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355356閱讀:16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
背景技術
近來,各種食品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于例如使合成紙、合成樹脂制的薄膜貼合而制作的軟質的袋(小袋(pouch))。其中,在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一點點反復使用的例如鹽、胡椒等調味料、海苔拌飯素、茶葉等的袋上設有塑料制的接合件,其能夠反復開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一般情況下,例如,若小袋是通過將矩形形狀的兩張薄膜粘貼在一 起而制作的,則塑料制的接合件沿其短邊設置。在兩張薄膜各自的內表面?zhèn)?,大致遍及短邊的全長設置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凸部和凹部。當打開接合件時,用左右手分別捏住兩張薄膜的接合件的中央附近并向左右張開。由此大致貫穿全長地解除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的卡合,從而使小袋大開口,能夠從中取出內容物。另一方面,當關閉小袋時,例如,用左手捏住小袋,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從兩張薄膜的外表面?zhèn)劝磯航雍霞亩瞬?,首先,使接合件的一個端部的凸部與凹部卡合。然后,保持捏著接合件的狀態(tài),一邊使大拇指與食指沿著接合件移動,一邊使凸部與凹部一點一點卡合。該動作持續(xù)至接合件的另一個端部為止,從而使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在全長范圍內卡合。由此能夠關閉小袋而將袋封閉。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0-33956號公報然而,上述塑料制的接合件存在其開閉作業(yè)繁瑣的問題。即,打開接合件時、關閉時,均需要使用左右雙手。并且,即使內容物例如是小粒狀的,也難以與之對應地稍微打開接合件,從而大致遍及全長地打開。而且,頻繁能夠引起如下情況,即當關閉接合件時,使凸部與凹部卡合異常困難,且無法目視確認是否卡合好,而只依賴于手指的感觸,從而即使想要卡合好而使手指移動至接合件的另一個端部,但實際上卻沒有卡合好,而接合件沒有關閉,而封閉不完全。并且,在接合件為向左右張開的構造的基礎上,例如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例如,3cm以下左右)的小袋的情況下,由于其打開基本上變得很困難,因此存在實際上無法安裝在袋寬度狹窄的小袋上的問題。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食鹽、海苔拌飯素、茶葉等其一部分包括粒狀、粉狀的食品的情況下,打開接合件而使小袋的開口部朝向斜下方,以倒出內容物的方式將其取出,但此時,由于內容物通過接合件,所以粒狀、粉狀的食品進入到接合件的凹部,因而還存在當關閉接合件時,凸部無法良好地卡合的接合件的構造上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S卩,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能夠可靠地進行封閉,并且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來打開袋,而且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不會產生夾住粒狀、粉狀等內容物而妨礙袋的關閉的情況。技術方案I的發(fā)明的開閉件,安裝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內容物取出用的狹縫狀的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該開閉件的特征在于,具備一對啟封部,它們具有經由與所述取出口對應的狹縫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部,并且分別沿著所述取出口的一個端緣和另一個端緣被粘結而占據覆蓋所述取出口的關閉位置;一對鉸接部,它們分別連結一對所述啟封部的所述狹縫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以及一對把手部,它們分別以離開所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于一對所述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將一對所述啟封部支承為能夠擺動,并且能夠在所述關閉位置、和以一個所述啟封部的背面?zhèn)扰c另一個所述啟封部的背面?zhèn)葘系姆绞綇澢拇龣C位置之間擺動,在一對所述啟封部被配置于所述待機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一對所述鉸接部相互接近,由此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使各自的所述對置部分離的方向彎曲且被移動到呈開口的打開位置。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具有沿長邊方向整齊排列的多個關節(jié)部、和能夠將所述多個關節(jié)部相互彎曲地連接的連接部。 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將配置在所述打開位置的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待機位置施力,所述鉸接部將配置在所述待機位置的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關閉位置施力。在技術方案3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zhèn)?。在技術方案3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內表面?zhèn)取T诩夹g方案I、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形成為相對于所述片材進行立體地彎曲后的彎曲形狀。在技術方案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產生彎曲的彎曲形狀。在技術方案f 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閉所述狹縫并且能夠被去除的封閉部。在技術方案3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和一對所述鉸接部的構成包括導軌部件、和與所述導軌部件卡合而覆蓋所述導軌部件的
覆蓋部件。在技術方案9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0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件具有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內表面?zhèn)鹊幕?、和從所述基部立起而貫通所述取出口并且被所述覆蓋部件覆蓋的腳部。在技術方案10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1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因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與所述開口部連通。在技術方案擴11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2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閉所述狹縫并且能夠被去除的封閉部。技術方案13的發(fā)明是通過片材來制作的袋,其特征在于,狹縫狀的取出口,其用于將收納于內側的內容物取出;和開閉件,其安裝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所述開閉件是技術方案廣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4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啟封部、所述一對鉸接部以及所述一對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在技術方案1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5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啟封部、所述一對鉸接部以及所述一對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技術方案1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6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啟封部與所述一對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一對鉸接部離所述啟封部越遠的部分,越向離開所述片材的外表面?zhèn)鹊姆较騼A斜。
在技術方案1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7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相對于所述片材而彎曲成長邊方向上的中央側高的拱門狀。根據技術方案I的本發(fā)明,通過用單手來操作把持部,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取出口。并且,以與啟封部的大小對應的大小來使取出口開口,從而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使取出口打開。并且,由于啟封部大致整體打開,所以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小的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將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而使取出口開口,并以使該取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使袋斜向傾斜,以倒出的方式取出內容物,由于這些內容物不與啟封部的對置部接觸,因而當啟封部返回至關閉位置時,內容物不會夾在這些對置部之間的狹縫中而妨礙袋的關閉。即,能夠可靠地關閉狹縫而提高封閉性。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啟封部利用連接部將多個關節(jié)部連接為能夠彎曲,從而能夠從待機位置配置于打開位置,因此能夠打開取出口。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啟封部尤其是不進行關閉動作,通過使手(手指)從把手部離開,由此能夠從打開位置向待機位置、進而從待機位置返回到關閉位置。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由板狀部件一體地形成,從而構成簡單,并且通過粘結在片材的外表面?zhèn)龋纱四軌蚝唵蔚匕惭b于袋。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由板狀部件一體地形成,從而構成簡單,并且通過粘結在片材的內表面?zhèn)?,從而開閉件在其搬運過程中等不存在被其它部件卡掛的擔憂。根據技術方案6的發(fā)明,啟封部立體地彎曲,從而當配置于打開位置時,其開口部的形狀與彎曲形狀對應地彎曲。根據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形成為彎曲形狀,從而當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時,開口部不是平面的,而是形成為立體的,從而能夠容易取出內容物。根據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能夠利用封閉部,進一步提高袋的封閉性。根據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啟封部與鉸接部由導軌部件以及覆蓋該導軌部件的覆蓋部件構成,從而與以一個部件來構成的情況比較,增加導軌部件與覆蓋部件的配置、材質的設計的自由度。根據技術方案10的發(fā)明,基部件貼附在取出口的內表面?zhèn)?,從而能夠提高取出口的封閉性。
根據技術方案11的發(fā)明,基部件隨著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與取出口連通,因此能夠取出袋內的內容物。根據技術方案12的發(fā)明,利用封閉部,能夠進一步提高袋的封閉性。根據技術方案13的發(fā)明,袋具有技術方案f 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從而作為袋整體能夠起到這些開閉件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14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從而構成簡單,并且制造容易。根據技術方案15的發(fā)明,開閉件整體配置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從而即使在多個重疊的情況下,也能夠不增大體積并使姿勢穩(wěn)定。根據技術方案16的發(fā)明,一對鉸接部傾斜,從而若使啟封部從關閉位置向打開位置移動,則在兩個啟封部之間形成間隙。 根據技術方案17的發(fā)明,啟封部以拱門狀彎曲,從而若使啟封部從關閉位置向打開位置移動,則在兩個啟封部之間形成間隙,另外由于鉸接部傾斜,所以增大兩者間的間隙。根據技術方案18的發(fā)明,由于袋具有技術方案f 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從而作為袋整體能夠起到這些開閉件的效果。


圖I是說明開閉件I的立體圖,(A)是表示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B)是表示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C)是表示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圖2是說明開閉件I的變形例的圖,(A)是表示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B)是表示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C)是表示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圖3 (A廠圖3 (E)是分別對啟封部11、12的形狀(狹縫S的形狀)不同的開閉件I的變形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4 (A)、(B)、(C)是分別對不同的啟封部12 (或者啟封部11)的鎖定機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5是說明在袋Y上安裝有開閉件I的狀態(tài)的圖,(A)是主視圖,(B)是(A)中的M3-M3線向視圖,(C)是說明袋Y的取出口 T的圖。圖6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B)是(A)中的M6-M6線向視圖,(C)是表示其它的例子的與(B)相當的圖。圖7 (A) 圖7 (F)是對在取出口 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B 42F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8 (A)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B)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l、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圖9 (A)是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的圖,(B)是表示四邊(五邊)密封袋的圖,(C)是表示三邊(四邊)密封袋的圖,(D)是表示枕袋(背貼)的圖,(E)是表示折疊袋(能夠自立)的圖,(F)是表示折疊枕袋(背貼)的圖,(G)是表示平口袋(管)、側密封袋的圖。圖10是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這些袋Y的前加工的圖。圖11 (A) 圖11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圖12 (A) 圖12 (F)是說明嵌合模式的圖。圖13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長形成取出口 T的例子的圖,(B)是表不覆蓋該取出口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圖14 (A)是表示圖2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B)是表示圖11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圖15是說明由兩個部分構成的開閉件5的分解立體圖。
圖16 (A)是安裝于袋Y的開閉件5的頂視圖(俯視圖),(B)是(A)中的M7-M7線向視圖。圖17是對設于導軌主體55的基端側的封閉部52a進行說明的圖。圖18是對設于覆蓋部件60的打開輔助件65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19是對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其它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的頂視圖(俯視圖)。圖20 (A)是對在開閉件5的導軌主體55的區(qū)域Rl內設置嵌合部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B)是對在開閉件5的覆蓋部件60的區(qū)域R2內設置嵌合部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21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B)是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D)是表示作為開閉件81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IA的立體圖。圖22 (A)是表示覆蓋部件60的立體圖,(B)是表示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C)是說明導軌部件50的封閉部52a的立體圖,(D)、(E)是分別說明待機位置P2、打開位置P3的立體圖,(F)是表示(A)所示的覆蓋部件60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圖23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圖24是說明開閉件I的圖,(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B)是從(A)中的箭頭M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D)是從(C)中的左側的箭頭F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圖25是說明開閉件I安裝于袋Y的狀態(tài)的圖,(A)是主視圖,(B)是(A)中的M3-M3線向視圖,(C)是說明袋Y的取出口 T的圖。圖26是說明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的圖,圖26 (A) (C)與圖25 (A)中的M4-M4線向視圖對應,圖26 (A)表示關閉位置P1,(B)表示待機位置(開閉中途)Pl',(C)表示打開位置P2,(D)是從(C)中的箭頭M5方向觀察的圖。圖27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B)是(A)中的M6-M6線向視圖,(C)是表示其它的例子的與(B)相當的圖。圖28 (A) (F)是對在取出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B 42F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29(A)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
(B)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l、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的圖。圖30 (A)是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的圖,(B)是表示四邊(五邊)密封袋的圖,(C)是表示三邊(四邊)密封袋的圖,(D)是表示枕袋(背貼)的圖,(E)是表示折疊袋(能夠自立)的圖,(F)是表示折疊枕袋(背貼)的圖,(G)是表示平口袋(管)、側密封袋的圖。圖31是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這些袋Y的前加工的圖。圖32 (A)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圖33 (A) (F)是說明嵌合模式的圖。圖34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長形成取出口 T的例子的圖,(B)是表不覆蓋該取出口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圖35 (A)是表示圖25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B)是表示圖34所示的開閉件I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的圖。
圖36 (A) (E)是說明開閉件2的圖,(A)是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2的頂視圖(俯視圖),(B)是主視圖,(C)是右視圖,(D)是位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2的主視圖,(E)是右視圖。圖37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待機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此外,各附圖中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的部件等是相同或類似的構成,因此適當地省略對它們的重復說明。并且各附圖中,適當地省略說明中不需要的部件等的圖示。<實施方式I >參照圖1,對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I的開閉件I進行說明。圖I是說明開閉件I的立體圖,(A)是表示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B)是表示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C)是表示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狀態(tài)的開閉件I的圖。此外,圖I (C)中省略了把手部31、32的圖示。其中,關閉位置Pl是關閉(封閉)后述的袋Y的取出口 T的位置,打開位置P3是使取出口 T開口而能夠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取出的位置,而且待機位置P2是從關閉位置Pl向打開位置P2、或者相反地從打開位置P2向關閉位置Pl移動時的中途的位置。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1、待機位置P2、打開位置P3”與“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1、待機位置P2、打開位置P3”以相同的意義來使用。如圖I (A廣(C)所示,開閉部I具有一對啟封部10 (—個啟封部11、另一個啟封部12)、一對鉸接部20 (—個鉸接部21、另一個鉸接部22)、以及一對把手部30 (—個把手部31、另一個把手部32),且整體由一張板狀的部件一體構成。此外,在圖示例子中,另外附加有封閉部64。此外,以下的說明中,對于開閉件整體一體構成的構造,適當地稱作“一片式構造”。并且,對于開閉件整體由多個(兩個)部件構成的構造,適當地稱作“兩片式構造”。并且,只要沒有特別指明,以下說明的開閉件是一片式構造。一對啟封部10中的一個啟封部11是長板狀的部分,通過使在長邊方向上整齊排列的多個(兩個)關節(jié)部IlAUlB能夠相互彎曲地連接來構成。對于一個關節(jié)部IlA而言,一個端部經由設于開閉件I的背面D2側的連接部Ul而與后述的鉸接部21的部分21a連接,另一個端部經由同樣設于背面D2側的連接部U3而與另一個關節(jié)部IlB連接。該關節(jié)部IlB的另一個端部經由同樣設于背面D2側(里面?zhèn)?的連接部U2而與后述的鉸接部22的部分22a連接。如上述那樣,連接部U1、U2、U3均設于開閉件I的背面D2偵牝在這些連接部U1、U2、U3的正面Dl側(表面?zhèn)?,與連接部U1、U2對應地分別形成有“V”字形的槽VI、V2,并且與連接部U3對應地形成有狹縫狀的槽V3。如圖I (A) (C)所示,這些連接部Ul、U2、U3、以及槽VI、V2、V3能夠向關節(jié)部IlAUlB的外側彎曲,即、能夠向離開狹縫S的方向彎曲,并且,如圖I (A)所示,在啟封部11、12的關閉位置Pl上,相對于另一個啟封部12或把手部31、32也連續(xù)地設置。在沿一個啟封部11的長邊方向上的側面中的、與圖I (A)所示的另一個啟封部12相對的一側,形成有對置面(對置部)11a。該對置面Ila與后述的另一個啟封部12的對置面(對置部)12a經由狹縫S對置。 另一個啟封部12形成為與上述的一個啟封部11相同。即,另一個啟封部12是長板狀的部分,通過使在長邊方向上排列的多個(兩個)關節(jié)部12A、12B能夠相互彎曲地連接而構成。對于一個關節(jié)部12A而言,一個端部經由設于開閉件I的背面D2側的連接部Ul而與后述的鉸接部21的部分21b連接,另一個端部經由同樣設于背面D2側的連接部U3而與另一個關節(jié)部12B連接。該關節(jié)部12B的另一個端部經由同樣設于背面D2側(里面?zhèn)?的連接部U2而與后述的鉸接部22的部分22b連接。如上述那樣,連接部U1、U2、U3均設于開閉件I的背面D2偵牝在這些連接部U1、U2、U3的正面Dl側(表面?zhèn)?,與連接部U1、U2對應地分別形成有“V”字形的槽VI、V2,并且,與連接部U3對應地形成有狹縫狀的槽V3。如圖I (B)、(C)所示,這些連接部U1、U2、U3、以及槽V1、V2、V3能夠向關節(jié)部12A、12B的外側彎曲,即、能夠向離開狹縫S的方向彎曲。在沿啟封部12的長邊方向的側面,在圖I (A)所示的關閉狀態(tài)下,在啟封部11的對置面Ila上形成有經由狹縫S對置的對置面(對置部)12a。此外,例如若開閉件I由合成樹脂形成,則連接部U1、U2、U3能夠彈性變形,而能夠將配置于后面說明的打開位置P3的啟封部11、12朝向待機位置P2施力。鉸接部21、22是大致長方體狀的部件,上述啟封部11、12在其長邊方向(狹縫S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別連結。在鉸接部21、22上,且在表面?zhèn)鹊闹醒?,形成有與上述的狹縫S連接的切口 K。鉸接部21、22被該切口 K而分為與一個啟封部11連接的部分21a、22a、以及與另一個啟封部12連接的部分21b、22b。對于鉸接部21、22而言,上述的切口 K僅在正面Dl側(表面?zhèn)?形成,背面D2側(里面?zhèn)?殘留作為擺動中心的連結部H。S卩,鉸接部21的部分21a與部分21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同樣,鉸接部22的部分22a與部分22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開閉件I整體構成為以這些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為基準而能夠擺動,在圖I (A)所示的關閉位置P1、(B)所示的待機位置P2、以及(C)所示的打開位置P3之間擺動。此外,例如,若開閉件I由合成樹脂形成,則連結部H能夠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將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啟封部11、12朝向關閉位置Pl施力。把手部31、32是長板狀的部分,以從上述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分別離開狹縫S的方式設置。在把手部31、32的中心,上述啟封部11、12的連接部U2以及槽V3以延長而連續(xù)的方式形成。使用者通過分別用不同的手指(例如,食指與大拇指)而朝向下方按壓這些把手部31、32,從而能夠以較小的力打開開閉件I的啟封部11、12。此外,圖示例子中,把手部31形成為比把手部32長,但也可以形成為相同的長度。如圖I (A)所示,狹縫S被封閉部64封閉。封閉部64形成為剖面呈矩形的導軌狀,并設置成遍及全長地覆蓋開閉件I的正面(Dl)側。在封閉部64上,且在一個端部上安裝有捏手64a,通過拉拽該捏手64,能夠去除整體,由此露出狹縫S。這樣,去除封閉部64,相對于配置于圖I (A)所示的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1,向箭頭Kl方向按壓把手部31,而以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為基準,使啟封部11的背面D2側與啟封部12的背面D2側對合地彎曲,由此能夠移至圖I (B)所示的待機位置P2。在該待機位置P2,啟封部11、12各自的對置面11a、12相互分離,而朝向圖I (B)、(C)中的上方(與圖I (C)所示的開口部N交叉的方向)。
從圖I (B)的待機位置P2開始,進而如圖I (C)所示,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箭頭P方向)按壓鉸接部21、22,由此能夠將啟封部11、12配置于打開位置P3。由此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lla、12a彎曲成“< ”字形,并且在兩者間形成四邊形的開口部(開口面)N。該開口部N是從后述的袋Y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取出時的開口部。其中,例如,在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的情況下,使開閉件I如圖I (C)所示地開口之后,使開口部N朝向斜下方從而倒出(取出)內容物,此時,這些內容物不與上述的對置面11a、12a接觸。因此,內容物不會附著于對置面11a、11b,因此在啟封部11、12復原至圖I (A)所示的關閉位置Pl的情況下,不會產生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而無法關閉狹縫等不良情況。此外,在這些對置面11a、12a上,形成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43,當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相互卡合而提高封閉性。嵌合部43的形狀等將在后面進行說明。圖2是說明作為開閉件I的變形例的開閉件2的圖,(A)是表示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2的立體圖,(B)是表示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開閉件2的立體圖,(C)是表示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開閉件2的立體圖。圖2所示的例子中,一個啟封部11通過經由槽部V4、V5而連接三個關節(jié)部11C、11D、11E來構成,并且另一個啟封部12通過經由槽部V4、V5而連接三個關節(jié)部12C、12D、12E而構成。根據該例,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啟封部11、12形成六邊形的開口部N。此外,若啟封部11、12分別連接四個關節(jié)部來構成,則當該啟封部11、12配置于打開位置P3時,開口部N形成為八邊形。此外,本發(fā)明中,根據構成各啟封部11、12的關節(jié)的個數,來改變構成開口部N的多邊形的形狀。另外,也可以變更構成一個啟封部11與另一個啟封部12的關節(jié)部的個數。例如,若啟封部11的關節(jié)部為兩個,啟封部12的關節(jié)部為三個,則開口部N形成為五邊形。由此,例如當從開口部N倒出粒狀、粉狀的內容物時,若構成開口部N的啟封部11、12中的關節(jié)部為兩個的啟封部11側位于下側,則內容物通過兩個關節(jié)部間的“V”字形的谷狀的部分,從而能夠減少取出量(流量),與此相對,若關節(jié)部為三個的啟封部12側位于下側,則內容物主要在三個關節(jié)部中的正中的平的關節(jié)部上通過,從而能夠增多取出量。這樣,通過適當地變更構成開口部N的啟封部11、12的關節(jié)部的個數,能夠改變開口部N的形狀、改變內容物的取出量。圖3 (A廠(E)是分別對啟封部11、12的形狀(狹縫S的形狀)不同的開閉件I的變形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3 (A)所示的開閉件I與圖I所示的相同。圖3 (B)所示的開閉件I的啟封部11、12向正面Dl側(表面?zhèn)?立體地凸狀地彎曲。因此開閉件I容易從待機位置P2 (參照圖I)向打開位置3配置,并且開口部N的形狀形成為各邊向外側彎曲的四邊形。圖3 (C)所示的開閉件I的啟封部11、12向背面D2側(里面?zhèn)?立體地凸狀地彎曲。因此,開口部N的形狀形成為各邊向內側彎曲的四邊形。圖3 (D)、(E)所示的開閉件I分別以狹縫S在平面內向上凸、向下凸地彎曲的方式形成有啟封部11、12。這樣開口部N成為立體地具有凹凸的開口部。圖4 (A)、(B)、(C)是分別對不同的啟封部12 (或者啟封部11)的鎖定機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對于圖4 (A)所示的鎖定機構而言,在啟封部12的關節(jié)部12B的端面,設置前端側具有沿上下延伸的凸條12q的凸部12P,通過使該凸條12q與形成于關節(jié)部12A的端面的窗部12r的一個端緣12rl卡合,來將啟封部12鎖定在打開位置P3。對于圖4 (B)所示的鎖定機構而言,在關節(jié)部12B的端面,設置上表面具有半球狀的突起12s的凸部12P,通 過使該突起12s與形成于關節(jié)部12A的端面的窗部12r的一個端緣12r2卡合,來將啟封部12鎖定在打開位置P3。對于圖4 (C)所示的鎖定機構而言,關節(jié)部12A、12B的相互接近的端面由連接部12v來連接,而由能夠彎曲的兩張板狀的連結板12t、12u連結。利用這些鎖定機構,能夠保持由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啟封部11、12形成的開口部N的形狀,例如能夠防止在內容物的取出過程中的開口部N的形狀變化、而使內容物的取出量突然變化。如圖5所示,圖I所示的開閉件I設置為覆蓋袋Y的狹縫狀的取出口 T。其中,作為袋Y,以四邊密封袋為例進行說明,并且以將開閉件I斜向安裝在該袋Y的一個角部Yl附近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此外,如后述那樣,作為袋Y,也可以使用四邊封袋以外的其它各種袋,并且開閉件I也并不限定于安裝于角部,也可以安裝于其它安裝位置。對于安裝上述開閉件I的袋(小袋)Y而言,將兩張矩形(或者方形)的表側的片材A和里側的片材B分別在四邊進行粘結而在周邊設有粘結部C。作為片材A、B可以使用紙、合成紙、合成樹脂薄膜、金屬薄膜、層疊有不同材料的層壓薄膜以及生物塑料等。并且,作為合成樹脂薄膜,可以使用尼龍、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EVA、EVOH、PVA、PVC、PVDC
坐寸ο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分別將片材A、B的朝向外側的面設為外表面Al、BI,將朝向內側的面設為內表面A2、B2。這樣,對于片材A、B而言,對各自的內表面A2、B2的周邊進行粘結而設有粘結部C,并且開閉件I設置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上。圖2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以其啟封部11、12橫貫袋的一個角部Yl的方式安裝。如圖2 (C)所示,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上,以橫貫袋Y的角部Yl的方式斜向形成狹縫狀的取出口 T。該取出口 T是用于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未圖示)向袋Y的外部(夕卜偵D取出的部件。其中,作為內容物可以舉出糖、口香糖、零食等點心類、鹽、胡椒、辣椒等調味料以及最近流行的營養(yǎng)輔助食品等,可以考慮粒狀、粉狀、片劑狀等液體以外的任意內容物。其中,本發(fā)明中,對于作為內容物不會一次大量使用而是一點一點、多次頻繁地使用的情況尤其有效。即,作為開閉件I適合安裝在頻繁地開閉的袋Y上。
將上述片材A的取出口 T在邊界相互對置的端緣中的一個(角部Yl側)設為端緣A3,將另一個(與角部Yl相反的一側)設為端緣A4,它們沿著狹縫狀的取出口 T形成。此外,端緣A3、A4不僅僅是狹義的線狀的端緣,也包括該附近的帶狀的區(qū)域。這樣,在端緣A3、A4上,能夠成為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和內表面A2側。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即,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端緣A3與一個啟封部11 (的背面)粘結。由此當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時,片材A的狹縫狀的取出口 T與開閉件I的狹縫S大致一致。因此如后述那樣,若打開狹縫S,則同時打開取出口 T而開口。此外,以下,這樣將從片材A (或者片材B)的外側(外表面Al側)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適當地稱作“表面粘貼”。與此相對,將如后述那樣地在片材A的內側(內表面A2偵D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稱作“里面粘貼”,另外,將開閉件的一部分貫通片材A的安裝方法稱作“貫通粘貼”。另外,對于開閉件I而言,鉸接部21、22的背面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粘結部C附近,并且把手部31、32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此外,把手部31、32也可以不進行粘結,但在粘結的情況下,開閉件I進行開閉動作時的開閉件I本身的動作以及袋Y的形狀 穩(wěn)定。這樣,對于開閉件I而言,通過使狹縫S與外表面Al的狹縫狀的取出口 T對合地粘結,從而能夠簡單地安裝于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因此開閉件I即使相對于在內部(內側)收納內各物而作為廣品完成的袋Y,例如,在制造時的最終工序中、或者在最終工序結束后,也能夠作為其它工序而簡單地進行安裝。并且,對于開閉件I而言,如圖5所示,在狹縫S的長度比袋Y的寬度W(圖5(A)、圖5 (C)中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情況下,與例如袋Y遍及其全寬開口的情況比較,開口部分變小,從而當從袋Y中取出細小的粒狀、或者粉狀的內容物時,如噴水壺(噴壺)那樣將開口部分縮頸,從而能夠防止沒有必要地大量取出內容物,而是能夠一點一點地取出。此外,如圖2 (A)、(C)所示,在袋Y上,且在粘結部C設置透孔Cl,例如,也可以在銷售時,將鉤等卡掛在該透孔Cl上。圖6中表示為了提高袋Y的阻隔性(封閉性)、而設有阻隔性基材(封閉片)41的例子。圖6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B)是(A)中的M6-M6線向視圖,(C)是表示其它例子的與圖6 (B)相當的圖。如圖6 (A)、(B)所示,片狀的阻隔性基材41以覆蓋取出口 T的整體的方式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此外,可代替地,也可以如圖6
(C)所示,將阻隔性基材41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偵U。作為阻隔性基材41能夠可靠地確保阻隔性,并且需要隨著開閉件I的打開動作而切斷,例如可以使用鋁箔以及與之相當的材料。由此,能夠保持啟封前的袋Y的封閉性。此夕卜,在圖示例子中,阻隔性基材41仿效大致形成為符合啟封部11、12、鉸接部21、22的形狀。此外,作為用于具有阻隔性的構成,也可以構成為不設置上述阻隔性基材41,例如不完全切斷取出口 T,而是預先切斷片材A的厚度的10、0%,具有阻隔性,并且保持初次啟封性。圖7中表示在取出口 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B 42F的例子。當打開取出口 T而取出內容物時,例如在內容物為鹽、胡椒、辣椒等的情況下,優(yōu)選限制取出量。因此設有篩部件42B12F。篩部件42B12F均是通過折疊片狀部件而收納于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部件,一個端緣42a貼附于取出口 T的一個端緣A3,另一個端緣42b貼附于取出口 T的另一個端緣A4。并且,篩部件42B 42F中的篩部件42B 42E用于鹽、胡椒等而貫穿設置有多個小孔42c,剩余的篩部件42F用于辣椒等而貫穿設置有比鹽、胡椒用的透孔大的透孔42d。并且,篩部件42B、42D、42F收納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以取出口T為邊界而離角部Yl遠的一側,篩部件42C、42E收納在離角部Yl近的一側。并且篩部件42B、42C、42F對折形成,為了順利地進行開閉件I的開閉而將篩部件42D、42E形成為四折。此外,作為篩部件42也可以由具有伸縮性的片狀的部件形成。如圖8所示,通過去除袋Y的一部分,能夠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圖8 (A)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圖8 (B)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1、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此外,在被去除的部分上新設粘結部C。上述的圖5所示的開閉件I斜向地配設于袋Y的角部Υ1。如圖5、圖8 (Α)、(Β)所示,通過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內容物的取出容易性、尤其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的取出容易性(流動性)進行調整。例如,在相同大小的開閉件I的情況下,上述三個例子中,圖8 (B)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高,圖5所示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低。
圖9中表示將開閉件I安裝在各種形態(tài)的袋Y上的例子。圖9 (A)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Ρ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B)表示四邊(五邊)密封袋,(C)表示三邊(四邊)密封袋,(D)表示枕袋(背貼),(E)表示折疊袋(能夠自立),(F)表示折疊枕袋(背貼),(G)表示平口袋(管)、側密封袋。此外,圖9 (B廣(G)的各袋Y中,均是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并且,圖9 (A) 圖9 (G)所示的各袋Y適當地表示去除了角部的例子,當然例如也可以如圖9 (D) 圖9 (G)中雙點劃線所示,不去除角部,而是在這些角部上安裝開閉件I。圖10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對這些袋Y進行前加工的圖。這些袋Y能夠自立,如圖8 (A)所示,對于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而言,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成為片材Aa、Bb存在的四張重疊的狀態(tài)。因此在圖8 (A)所示的例子中,與以里面?zhèn)鹊娜龔埰腂、Bb、Aa的斜線所示的部分對應的部分重疊地進行粘結。由此如圖8 (C)所示,能夠與一張片材B同樣地處理三張片材B、Bb、Aa。并且在圖8 (B)所示的例子中,將四張重疊的部分的兩張作為去除部Ya而去除,從而新設粘結部C。由此能夠將一張片材Aa作為里側的片材B來使用。這樣,本實施方式I的開閉件I相對于圖7所示的各種形態(tài)的袋Y,通過去除或粘結其一部分,就能夠容易使用。此外,安裝(使用)有開閉件I、以及后述的開閉件2、的袋Y是本發(fā)明的袋Y。圖11 (ΑΓ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開閉件I即使設有上述圖3 (B)所示的阻隔性基材41,該阻隔性基材41也在開閉件I初次打開時被切斷,從而對之后的袋Y內的封閉性不起作用。因此如圖11 (A)所示,當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在啟封部11、12的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面(對置部)I la、12a上,設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43A。此外,嵌合部43A也可以設置在鉸接部21、22的對置面上。嵌合部43A構成為,例如在圖12 (A)所示的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11a、12a的大致整周上設置圖12 (A) (F)所示的由凸部與凹部、鉤與鉤等組合構成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此外,根據所需的封閉性的程度來決定選擇圖12 (A) (F)所示的嵌合模式中的任一個。例如,在要求較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12 (B)所示的模式,并且,在不要求較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12 (F)所示的模式。此外,在卡合分離時,實現(xiàn)較高的封閉性的嵌合模式比實現(xiàn)較低的封閉性的嵌合模式需要更大的力,因而開閉時的操作性差。圖11 (B)所示的嵌合部43B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內周面?zhèn)龋O置進入啟封部12的內周面?zhèn)鹊某崞瑺钔共縧ib。圖11 (C)所示的嵌合部43C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龋O置能夠與啟封部12的外周面?zhèn)瓤ê系某崞瑺钔共?1c。圖11 (D)所示的嵌合部43D構成為,以使啟封部11的外周面向另一個啟封部12側延長的方式設置半圓筒狀的擋板lidi,并在該擋板Ildl的內側設置延伸的翅片狀凸部lld2,使該翅片狀凸部lld2卡合于另一個啟封部12的、與對置面12a相反的一側的面12b。圖11 (E)所示的嵌合部43E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翅片狀地設置粘著部He,在其內表面上涂覆粘著劑,而粘著于啟封部12的外周面。 圖11 (F)所示的嵌合部43F構成為,使圖11 (E)所示的粘著部lie向與對置面Ila相反的一側延長,而使延長部分的一部分Ilf與啟封部11的外周面粘結。圖11 (G)所示的嵌合部43G是圖11 (A)所示的嵌合部43A與圖11 (B)所示的嵌合部43B的組合。圖13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寬形成有取出口 T的例子的圖,圖11(B)是表示覆蓋取出口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這樣,開閉件I也能夠遍及袋Y的全寬或者全高(高度方向的全長)設置,尤其,在使全寬或者全高小的袋Y的取出口 T較大開口的情況下有效。此外,如圖11 (A)所示,表側的片材A的比取出口 T靠上的部分(斜線部分)與圖2 (C)所示的相同,與里側的片材B粘結即可。此時,也可以代替斜線部分整體,而使斜線部分中的沿取出口 T的帶狀的部分粘結。由此當使取出口 T開口而取出內容物時,難以妨礙里側的片材B。并且也可以如圖13
(A)、(B)所示,在袋Y的上端的粘結部C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貫穿設置透孔Cl,該透孔Cl在銷售時等進行陳列的情況下,用于卡掛鉤等。并且也可以使圖13 (B)中的一個把手部31向袋Y的外側延長,并在該延長部分上設置透孔Cl。此外,圖13 (B)所示的例子中,若在袋Y的里側的片材B上設置例如Y字形的襯墊(骨架未圖示),則也能夠進行袋Y的層疊。圖14 (A)、(B)中表示里面粘貼一片式構造的開閉件I的例子。與圖5的例示不同,圖14 (A)表示圖3 (B)所示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的例子,與圖13的例示不同,圖14 (B)表示圖13所示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粘結的例子。相對于表面粘貼的開閉件1,里面粘貼使用的開閉件I的槽V1、V2、V3與連接部U1、U2、U3的位置相反。S卩,如圖I (A)所示,對于用于表面粘貼的開閉件I而言,在正面Dl側(表面?zhèn)?設有槽V1、V2、V3,在貼附(粘結)于片材A的外表面Al的背面D2側(里面?zhèn)?設有連接部Ul、U2、U3。與此相對,對于圖4所示的用于里面粘貼的開閉件I而言,在貼附(粘結)于片材A的內表面A2的正面Dl側(表面?zhèn)?設有連接部U1、U2、U3,在背面D2側(里面?zhèn)?設有槽VI、V2、V3。即,表面粘貼、里面粘貼任一個情況下,對于開閉件I而言,在貼附(粘結)于片材A的一側的面上設置連接部UI、U2、U3,在未粘結的一側的面上設置槽VI、V2、V3。這樣,開閉件I相對于表側的片材A,不僅安裝(粘結)于其外表面Al,也能夠安裝(粘結)于內表面A2。該里面粘貼的情況下,開閉件I不向袋Y的外部露出,從而,例如在袋Y的操作過程中,不會有開閉件I被其它部件卡掛的擔憂。圖15是說明兩片式構造的(由兩個部分部分構成)開閉件5的分解立體圖。該圖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貫通粘貼。如該圖所示,開閉件5具備筆直地延伸的導軌部件(導軌部)50、以及使該導軌部件50彎曲的整形部件(整形部)60。導軌部件50具有片狀的基部51、立起設置于基部51且沿基部51較長地延伸的一對腳部52、分別從腳部52的上端向外側突出的一對卡合部53、以及從腳部52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下側向外側延伸的把手部54。上述腳部52與卡合部53成為一體而構成導軌主體55。導軌主體55形成為使兩個與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呈“L”字形的部件對合。在導軌主體55上且沿長邊方向形成有狹縫S。除了設于導軌主體55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的連結部H,該狹縫S貫通至導軌主體55的下端。S卩,導軌主體55被狹縫S大致分為兩半,并且構成為能夠以作為擺動中心的連結部H為基準地擺動。 覆蓋部件60具有位于長邊方向上的中間的主體61、和設于其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的鉸接對應部62、62 (參照圖16),并且在下端側,遍及其長邊方向的全長而形成有與上述的導軌主體55卡合的槽部63。該槽部63的與長邊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形成為與上述導軌部件50的導軌主體55的剖面形狀大致相同。覆蓋部件60被沿長邊方向延伸的狹縫SI分割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通過以埋入狹縫SI的方式配置的封閉部64連結。因此,若如后述那樣,捏住其端部的捏手64a而剝下(去除)封閉部(初次切斷)64,則在寬度方向分離覆蓋部件60。并且,在覆蓋部件60的長邊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夠進行覆蓋部件60的主體61的彎曲的槽(由實線表示)。此外,在導軌主體55、覆蓋部件60上,包括上述的槽,適當地設有能夠彎曲的與圖I的開閉件I的連接部仍、似』3、槽¥1、¥2、¥3相當的部件。圖15所示的開閉件5,通過使預先安裝于袋Y的導軌部件50與覆蓋部件60卡合而構成整體。圖16 (A)是安裝于袋Y的開閉件5的頂視圖(俯視圖),圖16 (B)是圖16 (A)中的M7-M7線向視圖。這些圖所示的開閉件5是兩片式構造。如圖15 (B)所示,導軌部件50以如下狀態(tài)配置,即,基部51以及把手部54、54與片材A的內表面A2粘結,腳部52從內表面A2側向外表面Al側貫通取出口 T,而且卡合部53從片材A的外表面Al稍微浮起。相對于該狀態(tài)下的導軌主體55 (腳部52以及卡合部53),使整形部件60的槽部63的一個端部卡合,并保持該卡合狀態(tài),另外使整形部件60沿導軌主體55滑動移動。而且,若覆蓋部件60的一個端部到達導軌主體55的另一個端部,則結束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安裝。接下來,當從袋Y取出內容物時,首先,拉拽覆蓋部件60的封閉部64的捏手64而除去封閉部64 (—次啟封)。由此,覆蓋部件60被分割為兩個部分,但由于這兩個部分分別與導軌主體55卡合,從而不會脫落。該狀態(tài)下,若從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側按下把手部54,則導軌主體50以及覆蓋部件60配置于待機位置P2。而且,通過使鉸接部對應部62、62接近,切斷基部51的狹縫S所對應的部分(二次啟封),并且打開狹縫S而形成開口部N,從而能夠取出內容物。此外,上述開閉件5中,導軌主體55以及覆蓋部件60的與導軌主體55的連結部H、H對應的部分和鉸接部對應,導軌主體55以及覆蓋部件60的與鉸接部對應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和啟封部對應。
如上述那樣,圖15、圖16所示的開閉件5由導軌部件50與覆蓋部件60這兩個部分構成,并采用如下構成,即,使導軌部件50的腳部52貫通取出口 T,并且使把手部54、基部51粘結于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從而能夠提高袋Y的封閉性。此外,對于該開閉件5而言,如后面參照圖19所說明的那樣,也可以代替貫通粘貼,而對整體進行表面粘貼、SP從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側進行貼附(粘結)。圖17是對設于導軌主體55的基端側的封閉部52a進行說明的圖。在腳部52、52各自的內側的基端部上設有能夠彈性變形的封閉部52a、52a。若開閉件5關閉而關閉腳部52,52時,則封閉部52a、52a相互抵接而變形。由此,能夠提高取出口 T的封閉性。圖18是對設于覆蓋部件60的打開輔助件65進行說明的立體圖。打開輔助件65具有把手65a,并具有卡合部(未圖示),該卡合部在離把手65a遠的一側的主體61上安裝,并且,能夠與近的一側的主體61卡合分離。并且在開閉輔助具65上,形成有能夠彎曲的狹縫狀的槽65b。并且,在主體61的、與上述的槽65b對應的部分上,也形成有能夠進行主體61的彎曲的槽(未圖示)。
當打開開閉件5時,通過向斜上方抬起把手65a,能夠順利地進行打開,另一方面,當關閉開閉件5時,使打開輔助件65的卡合部與主體61卡合,來防止主體61、61分離。即,作為鎖而發(fā)揮作用,而防止袋Y的取出口 T沒有必要地開口。圖19是對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其它的安裝方法、即表面粘貼的例子進行說明的頂視圖(俯視圖)。袋Y中,開閉件5的狹縫S的角部Yl側除去表側的片材A,只留下里側的片材B。由此在表側的片材A的端緣Y4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形成取出口 T。導軌部件50的基部51從端緣Y4上進行粘結。此時,狹縫S的位置與端緣Y4大致一致。S卩,基部51的大致一半與里側的片材B的內表面B2粘結,剩余的一半與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粘結。由此結束導軌部件50相對于袋Y的安裝。之后,與圖15所示的例子相同,通過使導軌主體55與覆蓋部件60卡合而使導軌主體55彎曲,來結束開閉件5整體相對于袋Y的安裝。根據本例,開閉件5相對于袋Y的安裝極其容易。圖20 (A)是對在開閉件5的導軌主體55的腳部52的基端部的內側設有封閉部Rl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圖20 (B)是對在開閉件5的覆蓋部件60上設有嵌合部R2的例子進行說明的圖。作為封閉部R1,可以使用上述的圖17所示的封閉部52a。并且,作為嵌合部R2,可以使用上述的圖11、圖12所示的嵌合部43A,由此能夠提高封閉性。并且,圖15等所示的開閉件5中,對把手部54設于導軌部件50側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代替地,在覆蓋部件60側設置把手部54A。在覆蓋部件60的長邊方向的大致中央,以橫跨的方式形成有狹縫狀的槽V7。將(A)所示的導軌部件50與(B)所示的調整部件60組合而構成的開閉件5,配置于待機位置P2 (參照圖I (B)),而當作用其長邊方向縮短的方向上的圖I (C)所示的力P時,開閉件5從上述的槽V7開始彎曲,從而能夠形成矩形的開口部。參照圖21,對一片式構造的彎曲形狀、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1進行說明。此外,該開閉件81與上述的圖3 (B)的開閉件I相同。圖21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B)是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3的開閉件81的立體圖,(D)是表示作為開閉件81的變形例的開閉件81A的立體圖。
對于開閉件81而言,如圖21 (A)所示,啟封部11、12在正面Dl側(表面?zhèn)?以形成凸狀的方式描繪平緩的曲線而立體地彎曲。除了該啟封部11、12彎曲的方面,開閉件81是與圖I所示的開閉件I大致相同的構成,相對于袋Y (參照圖5)進行表面粘貼。使用時,對于配置于圖21 (A)所示的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1而言,通過按下把手部31、32,由此相對于一個啟封部12,而使另一個啟封部11以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為基準地反轉約180度。由此,配置于圖21 (B)所示的待機位置P2。此時,啟封部11、12彎曲,從而在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lla、12a之間形成小的開口部。若從該狀態(tài)開始,進一步如圖21 (C)所示,向使鉸接部21、22的相互接近的方向(箭頭P方向)進行按壓,則啟封部11、12在槽V3處彎曲而配置于打開位置P3,從而使開口部N較大地開口。如圖21 (C)所示,此時的開口部N的形狀成為各個邊向外側平緩地彎曲的四邊形。能夠從該開口部N取出袋Y內的內容物。此外,若在槽V3上預先設置鎖定機構(未圖示),則能夠加將啟封部U、12鎖定在打開位置P3。圖21 (D)所示的開閉件81A是將圖21 (A廣(C)所示的開閉件81的構成進行局 部變更的變形例。開閉件81A是里面粘貼用開閉件,與圖21 (A)所示的開閉件81相比,槽VI、V2、V3與連接部Ul、U2、U3的位置相反。即,在啟封部11、12的正面Dl側(表面?zhèn)?設有連接部Ul、U2、U3,在背面D2側(里面?zhèn)?設有槽VI、V2、V3。其它的構成與啟封部81相同。此外,圖21 (ΑΓ (D)所示的例子中,啟封部11、12分別由兩個關節(jié)部11A、11B與關節(jié)部12A、12B構成,從而開口部N的形狀形成為大致四邊形,但也可以代替地,若由三個關節(jié)部、四個關節(jié)部、五個關節(jié)部來構成各個啟封部11、12,則開口部N的形狀依次形成為六邊形、八邊形、十邊形。參照圖22,對兩片式構造、平面狀的開閉件82進行說明。其中,圖22 (A)是表示覆蓋部件60的立體圖,(B)是表示導軌部件50的立體圖,(C)是說明導軌部件50的封閉部52a的立體圖,(D)、(E)是分別說明待機位置P2、打開位置P3的立體圖,(F)是表示(A)所示的覆蓋部件60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如圖22 (B)、(C)所示,導軌部件50具有基部51、以及由立起設置于基部51的腳部52以及卡合部53構成的導軌主體55,在導軌主體55的內面?zhèn)鹊幕瞬?,設有封閉部52a(Rl)0另一方面,調整部件60具有經由狹縫S而與各自的對置面6la、6Ia (參照圖22 (E))對置的一對覆蓋部主體(以下稱作“主體”。)61、61、以及可擺動地連結這些長邊方向上的兩端的鉸接部對應部62、62。從主體61、61的長邊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分別朝向外側而延伸有把手部54A、54A。而且,在覆蓋部件60的表面?zhèn)刃纬捎信c圖21 (A)的開閉件81的相同的槽V1、V2、V3,并且在里面?zhèn)仍O有與圖21 (A)的開閉件81的相同的連接部U1、U2、U3。通過使以上的導軌部件50與沿覆蓋部件60的長邊方向設置的槽部63卡合,來構成兩片式構造的開閉件82。這樣構成的兩片式構造且平面狀的開閉件82的動作與圖I所示的一片式構造且平面上的開閉件I的動作大致相同。圖22 (F)所示的覆蓋部件60A是將圖22 (A)的覆蓋部件60的構成一部分變更的例子。即,圖22 (A)中是大致在直線上,而覆蓋部件60A是使主體61 (關節(jié)部61A、61B)向表面?zhèn)纫酝範盍Ⅲw地且平緩地彎曲的部件。其它構成與覆蓋部件60相同。根據該變形例,當主體61、61配置于打開位置時,形成各邊向外側平緩地彎曲的四邊形的開口部N。此外,圖22 (A) (F)所示的例子中,主體61、61分別由兩個關節(jié)部61A、61B構成,從而開口部N的形狀大致形成為四邊形,若代替地,由三個關節(jié)部、四個關節(jié)部、五個關節(jié)部來分別構成主體61、61,則開口部N的形狀依次形成為六邊形、八邊形、十邊形。參照圖23,對一片式構造、且表面粘貼用的開閉件87進行說明。圖23 (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圖23 (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開閉件87具備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一對啟封部91、92、分別將它們的兩端部連結起來的鉸接部93、94、以及從啟封部91、92向外側延伸的把手部95、96。啟封部91、92以直線狀延伸的方式構成。與此相對,鉸接部93、93以在啟封部91、92的端部向正面?zhèn)?表面?zhèn)?彎曲的方式構成。在鉸接部93、94的表面?zhèn)刃纬捎信c狹縫S對應的切口 K,由于該切口而分為部分93a、93b、和部分94a、94b。在切口 K的里面?zhèn)仍O有連結部H。該連結部H成為啟封部91、92的擺動中心。此外,狹縫S的表面?zhèn)缺痪哂心笫?4a的封閉部64封閉。
對于上述構成的開閉件87而言,通過相對于一個啟封部96、而使另一個啟封部95以鉸接部93、94的連結部H為基準地反轉約180度,從而使部分93a、93b的里面?zhèn)认嗷ズ显谝黄?,并且部?4a、94b的背面相互合在一起,由此,借助鉸接部93、94的彈性,能夠配置于圖23 (B)所示的打開位置P2,并能夠在對置面91a、92a之間構成開口部N。此外在對置面91a、92a上設有上述嵌合部43A。開閉件87是一片式的極其簡單的構成,并且在輸送時、保管時大致成為平面狀,從而輸送性、保管性優(yōu)異。<實施方式2>參照圖24 圖36,對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開閉件I進行說明。其中,圖24是說明開閉件I的圖,(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
(B)是從(A)中的箭頭M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C)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I的立體圖,(D)是從(C)中的左側的箭頭Fl方向觀察開閉件I的圖。并且,圖25是說明開閉件I安裝于袋(小袋)Y的狀態(tài)的圖,(A)是主視圖,(B)是(A)中的M3-M3線向視圖,(C)是說明袋Y的取出口 T的圖。并且,圖26是說明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的圖,圖26 (A) (C)與圖25 (A)中的M4-M4線向視圖對應,圖26 (A)表示關閉位置P1,(B)表示開閉中途,(C)表示打開位置P2,(D)是從(C)中的箭頭M5方向觀察的圖。此外,以下的說明中,代替將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1、打開位置P2,而適當地以相同的意義稱作將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1、打開位置P2。如圖24 (A) (D)所示,開閉部I具有一對啟封部10 (—個啟封部11、另一個啟封部12)、一對鉸接部20 (—個鉸接部21、另一個鉸接部22)、以及一對把手部30 (—個把手部31、另一個把手部32),且整體由一張板狀的部件一體構成。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開閉件I整體配置于大致同相一平面上。即,整體大致平坦。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由于開閉件整體一體構成,從而適當地稱作“一片式構
O啟封部11、12形成為長板狀。啟封部11、12被鉸接部21、22可擺動地支承,能夠在圖24 (A)、(B)所示的關閉位置P1、圖26 (B)所示的待機位置Pl'、以及圖24 (C), (D)所示的打開位置P2之間移動(擺動)。在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狀態(tài)下,啟封部11、12以如下狀態(tài)排列配置,即、作為一個啟封部11的側面的對置面(對置部)Ila與作為另一個啟封部12的側面的對置面(對置部)12a,經由狹縫S對置的狀態(tài)。并且在配置于待機位置Pl'的狀態(tài)下,以狹縫S為中心地相互彎曲90度,以使各自的背面?zhèn)群显谝黄鸬姆绞竭M行配置。并且,在從待機位置Pl'開始從圖24 (C)中的箭頭Fl方向(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縮短的方向)按壓而彈性變形、而配置于打開位置P2的狀態(tài)下,對置面lla、12a相互分離。其中,開口部N的開口方向為箭頭NI方向,這與如后述那樣從袋Y取出例如粒狀、粉狀的內容物時的取出方向(圖26 (C)中的箭頭Kl方向)大致一致。而且,上述的對置面lla、12a與開口部N的開口方向(箭頭NI方向)交叉(圖示例子中正交)。因此,當取出內容物時,粒狀、粉狀的內容物不在對置面lla、12a上通過,即不與對置面lla、12a接觸,從而不會附著于對置面lla、12a。因此即使在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情況下,也基本不可能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從而能夠防止由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而引起的封閉性的降低。鉸接部21、22是近似半圓狀的部分,上述的啟封部11、12在其長邊方向(狹縫S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別連結。在鉸接部21、22上且在表面?zhèn)鹊闹醒?,形成有與上述的狹縫S連接的切口 K。鉸接部21、22由于該切口 K而分為與一個啟封部11連接的部分21a、 22a、以及與另一個啟封部12連接的部分21b、22b。對于鉸接部21、22而言,上述切口 K僅在表面?zhèn)刃纬?,里面?zhèn)葰埩糇鳛閿[動中心的連結部H。S卩,鉸接部21的部分21a與部分21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同樣,鉸接部22的部分22a與部分22b通過該連結部H而能夠擺動地連結。開閉件I整體構成為以這些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為基準而能夠擺動(能夠開閉),在圖24 (A)、(B)所示的關閉位置P1、圖26 (B)所示的待機位置Pl'、以及圖24(C)、(D)所示的打開位置P2之間擺動。此外,例如,若開閉件I由合成樹脂形成,則連結部H能夠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將配置于待機位置Pl'的啟封部11、12朝向關閉位置Pl施力。因此使用者不需要用手使待機位置Pl'的啟封部11、12向關閉位置Pl移動。把手部31、32是長板狀的部分,以從上述的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分別離開狹縫S的方式設置。使用者通過分別用不同的手指(例如,食指與大拇指)朝向下方按壓這些把手部31、32,就能夠以較小的力打開開閉件I的啟封部11、12。此外,在圖示例子中,把手部31形成為比把手部32長,但也可以形成為相同的長度。并且,把手部31、32不是必須設于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的中央,設定在使用方便的位置即可。如圖25所示,開閉件I設置為覆蓋袋Y的狹縫狀的取出口 T。其中,作為袋Y,以四邊密封袋為例、并且以在該袋Y的一個角部Yl附近斜向安裝開閉件I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此外,如后述那樣,作為袋Y,也可以使用四邊密封袋以外的其它各種袋,并且,開閉件I也并不限定于安裝于角部,也可以安裝于其它的安裝位置。對于安裝上述開閉件I的袋(小袋)Y而言,將兩張矩形(或者方形)的表側的片材A和里側的片材B分別在四邊進行粘結而在周邊設有粘結部C。作為片材A、B可以使用紙、合成紙、合成樹脂薄膜、金屬薄膜、層疊有不同材料的層壓薄膜以及生物塑料等。并且,作為合成樹脂薄膜,可以使用尼龍、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EVA、EVOH、PVA、PVC、PVDC等。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分別將片材A、B的朝向外側的面設為外表面Al、BI,將朝向內側的面設為內表面A2、B2。這樣,對于片材A、B而言,對各自的內表面A2、B2的周邊進行粘結而設有粘結部C,并且開閉件I設置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上。
圖25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以其啟封部11、12斜向橫貫袋的一個角部Yl的方式安裝。如圖2 (C)所示,在構成袋Y的表側的片材A上,以橫貫袋Y的角部Yl的方式斜向形成狹縫狀的取出口 T。該取出口 T是用于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未圖示)向袋Y的外部(外側)取出的部件。其中,作為內容物可以舉出糖、ロ香糖、零食等點心類、鹽、胡椒、辣椒等調味料以及最近流行的營養(yǎng)輔助食品等,可以考慮粒狀、粉狀、片劑狀等液體以外的任意內容物。其中,本發(fā)明中,對于作為內容物不會一次大量使用而是一點一點、多次頻繁地使用的情況尤其有效。即,作為開閉件I適合安裝在頻繁地開閉的袋Y上。將上述片材A的取出ロ T在邊界相互對置的端緣中的ー個(角部Yl側)設為端緣A3,將另ー個(與角部Yl相反的ー側)設為端緣A4,它們沿著狹縫狀的取出口 T形成。此外,端緣A3、A4不僅僅是狹義的線狀的端緣,也包括該附近的帯狀的區(qū)域。這樣,在端緣A3、A4上,能夠成為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和內表面A2側。在圖25所示的例子中,開閉件I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側。即,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端緣A3與一個啟封部11 (的背面)粘結。由此當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時,片材A的狹縫狀的取出ロ T與開閉件I的狹縫S大致一致。因此如后述那樣,若打開狹縫S,則同時打開取出口 T而開ロ。
此外,以下,這樣將從片材A (或者片材B)的外側(外表面Al側)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適當地稱作“表面粘貼”。與此相對,將如后述那樣地在片材A的內側(內表面A2偵D安裝(粘結)開閉件的粘貼方法稱作“里面粘貼”。另外,對于開閉件I而言,鉸接部21、22的背面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的粘結部C附近,并且把手部31、32粘結在片材A的外表面Al。此外,把手部31、32也可以不進行粘結,但在粘結的情況下,開閉件I進行開閉動作時的開閉件I本身的動作以及袋Y的形狀穩(wěn)定。這樣,對于開閉件I而言,通過使狹縫S與狹縫狀的取出ロ T對合地粘結,從而能夠簡單地安裝于袋Y的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因此開閉件I即使相對于在內部(內側)收納內各物而作為廣品完成的袋Y,例如,在制造時的最終エ序中、或者在最終エ序結束后,也能夠作為其它エ序而簡單地進行安裝。并且,對于開閉件I而言,如圖25所示,在狹縫S的長度比袋Y的寬度W (圖25(A)中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短的情況下,與例如袋Y遍及其全寬開ロ的情況比較,開ロ部分變小,從而當從袋Y中取出細小的粒狀、或者粉狀的內容物時,如噴水壺(噴壺)那樣將開ロ部分縮頸,從而能夠防止沒有必要地大量取出內容物,而是能夠一點一點地取出。此外,如圖25 (A)、圖25 (C)所示,在袋Y上,且在粘結部C設置透孔Cl,例如,也可以在銷售時,將鉤等卡掛在該透孔Cl上。透孔Cl在袋Y的寬度W的中央設置即可。參照圖26,對開閉件I的開閉動作進行說明。其中,對于圖25 (C)所示的、表側的片材A中的比取出口 T靠近角部Yl側的三角形狀的部分(參照斜線部分)而言,其內表面A2預先粘結于里側的片材B的內表面B2即可。S卩,如圖26 (A)所示,該三角形狀的部分粘結在啟封部11側。由此,如后述那樣能夠各易取出內各物。此外,也可以將表側的片材A中的、不是斜線部分整體而是斜線部分中的沿著取出ロ T的端緣Y3以帶狀粘結于里側的片材B0當從取出口 T將收納于袋Y的內容物取出時,用單手(例如,右手)從圖中的右側握持圖25 (A)所示的袋Y的開閉件I的下方,食指放在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I的ー個把手部31上,大拇指放在另ー個把手部32上,分別向下方按壓。由此,開閉件I以鉸接部2U22的連結部H為中心擺動,啟封部11、12以使其背面?zhèn)群显谝黄鸬姆绞綄φ?,從而在把手?1、32大致朝向下方的圖26 (B)所示的待機位置ΡΓ上配置。對于開閉件I而言,通過從該狀態(tài)開始,如圖26 (D)所示,用使用者的手指從箭頭Fl方向進行按壓,從而如圖26 (C)、(D)所示,啟封部11、12以從各自的長邊方向的中央側鼓出的方式弾性變形而配置于打開位置P2。由此,啟封部11、12較大地開ロ,而在對置面Ila與對置面12a之間形成開ロ部N,同時使取出口 T較大開ロ。通過從該狀態(tài)開始使袋Y傾斜,而使開ロ部N朝向斜下方,從而能夠取出內容物。此時,如圖26 (C)所示,由于里側的片材B在啟封部11側粘結,所以不會妨礙內容物在取出方向(箭頭Kl方向)上通過。當取出內容物后,若手指離開開閉件1,則啟封部11、12由于其彈性而從打開位置P2復原至待機位置P1,另外,借助連結部H的彈性,從待機位置Pl'復原至關閉位置Pl。若如以上那樣利用開閉件1,則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并且作為開閉件1,若將其大小、尤其是將啟封部11、12的長度(狹縫S的長度)符合內容物的大小的開閉件I安裝于袋Y,則與上述接合件不同,當取出內容物吋,不會使袋Y超過需要地打開。并且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Y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與接合件不同,即使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等,當從開ロ部N取出這些內容物時,它們不會與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lla、12a 接觸而附著,從而當啟封部11、12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不會在狹縫S中夾有內容物。因此與以往的接合件比較,能夠簡單地提高封閉性。圖27中表示為了提高袋Y的阻隔性(封閉性)、而設有阻隔性基材(封閉片)41的例子。圖27 (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裝位置的圖,(B)是(A)中的M6-M6線向視圖,(C)是表示其它例子的與(B)相當的圖。如圖27 (A)、(B)所示,片狀的阻隔性基材41以覆蓋取出口 T的整體的方式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此外,可代替地,也可以如圖27(C)所示,將阻隔性基材41貼附于表側的片材A的外表面Al側。作為阻隔性基材41能夠可靠地確保阻隔性,并且需要隨著開閉件I的打開動作而切斷,例如可以使用鋁箔以及與之相當的材料。由此,能夠保持啟封前的袋Y的封閉性。此外,在圖示例子中,阻隔性基材41仿效大致形成為符合啟封部11、12、鉸接部21、22的形狀。此外,作為用于具有阻隔性的構成,也可以構成為不設置上述阻隔性基材41,例如不完全切斷取出口 T,而是預先切斷片材A的厚度的1(Γ90%,具有阻隔性,并且保持初次啟封性。圖28中表示在取出ロ T上作為篩部42而設有篩部件42Β 42F的例子。當打開取出口 T而取出內容物時,例如在內容物為鹽、胡椒、辣椒等的情況下,優(yōu)選限制取出量。因此設有篩部件42B12F。篩部件42B12F均是通過折疊片狀部件而收納于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部件,一個端緣42a貼附于取出ロ T的一個端緣A3,另ー個端緣42b貼附于取出ロ T的另ー個端緣A4。并且,篩部件42B 42F中的篩部件42B 42E用于鹽、胡椒等而貫穿設置有多個小孔42c,剰余的篩部件42F用于辣椒等而貫穿設置有比鹽、胡椒用的透孔大的透孔42d。并且,篩部件42B、42D、42F收納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的、以取出口 T為邊界而離角部Yl遠的ー側,篩部件42C、42E收納在離角部Yl近的ー側。并且篩部件42B、42C、42F對折形成,為了順利地進行開閉件I的開閉而將篩部件42D、42E形成為四折。此外,作為篩部件42也可以由具有伸縮性的片狀的部件形成。如圖29所示,通過去除袋Y的一部分,能夠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圖29 (A)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個角部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B)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兩個角部Y1、Y2而使開閉件I朝向側面的例子。此外,若去除角部Υ1、Υ2,則袋Y的剰余的部分開ロ,從而在該部分上,新設粘結部C。上述圖25所示的開閉件I斜向地配設于袋Y的角部Υ1。如圖25、圖29 (A)、(B)所示,通過變更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內容物的取出容易性、尤其內容物為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的取出容易性(流動性)進行調整。例如,在相同的大小的開閉件I的情況下,上述三個例子中,圖29 (B)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尚,圖25所不的內容物的流動性最低。圖30中表示將開閉件I安裝在各種形態(tài)的袋Y上的例子。圖30 (A)表示開閉件I位于關閉位置(Pl)以及打開位置(Ρ2)的狀態(tài)下的自立袋,(B)表示四邊(五邊)形密封袋,(C)表示三邊(四邊)形密封袋,(D)表示枕袋(背貼),(E)表示折疊袋(能夠自行站立),(F)表示折疊枕袋(背貼),(G)表示平ロ袋(管)、側密封袋。此外,圖30 (B) (G)的各袋Y中,均是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Ρ1。并且,圖30 (Α廣(G)所示的各袋Y適當地表示去除了角部的例子,當然例如也可以如圖30 (D) (G)中雙點劃線所示,不去除角部,而是在這些角部上安裝開閉件I。
圖31是說明用于將開閉件I安裝于折疊袋、折疊枕袋的對這些袋Y的前加工的圖。這些袋Y能夠自立,如圖31 (A)所示,對于開閉件I的安裝位置而言,在表側的片材A與里側的片材B之間,成為片材Aa、Bb存在的四張重疊的狀態(tài)。因此,在圖31 (A)所示的例子中,與以里面?zhèn)鹊娜龔埰腂、Bb、Aa的斜線所示的部分對應的部分重疊地進行粘結。由此如圖31 (C)所示,能夠與ー張片材B同樣地處理三張片材B、Bb、Aa。并且在圖31 (B)所示的例子中,將四張重疊的部分的兩張作為去除部Ya而去除,從而新設粘結部C。由此,能夠將ー張片材Aa作為里側的片材B來使用。這樣,本實施方式I的開閉件I相對于圖7所示的各種形態(tài)的袋Y,通過去除或粘結其一部分,就能夠容易使用。此外,安裝(使用)有開閉件I、以及后述的開閉件2、的袋Y是本發(fā)明的袋Y。圖32 (A) 圖32 (G)是說明開閉件I的封閉構造的示意圖。開閉件I即使設有上述的圖4所示的阻隔性基材41,該阻隔性基材41也在開閉件I初次打開時被切斷,從而對之后的袋Y內的封閉性不起作用。因此,如圖32 (A)所示,當開閉件I配置于關閉位置Pl時,在啟封部11、12的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面(對置部)11a、12a上,設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43A。此外,嵌合部43A也可以設置在鉸接部21、22的對置面上。嵌合部43A構成為,例如,在圖32 (A)所示的啟封部11、12的對置面11a、12a的大致整周上設置圖33 (A廣圖33 (F)所示的由凸部與凹部、鉤與鉤等組合構成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此夕卜,根據需要的封閉性的程度來決定選擇圖33 (A) (F)所示的嵌合模式中的任ー個。例如,在要求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33 (B)所示的模式,并且,在不要求較高的封閉性的情況下,選擇圖33 (F)所示的模式。此外,在卡合分離時,實現(xiàn)較高的封閉性的嵌合模式比實現(xiàn)較低的封閉性的模式需要更大的力,因而開閉時的操作性差。圖32 (B)所示的嵌合部43B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內周面?zhèn)龋O置進入啟封部12的內周面?zhèn)鹊某崞瑺钔共縧ib。圖32 (C)所示的嵌合部43C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設置能夠與啟封部12的外周面?zhèn)瓤ê系某崞瑺钔共?1c。圖32 (D)所示的嵌合部43D構成為,以使啟封部11的外周面向另ー個啟封部12側延長的方式設置半圓筒狀的擋板lidi,并在該擋板Ildl的內側設置延伸的翅片狀凸部lld2,使該翅片狀凸部lld2卡合于另ー個啟封部12的、與對置面12a相反的一側的面12b。圖32 (E)所示的嵌合部43E構成為,在啟封部11的外周面?zhèn)龋崞瑺畹卦O置粘著部He,并在其內表面上涂覆粘著劑,而粘著于啟封部12的外周面。圖32 (F)所示的嵌合部43F構成為,使圖9 (E)所示的粘著部lie向與對置面Ila相反的一側延長,而使延長部分的一部分Ilf與啟封部11的外周面粘結。圖32 (G)所示的嵌合部43G是圖32 (A)所示的嵌合部43A與圖32 (B)所示的嵌合部43B的組合。這樣,也可以適當地組合這些嵌合部43A13G來進行使用。圖34 (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邊的大致全長形成取出ロ T的例子的圖,(B)是表示覆蓋該取出口 T整體的開閉件I的例子的圖。這樣,開閉件I也能夠遍及袋Y的全寬或者全高(高度方向的全長)設置,尤其,在使全寬或者全高小的袋Y的取出口 T較大開ロ的情況下有效。此外,如圖34 (A)所不,表側的片材A的比取出口 T靠上的部分(斜線部分)與 圖25 (C)所示的相同,與里側的片材B粘結即可。此時,也可以代替斜線部分整體,而使斜線部分中的沿取出口 T的帶狀的部分粘結。由此當使取出口 T開ロ、而取出內容物時,難以妨礙里側的片材B。并且也可以如圖34 (A)、(B)所示,在袋Y的上端的粘結部C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貫穿設置透孔Cl,該透孔Cl在銷售時等進行陳列的情況下,用于卡掛鉤子等。并且,也可以使圖34 (B)中的ー個把手部31向袋Y的外側延長,并在該延長部分上設置透孔Cl。此外,圖34 (B)所示的例子中,若在袋Y的里側的片材B上,設置例如Y字形的襯墊(骨架未圖示),則也能夠進行袋Y的層疊。圖35 (A)、(B)中,表示里面粘貼一片式構造的開閉件I的例子。與圖25的例示不同,圖35 (A)表不圖25所不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的例子,與圖34的例不不同,圖35 (B)表不圖34所不的開閉件I粘結在表側的片材A的內表面A2側的例子。這樣,開閉件I相對于表側的片材A,不僅安裝(粘結)于其外表面Al,也能夠安裝(粘結)于內表面A2。此時,開閉件I不向袋Y的外部露出,從而,例如在袋Y的操作過程中,不會有開閉件I被其它部件卡掛的擔憂。圖36 (ΑΓ (E)中,表示與上述的開閉件I相比,啟封部的形狀不同的一片式構造的開閉件2。圖36 (A)是位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2的頂視圖(俯視圖),(B)是主視圖,(C)是右視圖,(D)是位于打開位置P2的開閉件2的主視圖,(E)是右視圖。此外,開閉件2的鉸接部21、22構成為與上述的開閉件I相同。對于開閉件2而言,如圖36 (A)所示,頂視(俯視)觀察時,狹縫S形成為從中心C2尚開而平緩地彎曲。即,啟封部IlA的對置面Ila與啟封部12A的對置面12a形成為在相同方向上平緩地彎曲的方式形成。若以中心C2為基準,則對置面Ila朝向下方彎曲成凸狀,對置面12a朝向下方彎曲成凹狀。并且,啟封部11A、12A的外側的面(離中心C2遠的面)llh、12b分別向外側平緩地彎曲成凸狀。因此當開閉件2配置于打開位置P2時,如圖36 (D)、(E)所示,對置面11a、12a分離從而較大地開ロ,并且相對于連接鉸接部21、22的連結部H、H的中心C2,對置面Ila位于上側并向上方彎曲成凸狀,另ー方面,對置面12a位于下側并向下方彎曲成凹狀。即,形成開ロ部的對置面lla、12a的高度不同。因此,當從袋Y內取出內容物時,容易從對置面12a側取出。此外,開閉件2以啟封部11A、12A的外側的面llh、12b向外側鼓出的方式形成,從而例如長邊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向外側鼓出最大的部分的附近能夠兼作圖24所示的開閉件I的把手部31、32。即,這樣通過形成啟封部11A、12A,能夠餐略從啟封部11A、12A向外側關出的把手部,從而能夠實現(xiàn)形狀的間化,并且能夠穩(wěn)固地構成相當于把手部31、32的部分,進而能夠減少開閉件2在搬運過程中等造成的把手部的破損。<實施方式3>參照圖37,對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開閉件87進行說明。其中,圖37(A)是配置于關閉位置Pl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B)是配置于打開位置P2 (待機位置ΡΓ )的開閉件87的立體圖。開閉件87具備經由狹縫S而相互對置的一對啟封部91、92、分別將它們的兩端部連結起來的鉸接部93、94、以及從啟封部91、92向外側延伸的把手部95、96。啟封部91、92以直線狀延伸的方式構成。與此相對,鉸接部93、93以在啟封部91、92的端部向正面?zhèn)?表面?zhèn)?彎曲的方式構成。在鉸接部93、94的表面?zhèn)刃纬捎信c狹縫S對應的切ロ K,由于該切 ロ而分為部分93a、93b和部分94a、94b。在切ロ K的里面?zhèn)仍O有連結部H。該連結部H成為啟封部91、92的擺動中心。該連結部H相對于啟封部11、12具有傾斜角度α。此外,狹縫S的表面?zhèn)缺痪哂心笫?4a的封閉部64封閉。當初次使用開閉件87吋,首先,捏住該捏手64a,除去封閉部64,從而使狹縫S露出,之后進行打開。對于上述構成的開閉件87而言,通過相對于ー個啟封部96、而使另一個啟封部95以鉸接部93、94的連結部H為基準地反轉約180度,使部分93a、93b的里面?zhèn)认嗷ズ显谝黄?,并且使部?4a、94b的背面相互合在一起,由此借助鉸接部93、94的弾性,能夠配置于圖37 (B)所示的打開位置P2,并能夠在對置面91a、92a之間構成開ロ部N。即,對于開閉件87而言,連結部H相對于啟封部91、92以傾斜角度α傾斜,從而啟封部91、92從關閉位置Pl開始以該連結部H為基準地以使各自的背面?zhèn)群显谝黄鸬姆绞竭M行對折,而配置于待機位置Pl',同時配置于打開位置Ρ2,使對置面91a、92a分離而構成開ロ部N。換言之,從開閉位置Pl開始,不經由待機位置Pl',直接配置于打開位置P2。其中,當啟封部91、92配置于打開位置P2時,在開ロ部N的開ロ面積不足的情況下,如圖37 (B)所示,沿箭頭Fl方向按壓鉸接部93、94 (在縮短啟封部91、92的方向上施力),由此能夠確保足夠的開ロ面積。此外也可以在對置面91a、92a上設置上述的嵌合部43A。此外,對于實施方式3的開閉件87而言,在基本的構成中,除了鉸接部93、94相對于上述的實施方式2的開閉件1、2傾斜的方面,其余相同,從而參照圖24 圖36而說明的實施方式2的開閉件1、2的實施方式全部能夠適用于實施方式3的開閉件87。換言之,實施方式2的開閉件1、2也可以說是將實施方式3的開閉件87的鉸接部93、94的傾斜角度α設為O的開閉件。附圖標記說明1、2、5、81、81Α、82、87…開閉件;10、11、11Α、12、12Α、91、92…啟封部;11Α 11Ε、12Α 12Ε…關節(jié)部;lla、12a、61a、91a、92a…對置面(對置部);20、21、22···鉸接部;31、32、54、54A、95、96…把手部;41…阻隔性基材(封閉片);42、42B 42F…篩部;43A 43G…嵌合部;50…導軌部件;51…基部;52…腳部;53…卡合部;55、71…導軌主體;60…覆蓋部件;64…封閉部;A…表側的片材;A1、BI…表側片材的外表面;A2、B2…表側片材的內表面;B…里側的片材;B1…里側片材的外表面;B2…里側片材的內表面;H…連結部ボ…切ロ ;P1···關閉位置;P2…待機位置;P3…打開位置;N…開ロ部;S…狹縫汀…取出。 寧ヒS5…εΛ,ΖΛ,τ>栝迆瑚…condn 二ηはΠ扠 s/s < 蕁 C^OOST Zo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閉件,安裝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內容物取出用的狹縫狀的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該開閉件的特征在于,具備 一對啟封部,它們具有經由與所述取出口對應的狹縫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部,并且分別沿著所述取出口的一個端緣和另一個端緣被粘結而占據覆蓋所述取出口的關閉位置; 一對鉸接部,它們分別連結一對所述啟封部的所述狹縫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以及 一對把手部,它們分別以離開所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于一對所述啟封部, 一對所述鉸接部將一對所述啟封部支承為能夠擺動,并且能夠在所述關閉位置、和以一個所述啟封部的背面?zhèn)扰c另一個所述啟封部的背面?zhèn)葘系姆绞綇澢拇龣C位置之間擺動, 在一對所述啟封部被配置于所述待機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一對所述鉸接部相互接近,由此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使各自的所述對置部分離的方向彎曲且被移動到呈開口的打開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具有沿長邊方向整齊排列的多個關節(jié)部、和能夠將所述多個關節(jié)部相互彎曲地連接的連接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將配置在所述打開位置的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待機位置施力, 所述鉸接部將配置在所述待機位置的一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關閉位置施力。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zhèn)取?br>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一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一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內表面?zhèn)取?br> 6.根據權利要求廣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形成為相對于所述片材進行立體地彎曲后的彎曲形狀。
7.根據權利要求廣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產生彎曲的彎曲形狀。
8.根據權利要求廣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閉所述狹縫并且能夠被去除的封閉部。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一對所述啟封部和一對所述鉸接部的構成包括導軌部件、和與所述導軌部件卡合而覆蓋所述導軌部件的覆蓋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軌部件具有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內表面?zhèn)鹊幕?、和從所述基部立起而貫通所述取出口并且被所述覆蓋部件覆蓋的腳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因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與所述開口部連通。
12.根據權利要求擴11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封閉所述狹縫并且能夠被去除的封閉部。
13.一種袋,是利用片材制作的袋,該袋的特征在于,具備狹縫狀的取出口,其用于將收納于內側的內容物取出;和開閉件,其安裝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所述開閉件是權利要求廣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開閉件,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并且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打開袋,并且在安裝于寬度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不會夾有粒狀、粉狀等內容物而妨礙袋的關閉。一對鉸接部(21、22)將一對啟封部(11、12)支承為能夠擺動,并且能夠在關閉位置(P1)、和使一個啟封部(12)的背面?zhèn)扰c另一個啟封部(11)的里面?zhèn)葘隙鴱澢拇龣C位置(P2)之間擺動,在一對啟封部(11、12)被配置于待機位置(P2)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一對鉸接部(21、22)相互接近,由此一對啟封部(11、12)朝向使各自的對置部(11a、12a)分離的方向彎曲并被移動到呈開口的打開位置(P3)。
文檔編號B65D33/30GK102844244SQ20118001872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日野智晴 申請人:日野智晴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连州市| 若尔盖县| 西贡区| 长垣县| 金坛市| 甘洛县| 九龙城区| 六盘水市| 大理市| 阳新县| 广南县| 会东县| 巫溪县| 桐乡市| 太仓市| 延边| 金昌市| 忻城县| 墨竹工卡县| 昔阳县| 富顺县| 中宁县| 竹山县| 盐源县| 淳化县| 凤山县| 南京市| 金山区| 施甸县| 会同县| 永定县| 方山县| 湖南省| 洪洞县| 东丽区| 嘉定区| 恩施市| 新干县| 淳安县| 绥棱县|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