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屏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共用型屏幕入料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顯示屏幕由直屏變?yōu)榍两Y構,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一般都是沿用直屏的入料機構,使用時存在晃動,定位不準等問題,并且容易劃傷屏幕,導致不良,因此無法適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曲屏幕入料機構,本發(fā)明可以適應不同型號的產品,并且能夠滿足曲屏和直屏共用,具有防止劃傷的效果。
為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共用型屏幕入料機構,包括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平臺表面通過支撐架與懸浮平臺連接,所述懸浮平臺底部的安裝平臺上設置有行走機構,所述行走機構包括沿X軸方向設置的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沿X軸方向設置的滑臺部、沿Y軸方向設置的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沿Y軸方向設置的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所述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和滑臺部上均設置有移動限位板,所述移動限位板上設置有若干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相對應的懸浮平臺上設置有避讓部。
進一步的,所述懸浮平臺包括懸浮底板和設置在懸浮底板表面的懸浮蓋,所述懸浮底板表面上設置有若干氣體容腔,所述氣體容腔通過管道與氣體閥門連接,所述氣體容腔相對應的懸浮蓋上設置有若干出氣孔。
進一步的,所述滑臺部設置在安裝平臺底部,所安裝平臺上設置有滑臺通孔,所述滑臺部穿過滑臺通孔與相對應的移動限位板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均包括傳動絲桿、導向軌道和絲桿轉動手輪,所述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的傳動絲桿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并且兩個傳動絲桿的螺紋相對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限位板上設置有長圓形孔,所述限位柱設置在長圓形孔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機構具有可調節(jié)限位柱,可以適應不同型號的產品,可為直屏與彎曲屏共用。直屏采用居中放置,通過調節(jié)X、Y方向的行走機構,來調整限位柱的位置對產品進行定位。彎屏則通過X方向以一側限位柱為基準,另一側通過滑動部自動加緊定位,Y方向為居中定位。由于產品有PCB側,因此通過長圓形孔設置可以對限位柱安裝的位置進行微調來避開所有IC。同時,平臺設置自動吹氣功能,使產品放置處于懸浮狀態(tài),防止劃傷。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安裝平臺表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1與圖2所示,一種共用型屏幕入料機構,包括安裝平臺1,安裝平臺表面通過支撐架2與懸浮平臺3連接,懸浮平臺底部的安裝平臺上設置有行走機構4,行走機構包括沿X軸方向設置的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5、沿X軸方向設置的滑臺部6、沿Y軸方向設置的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7和沿Y軸方向設置的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8,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和滑臺部上均設置有移動限位板9,移動限位板上設置有若干限位柱10,限位柱相對應的懸浮平臺上設置有避讓部19。使用時,人工將屏幕放置到懸浮平臺上,然后通過能夠沿X和Y軸運動的行走機構對屏幕位置進行調整。
其中,懸浮平臺包括懸浮底板11和設置在懸浮底板表面的懸浮蓋12,懸浮底板表面上設置有若干氣體容腔,氣體容腔通過管道與氣體閥門連接,氣體容腔相對應的懸浮蓋上設置有若干出氣孔,氣體在氣體容腔內聚集,然后從出氣孔中排出,當屏幕放置到懸浮平臺后,從出氣孔出來的氣體會將屏幕吹起,實現(xiàn)懸空效果,因此在屏幕調整等移動情況下,均不會造成劃傷等問題。
滑臺部設置在安裝平臺底部,所安裝平臺上設置有滑臺通孔13,滑臺部穿過滑臺通孔與相對應的移動限位板連接,能夠有效減少安裝平臺表面機構的安裝密度,提高整潔度。
第一絲桿傳動導向部、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均包括傳動絲桿14、導向軌道15和絲桿轉動手輪16,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的傳動絲桿通過聯(lián)軸器17連接并且兩個傳動絲桿的螺紋相對設置,采用人工能夠根據(jù)產品做出精準的調整,靈活設置,第二絲桿傳動導向部和第三絲桿傳動導向部連接后,實現(xiàn)同步相對運動,提高調整速度,并且能夠保證居中效果。
移動限位板上設置有長圓形孔18,限位柱設置在長圓形孔內,由于產品有PCB側,因此通過長圓形孔設置可以對限位柱安裝的位置進行微調來避開所有IC。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