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站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與嬰兒車和童車一起使用的運輸裝置。
背景技術:
當父母需要與童車中的兒童和不能夠或不愿意步行整個路程的另一個兒童一起外出時,這是一種很難處理的情況。這已經通過采用包括輪上平板的所謂站板(standing board)的方式很好地解決,其中站板與童車連接用于安全、舒適、快速、愉快地運輸陪伴的兒童。兒童可以站在與童車相連的站板上。站板通常設計為緊固到童車的后軸上并且兒童站在童車的車籃與童車的手柄之間。也有可能使用站板運輸某些貨物或用于類似用途。
板部分通過與童車底盤或軸的連接進行支承并且部分通過兩個設置在板后邊緣附近的輪子進行支承。板上的輪子設置為它們可以繞豎直軸線樞轉。
然而依然需要童車與站板之間的緊固裝置得到改進的運輸裝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改進的緊固裝置。
采用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可以達到該目的。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其中提出了一種用于與童車、嬰兒車等相連的站板的裝置,所述站板包括板、輪子和用于將板與童車/嬰兒車連接的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包含兩個沿著站板的正常行進方向斜向前的臂。臂包括使得安裝臂與板相連并且所述安裝臂可以垂直于站板行進方向、大體水平的裝置。安裝臂通過橫桿與板相連,安裝臂可以沿著橫桿移動。所述桿可以繞其軸線相對于板樞轉,并且安裝臂設計為隨從于桿的旋轉運動,并且包括至少兩個可以相對于彼此縱向移動的部件。
站板還包括用于釋放桿以便旋轉并且將桿鎖定在多個位置之一的裝置。用于釋放和鎖定桿的裝置被設置成與站板的前側角部相連。
使用根據本發(fā)明的裝置,站板可以輕松地與童車相連,并且即使所討論的童車具有特殊的設計或者使得難以將站板與童車底盤相連的設計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節(jié)。
現在將結合附圖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在后面對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詳細說明部分中結合附圖清楚地說明了這些以及其它區(qū)別性特征和優(yōu)勢。
圖1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站板的透視圖。
圖2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個透視圖。
圖3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杠桿的透視圖,其帶有與懸架裝置的復式彈簧和輪子。
圖4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杠桿和桿的透視圖,其中杠桿帶有與懸架裝置相連的復式彈簧和輪子,桿帶有與其相連的安裝臂。
圖5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桿、安裝臂和杠桿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視圖。
圖6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杠桿和桿的另一個透視圖,其中杠桿帶有復式彈簧和帶相關懸架裝置的輪子,桿帶有與其相連的安裝臂。
圖7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桿的透視圖。
圖8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安裝臂的第一部件。
圖9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用于安裝臂第一部件的鎖定裝置。
圖10顯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安裝臂的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站板包括帶有至少兩個朝向下的輪子2和至少一個安裝臂3的板1。板1包括四個稍微修圓的角部。優(yōu)選的是,輪子2設置在板1的兩個角部,每個角部設置一個輪子,這允許站板在地基上滾動。優(yōu)選的是,沿著板1的前側有兩個安裝臂3,它們允許站板與童車相連。
在板1的兩個邊緣處存在有邊界4,并且在板1的前側邊緣上存在有另一個邊界5,即脊部,以防止站在板上的兒童的腳朝向站板所連接的童車或朝向側部滑出站板的板1。在站板1移動時可能出現的情況中,例如當下坡或上坡或經過不平坦的地基并且兒童站在站板上時,兩個邊界4和前側脊部5高效地防止兒童的腳滑出站板。
在前側脊部5的前側,沿著站板的行進方向,存在帶有三個安裝點的橫桿6。橫桿6在其兩端的兩個外側安裝點7處與板1的前側兩個角部相連。安裝點7位于邊界4沿著站板行進方向的延伸線上。橫桿6還穿過第三個中心安裝點8,該安裝點加強桿6的中心。在中心安裝點8的兩側,于是暴露桿6并且允許安裝臂3沿著桿6布置在中心安裝點8的兩側。
大體上沿著桿6的縱向設置有至少一個切槽9,該切槽裝有安裝臂3上的對應銷。切槽9將安裝臂3鎖定在桿6上并且防止安裝臂3繞桿6運動。切槽9還允許安裝臂3沿著桿6的縱向移動。安裝臂3還包括用于鎖定沿桿6縱向的所述移動的鎖定裝置。
鎖定裝置包括在其另一端帶有鎖的按鈕10,在站板的正常使用中所述按鈕將安裝臂3鎖定在桿6上并且由此防止安裝臂3沿著桿6的縱向移動。為了打開鎖定裝置并由此釋放安裝臂3,按鈕10被壓下,這于是釋放桿6上的卡緊部,該卡緊部包括用于接合的凹槽12。
在桿6的兩端,存在有一個或多個沿著桿6的縱向從桿6的端部向內的切槽11。沿著桿6縱向延伸的切槽11和處于邊界4延伸線上的緊固裝置的內側臺肩(未示出)鎖定桿6并且防止桿6繞其自己的縱向軸線自由旋轉。臺肩接合在一個或多個切槽11中并由此鎖定桿6的旋轉運動。為了使桿6繞其自己的軸線樞轉,通過壓下位于邊界4上的按鈕13作用于臺肩上使得臺肩從切槽11中釋放而釋放桿6的鎖定,此后桿6可以自由樞轉。
當上述桿6從鎖定中釋放之后,桿能夠繞其自己的軸線運動,這也意味著安裝臂3能夠豎直移動。
按鈕13與臺肩相連,臺肩在按鈕13被壓下時抬起。作為按鈕13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也有可能使用通過抬高某一裝置釋放臺肩的裝置,所述被抬高的裝置釋放臺肩在切槽11中的接合。
也有可能在安裝臂上設置對應的鎖定裝置而不使用按鈕13。
當桿6自由時,有可能使安裝臂3上下移動。這里的上下移動是指安裝臂3可以沿著與站板的所在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運動。
圍繞站板的板1的兩個邊界4大體上是中空的,帶有向下朝向它們的下側的開口。下側是指在使用過程中面向站板輪子2所接觸的表面的站板表面。邊界4的中空空間容納有復式彈簧14和杠桿15。輪子安裝在活動杠桿15上。
輪子2由安裝在活動杠桿15上的裝置支承并且可以樞轉。與緊固裝置相連的輪子2設置為具有大體上豎直的軸線,所述緊固裝置的第二端部設置在活動杠桿15上,其第一端部設置在邊界4的前側端部之內。在杠桿15的第一端部,存在有至少一個將杠桿15與邊界4內側相連的突出釘16,由此為杠桿15提供其固定點。杠桿15的第二端部可以升高和降低,這允許杠桿15的第二端部在至少兩個位置之間移動。在杠桿15的第二端部,還存在有輪子2。在杠桿15的第二端部,還存在有防止杠桿15運動到其位于邊界4內側的位置之外的止動件17。這為杠桿15提供了下側位置和上側位置,杠桿15于是設計為在這兩個位置之間移動。復式彈簧14包括第一端部18和第二端部19并且大體上放置為向上彎曲,即復式彈簧14的中心通常是最高點并且其兩端部18、19關于復式彈簧14的中心部分地朝向下,朝向使用過程中站板的輪子2所接觸的地基。
復式彈簧14的第一端部18設置在杠桿15的第一端部并且設計為使其為復式彈簧14提供與復式彈簧14上的外部沖擊相關的彈性可彎曲性。復式彈簧14的第二端部19以這種方式被設置,即其靠在杠桿15上,這允許復式彈簧14運動。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也有可能將復式彈簧14的第一端部緊固在杠桿15的第二端部上,或者采用中心安裝將復式彈簧14緊固在杠桿15的中心而在杠桿15的兩端都不緊固復式彈簧14。
在正常操作中,復式彈簧14的中心靠著邊界4的內側以抵抗將杠桿15的活動部分向上推壓的力。
當杠桿15處于負荷狀態(tài)時,復式彈簧14也產生影響。由于復式彈簧14的第一端部18在前側脊部5處與杠桿15相連,所以復式彈簧的第二端部19被向上推壓。當杠桿15向上移動時,復式彈簧14靠著邊界4的內側被向上推壓,結果,在復式彈簧14被壓縮并且抵抗壓縮時,杠桿15緩和減弱其運動,這因此也減弱輪子2的向上移動。在緩和減弱輪子2的同時,復式彈簧14也將返回到其正常初始位置,結果,當向上的力減小時輪子2返回到其下側位置。緩和減弱和返回作用導致站板高效并且緩和地吸收站板運輸通過的地面上的不規(guī)則性,包括站板所承受的負荷的快速變化。
通常,兒童的重量強迫輪子2向上,但是也有可能是其它物體,例如裝滿食物或類似物品的載物包。
采用復式彈簧14及其活動的前部安裝,于是有可能使輪子2順應地面的不規(guī)則性,而不發(fā)出格格響聲或者失去與地面的連續(xù)接觸。
安裝臂3的主要作用是將站板與童車相連。根據本發(fā)明的安裝臂3還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并且提供近乎無數個調節(jié)選擇。
安裝臂3以下面方式安裝到根據本發(fā)明的站板上,即它們可以相對于板1水平移動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它們相對于板1固定。為此,安裝臂3被緊固到桿6上,而桿6反過來安裝到板1上。
安裝包括至少一個活動安裝臂3的安裝,其可占據沿著水平桿6的多個不同位置,其中水平桿6設置在站板朝向童車的前側邊緣處。
優(yōu)選的是,裝置設有至少兩個安裝臂3,優(yōu)選的是,所述安裝臂3沿著桿6設置。
為了鎖定在桿6的適當的位置上,安裝臂3的安裝點可以沿著桿6水平移動。
安裝臂3包括多個裝配部件,例如第一部件20、第二部件21和第三部件22。第一部件20以下面方式與桿6相連,即它可以運動并且允許沿著桿6水平移動。
在第一部件20的第一端部,存在有連貫的橫向孔23,其允許第一部件20在裝配過程中螺合在橫桿6上。為了增大在其寬度在現有機型范圍內變化很大的童車上安裝站板的選擇,第一部件20適當地稍微斜角。
在安裝臂3的第一部件20的第二端部,存在有帶有縱向內部通道的開口,所述內部通道朝向桿6的端部向后延伸。內槽允許第二部件21插入通道中并且采用適當的鎖25鎖定在第一部件20上。
在安裝臂3的第一部件20的第二端部處,安裝臂3的第二部件21具有第一部件20與第二部件21之間的安裝點,其允許安裝臂3采用多個不同長度。為了在第二部件21與童車之間提供更直的安裝,第二部件21稍微斜角。位于第二部件21的第二端部處的是第三部件22,即設計用于采用緊固裝置將第二部件21安裝到童車上的小裝置22。優(yōu)選的是,裝置22大體上與第二部件21的方向垂直地設置。
然而,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有可能設計其它相互斜角的第二部件21和裝置22。然而,本發(fā)明的思想是賦予裝置22一個適當的角度以允許站板與童車的連接有更多的變化。有利的是,從童車行進方向的側面并且向內連接童車和站板的緊固裝置,這樣使得它們之間的連接很簡單。然而,并非必須如此并且也可以從其它方向完成該操作。
安裝臂3的第二部件21包括用于裝置22的多個可能的安裝點。安裝點包括從側部延伸穿過整個第二部件21的開口。用于將裝置22安裝到第二部件21上的開口允許裝置22以自站板的多個不同的長度被緊固在第二部件21上。為了將安裝臂3從站板上釋放或者為了調節(jié)其位置,按下安裝臂3的第一部件20上的按鈕10,由此將安裝臂3從鎖定中釋放,這允許安裝臂3沿著桿6的縱向側向移動。這樣,有可能改變安裝臂3之間的距離并由此將安裝臂3調節(jié)至適當寬度,優(yōu)選的是,調節(jié)至站板將要與其一起使用的童車的寬度。
根據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也有可能使站板的板大體上被修圓,即其形狀大體更符合圓形而非方形。
根據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也有可能使用分開的桿,即桿包括沿彼此的縱向設置的兩個分開的桿,而中心安裝點為公共安裝點。
依據在桿上所需要不同的橫截面,也有可能設計具有不同橫截面的桿,并且也有可能設計具有多個不同橫截面的一根桿。例如,有可能設計下面的桿,即在安裝于板上的地方具有圓形橫截面并且在安裝臂運動的部分具有方形橫截面。
安裝臂包括可以側向調節(jié)的可調節(jié)部件,但是并非必須沿著一根桿設置安裝臂。也有可能沿著兩根桿設置安裝臂。也有可能沿著幾個差不多平行的軸設置安裝臂。也可以用滑動帶或具有與桿或管相似特性的類似物體代替桿。
根據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也有可能采用在中心安裝點處居中定位的鎖定裝置設置安裝臂沿著桿縱向的運動的鎖定。也有可能采用三個鎖定裝置設置這一鎖定,一個居中并且兩個如上所述設置。
在另一個可選實施例,關于安裝臂的鎖定,為了將安裝臂從站板上釋放或者調節(jié)其位置,也有可能使安裝臂豎直移動,由此將安裝臂從鎖定位置釋放并且允許安裝臂沿著桿的縱向側向滑動。這使得有可能改變安裝臂之間的距離并且將它調節(jié)至適當寬度,優(yōu)選的是,調節(jié)至與站板一起使用的童車的寬度。
根據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也有可能不使用切槽9而是主要沿著桿6的縱向設計帶有臺肩的桿以及位于安裝臂3上的對應切槽。臺肩將安裝臂3鎖定到桿6上并且防止安裝臂3繞桿6運動,同時臺肩允許安裝臂3沿著桿6的縱向移動。
根據另一個可選實施例,有可能將按鈕10部分設計為被壓下以釋放鎖定的裝置并且部分設計為還期望升起并由此釋放鎖定裝置的按鈕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不限于鎖定如何被釋放。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與童車、嬰兒車等相連的站板,包括板(1)、輪子(2)和用于將所述板(1)與童車/嬰兒車相連的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包含兩個沿著站板的正常行進方向斜向前的安裝臂(3),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臂(3)與所述板(1)相連,并且可以垂直于所述站板的行進方向而大體水平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臂(3)通過橫桿(6)與所述板(1)相連,而所述安裝臂(3)可以沿著所述橫桿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6)可以繞其軸線相對于所述板(1)樞轉,并且所述安裝臂(3)設計為隨從于所述桿(6)的旋轉運動。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臂(3)包括至少兩個可以相對于彼此縱向移動的部件(20,21)。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6)為管。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站板包括用于釋放桿(6)以便旋轉并且將桿(6)鎖定在多個位置之一的裝置。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6)包括用于釋放桿(6)以便旋轉并且將桿(6)鎖定在多個位置之一的裝置。
8.根據前面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站板的用于釋放和鎖定桿(6)的裝置被設置成與所述站板的前側角部相連。
9.根據前面權利要求中任一所述的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站板的用于釋放和鎖定桿(6)的裝置被設置成與所述站板的中心安裝點(8)相連。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用于與童車、嬰兒車等相連的站板,其包括板(1)、輪子(2)和用于將板(1)與童車/嬰兒車連接的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包括兩個沿著站板的正常行進方向斜向前的臂(3)。安裝臂(3)與板(1)相連并且可以垂直站板行進方向而大體上水平地移動。
文檔編號B62B9/00GK1874924SQ200480032360
公開日2006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約蘭·倫德 申請人:約蘭·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