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具有內燃機和無級變速 器,所述內燃機具有曲軸箱,該曲軸箱由上部箱體半體和下部箱體半體通 過分割面結合而成,并且自由旋轉地支承軸線配置在所述分割面上的曲 軸;所述無級變速器在自所述曲軸傳遞動力的驅動帶輪和被動帶輪上巻掛 帶而成。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這樣的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在曲軸箱的 分割面上配置曲軸箱的軸線和變速器的副軸的軸線,相互結合構成所述曲 軸箱的上部和下部箱體半體的一個上支承所述變速器的主軸。專利文獻l:特開平1一233189號公報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像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這樣共用用于內燃 機的潤滑部的油和用于變速器側的油的動力單元中,能夠比較自由地選擇 變速器的主軸的配置位置,另外曲軸箱結構變得簡易,所以不用考慮安裝 性能,也能夠設定曲軸箱的分割面。而且在使用金屬帶的帶式無級變速器等中,在所述無級變速器中使用 與用于內燃機的潤滑部的油不同種類的油,這種情況下,在上述專利文獻 1中公開的動力單元的結構中將兩種油相互隔離而用于各自的潤滑是困難 的。另外,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優(yōu)選緊湊的且箱體剛性良好的。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研發(fā)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用內燃 機用和無級變速器用相互不同的兩種油,并能夠提高曲軸箱的剛性的自動 二輪車用動力單元。為了上述目的, 一種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具有內燃機和無級變速器,所述內燃機具有曲軸箱,該曲軸箱由上部箱體半體和下部箱體半體 通過分割面結合而成,并且自由旋轉地支承軸線配置在所述分割面上的曲 軸;所述無級變速器在自所述曲軸傳遞動力的驅動帶輪和被動帶輪上巻掛 帶而成,所述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曲軸箱上設置將 收容所述曲軸的曲軸室和收容所述無級變速器的無級變速器室之間進行 隔離的隔壁,所述曲軸的軸線與上下配置的所述驅動帶輪和所述被動帶輪 的軸線在與所述曲軸的軸線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圖上配置成位于假想三 角形的各頂點上,所述驅動帶輪和所述被動帶輪的軸線中配置在下方的帶 輪的軸線配置在所述分割面上。
第二方面如第一方面所述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所述隔壁在所述 分割面的上方相對于所述曲軸一側傾斜形成,所述驅動帶輪和所述被動帶 輪中配置在上方的帶輪配置在、比通過配置于下方的帶輪的軸線的鉛錘線 更偏向所述曲軸側的位置上。
第三方面如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特征 在于對所述曲軸給以啟動動力的啟動用電機在所述分割面的上方安裝在 所述曲軸箱上。
發(fā)明效果根據第一方面,由于在曲軸箱上設置將收容曲軸的曲軸室 和收容無級變速器的無級變速器室之間進行隔離的隔壁,所以能夠使用用 于內燃機的潤滑部的油和在無級變速器中使用的油這兩種油。而且,在曲 軸箱的分割面上配置曲軸箱的軸線和上下配置的驅動帶輪和被動帶輪中 配置在下方的帶輪的軸線,所以能夠增加分割面上方的曲軸箱內的容積, 能夠與隔壁配合提高曲軸箱的剛性。另外,在分割面的下方能夠減少配置 在曲軸箱內的部件數,所以能夠提高曲軸箱的形狀的自由度,在提高安裝 性的同時能夠緊湊形成曲軸箱的下部。
根據第二方面,能夠減小曲軸與驅動帶輪和被動帶輪中配置在上方的 帶輪之間的距離,能夠實現動力單元的緊湊化。
另外,根據第三方面,啟動用電機在分割面的上方安裝在曲軸箱上, 所以能夠增加分割面的下方的曲軸箱的形狀的自由度,提高安裝性,并能 夠確保必要的油容積的同時緊湊地構成曲軸箱的下部。
圖1是自動二輪車的左側面圖。
圖2是動力單元的左側面圖。 圖3是動力單元的右側面圖。 圖4是圖2的4一4線剖面圖。 圖5是圖4的5 — 5線剖面圖。
圖6是曲軸箱和與該曲軸箱結合的蓋部件用與圖4相同的剪切面剪切 表示的剖面圖。
圖7是圖2的7 — 7線放大剖面圖。 圖8是圖7的8箭頭部放大圖。 圖9是圖7的9箭頭部放大圖。 圖10是圖7的IO箭頭部放大圖。
圖11是從圖2的ll一ll線矢量方向看曲軸箱和左蓋部件的圖。
圖12是從圖2的12 — 12矢量方向看油盤的圖。
圖13是從后方看動力單元的背面圖。
圖14是從圖2的14箭頭方向看油盤的圖。
圖15是從圖2的15 — 15線矢量方向看切開一部分表示的圖。
36曲軸箱
36c隔壁
47分割面
48上部箱體半體
49下部箱體半體
64啟動用電機 89曲軸室 90無級變速器室 91無級變速器 97驅動帶輪 98被動帶輪99帶CL1曲軸的軸線 CL2驅動帶輪的軸線 CL3被動帶輪的軸線 E內燃機 P動力單元 VL1鉛錘線 VT1假想三角形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添加的附圖表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 方式。圖1 圖15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圖1是自動二輪車的左側面圖, 圖是動力單元的左側面圖,圖3是動力單元的右側面圖,圖4是圖2的4 一4線剖面圖,圖5是圖4的5 — 5線剖面圖,圖6是曲軸箱和該與該曲軸 箱結合的鉤部由與圖4相同的剪切面剪切表示的剖面圖,圖7是是圖2的 7 — 7線放大剖面圖,圖8是圖7的8箭頭部放大圖,圖9是圖7的9箭頭 部放大圖,圖10是圖7的IO箭頭部放大圖,圖11是從圖2的11一11線 矢量方向看曲軸箱和左蓋部件的圖,圖12是從圖2的12—12矢量方向看 油盤的圖,圖13是從后方看動力單元的背面圖,圖14是從圖2的14箭 頭方向看油盤的圖,圖15是從圖2的15 — 15線矢量方向看切開一部分表 示的圖。另外,該實施例中的前后和左右是指朝向自動二輪車的前進方向前方 的狀態(tài)下的方向。首先在圖1中,該自動二輪車的車體架F具有頭管16,其可操作方 向地支承前叉16,該前叉16的下端部軸支前輪WF;主架17,其從所述 頭管16向后方延伸并且在后部具有彎曲而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17a;左右 一對的下架18...,其配置在所述主架17的下方,具有從所述頭管16向后 下方傾斜的傾斜部18a和從該傾斜部18a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部18b; 樞支架19,其相互連接兩個下架18...的水平部18b.,.的后端以及所述主架17的垂下部17a的下端;左右一對的座軌20…,其從所述主架17的垂下 部17a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對的連接架21...,其連接所述樞支架 19和兩個座軌20...的中間部之間。
所述前叉15的上端連接轉向盤22,所述座軌20…上設置乘者用座23, 在該乘者用座23的前方,跨越所述主架17的燃料罐24安裝在所述主架 17上。
所述主架17以及所述下架18...所包圍的部分上配置由下架18...以及 樞支架19支承的直列4氣缸的內燃機E和使該內燃機E的動力變速和減 速并傳遞給后輪WR的動力傳遞裝置T所構成的動力單元P的大部分。
另外,上述樞支架19上經由支軸26而能夠擺動地支承由后端部支承 后輪WR的擺臂25...的前端部,在上述座軌20...和所述擺臂25...之間設 置后緩沖單元27。
在所述動力單元P所具有的輸出軸28和所述后輪WR的車軸29之間 設置由設于所述輸出軸28上的驅動托架30、固定在所述車軸29上的被動 托架31、巻掛在驅動托架30和被動托架31上的環(huán)狀的鏈32所構成的鏈 傳遞機構33。
在圖2和圖3中,所述內燃機E具有所述內燃機E具有曲軸箱 36、與該曲軸箱36的上部結合的氣缸體37、與氣缸體37的上端結合的氣 缸蓋38、與該氣缸蓋38結合的蓋罩39和與所述曲軸箱36的下部結合的 油盤40。
與各氣缸對應而連接所述氣缸蓋38的后部側面的吸氣管41…的上游 端與分別附設有燃料噴射閥42的槽體43…連接,各槽體43的上游端與在 車體架F的左側配置在所述動力單元P的后部上方的空氣凈化器44 (參 照圖1)連接。另外,對應各氣缸而與氣缸蓋38的前部側面連接的排氣管 45...如圖l所示通過動力單元的右側下方而向后方延伸出,與配置在所述 后輪WR的右側的排氣消音器46連接。
所述曲軸箱36是通過向前上方傾斜的分割面47將上部箱體半體48 和下部箱體半體49相互結合而成的結構,具有沿著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 向的軸線CL1的曲軸50被能夠旋轉地支承在上部箱體半體48和下部箱體 半體49之間。同時參照圖4,所述氣缸體37朝向自動二輪車的前進方向前方而向前 上方傾斜而與曲軸箱36的上部箱體半體48結合,該氣缸體37在沿著曲 軸50的軸線CU的方向設置并列的4個缸膛51...,該缸膛51...上自由滑 動地嵌合的活塞52...經由連接桿53...與曲軸50所具有的曲軸銷50a…連 接。
在曲軸箱36上在向自動二輪車搭載的狀態(tài)下從左側向右側設置在也 能和曲軸50的軸線CL1的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配置的6個第一至第六通 過壁54 59,曲軸50由第一至第六通過壁54 59自由旋轉地支承。
在從曲軸箱36的左側側壁即第一通過壁54向外側突出的曲軸50的 端部上固定有轉子60,與該轉子60 —起構成發(fā)電機62的定子61以覆蓋 發(fā)電機62的方式安裝在與曲軸箱36的左側壁結合的發(fā)電機罩63上。
同時參照圖5,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在所述曲軸箱36上安裝有 配置在所述發(fā)電機罩63內的啟動用電機64,其以與曲軸50具有平行的旋 轉軸線的方式進行安裝,從該啟動用電機64經由減速齒輪機構65傳遞動 力的齒輪66和所述發(fā)電機62的轉子60之間介入設置擰固從齒輪66側傳 遞動力的單向離合器67。
另外如圖4所明示,在從曲軸箱36的右側側膊即第六通過壁59突出 的曲軸50的端部上固定有脈沖發(fā)生器68,覆蓋該脈沖發(fā)生器68而與曲軸 箱36結合的脈沖發(fā)生器罩69的內部安裝與所述脈沖發(fā)生器68的外周相 對的轉速傳感器70。
所述第三和第四通過壁56、57相互間不夾持缸膛51而相互接近配置, 第三和第四通過壁56、 57間在對應的部分在所述氣缸體37和氣缸蓋38 上現場鏈室73。
其中,在氣缸蓋38上以開閥方向上施加彈簧力的同時擰固幵閉動作 的方式對各氣缸配置一對吸氣閥74…,對各氣缸配設一個排氣閥75…, 在氣缸蓋38和蓋罩39間現場的動閥室76中收納用于開閉驅動所述各吸 氣閥74...和所述各排氣閥75...的動閥裝置79,該動閥裝置79具有與各吸 氣閥74…對應而與曲軸50平行配置的吸氣側凸輪軸77和與各排氣閥75… 對應而與曲軸50平行配置的排氣側凸輪軸78。
而且,來自所述曲軸50的旋轉動力通過調時傳動機構80以1/2的減速比被傳遞到吸氣側凸輪軸77和排氣側凸輪軸78上,該調時傳動機構80 由在所述第三和第四通過壁56、 57間設置在曲軸50上的驅動托架8K在 與該驅動托架81對應的位置上分別設置在所述吸氣側凸輪軸77和所述排 氣側凸輪軸78上的被動托架82、 83、和能夠在所述鏈室73內行駛而巻掛 在所述驅動托架81和所述兩個被動托架82、 83上的環(huán)狀的定時鏈84構 成。同時參照圖6,所述曲軸箱36具有設置有第一至第六通過壁54 59的前半部36a;使右端部與所述前半部36a的右端部成一個面并使左端部比所述前半部36a的左端部靠內側位置而在沿著曲軸50的軸線CL1的方向上形成比所述前半部36a寬度小的后半部36b,所述后半部36b上從左側開始結合左罩部件85,并從右側開始結合第一右罩部件86。另外,歹意右罩部件86上從右側開始結合第二右罩部件87,將第二右罩部件87從右外側覆蓋的第三右罩部件88與曲軸箱36的前半部36a和后半部36b 妙a5口 口 o在所述曲軸箱36內形成收容所述曲軸50的大部分并與所述缸膛51... 連通的曲軸室89,由曲軸箱36和與該曲軸箱36結合的左罩部件85、第 一右罩部件86以及第二右罩部件87形成環(huán)狀變速器室90,在曲軸箱36 上設置配置于所述前半部36a和所述后半部36b的連設部分并在所述曲軸 室89和所述環(huán)狀變速器室90間進行隔離的隔壁部36c。在圖7中,在所述環(huán)狀變速器室90上收容含有環(huán)狀變速器91的動力 傳遞裝置T。而且動力傳遞裝置T具有能夠利用油壓控制而進行無級變 速的帶式的無級變速器91、設置在所述曲軸50和無級變速器91之間的輸 入離合器92、用于對后輪WR傳遞動力而從所述左罩部件85向外側突出 的輸出軸28和設置在所述無級變速器91和輸出軸28之間的啟動離合器 93和齒輪傳遞機構94。所述無級變速器91具有與所述曲軸50平行的驅動帶輪軸95、配置 在該驅動帶輪軸95的上方的被動帶輪軸96、設置在驅動帶輪軸95上的驅 動帶輪97、設置在被動帶輪軸96上的被動帶輪98、巻掛在驅動帶輪97 和被動帶輪98上的環(huán)狀的金屬狀的帶99,該無級變速器91配置在所述曲 軸50的軸線CL1的后方。而且,曲軸50的軸線CL1、驅動帶輪97的軸線CL2即驅動帶輪軸 95的軸線、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3即被動帶輪軸96的軸線,如圖5所 明示,在與曲軸50的軸線CL1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中配置在位于假想三 角形VT1的各頂點上,曲軸50的軸線CL1、上下配置的驅動帶輪97和 被動帶輪98中配置在下方的帶輪、該實施例中是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3 即被動帶輪軸96的軸線配置在曲軸箱36的分割面47之上。
另外,隔開曲軸室89和無級變速器室90之間而設置在所述曲軸箱36 上的隔壁36c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向所述曲軸50側傾斜形成,驅動帶 輪97以及所述被動帶輪98中配置在上方的驅動帶輪97配置在比通過配 置在下方的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3的第一鉛錘線VL1更偏向所述曲軸 50側的位置上。
所述驅動帶輪軸95能夠旋轉地貫通所述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第 一右罩部件86以及第二右罩部件87,所述被動帶輪軸96能夠旋轉地貫通 所述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以及第一右罩部件86。
其中,所述無級變速器室90的外壁由所述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 左罩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以及第二右罩部件87構成,但是在作為驅 動帶輪軸95的一端側的壁部的左罩部件85上連接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 并配設第一油泵100。
該第一油泵IOO是余擺線泵,該泵箱101由所述左罩部件85、與該左 罩部件85的內面接觸的平板狀的第一箱部件102、碗狀的第二箱部件103 構成,該第二箱部件103和第一箱部件102之間形成第一泵室104,該第 二箱部件103和所述左罩部件85之間夾持第一箱部件102,第一以及第二 箱部件102、 103通過多個螺栓105…的共同擰結而結合在左罩部件85上。
所述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部能夠旋轉地貫通所述泵室101的第二箱 部件103而突入第一泵室104內,相互嚙合而收納在第一泵室104內的內 轉子106以及外轉子107中在內轉子106上以不能相對旋轉的方式結合所 述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在第二箱部件103以及驅動帶輪軸95間介入安 裝轉子齒輪108。
另外,與所述第一油泵IOO對應的部分上,在左罩部件85的外面?zhèn)?陪著與第一油泵100同軸的水泵109,該水泵109的泵箱110由第三箱部件111和第四箱部件112構成,該第三箱部件111 一體具有與驅動帶輪軸 95同軸延伸并且一部分液密式地嵌入所述左罩部件85內的圓筒狀的支承 筒部llla,第四箱部件112與第三箱部件111之間形成第二泵室113,并 與第三箱部件lll結合,第三和第四箱部件lll、 112通過多個螺栓114... 的貫通擰結而與左罩部件85結合。所述第二泵室113內收納的葉輪115固定在泵軸116的一端,該泵軸 116以液密的方式并且能夠旋轉地插入支承筒llla內,所述驅動帶輪軸95 的一端同軸地并且不能相對旋轉地與所述泵軸116的另一端連接。另一方面,驅動帶輪軸95的另一端經由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17嵌入第 三右罩部件88,在驅動帶輪軸95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間介入安裝球軸承 118。所述被動帶輪軸96的一端經由滾珠軸承119而旋轉自由地支承在所 述左罩部件85上,該被動帶輪軸96的另一端旋轉自由地貫通第一右罩部 件86,在被動帶輪軸96以及第一右罩部件86之間介入安裝球軸承120。來自曲軸50的旋轉動力經由一次減速齒輪機構121以及阻尼彈簧 (damper spring) 122而傳遞給所述驅動帶輪軸95,對曲軸50的旋轉動力 進行減速而傳遞到驅動帶輪軸95側的一次減速齒輪機構121由設于曲軸 50上的一次驅動齒輪123和與該一次驅動齒輪123嚙合的一次被動齒輪 124構成。而且, 一次驅動齒輪123如圖4所明示,配置在第五和第六通 過壁58、 59間, 一體設置在曲軸50上。另一方面,第二和第三右罩部件 87、 88間,在驅動帶輪軸95上周定局同軸圍繞驅動帶輪軸95的圓筒部 125a的傳動部件125,由該傳動部件支承一次被動齒輪124,能在被限制 的范圍內的相對旋轉,阻尼彈簧122設置在一次被動齒輪124和傳動部件 125間。另外,在傳動部件125的所述圓筒部125a和第二右罩部件87間 介入安裝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26。在圖8中,所述無級變速器室90內的第一和第二右罩部件86、 87間, 在所述驅動帶輪軸95上裝固有輸入離合器92,輸入離合器92具有離合 器外環(huán)131,其具有與驅動帶輪軸95不能旋轉地結合的圓筒狀的內筒部 131a和同軸圍繞該內筒部131a的外筒部131b;離合器內環(huán)132,其具有 同軸配置在該離合器外環(huán)131的內筒部131a和外筒部131b的外筒部131b之間的圓筒部132;多個第一驅動摩擦板133...,其能夠在軸向上滑動地 花鍵嵌合在離合器外環(huán)131的外筒部131b上;多個第一被動摩擦板134..., 其與多個第一驅動摩擦板133交替重疊,并在軸向上能夠滑動地花鍵嵌合 在離合器內環(huán)132的圓筒部132a上;受壓板135,其從軸向一側與交替重 疊的第一驅動摩擦板133...和第一被動摩擦板134...相對而固定在所述離 合器外環(huán)131的外筒部131b上;加壓板136,其從軸向另一側與交替重疊 的第一驅動摩擦板133...和第一被動摩擦板134…相對;離合器彈簧137, 其將加壓板136從所述受壓板135向背離的方向一側施力。
所述加壓板136與離合器外環(huán)131之間現場第一油壓室138,加壓板 136那個滑動地支承在離合器外環(huán)131的內筒部131a和外筒部131b上, 所述離合器彈簧137縮設在裝固于離合器外環(huán)131的內筒部131a上的彈 簧承受部件139和加壓板136之間。另外,在驅動帶輪軸95上設置與第 一油壓室138連通的第一油孔140。
在該輸入離合器92中,通過第一油壓室138的油壓增大,加壓板136 抵抗離合器彈簧137的彈簧力而向受壓板135側前進,由此第一驅動摩擦 板133…以及第一被動摩擦板134 ...被夾壓在加壓板136和受壓板135 間,形成從驅動帶輪軸95向離合器內環(huán)132傳遞動力的離合器連通(ON) 狀態(tài),對應于第一油壓室138的油壓降低,形成離合器關閉(OFF)狀態(tài)。
在圖9中,所述驅動帶輪97由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和驅動側可 動帶輪半體142,所述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 一體具有同軸圍繞驅動帶 輪軸95的圓筒狀的同軸部141a,能夠相對旋轉地支承于驅動帶輪軸95, 所述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以相對所述同軸部14la不能旋轉的同時而 能夠軸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同軸部141a。另外,被動帶輪98包括被動側 固定帶輪半體143和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所述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 143 —體設置于被動帶輪軸96,所述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以相對于被 動帶輪軸96不能旋轉的同時而能夠軸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被動帶輪軸 96,并且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與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相對。
所述帶99巻掛在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上,通過油壓來控制驅 動側和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 144相對于驅動側和可動側固定帶輪半 體141、 143的軸向相對位置,從而能夠使帶99向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的巻掛半徑變化,由此能夠使從驅動帶輪軸95向被動帶輪軸96的 動力傳遞迸行無級變速。
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所一體具有的同軸部141a與驅動帶輪軸95 之間夾入安裝固定一對滾針軸承145、 145,同軸圍繞驅動帶輪軸95,同 軸部141a的一端自由旋轉地貫通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的左側側壁,同 軸部141a和曲軸箱36間介入安裝球軸承146。另外,同軸部141a自由旋 轉地貫通第一右罩部件86,同軸部141a同軸且不能相對旋轉地結合在所 述輸入離合器92的離合器內環(huán)132上,在輸入離合器92的離合器連通的 狀態(tài)下同軸部141a即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與驅動帶輪軸95 —起旋轉。 另外,所述同軸部141a和第一右罩部件86間介入安裝球軸承147。
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從與第一右罩部件86相反的一側配置在與 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相對的位置上,并一體具有圓筒狀的第一凸緣部 142a,該第一凸緣部同軸圍繞所述圓筒部141a,相對不能旋轉且能夠軸向 移動地結合在該同軸部141a上,用于滑動驅動該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 的驅動側油壓驅動機構148關于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在底層固定帶輪 半體141的相反側配設在所述圓筒部141a上。
驅動側油壓驅動機構148具有圓筒狀的箱體部142b,其同軸圍繞所 述第一凸緣部142a, —體連設在所述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的外周部, 并且向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的相反側延伸;鏈板狀的第一端板150, 其與箱體部142b的內周和所述第一凸緣部142a的外周液密滑動連接,其 與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之間西城第二油壓室149;固定碗狀體151, 其關于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在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的相反側固定 在所述同軸部141a上并使前端部與所述第一端板150接觸;第二端板152, 其與該固定碗狀體151的內周液密滑動連接,并且其內周部固定在所述第 一凸緣部142a上,其與所述固定碗狀體151之間西城第三油壓室153。
而且,與第二和第三油壓室149、 153連通的第二油孔154設置于所 述同軸部141a上。另外,驅動帶輪軸95和所述同軸部141a之間西城與 第二油孔154連通的環(huán)狀室155,密封該環(huán)狀室155的軸向兩端的一對環(huán) 狀的密封部件156、 156在所述兩個滾針軸承145、 145的外側裝固在驅動 帶輪軸95的外周。另外,驅動帶輪軸95上形成與所述環(huán)狀室155連通的多個第三油孔157...。而且,通過與作用于第二和第三油壓室149、 153上的油壓對應的油 壓力,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以增大帶99對驅動帶輪97的巻掛半徑的 方式而施力在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接近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的一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在與驅動帶輪97中的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 142對應的位置上一體設置在被動帶輪軸96上,從沿著驅動帶輪軸95和 被動帶輪軸96的軸線CL2、 CL3的方向看,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和 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它們一部分重疊配置,為了避免驅動側可動帶 輪半體142和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的相互干涉的退避凹部158設置在 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的外周。注意圖7,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配置在與驅動帶輪97的驅動側固 定帶輪半體141對應的位置上, 一體連設在該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 內周部上,向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的相反側延伸并同軸圍繞被動帶輪 軸96的第二凸緣部144a不能相對旋轉且能夠軸向移動地結合在被動帶輪 軸96上。而且從沿著驅動帶輪軸95和被動帶輪軸96的軸線CL2、 CL3的方向 看,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和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它們的一部分重 疊配置,為了避免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和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 相互干涉的退避凹部159設置在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外周。通過這樣為了避免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和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 143的相互干涉的退避凹部158設置在驅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2的外周, 為了避免驅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1和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相互干涉 的退避凹部159設置在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外周,從而能夠使驅動 帶輪軸95和被動帶輪軸96接近,緊湊形成無級變速器91 。用于滑動驅動所述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被動側油壓驅動機構 160在關于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與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相反的 一側上配置在被動帶輪軸96上,該被動側油壓驅動機構160具有圓筒 狀的箱體部件161,其同軸圍繞所述第二凸緣部144a,其一端固定在所述 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的外周部上,并向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的相反側延伸;端壁部件163,其與箱體部件161的內周液密滑動連接,其與 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之間形成第四油壓室162,并且其內周部固定在 被動帶輪軸96上;盤簧164,其縮設在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和端壁部 件163之間,用于防止內燃機E停止時帶99松弛。
而且,與第四油壓室162連通的第四油孔165設置在被動帶輪軸96 上,通過與第四油壓室162的油壓對應的油壓力,被動側可動帶輪半體144 使帶99巻掛在被動帶輪98上的巻掛半徑增大而施力在使被動側可動帶輪 半體144接近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上的一側。而且在箱體部件161的 另一端上向半徑方向內側膨出而一體連設規(guī)制板部161a,其通過從被動側 固定帶輪半體143的相反側接觸所述端壁部件163,來限制被動側可動帶 輪半體144接近被動側固定帶輪半體143的接近限度。
在圖10中,啟動離合器93在無級變速器91的被動帶輪98和左罩部 件85之間裝固在被動帶輪軸96上,其具有離合器外環(huán)169,其內周結 合圓筒狀的凸緣部件168,該凸緣部件168不能相對旋轉地結合在被動帶 輪軸96上;離合器內環(huán)170,其被所述離合器外環(huán)169同軸圍繞,并且經 驗滾針軸承171相對旋轉自如地支承在被動帶輪軸96上;多個第二驅動 摩擦板172...,其不能相對旋轉地卡合在所述離合器外環(huán)169上;多個第 二被動摩擦板173...,其不能相對旋轉地卡合在所述離合器內環(huán)170上, 并且與第二驅動摩擦板172…交替配置;受壓板174,其與交替重疊配置 的第二驅動和第二被動摩擦板172..., 173…相對,固定支承在離合器外環(huán) 169上;活塞175,其與受壓板174之間夾著第二驅動和第二被動摩擦板 172..., 173…,并且在其與所述離合器外環(huán)169之間形成第五油壓室176; 彈簧177,其對所述活塞175向減少第五油壓室176的容積的一側施力。
所述活塞175的內周部與凸緣部件168的外周液密滑動連接,所述活 塞175的外周與所述離合器外環(huán)169液密滑動連接。而且被動帶輪軸96 上設置與第五油壓室176連通的第五油孔178,與第五油孔176的油壓增 大對應地,所述活塞175動作而使第二驅動和第二被動摩擦板172..., 173...夾壓在其與所述受壓板174之間,由此使驅動離合器93形成從被動 帶輪軸96傳遞給離合器外環(huán)169的旋轉動力重疊給離合器內環(huán)170的離 合器連通的狀態(tài)。另外,在第五油壓室176的相反側,其與所述活塞175之間形成補償 室(canceller) 179的壁部件180的內周部固定在所述凸緣部件168上, 該壁部件180的外周部上液密滑動連接所述活塞175。而且,所述彈簧177 收容在補償室179內,介設在所述活塞175和所述壁部件180之間。另外, 在所述被動帶輪軸96和所述凸緣部件169上設置向補償室179導入潤滑 用油的油通路181。因此,即使減壓狀態(tài)下的第五油壓室176的油中作用 伴隨旋轉的離心力,產生靠壓所述活塞175的力,也能夠同樣對補償室179 的油也作用離心力,所以能夠回避活塞175意外地向將第二驅動和第二被 動摩擦板172..., 173...夾入其與受壓板174之間的一側移動的狀態(tài)。
關注圖4,所述輸出軸28的一端旋轉自如地貫通左罩部件85,輸出 軸28和左罩部件85之間從外側順序介裝有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82鍔球軸承 183,在從左罩部件85突出的輸出軸28的一端固定構成鏈傳遞機構33的 一部分的驅動托架30。另外,所述輸出軸28的另一端經驗滾珠軸承184 而自由旋轉地支承在所述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上。
所述齒輪傳動機構94配置在曲軸箱36和左罩部件85之間,設置于 所述啟動離合器93的離合器內環(huán)170和輸出軸28之間,由在離合器內環(huán) 170上一體形成的驅動齒輪185和與該驅動齒輪185嚙合而一體設置于輸 出軸28上的被動齒輪186構成,在啟動離合器93的離合器連通狀態(tài)下, 被動帶輪軸96的旋轉動力經驗齒輪傳動機構94傳遞給輸出軸28。
其中,構成無級變速器室90的外壁的曲軸箱36的后半部36b、左罩 部件85、第一右罩部件86和第二右罩部件87中介于曲軸室89和無級變 速器室卯之間的第二右罩部件87中貫通驅動帶輪軸95,但是與該驅動帶 輪軸95的外周密接固定的傳動部件125和第二右罩部件87之間介入安裝 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26,圓筒狀的驅動帶輪軸95的另一端和第三右罩部件 88之間也介入安裝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17,所以無級變速器室90與曲軸室 89液密隔絕。
圖11中,所述曲軸箱36的下部箱體半體49的前半部36a的下面上 對應曲軸室39形成環(huán)狀連接的第一分割面190,所述曲軸箱36的下部箱 體半體49的后半部36b的下面以及與該后半部36b結合的左罩部件85的 下面,在隔壁部36c共用第一分割面190的一部分而形成環(huán)狀連接并且與無級變速器室卯對應的第二分割面191 。
同時參照圖12,在油盤40上設置隔壁193,該隔壁193將所述油盤 內40劃分為儲存所述內燃機E的各潤滑部用的油的內燃機側油儲存室 196、和儲存含有所述無級變速器91的動力傳遞裝置T的潤滑用和無級變 速器91的變速控制用和輸入離合器92以及啟動離合器93的控制用的油 的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而且,油盤40的上面形成與曲軸箱36的 第一分割面190結合的環(huán)狀的第三分割面194、在與所述隔壁193對應的 部分共用第三分割面194的一部分而以環(huán)狀連接并且與曲軸箱36以及左 罩部件85的第二分割面191結合的第四分割面195。
而且,第一以及第二分割面190、 191上結合第三以及第四分割面194、 195,油盤40通過多個螺栓198擰結曲軸箱36和左罩部件85,內燃機側 油儲存室196與曲軸室89的下部連通。
關注圖7,在所述曲軸箱36的下部箱體半體49的后半部36b和左罩 部件85上設置天井壁部199,其介于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和無 級變速器室90,構成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天井壁,該天井壁部 199上設置連通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以及無級變速器室90之間的多 個連通孔200...,由此,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與無級變速器室90 連通。
其中,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通過左罩部件85的下部、油 盤40以及所述天井壁部199形成,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向上所述無級變 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一部分超過所述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 左罩部件85的下部和油盤40的左側壁如圖7所示,超過左罩部件85的
上部向外側方膨出形成。
而且,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中,沿著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 向的中心C2從所述寬度方向的車體中心線C1向左右任一方——本實施例 中是左方——偏離,從所述車體中心線Cl偏向左方配置,無級變速器側 油儲存室197在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從車體中心線Cl偏離的一側 而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形成,無級變速器91與無級變速器 側油儲存室197相反從所述車體中心線C1向右方偏離配置。
如上所述,沿著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向的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
17的中心C2從車體中心線Cl向左方偏離配置,偏離的一側上無級變速器側 油儲存室197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所以如圖13所示,從 體中心線Cl在右方側在曲軸箱36的下方那個確??沼嗫臻g,該空間內配 置四個排氣管45...以及將這些排氣管45...集合的集合排氣管210等。
而且,在自動二輪車的兩側配置設于車體架F或內燃機E上的臺階 211、 211,自動二輪車的傾斜角a由所述兩個臺階211、 211確定,但是 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在收斂于所述傾斜角a的范圍內超過無級變速 器室90向外側方(本實施例中為左側方)使其一部分膨出形成。
其中,在作為構成1的一部分的壁部的左罩部件85的上部配設第一 油泵100,其從儲存包括所述無級變速器91的動力傳遞裝置T的潤滑用、 無級變速器91的變速控制用以及輸入離合器92以及啟動離合器93的控 制用的油的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汲取油,該第一油泵IOO連接構成 無級變速器91的一部分的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 197超過配設有第一油泵100的壁部即左罩部件85的上部而一部分向外側 方膨出形成。
而且,在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上配設油分流管(oil SUTORENA) 201,在構成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天井壁而設于曲 軸箱36的下部箱體半體49的后半部36b以及左罩部件85上的天井壁部 199中左罩部件85側的部分、即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中的膨出部上 向下方延伸設置與所述油分流管201相連的連接管202。
而且,在所述左罩部件85的外側面,用于將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 存室197的油導入第一油泵100的吸入油路203使其下端部與超過無級變 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天井壁中的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的部分 上配置的所述連接管部連通,并且使其上端部與第一油泵100連通,并且 上下延伸設置。
另外,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構成天井壁的所述天井壁部199 中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的部分上設置規(guī)格孔2(M,其以隨著 朝向上方而從左罩部件85的外面離開的方式傾斜,該規(guī)格孔204中能夠 插脫地裝固有用于確認儲存在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內的油的量的油 位孔205 (參照圖2和圖7)。同時參照圖14,在設于所述隔壁193的部分,在油盤40上,與曲軸 箱36和左罩部件85間的間隙對應的槽206向一側方(該實施例中為與配 置有排氣管45…和集合排氣管210的右側方相反的一側的左側方)和下方 開放而設置,該槽206的兩側壁間設置加強用的架橋部207、 208。另外, 所述油盤40的底部上突出設有在自動二輪車的前后方向并排的多個肋部 209、 209,與內燃機側油儲存室196內的下部連通的排出口 212以及與無 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內的下部連通的排出口 213設置在油盤40的底 部。
關注圖7,從第一油泵100排出的油經驗設于左罩部件85以及曲軸箱 36上的排出油路214而與安裝在曲軸箱36的后側上部側壁上的轉換控制 用的油壓控制裝置215連接。
通過該油壓控制裝置215控制的油壓供給輸入離合器92的第一油壓 室138、驅動側油壓驅動機構148的第二以及第三油壓室149、 153、被動 側油壓驅動機構160的第四油壓室162以及起到了后期93的第五油壓室 176。
關注圖7 圖9,在驅動帶輪軸95上同軸設有在第三右罩部件88側 開放的有底的第一中心油路216,該第一中心油路216內液密且同軸插入 與第三油孔157...連通的圓筒狀的第一筒部件217。另外,與第一筒部件 217連通的油路218引導所述油壓控制裝置215的油壓而設于第三右罩部 件88上。另外,與輸入離合器92的第一油壓室138相連的第一油孔所連 通的環(huán)狀通路220 (參照圖8)形成在第一筒部件217和圓筒狀的第二筒 部件219之間,第二筒部件219同軸圍繞第一筒部件217,同軸插入第一 中心油路216內,第三右罩部件88上安裝有切換對從所述第一油泵100 排出的油壓向所述環(huán)狀通路220的作用和釋放的電磁控制閥221 (參照圖 3和圖7)。
關注圖7,在被動帶輪軸96上同軸設有在第三右罩部件88側開放的 有底的第二中心油路223和在左罩部件85側開放的有底的迪斯納中心油 路224。在第二中心油路223內圓筒狀的第三筒部件225從第三右罩部件 88側同軸插入,而與連與啟動離合器93的補償室179的油通路181連通, 與第三筒部件225連通的油路226引導來自所述第一油泵100的油而設于第二右罩部件87上。另外,被動側油壓驅動機構160的第四油壓室162上經由第四油孔165 而通過的環(huán)狀油路228形成在第三筒部件225和圓筒狀的第四筒部件227 之間,該第四筒部件227同軸圍繞第三筒部件225,同軸插入第二中心油 路223內,使所述環(huán)狀油路228與第三右罩部件88的所述油路218連通 的連接管229設置于所第二右罩部件87和第三右罩部件88之間。關注圖10,在第三中心油路224內同軸插入圓筒狀的第五筒部件230 從左罩部件85側,而與連與啟動離合器93的第五油壓室176的第五油孔 178連通,與第五筒部件230連通的油路231引導來自設于所述曲軸箱36 的后側上部側壁的啟動離合器控制用的油壓控制裝置222 (參照圖2)的 油壓)而設于左罩部件85上。如圖5所示,在油盤40的內燃機側油儲存室196內配設油分流管232, 經驗該油分流管232從內燃機側油儲存室196汲取油的第二油盤234如圖 15所示配設在第二以及第三通過壁55、 56之間而配設與曲軸箱36的下部 箱體半體49上,從第二油盤234排出的油供給內燃機E的各潤滑部。第二油盤234具備具有與曲軸50平行的軸線CL4的泵軸240,設于 曲軸50上的驅動托架235和設于第二油泵234的泵軸240上的被動托架 236上巻掛環(huán)狀的鏈237,通過來自曲軸50的動力傳遞來驅動第二油泵 234。從該第二油泵234排出的油通過安裝在曲軸箱36的前部側壁上的油 過濾器238凈化后,供給設于曲軸箱36上的主室(main gallery) 239側。另外,第四和第五通過壁57、58之間配置作為二次平衡的平衡件241, 該平衡件241如圖15所示,通過由曲軸箱36的下部箱體半體的的第四 和第五隔壁57、 58所支承的平衡軸242旋轉自如地支承。而且,在下部 箱體半體49的第四通過壁57上設有嵌合、支承平衡軸242的一端的支承 孔243,在第五通過壁58上設有使所述平衡軸242的另一端側貫通的支承 孔244。而且,來自第五通過壁58的所述平衡軸242的突出端部由夾持部 件245夾持,該夾持部件245通過螺栓246結合在所述下部箱體半體49 的第五通過壁58上。所述平衡件241在第四和第五通過壁57、58之間同軸圍繞平衡軸242而形成,在平衡軸242以及平衡件241之間介入安裝在軸向上隔開間隔的 一對滾珠軸承247、 247。在所述平衡件241的第五通過壁58側的端部上同軸連動地連接被動 齒輪249,所述被動齒輪249經驗多個彈性部件248...卡合在平衡件241 上而同軸圍繞所述平衡件241。而且,在曲軸箱36的第四以及第五通過壁57、 58之間,曲軸50上 設有與所述被動齒輪249嚙合的驅動齒輪250 (參照圖4),來自曲軸50 的旋轉動力通過驅動齒輪250以及被動齒輪249而被增速到2倍且傳遞給 所述平衡件241。而且,固定于第二油泵234的泵軸240上的被動托架236和與所述平 衡件241同軸連動、連接的被動齒輪249在沿著車寬方向即曲軸50的軸 線CL1的方向上偏移配置,并且如圖3所示,在從車寬方向看的側面視圖 中其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上,另外,上面視圖中,如圖15所示, 從平衡件241側的被動齒輪249的外周向第二油泵234側延伸出的雙點劃 線內重疊所述被動托架236的至少一部分(該實施例中是一部分)而配置 被動托架236和被動齒輪249。而且,所述泵軸240的軸線CL4和所述平衡件241的軸線CL5即平 衡軸242的軸線與曲軸50的軸線CL1在與曲軸50的軸線CL1垂直的平 面上的投影圖上如圖3所示,曲軸50的軸線CU配置在作為上方頂點位 置的假想三角形VT2的各頂點位置上,該實施例中,在第二鉛錘線VL2 的前方配置所述泵軸240的軸線CL4,在第二鉛錘線VL2的后方配置平 衡件241和平衡軸242的軸線CL5。其中,動力傳遞裝置T的無級變速器91的驅動帶輪97以及被動帶輪 98,以驅動帶輪97為上方進行上下配置,但是所述驅動帶輪97和所述被 動帶輪98的位置如下設定即連接驅動帶輪97以及被動帶輪98的軸線 CL2、 CL3的第一直線,如圖3所示,與連接泵軸240的軸線CL4、和所 述平衡件241的軸線CL5中配置在通過所述曲軸50的軸線CL1的第二鉛 錘線VL2靠后配置的軸線即泵軸240的軸線CL4的第二直線L2平行。接著說明該實施例的作用,由于在曲軸箱36中設置將收容曲軸50的 曲軸室89和收容無級變速器91的無級變速器室卯之間隔開的隔壁36c,所以能夠使用用于內燃機E的潤滑部的油和所述無級變速器91使用的油 這兩種油。另外,曲軸50的軸線CL1、上下配置的所述驅動帶輪97以及 所述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 CL3在與曲軸50的軸線垂直的平面上的投 影圖上位于假想三角形VT1的各頂點而配置,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 的軸線CL2、 CL3中配置在下方的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3配置在曲軸箱 36的分割面47上,所以能夠增大分割面47的上方的曲軸箱36內的容積, 與隔壁36c配合能夠提高曲軸箱36的剛性。而且,在分割面47的下方曲 軸箱36內配置的部件能夠減少,所以能夠增大曲軸箱36的形狀的自由度, 在提高安裝性的同時能夠緊湊地形成曲軸箱36的下部。
另外,設置于曲軸箱36上的隔壁36c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向所述 曲軸50側傾斜形成,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7中配置在上方的驅動帶 輪97配置在超過通過配置在下方的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3的第一曲軸箱 VL1而偏靠所述曲軸50 —側的位置上,所以能夠減小曲軸50和驅動帶輪 97之間的距離,能夠在前后方向上緊湊化動力單元P。
另外對曲軸50給以啟動動力的啟動用電機64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 方安裝在曲軸箱36上,能夠增大分割面47下方的曲軸箱36的形狀的自 由度,提高安裝性,并能夠在確保必要的油容量的同時使曲軸箱36的下 部構成得緊湊。
另外,設置于第二油泵234的泵軸240上的被動托架236和與平衡件 241同軸連動、連接的被動齒輪249在車寬方向上偏移配置,并且在從車 寬方向的側面視圖上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上,所以能夠減小第二 油泵236和平衡件241在前后方向上的錯位而使其配置在曲軸箱36上, 使動力單元P在前后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泵軸240的軸線CL4和所述平衡件241的軸線CL5和曲軸50 的軸線CL1在垂直于曲軸50的軸線CL1的平面上的投影圖上配置在以曲 軸50的軸線CL1為上方頂點位置的假想三角形VT2的各頂點位置上,而 且泵軸240的軸線CL4和平衡件241的軸線CL5配置在通過曲軸50的軸 線CL1的鉛錘線VL2的前后上,所以能夠抑制動力單元P的前后長度變 長。
另外,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以這樣的方式上下配置連接配置在曲軸50的后方的動力傳遞裝置T的無級變速器91所具有的驅動帶輪 97以及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 CL3的第一直線Ll與連接泵軸240的 軸線CL4和平衡件241的軸線CL5中配置在所述第二鉛錘線VL2的后方 的泵軸240的軸線CL4和曲軸50的軸線CL1的第二軸線L2平行,所以 能夠使動力單元P在前后方向形成得更加緊湊。另外,結合在所述曲軸箱36的油盤40內被劃分為內燃機側油儲存室 196和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與曲軸室89液密隔絕的無級變速器室 90與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連通,所以在內燃機E側和無級變速器 91側能夠使用相互不同的油,同時能夠回避油盤40變成多個的情況,抑 制部件數增加,能夠回避自動二輪車的重量增加,有助于自動二輪車的運 動性能提高。另外,通過設于油盤40上的隔壁193,能夠提高因需要確保內燃機E 用的油量和無級變速器91用的油量而有大型化的傾向的油盤40的剛性。另外,在自動二輪車的車寬方向上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 一部分超過無級變速器室卯向外側方膨出而形成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 197,所以使用于充分確保油量的油盤40較大地形成在下方,則會對自動 二輪車的最低地上高有影響,但是能夠充分確保油盤40的容量,同時防 止最低地上高下降,由此,在自動二輪車的有限空間內能夠有效配置油盤 40。另外,沿著自動二輪車的車寬方向上的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 中心C2從車體中心線C1向左右任一方(該實施例中為左方)偏離配置, 并且在偏離的一側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 側方膨出,所以從車體中心線Cl在左右任一方的另一方向(該實施例中 為右方)側上在曲軸箱36的下方能夠確??沼嗫臻g,該空間能夠配置排 氣管45…,210等。由此,在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向上油盤40增大,確 保容量的情況下,伴隨油盤40的大型化能夠防止所述排氣管45…,210 等從曲軸箱36向外側方膨出。另外,無級變速器室90的外壁中作為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側的左罩 部件85上配設的第一油泵100上連接所述驅動帶輪軸95的一端,無級變 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超過配設有第一油泵100的所述左罩部件85的上部而向外側方膨出形成,所以能夠共用第一油泵100的軸和驅動帶輪97的 軸,降低部件數,另外,第一油泵100配置在驅動帶輪軸95的軸端且壁 部上,故能夠使安裝容易,另外,由于油泵100位于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 室197的寬度內,所以連接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和油泵100之間的 路徑能夠直線性單純化,使吸入油路203的形成容易。
另外,收斂在配置在自動二輪車的兩側的臺階211...確定的傾斜角a 內的范圍內,超過所述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膨出而形成無級變速器 側油儲存室197,所以膨出形成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一部分而帶 來的影響不會波及傾斜角a 。
另外,從車體中心線C1向一側配置沿著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 197的寬度方向的中心C2,在從所述車體中心線C1向另一側偏離的位置 上配置無級變速器91,所以能夠回避重量物向自動二輪車的寬度方向一側 偏離配置。
另外,在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 側方膨出的部分上,在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天井壁部199上設置 規(guī)格孔204,該規(guī)格孔204插脫可能地裝固有用于確認儲存在所述無級變 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內的油量的油規(guī)(1^<》歹一-) 205,所以油規(guī)205 插脫作業(yè)時,作為無級變速器室90的壁部的左罩部件85不會成為障礙, 能夠使油規(guī)205的插脫容易,另外,能夠利用所述油位孔205向無級變速 器側油儲存室197供給油時也能夠使操作容易。
另外,用于向第一油泵引導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油的吸入油 路203從所述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超過無級變速器室90向外側方 膨出的部分跨至油管100而設于左罩部件85的外側面,所以在曲軸箱36 的內部不需要形成連接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和第一油泵100之間的 吸入油路,能夠使吸入油路203的形成變得容易,并且能夠回避曲軸箱36 內的部件配置的自由度。
另外,在油盤40上設置有在一側方(該實施例中為與配置排氣管45... 和間隔排氣管210的右側方相反的一側即左側方)和下方開放的槽206, 所以能夠增加油盤40的表面積,提高冷卻性,另外,對應分隔內燃機側 油儲存室196和無級變速器側油儲存室197的隔壁193而設置槽206,所以能夠在兩個油儲存室196、 197的外壁的大致整個外周承接冷卻風,得 到更有效的冷卻效果。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 脫離權利要求的范圍所記載的范圍內,能夠作種種設計上的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具有內燃機(E)和無級變速器(91),所述內燃機(E)具有曲軸箱(36),該曲軸箱(36)由上部箱體半體(48)和下部箱體半體(49)通過分割面(47)結合而成,并且自由旋轉地支承軸線(CL1)配置在所述分割面(47)上的曲軸(50);所述無級變速器(91)在自所述曲軸(50)傳遞動力的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上卷掛帶(99)而成,所述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曲軸箱(36)上設置將收容所述曲軸(50)的曲軸室(89)和收容所述無級變速器(91)的無級變速器室(90)之間隔開的隔壁(36c),所述曲軸(50)的軸線(CL1)與上下配置的所述驅動帶輪(97)和所述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CL3)在向與所述曲軸(50)的軸線(CL1)正交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圖上配置成位于假想三角形(VT1)的各頂點,所述驅動帶輪(97)和所述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CL3)中配置在下方的帶輪的軸線配置在所述分割面(47)上。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36c)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向所述曲軸(50)側傾斜形成,所述驅動帶輪(97)和所述被動帶輪(98)中配置在上方的帶輪 配置在比通過配置于下方的帶輪的軸線的鉛錘線(VL1)更偏向所述曲軸 (50)側的位置上。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特征在于 對所述曲軸(50)給以啟動動力的啟動用電機(64)在所述分割面(47)的上方安裝于所述曲軸箱(36)。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動二輪車用動力單元,其具有內燃機和帶式無級變速器,該內燃機具有曲軸箱,其將在該曲軸箱的上部和下部箱體一半的分割面上配置軸線的曲軸自由旋轉地支承,能夠使用內燃機用和無級變速器用兩種不同的油的同時提高曲軸箱的剛性。在曲軸箱(36)上設置將收容曲軸(50)的曲軸室(89)和收容無級變速器(91)的無級變速器室(90)之間進行隔離的隔壁(36c),曲軸(50)的軸線(CL1)與上下配置的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CL3)在與曲軸(50)的軸線(CL1)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圖上配置成位于假想三角形(VT1)的各頂點上,驅動帶輪(97)和被動帶輪(98)的軸線(CL2、CL3)中配置在下方的帶輪的軸線配置在分割面(47)上。
文檔編號B62M7/02GK101327830SQ20081012886
公開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22日
發(fā)明者清水雅浩, 鹽崎智夫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