。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起重機,包括如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一項提供的起重機節(jié)臂。
基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機節(jié)臂和起重機,起重機節(jié)臂包括筒體和滑塊組件。滑塊組件包括尾部滑塊。尾部滑塊設于筒體的尾部的外壁上,因此當本實用新型的起重機節(jié)臂為內臂時,將尾部滑塊直接設置于內臂的筒體的外壁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消除了因臂尾結構與筒體進行對接對尾部滑塊的位置的影響,因此有利于尾部滑塊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有效貼合,利于提高起重臂伸縮過程的平穩(wěn)性。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優(yōu)點將會變得清楚。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現有技術的起重機節(jié)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起重機節(jié)臂的滑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的滑塊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例的起重機節(jié)臂的滑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的滑塊組件中的尾部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4所示的滑塊組件中的分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各附圖標記分別代表:
1'-滑塊;F'-注油口;8'-筒體;9'-臂尾結構;1-尾部滑塊;11-第一凸起結構;2-注油裝置;21-潤滑油輸送管線;22-油杯;23-連接塊;5-第一限位結構;51-橫向限位塊;52-縱向加強筋;6-第二凸起結構;8-筒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起重臂包括依次設置的至少兩個起重機節(jié)臂。在以下描述中,至少兩個起重機節(jié)臂中相鄰設置的兩個起重機節(jié)臂中位于徑向外側的起重機節(jié)臂稱為外臂,位于徑向內側的起重機節(jié)臂稱為內臂。另外,在以下的描述中,所稱的“前”指的是內臂相對于外臂伸出時的方向;“后”指的是與“前”相對的方向;“上”指的是起重臂在處于組裝狀態(tài)下,遠離地面的一側。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起重機節(jié)臂包括筒體8和滑塊組件。滑塊組件包括尾部滑塊1,尾部滑塊1設于筒體8的尾部的外壁上,因此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起重機節(jié)臂為內臂時,將尾部滑塊直接設置于內臂的筒體的外壁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消除了因臂尾結構與筒體進行對接對尾部滑塊的位置的影響,因此有利于尾部滑塊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有效貼合。尾部滑塊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有效貼合有利于提高起重臂伸縮過程的平穩(wěn)性。
為了限制尾部滑塊相對于內臂的筒體的位移以使得尾部滑塊1與外臂的筒體之間可有效貼合,本實施例的滑塊組件還包括設置于筒體8的外壁上的限位結構。
限位結構包括位于尾部滑塊1的前側的第一限位表面。第一限位表面與尾部滑塊1的前側面抵接以防止尾部滑塊1向前運動。
具體地,如圖4所示,滑塊組件還包括設置于筒體8的外壁上的第一限位結構5。第一限位結構5包括沿筒體8的周向延伸的橫向限位塊51。第一限位表面包括橫向限位塊51的后側面。橫向限位塊51固定設置于筒體8上,橫向限位塊51的后側面與尾部滑塊1的前側面抵接以防止尾部滑塊1向前滑動,有利于尾部滑塊1與外臂的筒體之間的貼合。
優(yōu)選地,如圖4所示,第一限位結構5還包括沿筒體8的縱向延伸的縱向加強筋52。橫向限位塊51對應設置有至少一個縱向加強筋52。縱向加強筋52設置于對應的橫向限位塊51的前方并與橫向限位塊51和筒體8分別連接。縱向加強筋52的設置使尾部滑塊1的位置更好地被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尾部滑塊1包括設于尾部滑塊1的前側面中部并向前凸出的第一凸起結構11。第一凸起結構11向前伸入第一限位結構5內。本實施例中,第一凸起結構11位于尾部滑塊1的前側面的中部。
具體地,第一凸起結構11位于沿筒體8的周向間隔設置的兩個橫向限位塊51之間。第一凸起結構11位于兩個橫向限位塊51之間使第一凸起結構11的兩側被橫向限位塊51夾住,防止尾部滑塊1在筒體1的周向上的滑動。
如圖4所示,限位結構還包括第二限位結構。第二限位結構包括沿筒體8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起結構6,第二限位表面包括第二凸起結構的前側面。例如,第二凸起結構6可以是立板,立板的前側面與尾部滑塊的后側面相抵接以防止尾部滑塊向后運動。
尾部滑塊1包括注油口。為了方便注油,本實施例的滑塊組件還包括用于向注油口加注潤滑油的注油裝置2。
注油裝置2包括潤滑油輸入口、與潤滑油輸入口連通的潤滑油輸送管線21和與潤滑油輸送管線21連通的潤滑油輸出口。潤滑油輸入口用于注入潤滑油。潤滑油輸出口與注油口連接。
為了使相鄰節(jié)臂之間在節(jié)臂的周向上能夠均勻潤滑,滑塊組件包括至少兩個尾部滑塊1。注油裝置2包括與至少兩個尾部滑塊1的注油口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滑塊組件包括兩個尾部滑塊1。注油裝置2包括一個潤滑油輸入口和與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21。注油裝置2還包括分流裝置,分流裝置包括分流裝置入口和兩個分流口。分流裝置入口形成潤滑油輸入口。兩個分流口與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21的管線入口對應連接,潤滑油輸送管線的管線出口形成一個潤滑油輸出口。本實施例的注油裝置2通過設置分流裝置使得從一個潤滑油輸入口加注潤滑油就可以同時對兩個尾部滑塊1進行潤滑,提高效率。另外,本實施例的注油裝置2設置于兩個尾部滑塊1之間使滑塊組件作為一個整體在筒體8的表面,布局緊湊。
具體地,如圖5所示,分流裝置包括油杯22和連接塊23。油杯22包括油杯入口和油杯出口。連接塊23包括連接塊入口和與連接塊入口連通的兩個分流路。油杯22的油杯入口形成分流裝置入口。油杯22的油杯出口與連接塊入口連接,分流路的出口形成分流口。油杯入口作為潤滑油輸入口,將其設置于筒體8上方,方便注油。
在本實施例中,注油口設于第一凸起結構11上。
由于滑塊組件包括為尾部滑塊注油的注油裝置,且注油裝置包括油杯,因此注油口的位置并不影響尾部滑塊的注油。因此在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注油口還可以設置于尾部滑塊的左右兩個側面上。
注油裝置2設于筒體8上。如圖4所示,注油裝置2與兩側的尾部滑塊1均設置于筒體8上,布置緊湊,且方便注油。
在一個附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注油裝置包括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入口以及與至少兩個潤滑油輸出口一一對應設置的至少兩個潤滑油輸送管線。至少兩個尾部滑塊均對應設置有潤滑油輸入口,因此在需要加注潤滑油時可單獨注油,使尾部滑塊之間的潤滑相互不影響。
在本實施例中,潤滑油輸送管線21包括輸送管、輸入連接接頭和輸出連接接頭。輸入連接接頭的第一端的端口形成管線入口,輸入連接接頭的第二端與輸送管的輸入端連接,輸出連接接頭的第一端與輸送管的輸出端連接,輸出連接接頭的第二端形成潤滑油輸出口。輸入連接接頭和輸出連接接頭的設置使得輸送管與其上下游的結構之間的連接方便、緊密,便于維護。
輸出連接接頭可以包括螺紋連接頭,注油口可以為螺紋孔。螺紋連接頭與螺紋孔配合實現輸出連接接頭與注油口的連接。
本實施例的起重機節(jié)臂將尾部滑塊1設置于筒體8的尾部的外壁上,因此,起重機節(jié)臂的臂尾結構可嵌入到筒體8的尾部內。臂尾結構嵌入到筒體8的尾部內,使得起重機節(jié)臂的結構布局緊湊。另外,還能提高起重機節(jié)臂的整體強度和穩(wěn)定性。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