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具備以非接觸的方式接收從供電側線圈輸送的電力的受電(接收電)側線圈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提案有通過設置于車輛的受電側線圈和設置于地面的供電側線圈,以非接觸的方式對搭載于電動汽車等電動車輛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非接觸充電裝置(參照下述專利文獻I)。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 — 217452號公報
[0006]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但是,在搭載于車輛的受電側線圈,受電時產生的磁通量通過構成線圈周圍的車身部件的鐵等磁性體部件,由此產生渦電流,會加熱磁性體部件。
【發(fā)明內容】
[0008]于是,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受電側線圈產生的磁通量而在線圈周圍的磁性體部件上產生渦電流的情況。
[0009]本發(fā)明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具備:受電側線圈,其搭載于車身的下面,以非接觸的方式接收從供電側線圈輸送的電力,并以車輛前后方向為線圈軸卷繞導電線;板狀的磁屏蔽件,其設置于所述車身的下面的所述受電側線圈的周圍,并覆蓋所述車身的下面,在所述磁屏蔽件,相對于所述受電側線圈,在所述線圈軸方向的車身前方側和后方側的至少任一方設置有向車輛下方向突出的第一壁部。
[0010]根據本發(fā)明,通過磁屏蔽件的第一壁部使受電側線圈的磁通量朝向車輛下方,因此,能夠縮窄磁通量向與線圈軸方向對應的車輛前后方向的分布范圍。由此,能夠抑制磁通量波及到受電側線圈周邊的車身部件等磁性體部件而產生渦電流的情況。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表示具備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的非接觸充電裝置的概略的整體構成圖;
[0012]圖2是具備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的車身下部構成體的立體圖;
[0013]圖3是圖2的A—A剖面圖;
[0014]圖4是圖2的B—B剖面圖;
[0015]圖5是相對于圖2省略底板的立體圖;
[0016]圖6是從下方觀察省略了屏蔽部件及受電側線圈等的狀態(tài)的車身的底面圖;
[0017]圖7是包含圖5所示的屏蔽部件的立體圖;
[0018]圖8是表示圖2的底板及安裝于其下面的各種零件的底板側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0019]圖9是表示圖2的底板及安裝于其下面的各種零件的屏蔽部件側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0020]圖10是從下方觀察省略線圈蓋的狀態(tài)的車身的底面圖;
[0021]圖11是受電側線圈的磁通量分布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0023][非接觸充電裝置的概要]
[0024]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非接觸充電裝置具備地面?zhèn)葐卧垂╇娧b置I和車輛側單元即受電(接收電)裝置3。該非接觸充電裝置從配置于未圖示的供電站等的供電裝置I以非接觸的方式向搭載于以電動汽車及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車輛5的受電裝置3供給電力,對車載的蓄電池7充電。供電裝置I構成非接觸供電裝置,受電裝置3構成非接觸受電裝置。即,本實施方式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是在車輛5上搭載受電裝置3的構造。另外,圖1中的Wf為前輪,Wr為后輪。
[0025]供電裝置I具備配置于供電站附近的停車空間9的作為供電部的供電側線圈11。另一方面,受電裝置3具備在車輛5停在停車空間9的規(guī)定的位置時,以與供電側線圈11相對的方式設置于車輛5的底面的作為受電部的受電側線圈13。
[0026]供電側線圈11及受電側線圈13都以由導電線構成的一次線圈作為主體。通過供電側線圈11和受電側線圈13之間的電磁感應作用,以非接觸的方式可從供電側線圈11向受電側線圈13供給電力。
[0027]地面?zhèn)鹊墓╇娧b置I具備電力控制部15、上述的供電側線圈11、無線通信部17、控制部19。
[0028]電力控制部15是將從交流電源21輸送的交流電力轉換為高頻交流電力,用于向供電側線圈11供電的電路,并具備整流部23、PFC電路25、逆變器27、傳感器29。整流部23與交流電源21電連接,是對來自交流電源21的輸出交流電力進行整流的電路。PFC電路25是用于通過對來自整流部23的輸出波形進行整形,改善功率因數的電路(Power FactorCorrect1n),并連接于整流部23和逆變器27之間。
[0029]無線通信部17和設置于車輛5側的無線通信部31進行雙向通信。
[0030]控制部19是控制供電裝置I的整體的部分,通過無線通信部17、31間的通信,向車輛5側發(fā)送開始從供電裝置I供給電力的消息的信號,或者接收從車輛5側接收來自供電裝置I的電力的消息的信號。
[0031 ]此外,控制部19基于傳感器29的檢測電流進行逆變器27的開關控制,控制從供電側線圈11輸送的電力。另外,在供電中基于來自異物傳感器33的檢測信號,進行供電停止,或通過無線通信部17、31,向車輛5側發(fā)送警告信號。
[0032]作為異物傳感器33,例如使用金屬檢測線圈。異物傳感器33在供電中金屬異物侵入或介入形成于供電側線圈11和受電側線圈13之間的磁場中的情況下檢測異物。這時,通過異物傳感器33的檢測電信號,控制部19立即警告或促使供電停止,能事先抑制金屬異物介入磁場引起的供電不良等問題的產生。
[0033]車輛5側的受電裝置3具備上述的蓄電池7、受電側線圈13及無線通信部31、充電控制部35、整流部37、繼電器部39、逆變器41、電動機43、通知部45。
[0034]受電側線圈13在車輛5停在停車空間9的規(guī)定的停止位置時,與供電側線圈11的正上方正對,和該供電側線圈11保持距離而被定位。
[0035]整流部37與受電側線圈13連接,通過將由受側線圈13接收的交流電力整流為直流的整流電路構成。
[0036]繼電器部39具備通過充電控制部35的控制,切換接通及斷開的繼電器開關。另外,繼電器部39通過斷開繼電器開關,斷開含有蓄電池7的主電路系、和作為充電的電路部的受電側線圈13及整流部37。
[0037]蓄電池7通過連接多個二次電池而構成,為車輛5的電力源。逆變器41是具有IGBT等開關元件的HVM控制電路等控制電路,基于開關控制信號,將從蓄電池7輸出的直流電力轉換為交流電力,供給向電動機43 ο電動機43例如由三相交流電動機構成,是用于驅動車輛5的驅動源。
[0038]通知部45由警告燈、導航系統(tǒng)的顯示器或揚聲器等構成,基于充電控制部35的控制,對使用者輸出光、圖像或聲音等。
[0039]充電控制部35是用于控制蓄電池7的充電的控制器,控制無線通信部31、通知部45、繼電器部39等。充電控制部35通過無線通信部31,17的通信向控制部19發(fā)送開始充電的消息的信號。另外,充電控制部35用CAN通信網與控制車輛5的整體的未圖示的控制器連接。該控制器管理逆變器41的開關控制及蓄電池7的充電狀態(tài)(SOC)。而且,充電控制部35通過該控制器,基于蓄電池7的充電狀態(tài),在達到充滿電的情況下,向控制部19發(fā)送結束充電的消息的信號。
[0040]在本實施方式的非接觸充電裝置中,在供電側線圈11和受電側線圈13之間通過電磁感應作用,以非接觸狀態(tài)進行高頻電力的輸送及接收。換言之,如果對供電側線圈11施加電壓,則在供電側線圈11和受電側線圈13之間產生磁親合,從供電側線圈11向受電側線圈13供給電力。
[0041 ][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的概要]
[0042]接著,對上述的非接觸充電裝置的非接觸受電裝置的車載構造進行說明。另外,在以后的圖中用箭頭FR所示的方向是車輛前方。
[0043]上述的供電側線圈11和受電側線圈13的各相對的保護框體面是電磁感應域,因此,以不成為其障礙的方式由合成樹脂材料構成。而且,非接觸受電裝置的受電側線圈13及蓄電池7都搭載于車輛5的圖2所示的底板47的下面即搭載于車身的下面。
[0044]在圖2的底板47的車輛后方接合有其它未圖示的底板,在該未圖示的底板的下方配置收納蓄電池7的蓄電池箱49。另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