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物流存儲系統(tǒng),尤其涉及一種貨叉式堆垛機及具有該貨叉式堆垛機的貨物存取裝置。
背景技術:
貨叉式堆垛機用于存取放置于貨架上的貨物。目前通用的貨叉式堆垛機包括貨叉和載貨臺,貨叉固定安裝于載貨臺上,伸出貨叉至待提取物的底部,利用載貨臺上升帶動貨叉上升,貨叉將貨物抬離原支撐物體后再收回至載貨臺。由于貨叉需要自載貨臺伸出較長距離,因此在應對重載和多深位存儲時,較難解決伸出距離、貨物重量和貨叉尺寸之間的矛盾,容易造成貨叉的端部由于杠桿原理承受過大的力矩,造成存取貨物的重量受到限制,影響使用可靠性。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貨叉式堆垛機及具有該貨叉式堆垛機的貨物存取裝置,以提高貨叉存取承載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貨叉式堆垛機,包括:載貨臺、貨叉及升降搬運機構。載貨臺包括本體、支撐架及驅動機構,支撐架與本體連接。貨叉設置于支撐架上,能夠由驅動機構驅動在支撐架上水平移動。升降搬運機構位于貨叉上,并能夠隨著貨叉移動,升降搬運機構包括上連接架、下連接架、升降部及承載輪,上連接架位于貨叉上且包括承載面,上連接架與下連接架可活動的連接;承載輪連接于下連接架,并位于貨叉的側面,升降部位于下連接架與上連接架之間,用于支撐上連接架和下連接架,并能夠帶動上連接架相對于下連接架上下運動。
一種貨物存取裝置,其包括貨架和上述的貨叉式堆垛機,貨架包括多個支腿、置物板及承載軌道,置物板固定于多個支腿之間,用于放置待存取的貨物;承載軌道鄰近置物板的下方設置;貨叉能夠水平移動至承載軌道上方, 貨叉在承載軌道上方移動的過程中,承載輪沿著承載軌道的表面運動,并被承載軌道支撐。
本發(fā)明相較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貨叉運動過程中能夠帶動其上的升降搬運機構移動,使其運動至承載軌道上方,并由承載軌道支撐,從而將貨物本身的重量通過升降搬運機構傳遞到承載軌道,使得貨叉本體基本不承受貨物重量,僅僅起到將貨物伸出/收回的作用。因此,在不加強普通貨叉截面前提下,能實現大噸位的貨物叉取式存取能力,實現多深位存儲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根據本發(fā)明的貨叉式堆垛機的示意圖。
圖2所示為根據本發(fā)明的貨物存取裝置的示意圖。
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fā)明的貨物存取裝置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
圖4所示為升降搬運機構位于承載軌道上的示意圖。
圖5所示為貨叉在工作位置,升降部處于高位的狀態(tài)圖。
圖6所示為貨叉在初始位置,升降部處于高位的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發(fā)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區(qū)域和層的厚度。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結構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結合在一個或更多實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許多具體細節(jié)從而給出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意識到,可以實踐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沒有所述特定細節(jié)中的一個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況下,不詳細示出或描述公知結構、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創(chuàng)意。
參照圖1所示的根據本發(fā)明的貨叉式堆垛機的示意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 貨叉式堆垛機,堆垛機整體可沿著一軌道在巷道中穿行。貨叉式堆垛機包括載貨臺10、貨叉20及升降搬運機構30。載貨臺10包括本體11、支撐架12及驅動機構(未示出),支撐架12與本體11連接。本實施例中貨叉式堆垛機為單立柱式堆垛機,但其類型不限于此,例如還可為雙立柱堆垛機。貨叉20設置于支撐架12上,能夠由驅動機構(未示出)驅動在支撐架12上水平移動。升降搬運機構30位于貨叉20上,并能夠隨著貨叉20移動,升降搬運機構30包括上連接架31、下連接架32、升降部33及承載輪34,上連接架31位于貨叉20上且包括承載面311,上連接架31與下連接架32可活動的連接;承載輪34連接于下連接架32,并位于貨叉20的側面,升降部33位于上連接架31與下連接架32之間,能夠帶動上連接架31相對于下連接架32上下運動。
如圖2和圖3所示,實際應用中,本發(fā)明的貨叉式堆垛機可作為貨物存取裝置的一部分,貨物存取裝置還包括貨架100,貨架100包括多個支腿110、置物板120及承載軌道130,置物板120固定于多個支腿110之間,用于放置待存取的貨物200;承載軌道130鄰近置物板120的下方設置;貨叉20能夠水平移動至承載軌道130上方,貨叉20在承載軌道130上方移動的過程中,承載輪34沿著承載軌道130的表面運動,并被承載軌道130支撐。
由于貨叉運動過程中能夠帶動其上的升降搬運機構移動,使其運動至承載軌道上方,并由承載軌道支撐,從而將貨物本身的重量通過升降搬運機構傳遞到承載軌道,使得貨叉本體基本不承受貨物重量,僅僅起到將貨物伸出/收回的作用。因此,在不加強普通貨叉截面前提下,能實現大噸位的貨物叉取式存取能力,實現多深位存儲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另外,由于貨叉上的升降搬運機構具有獨立的升降功能,可實現微升降,因此可不依賴于載貨臺的貨物微升降能力。
圖4所示為升降搬運機構位于承載軌道上的示意圖,該圖未示出貨架的支腿和置物板。上連接架31還包括一對上立板312,該對上立板312平行的固定連接于承載面311的下側。下連接架32包括一對下立板321,下立板321的外側設有一承載輪34。本實施例中,每一下立板321的外側設有兩個承載輪34。該對上立板312夾設于該對下立板321之間。應當理解,承載輪的位置和數量不限于此,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位置及數量,例如,僅在其中一個 下立板321的外側設有承載輪34。
由于該對上立板312夾設于該對下立板321之間,上立板312升降過程中始終臨靠下立板321,由下立板321導向,從而保持穩(wěn)定的升降。
優(yōu)選的,下立板321內側還可設置導槽323,供上立板312插入,可更有效的導引上連接架31運動。
上述對上連接架和下連接架的描述僅為示范性的,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上連接架和下連接架的結構及設置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例如,下連接架夾設于上連接架之間,還可在上連接架的內側設置導槽。上連接架和下連接架也不僅限于立板形式,任何使得上連接架能夠相對于下連接架升降的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實施例中,下連接架32還包括橫板322,其連接于該對下立板321之間,升降部33位于承載面311與橫板322之間。因此,整個升降搬運機構30為獨立組件,可單獨組裝、更換。
使用過程中,貨叉20能夠由驅動機構驅動在初始位置與工作位置之間水平移動。初始位置為貨叉未伸出,整個貨叉全部位于支撐架12上。工作位置為貨叉至少部分的移至離開支撐架12上方,到達承載軌道上,準備進行取貨或存貨。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貨叉20可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的上叉21、中叉22及下叉23,下叉23固定于支撐架12上,中叉22能夠在下叉23上水平移動,上叉21能夠在中叉22上水平移動,上連接架31位于上叉21上,承載輪34位于上叉21的側面。本實施例中,承載輪34位于上叉21的兩側。在初始位置處,上叉21、中叉22及下叉23依次堆疊于支撐架12上;在工作位置處,上叉21移至離開支撐架12上方。此種伸縮形式的貨叉與現有技術類似,主要是由上叉21進行貨物的搬運,因此,為了提高貨叉的承載能力,通常采用的方案為增大貨叉截面積、選用高硬度材料等,如此會大幅提高制作成本。而本發(fā)明未改變貨叉本身的結構,通過升降搬運機構與承載軌道的配合,將原本由貨叉承受的重量,轉移至貨架,因此,在不加強普通貨叉截面前提下,能實現大噸位的貨物叉取式存取能力,實現多深位存儲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實施例中,貨叉20和承載軌道130的數量均為一對,且該對貨叉20 與該對承載軌道130相對應??赏ㄟ^載貨臺上的驅動機構升降或平移貨叉20,使其與承載軌道130對齊。上叉21的數量為一對,其中每一上叉21的兩端各設有一升降搬運機構30。應當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結構并不受此數量的限制。例如,可根據貨叉的長度設置任意數量的升降搬運機構30。貨叉和承載軌道的數量也不限于一對,例如可為三個,每一承載軌道包括兩根軌道本體,以分別支撐下連接架兩側的承載輪。
本實施例中,升降搬運機構30還可包括升降驅動部(未示出),用于驅動升降部30升高或降低。其中,升降部33可為氣囊,升降驅動部包括與氣囊連通的氣管,氣管設置于上叉21。
其中,在初始位置處,氣囊收縮,上連接架31處于低位;在工作位置處,氣囊被充氣頂起上連接架31,使得上連接架31相對于下連接架32向上移動至高位。
由于采用氣囊升降方式,則作為升降動力源的氣源只需一根氣管即可,該氣管可沿貨叉布置,極大地簡化了搬運和升降機構,在執(zhí)行端既無需拖拽電纜也無需自帶電池,極大地方便了各類條件下的貨物的存取,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
應當理解,升降部和升降驅動部的結構、種類不限于此,任何能夠實現升降的結構均包含在本發(fā)明所要保護的范圍內。例如,升降部可為油缸、氣缸等。
以下,對貨物存取裝置進行貨物的存取過程進行說明。
使用過程中,貨叉20能夠由驅動機構驅動在初始位置與工作位置之間水平移動,當準備取貨時,在初始位置處,貨叉20位于支撐架12上,升降部33處于低位,貨叉20開始移動,在工作位置處,上叉21至少部分的移至離開支撐架12上方,并位于貨物200底部,承載輪34被承載軌道130支撐,升降部33上升至高位,即,氣囊被充氣,使得承載面311上升,從而將貨物200頂起,離開置物板120,如圖5所示。接著,將上叉21收回,上叉21帶動貨物200移至支撐架12的過程中,承載輪34在承載軌道130上運動,到達支撐架12上方時,完成取貨動作,如圖6所示。取貨后,可繼續(xù)保持升降部33處于高位,準備進行存貨動作。
存貨動作與取貨動作大致相反。在初始位置處,貨叉20承載貨物200 并位于支撐架12上,升降部33處于高位。上叉21從支撐架12上方離開,移至承載軌道130上,承載輪34在承載軌道130上運動,當貨物200處于置物板120上方時,升降部33自高位下降至低位,即,氣囊被放氣,使貨物200放置于置物板120上。接著,將上叉21收回,上叉21收回過程中,承載輪34在承載軌道130上運動,到達支撐架12上方時,完成存貨。
在存取貨物過程中,于上叉21移至承載軌道130上之前,可通過載貨臺10自帶的調整機構調整支撐架12的高度和水平位置,以使上叉21與承載軌道130大致對齊。
綜上所述,由于貨叉運動過程中能夠帶動其上的升降搬運機構移動,使其運動至承載軌道上方,并由承載軌道支撐,從而將貨物本身的重量通過升降搬運機構傳遞到承載軌道,使得貨叉本體基本不承受貨物重量,僅僅起到將貨物伸出/收回的作用。因此,在不加強普通貨叉截面前提下,能實現大噸位的貨物叉取式存取能力,實現多深位存儲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另外,由于貨叉上的升降搬運機構具有獨立的升降功能,可實現微升降,因此可不依賴于載貨臺的貨物微升降能力。
雖然已參照幾個典型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應當理解,所用的術語是說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術語。由于本發(fā)明能夠以多種形式具體實施而不脫離發(fā)明的精神或實質,所以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細節(jié),而應在隨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廣泛地解釋,因此落入權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圍內的全部變化和改型都應為隨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