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健身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11532閱讀:20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健身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所述的健身自行車,設(shè)計一種集健身、娛樂、代步為一體的自行車。
背景技術(shù)
目前現(xiàn)有的健身自行車或是娛樂用自行車專利有200610069830.5,95234111.5、02253792.9及日本專利10-309379等,這些專利或是其他相似產(chǎn)品都存在以下結(jié)構(gòu)或驅(qū)動方式的缺陷:1、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多以通過座椅或框架重力下壓,驅(qū)動前后支架張開,前后輪子都是通過這個重力前后移動;再通過身體重心移動,重力作用在腳蹬上,用腳蹬踏回位,操作復(fù)雜和費(fèi)力;2、主要以騎行娛樂為主,得到鍛煉的身體部位相對較少,達(dá)不到全方位健身鍛煉的效果;3、結(jié)構(gòu)復(fù)雜、制造成本較高,不利于推廣使用;4、由于結(jié)構(gòu)限制,每次運(yùn)動跨行步幅相對較小,基本在30-60cm之間,舒適感和騎行感相對較差;5、由于步幅較小,騎行速度較慢,只適合在公園等娛樂場所及小范圍內(nèi)短距離使用,而不能作為代步工具;6、類似的健身 器等設(shè)備,都是固定不動,不能做代步工具,也缺少相應(yīng)的娛樂性。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設(shè)計一種新型的健身自行車,從而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研究設(shè)計一種新型的健身自行車。用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1、結(jié)構(gòu)復(fù)雜、制造成本高。2、由于驅(qū)動方式造成騎行操作復(fù)雜和費(fèi)力。3、達(dá)不到更好的健身鍛煉的效果。4、騎行的舒適感較差。5、只能娛樂騎行不能作為代步工具。6、相似的健身器等設(shè)備多為固定式的,缺少移動帶來的娛樂性等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解決方案是這樣實(shí)現(xiàn)的:本發(fā)明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前叉支架、車身框架、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腳蹬支架、腳蹬、前輪總成、座椅、座椅支架、座椅減震支架、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后叉支架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的上部裝有手把,下部裝有腳蹬支架,腳蹬支架上裝有腳蹬;腳蹬支架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的前端與前叉支架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相鉸接;座椅支架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的后端與后叉支架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中前部鉸接;座椅安裝于座椅支架上;后叉支架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本發(fā)明所述的前叉支架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為一套或兩套;前輪總成為一套的,前輪總成裝于腳蹬支架中間下部;前輪總成為兩套的,兩套前輪總成分別裝于腳蹬支架的兩側(cè)下部。本發(fā)明所述的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前輪、前剎車系統(tǒng)及前單向軸承;前輪通過前單向軸承裝于前輪架上,在前輪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前輪架裝于腳蹬支架下部;前輪在前單向軸承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本發(fā)明所述的腳蹬支架裝于前叉支架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本發(fā)明所述的座椅支架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鉸接;座椅支架折彎點(diǎn)前部上方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的前端鉸接。本發(fā)明所述的車身框架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座椅減震支架裝于座椅支架與車身框架的交匯點(diǎn)。本發(fā)明所述的后叉支架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下部橫梁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的下部裝有一個或兩個后輪總成,如裝兩個后輪總成,兩個后輪總成分別裝于后叉支架橫梁的兩端的下部,如裝一個后輪總成,則在后叉支架底部裝有后輪總成連接件,在后輪總成連接件上裝有一個后輪總成。本發(fā)明所述的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后輪、后剎車系統(tǒng)及后單向軸承;后輪通過后單向軸承裝于后輪架上,在后輪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后輪架裝于后叉支架下部;后輪在后單向軸承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使用本發(fā)明時:1、首先使用者就像騎行普通自行車一樣,坐于座椅上,腳踏在腳蹬上,手握手把。2、騎行時第一個動作,手將手把向身體方向拉拽,身體直立離開座椅,腳自然向下蹬腳蹬;這時前叉支架以前叉支架與車身框架的鉸接點(diǎn)為中心上部向后旋轉(zhuǎn),推動前輪向前行進(jìn);同時在前叉支架的作用下,拽動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向前運(yùn)動,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拽動座椅支架繞座椅支架與車身框架的鉸接點(diǎn)向前運(yùn)動,帶動座椅向上翹起;座椅支架推動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向后運(yùn)動,推動后叉支架繞車身框架與后叉支架的鉸接點(diǎn)向后運(yùn)動,推動后輪向后運(yùn)轉(zhuǎn);在這個過程中,前叉支架與后叉支架由漏斗狀態(tài)變?yōu)榘俗址珠_,由于后輪及前輪都是裝有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的單向軸承,后輪不轉(zhuǎn)固定推動前輪向前行進(jìn),使得前叉支架與后叉支架最大限度張開。3、騎行時第二個動作,用手將手把向前推,使前叉支架繞前叉支架與車身框架的鉸接點(diǎn)旋轉(zhuǎn);前叉支架推動前叉支架與座椅框架連接桿向后運(yùn)動,前叉支架與座椅框架連接桿推動座椅支架繞車身框架與座椅支架交接點(diǎn) 向后運(yùn)動;同時,輪子相對后移,帶動腳抬起,帶動身體由直立變成彎曲,帶動身體坐于座椅上,使座椅支架的后端落到車身框架上的座椅減震支架上;座椅支架帶動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向前運(yùn)動,帶動后叉支架繞車身框架與后叉支架的鉸接點(diǎn)向前運(yùn)動,帶動后輪向前運(yùn)轉(zhuǎn);在這個過程中,前叉支架與后叉支架由八字分開變?yōu)閮芍Ъ艿撞靠繑n,由于前輪及后輪都是裝有只能向前旋轉(zhuǎn)的單向軸承,前輪不能后退只能固定不動,整個車身的運(yùn)動靠后輪向前移動完成;于是就完成了車子的前進(jìn)。4、重復(fù)做騎行時的兩個動作,本發(fā)明就會做不間斷的前進(jìn)。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diǎn)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xiàn)在:1、本發(fā)明的驅(qū)動原理為身體重心直接作用在腳蹬上,通過身體腰部直立和彎曲、手臂的推拉和腿腳的蹬踏完成車輛的前行,而不是僅僅靠身體重量的下壓,這樣最大限度的鍛煉了腰腹及手臂與腿部的肌肉與關(guān)節(jié)。2、本發(fā)明的設(shè)計合理,跨步的幅度超大,能達(dá)到100_120cm,使用者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因行進(jìn)速度快而帶來的騎乘樂趣。3、本發(fā)明因?yàn)樗俣瓤炜梢宰鳛榇焦ぞ撸嬲募∩砬靶杏谝惑w。4、本發(fā)明結(jié)構(gòu)簡單,科學(xué)合理,成本低,易于推廣普及。本發(fā)明具有結(jié)構(gòu)新穎、設(shè)計合理、加工簡便、使用方便、成本低、運(yùn)行速度快、適用于各種場合鍛煉、娛樂性強(qiáng)等優(yōu)點(diǎn),其大批量投入市場必將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jīng)濟(jì)效益。


本發(fā)明共有8幅附圖,其中:附圖1為本發(fā) 明結(jié)構(gòu)示意圖;附圖2為附圖1的俯視圖;附圖3為裝有一個前輪總成的前叉支架的構(gòu)示意圖;附圖4為裝有兩個前輪總成的前叉支架結(jié)構(gòu)示意圖;附圖5為裝有一個后輪總成的后叉支架結(jié)構(gòu)示意圖;附圖6為裝有兩個后輪總成的后叉支架結(jié)構(gòu)示意圖;附圖7為本發(fā)明前后輪張開時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附圖8為本發(fā)明前后輪靠攏時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在圖中:1、手把2、前叉支架3、車身框架4、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5、腳蹬支架6、前輪架7、前剎車系統(tǒng)8、前輪9、前單向軸承10、前叉支架鉸接架11、腳蹬12、后剎車系統(tǒng)13、后輪14、座椅15、座椅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7、后叉支架18、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9、后輪架20、后單向軸承21、后輪總成連接件22、座椅支架鉸接架。
具體實(shí)施方式
I本發(fā)明的具體實(shí)施例如附圖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1、前叉支架2、車身框架
3、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腳蹬支架5、腳蹬11、前輪總成、座椅14、座椅支架15、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后叉支架17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的上部裝有手把1,下部裝有腳蹬支架5,腳蹬支架5上裝有腳蹬11 ;腳蹬支架5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3的前端與前叉支架2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2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10相鉸接;座椅支架15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3中前部鉸接;座椅14安裝于座椅支架15上;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為一套;前輪總成裝于腳蹬支架5中間下部。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6、前輪8、前剎車系統(tǒng)7及前單向軸承9 ;前輪8通過前單向軸承9裝于前輪架6上,在前輪8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7 ;前輪架6裝于腳蹬支架5下部;前輪8在前單向軸承9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腳蹬支架5裝于前叉支架2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11。座椅支架15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15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3鉸接;座椅支架15折彎點(diǎn)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鉸接。車身框架3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6裝于座椅支架15與車身框架3的交匯點(diǎn)。后叉支架17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17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3的后端絞接;后叉支架17下部橫梁與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絞接;在后叉支架17底部裝有后輪總成連接件21,在后輪總成連接件21上裝有一套后輪總成。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19、后輪13、后剎車系統(tǒng)12及后單向軸承20 ;后輪13通過后單向軸承20裝于后輪架19上,在后輪13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12 ;后輪架19裝于后叉支架17下部;后輪13在后單向軸承20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
具體實(shí)施方式
2`本發(fā)明的具體實(shí)施例如附圖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1、前叉支架2、車身框架3、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腳蹬支架5、腳蹬11、前輪總成、座椅14、座椅支架15、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后叉支架17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的上部裝有手把1,下部裝有腳蹬支架5,腳蹬支架5上裝有腳蹬11 ;腳蹬支架5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3的前端與前叉支架2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2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10相鉸接;座椅支架15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3中前部鉸接;座椅14安裝于座椅支架15上;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兩套;兩套前輪總成分別裝于腳蹬支架5的兩側(cè)下部。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6、前輪8、前剎車系統(tǒng)7及前單向軸承9 ;前輪8通過前單向軸承9裝于前輪架6上,在前輪8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7 ;前輪架6裝于腳蹬支架5下部;前輪8在前單向軸承9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腳蹬支架5裝于前叉支架2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11。座椅支架15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15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3鉸接;座椅支架15折彎點(diǎn)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鉸接。車身框架3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6裝于座椅支架15與車身框架3的交匯點(diǎn)。后叉支架17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17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3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下部橫梁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兩套后輪總成,兩套后輪總成分別裝于后叉支架17橫梁的兩端的下部。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19、后輪13、后剎車系統(tǒng)12及后單向軸承20 ;后輪13通過后單向軸承20裝于后輪架19上,在后輪13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12 ;后輪架19裝于后叉支架17下部;后輪13在后單向軸承20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
具體實(shí)施方式
3本發(fā)明的具體實(shí)施例如附圖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1、前叉支架2、車身框架3、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腳蹬支架5、腳蹬11、前輪總成、座椅14、座椅支架15、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后叉支架17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的上部裝有手把1,下部裝有腳蹬支架5,腳蹬支架5上裝有腳蹬11 ;腳蹬支架5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3的前端與前叉支架2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2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10相鉸接;座椅支架15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3中前部鉸接;座椅14安裝于座椅支架15上;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為一套;前輪總成裝于腳蹬支架5中間下部。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6、前輪8、前剎車系統(tǒng)7及前單向軸承9 ;前輪8通過前單向軸承9裝于前輪架6上,在前輪8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7 ;前輪架6裝于腳蹬支架5下部;前輪8在前單向軸承9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腳蹬支架5裝于前叉支架2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11。座椅支架15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15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3鉸接;座椅支架15折彎點(diǎn)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鉸接。車身框架3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6裝于座椅支架15與車身框架3的交匯點(diǎn)。后叉支架17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17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3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下部橫梁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兩個后輪總成,兩個后輪總成分別裝于后叉支架17橫梁的兩端的下部。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19、后輪13、后剎車系統(tǒng)12及后單向軸承20 ;后輪13通過后單向軸承20裝于后輪架19上,在后輪13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12 ;后輪架19裝于后叉支架17下部;后輪(13)在后單向軸承20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
具體實(shí)施方式
4本發(fā)明的具體實(shí)施例如附圖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1、前叉支架2、車身框架3、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腳蹬支架5、腳蹬11、前輪總成、座椅14、座椅支架15、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后叉支架17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的上部裝有手把1,下部裝有腳蹬支架5,腳蹬支架5上裝有腳蹬11 ;腳蹬支架5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3的前端與前叉支架2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 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2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10相鉸接;座椅支架15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3中前部鉸接;座椅14安裝于座椅支架15上;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為兩套;兩套前輪總成分別裝于腳蹬支架5的兩側(cè)下部。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6、前輪8、前剎車系統(tǒng)7及前單向軸承9 ;前輪8通過前單向軸承9裝于前輪架6上,在前輪8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7 ;前輪架6裝于腳蹬支架5下部;前輪8在前單向軸承9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腳蹬支架5裝于前叉支架2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11。座椅支架15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15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3鉸接;座椅支架15折彎點(diǎn)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鉸接。車身框架3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6裝于座椅支架15與車身框架3的交匯點(diǎn)。后叉支架17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17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3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下部橫梁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底部裝有后輪總成連接件21,在后輪總成連接件21上裝有一個后輪總成。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19、后輪13、后剎車系統(tǒng)12及后單向軸承20 ;后輪13通過后單向軸承20裝于后輪架19上,在后輪13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12 ;后輪架19裝于后叉支架17下部;后輪13在后單向軸承20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的具體實(shí)施方式
,但本發(fā)明的保護(hù)范圍并不局限于此,所有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本發(fā)明公開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及其本發(fā)明的構(gòu)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均應(yīng)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hù)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I)、前叉支架(2)、車身框架(3)、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腳蹬支架(5)、腳蹬(11)、前輪總成、座椅(14)、座椅支架(15)、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后叉支架(17)及后輪總成;前叉支架(2)的上部裝有手把(1),下部裝有腳蹬支架(5),腳蹬支架(5)上裝有腳蹬(11);腳蹬支架(5)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3)的前端與前叉支架(2)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2)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10)相鉸接;座椅支架(15)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18)的如端絞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與后叉支架(17)的中部絞接;座椅支架(15)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3)中前部鉸接;座椅(14)安裝于座椅支架(15)上;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支架(2)下部裝有的前輪總成為一套或兩套;前輪總成為一套的,前輪總成裝于腳瞪支架(5)中間下部;前輪總成為兩套的,兩套前輪總成分別裝于腳蹬支架(5)的兩側(cè)下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輪總成包括前輪架(6)、前輪(8)、前剎車系統(tǒng)(7)及前單向軸承(9);前輪(8)通過前單向軸承(9)裝于前輪架(6)上,在前輪(8)上裝有前剎車系統(tǒng)(7);前輪架(6)裝于腳蹬支架(5)下部;前輪(8)在前單向軸承(9)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腳蹬支架(5)裝于前叉支架(2)的下端,為L型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在其兩側(cè)后部裝有腳蹬(11)。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 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椅支架(15)中部向上折彎;座椅支架(15)折彎前段的端點(diǎn)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前端鉸接,中部與車身框架(3)鉸接;座椅支架(15)折彎點(diǎn)前部上方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22),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4)的前端鉸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身框架(3)的后端上部裝有座椅減震支架(16),座椅減震支架(16)裝于座椅支架(15)與車身框架(3)的交匯點(diǎn)。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叉支架(17)為倒n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后叉支架(17)上部的兩自由端與車身框架(3)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下部橫梁和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18)的后端鉸接;后叉支架(17)的下部裝有一個或兩個后輪總成,如裝兩個后輪總成,兩個后輪總成分別裝于后叉支架(17)橫梁的兩端的下部,如裝一個后輪總成,則在后叉支架(17)底部裝有后輪總成連接件(21 ),在后輪總成連接件(21)上裝有一個后輪總成。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健身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輪總成包括包括后輪架(19)、后輪(13)、后剎車系統(tǒng)(12)及后單向軸承(20);后輪(13)通過后單向軸承(20)裝于后輪架(19)上,在后輪(13)上裝有后剎車系統(tǒng)(12);后輪架(19)裝于后叉支架(17)下部;后輪(13 )在后單向軸承(20 )的作用下只能單方向向前旋轉(zhuǎn)。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所述的健身自行車,設(shè)計一種集健身、娛樂、代步為一體的自行車。前叉支架的上部裝有手把,下部裝有腳蹬支架,腳蹬支架上裝有腳蹬;腳蹬支架的下部裝有前輪總成;車身框架的前端與前叉支架的中上部鉸接,后端與后叉支架的頂端鉸接;座椅支架的中前部裝有座椅支架鉸接架和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后端鉸接,前叉支架與座椅支架連接桿的前端與裝于前叉支架中部的前叉支架鉸接架相鉸接;座椅支架的前端和座椅支架與后叉支架連接桿的前端鉸接,座椅支架與后插支架連接桿的后端與后叉支架的中部鉸接;座椅支架的中前部與車身框架中前部鉸接;座椅安裝于座椅支架上;后叉支架的下部裝有后輪總成。
文檔編號B62M1/12GK103231767SQ20131019383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5月22日
發(fā)明者高鏵薇 申請人:高鏵薇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diǎn)贊!
1
梓潼县| 应用必备| 达州市| 泰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滨州市| 绥棱县| 新河县| 祁阳县| 桂东县| 宁波市| 土默特左旗| 雅江县| 滕州市| 吉安市| 板桥市| 湘西| 南投县| 郁南县| 阿拉善左旗| 鸡泽县| 寿光市| 博野县| 福鼎市| 万安县| 墨江| 曲麻莱县| 房山区| 班戈县| 新营市| 孟村| 宝应县| 江山市| 临夏市| 巴东县| 邮箱| 紫阳县| 贵南县| 广东省| 临沂市|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