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流體輸送物質的載體及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物質的輸送,尤其是一種利用流體運動輸送物質的載體,以及使用該載體的利用自然有規(guī)律的能源流體,尤其是潮波能作為動力源的輸送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有的物質運輸方式主要有陸運、空運、水運和管道運輸,其中陸運又包括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鐵路運輸運行速度快、運輸能力大,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小,連續(xù)性強,運輸到發(fā)時間準確性高,運行比較平穩(wěn)、安全可靠,然而,鐵路運輸投資大,回收慢;公路運輸機動靈活、運輸速度快、投資少,然而公路運輸的運輸能力小,運輸能耗高,運輸成本高;水運的運輸能力最大,在運輸條件良好的航道,通過能力幾乎不受限制,建設投資省,運輸成本低,平均運距長,然而,水運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難以保證全年通航;民航空運的運輸速度快,機動性能好,然而飛機造價高、能耗大、運輸能力小、成本很高、技術復雜;管道運輸的運輸量大,運輸工程量小、占地少、能耗小,安全可靠,不受氣候影響,可以實現封閉運輸、損耗少,然而管道運輸專用性強,只能運輸石油、天然氣及固體料漿。上述幾種運輸方式多采用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能源,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只會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原有儲量或再生。并且在開采和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環(huán)境污染,導致了不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近年來,清潔的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引起了注意。其中,太陽能和風能的利用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而潮汐能目前僅局限于少量發(fā)電。潮波能是指月球引力引起的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勢能,包括潮汐和潮流兩種分別為垂直和水平運動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漲落中蘊藏著巨大能量,這種能量是永恒的、無污染的清潔能量。因此,有效地利用潮汐能成為未來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耗小、動力清潔、結構簡單的流體輸送物質的載體。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運輸便捷、成本較低、污染小的利用潮波能運輸物質的系統(tǒng)。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流體輸送物質的載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設置的罐體容器,所述罐體容器兩端的形狀與輸送的通道適配,所述罐體容器上開設有用于裝卸物質的能密封的開口,所述罐體容器內底部設有配重體,裝有物質的所述罐體容器與所述流體比重相同從而在所述流體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所述罐體容器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導輪,所述罐體容器兩端設有防撞塞,為了避免輸送時因流體運動方向的改變使載體因慣性而產生的對運輸管道的沖擊摩擦,損壞載體從而導致物質的損毀,可以導引慣性力量的方向,以保持于流體的速度相同并延長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所述罐體容器內設有備用動力推進系統(tǒng),以應對意外事件發(fā)生。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包括連接在兩個經度不同的地點之間的水流通道,和在所述水流通道內隨著潮水漲落形成的勢能移動的如上所述的載體。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水流通道為軌道,所述軌道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軌道上。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水流通道為渠道,所述渠道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置于所述渠道內。進一步地,所述渠道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出水渠道,所述出水渠道和所述渠道之間設置有水閥,以便物質在沿途需要的地點裝卸。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水流通道為鋪設在地表下或地表的管道,所述管道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置于所述管道內。其中,所述渠道或管道具有變徑的部分,由此可以通過控制單位時間的水流量來控制水流速度,即載體的移動速度。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一種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連接在兩個經度相同的地點之間的水流通道,和在所述水流通道內隨著潮水漲落移動的裝載有物質的載體,所述載體密封設置,所述水流通道上各沿??诎对O置多個蓄水站。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調整載體滿載時的比重與流體相同,用浮力來抵消裝載物質載體的總重量,使其處于懸浮狀態(tài),從而減少摩擦帶來的阻力,使其同步于流體運動方向及運動速度。從而達到隨流體運動而運送幾乎包括人員及各種可裝載的任何物質;改變了以往管道輸送只限于液體、氣體及粉料漿料的局限及一根管道只能輸送一種物質的局限,這種模塊化的載體在管道中輸送,發(fā)生意外對環(huán)境的污染面易于控制,損失也?。惶貏e是地埋的管道,對軍隊物質兵員的調動的隱蔽性,其戰(zhàn)略意義重大;利用軌道、渠道、管道,以及采用隨流式和蓄能式多種復合應用,根據不同的地勢、地理位置靈活應用,最大化地直接利用了潮汐能來輸送物質,避免了因能源轉換方式而帶來的能源損耗,減少了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不僅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而且其投入成本和運行成本低廉,可反復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載體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載體的側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利用潮汐能來輸送物質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隨流式和蓄能式,利用軌道、渠道或管道來改變水流方向,用管道、渠道的大小來改變流速,針對不同的水流通道,來設計相應的載體承載物質,從而達到輸送物質的目的。隨流式的輸送方法如下實施例1參見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軌道式。在兩個沿海的經度不同的地點之間,如在本實施例中,為寧波和舟山,架設軌道1,兩端均在海洋中,裝有需要輸送的物質的載體2可滑動地設置在軌道I上,參見圖4,載體2包括密封設置的罐體容器21,由復合材料玻璃鋼制成,其必須進行配重,如一立方體積裝載一噸左右物質,與水的比重相同,從而在所述液體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參見圖5,物質從開口 22裝卸,開口 22可以密封,罐體容器21內底部設有配重體23,由此便于罐體容器21的配重。載體2在水中能產生懸浮狀態(tài),并且密封、防水,由此可以隨著水流的移動而移動。載體2的兩端呈卵形,以減少在水流中移動時的阻力。由于寧波和舟山之間具有經度差,因此兩個地點的漲潮、落潮時間不相同。當漲潮時,舟山先漲,寧波后漲,由此在兩個地點之間形成一定的水位差引起的勢能,潮水有從舟山流向寧波的趨勢。載體2位于潮水中,在潮水流動的推動下,沿著軌道I從舟山移動到寧波;反之,當落潮時,載體2則可從寧波移動到舟山。以潮汐能形成的位差為AZ=O. 35為例,由伯努利方程,得
權利要求1.一種流體輸送物質的載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設置的罐體容器(21),所述罐體容器(21)兩端的形狀與輸送的通道適配,所述罐體容器(21)上開設有用于裝卸物質的能密封的開口(22),所述罐體容器(21)內底部設有配重體(23),裝有物質的所述罐體容器(21)與所述流體比重相同從而在所述流體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體容器(21)外側壁上對稱設置有導輪(24),所述罐體容器(21)兩端設有防撞塞(25)。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罐體容器(21)內設有動力推進系統(tǒng)。
4.一種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連接在兩個經度不同的地點之間的水流通道,和在所述水流通道內隨著潮水漲落形成的勢能移動的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載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為軌道(1),所述軌道(1)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軌道(1)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能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為渠道(3),所述渠道(3)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置于所述渠道(3)內。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渠道(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出水渠道(31),所述出水渠道(31)和所述渠道(3)之間設置有水閥。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為鋪設在地表下或地表的管道(5),所述管道(5)的兩端均位于蓄水體中,所述載體置于所述管道(5)內。
9.如權利要求6-8中任一項所述的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渠道(3)或管道(5)具有變徑的部分。
10.一種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連接在兩個經度相同的地點之間的水流通道,和在所述水流通道內隨著潮水漲落移動的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載體,所述水流通道上設置有多個蓄水站(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流體輸送物質的載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設置的罐體容器,所述罐體容器兩端的形狀與輸送的通道適配,所述罐體容器上開設有用于裝卸物質的能密封的開口,所述罐體容器內底部設有配重體,裝有物質的所述罐體容器與所述流體比重相同從而在所述流體中處于懸浮狀態(tài)。一種輸送物質的系統(tǒng),包括連接在兩個經度不同的地點之間的水流通道,和在所述水流通道內隨著潮水漲落形成的勢能移動的如上所述的載體。經過裝好物質的載體再進行配重。改變了以往管道輸送只限于液體、氣體及粉料漿料的局限及一根管道只限于運送一種物質局面。也改變了以往潮汐能只用于發(fā)電,是一種新能源創(chuàng)新使用的方法,尤其是潮汐能直接跟物流系統(tǒng)的結合。
文檔編號B65G51/01GK202864459SQ20122046273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2日
發(fā)明者鄭海宏 申請人:鄭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