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俘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燃料俘獲裝置,該燃料俘獲裝置用于將在車輛的燃料箱內產生的蒸發(fā)燃料吸附于筒中,在內燃發(fā)動機的運轉時,將其吸引于吸氣通路側的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在將蒸發(fā)燃料送入筒的前階段,俘獲蒸發(fā)燃料中的液化燃料。
背景技術:
作為這種燃料俘獲裝置,人們提出有專利文獻1所述的這樣的裝置。
在該燃料俘獲裝置中,在成一體設置于筒的頂部的外殼中,設置有流入口,該流入口與燃料箱側的通氣通路連接;吸引口,該吸引口與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連接,在外殼內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存留與蒸發(fā)燃料分離的液化燃料的液體存留部。另外,外殼與筒通過構成氣體導入口的中繼管而連接,外殼與筒之間的氣體的流通可通過該中繼管而實現(xiàn)。另外,吸引口在外殼的內部,基本沿水平方向彎曲,在液體存留部突出的狹窄管以分支方式連接于該彎曲部的管路途中,在吸引口的狹窄管的連接部,設置有節(jié)流部,當氣體在吸引口內部流動時,可在狹窄管中產生負壓。
于是,在通過流入口,流入外殼內部的蒸發(fā)燃料中,液化燃料殘留于液體存留部,從中繼管流入筒,剩余的氣體通過筒吸附。另外,在內燃發(fā)動機的運轉時,吸附于筒中的蒸發(fā)燃料通過中繼管和吸引口,吸入到吸氣通路側,此時,存留于液體存留部中的液化燃料通過狹窄管和吸引口,在氣化(霧化)狀態(tài),同時吸入到吸氣通路中。
專利文獻1特開平9-88739號公報但是,在過去的燃料俘獲裝置中,雖然構成氣體導入口的中繼管基本與吸引口相對,但是,通過中繼管而進入外殼中的大量氣體不規(guī)則地碰撞外殼的內壁,特別是,洗換氣流量(吸引口的吸引氣體流量)增加時,液體存留部的燃料的液面因氣體流而以較大的程度波動的情況成為問題。即,如果象這樣,通過氣體流,燃料的液面波動,則伴隨液面頭的變化,狹窄管的燃料的吸入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容
于是,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燃料俘獲裝置,該燃料俘獲裝置可盡可能地減少從吸引口吸引氣體時的液體存留部內的液面變化,可使從狹窄管的燃料的吸入穩(wěn)定。
作為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燃料俘獲裝置,其中,俘獲在燃料箱中產生的蒸發(fā)燃料中的液化燃料,將該已俘獲的液化燃料在內燃發(fā)動機的運轉中,吸引到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側,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存留液化燃料的液體存留部的外殼中,設置吸引口,該吸引口與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側連接;導入口,該導入口在從該吸引口吸引氣體時,將氣體導入外殼的內部,另外,在上述外殼的內部,設置有狹窄管,該狹窄管與吸引口分支,在從吸引口吸引氣體時,在氣化狀態(tài),吸引上述液體存留部內的液化燃料;設置有導向壁,該導向壁使從上述氣體導入口流入外殼的內部的氣體形成基本與上述液體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將其引導到吸引口。
在本發(fā)明的情況下,由于將從氣體導入口流入的氣體引導到上述導向壁,作為與液體存留部的液面基本平行的流,引導到吸引口中,故通過來自氣體導入口的氣體流,液面難于產生波動。
上述導向壁中的,比如,氣體引導面由彎曲的曲面形成,由此,可使從氣體導入口,朝向吸引口的氣體流平順。
另外,上述導向壁也可由設置于外殼的頂壁上的彎曲截面的槽形成。在此情況下,可通過槽的彎曲截面,以三維坐標方式平滑地引導氣體。
此外,也可按照與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的筒獨立,并且與其間隔開的方式設置上述外殼,上述氣體導入口和筒通過連接管連接。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受到作為大型部件的筒3的安裝姿勢等的影響,可將外殼設置于適合的姿勢,即,可按照容易使從氣體導入口,向吸入口的氣體流與液體存留部的液面基本平行的姿勢設置。
由于本發(fā)明可將來自氣體導入口的氣體流作為基本與液體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引導到吸引口,故可盡可能地減少氣體吸引時的液體存留部內的液面變化。于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使液體存留部的燃料的吸入穩(wěn)定。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沿圖3的A-A線的剖視圖;圖2為表示采用本發(fā)明的燃料俘獲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的概略結構圖;圖3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燃料俘獲裝置的縱向剖視圖;圖4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縱向剖視圖;圖5為表示該實施例的沿圖4中的B-B線的側視圖;圖6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的縱向剖視圖。
符號說明1,101,201燃料俘獲裝置;13外殼;14液體存留部;15氣體導入口;16吸引口;18狹窄管;20導向槽(導向壁);25導向板(導向壁)。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各實施例進行描述。
圖1~圖3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燃料俘獲裝置1的橫向剖視圖,圖2為采用本發(fā)明的一個燃料俘獲裝置的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的概略構成圖,圖3表示燃料俘獲裝置1的縱向剖視圖。
首先,對圖2所示的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進行描述,燃料箱2和筒3通過通氣通路4連接,與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5側連通的吸引通路6以分支方式與通氣通路4的途中連接,在該吸引通路6中設置有燃料俘獲裝置1。另外,圖中的符號7表示設置于通氣通路4的燃料箱2側的端部的逆止閥,符號8表示設置于吸引通路6上的洗換氣控制閥,符號9表示設置于筒3的大氣口10上的排放切斷閥,符號11表示為對應設置于燃料箱2上的壓力傳感器12的檢測壓力、發(fā)動機運轉狀態(tài),對閥8,9進行控制的控制器。
在燃料俘獲裝置1中,象圖1,圖3所示的那樣,通過2個單獨的聚酰胺、聚丙烯等的樹脂部件形成外殼13,該外殼13的圓形的內側底部構成用于存留液化燃料的液體存留部14。另外,在外殼13的頂部側壁上,形成與吸引通路6的上游部(通氣通路4側)連接的氣體導入口15,與和吸引通路6的下游部(吸氣通路5側)連接的吸引口16。該燃料俘獲裝置1的一端與在通氣通路4的途中分支的位置連接,另一端與吸引通路6的上游側連接,并且設置于通氣通路4的垂直下方,將通氣通路4內液化的蒸發(fā)燃料通過氣體導入口15,存留于外殼13的內部(液體存留部14的內部)。另外,在象后述的那樣,在筒3中進行洗換氣處理時,通過氣體導入口15使筒3側的燃料氣體流入外殼13的內部,此外通過吸引口16和吸引通路6,將其吸入到吸氣通路5側。
上述吸引口16從外殼13的側壁,形成于頂壁的較厚部,在該吸引口16的外殼13的內側的開口端的附近,設置有節(jié)流部17。另外,在該節(jié)流部17上,設置有朝向基本沿垂直方向下方延伸的狹窄管18,在狹窄管18的基部側,形成在節(jié)流部17開口的節(jié)流孔19,前端部伸出到液體存留部14的底部附近。由于在吸引口16的節(jié)流部17在從吸引通路5吸引氣體時產生負壓,故此時,從位于液體存留部14的內部的狹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該燃料通過節(jié)流孔19而氣化(霧化),吸入到吸氣通路5中。按照基本120度的間距,在狹窄管18的前端部中形成缺口,同樣從在剩余的突起部分與缺口部之間,將液化燃料導入狹窄管18的內部。
此外,在外殼13的頂壁,形成呈曲線狀平滑地將氣體導入口15和吸引口16連接的彎曲斷面的導向槽20。該導向槽20與外殼13的內周壁的一部分共同形成本發(fā)明的導向壁,該導向槽20的內面與外殼13的內周面一部分共同形成曲面狀的氣體引導面。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吸引口16直接開口于導向槽20的一個端部壁,氣體導入口15開口于在吸引口16的稍下方下降的位置,但是,通過導向槽20與外殼13的內周壁的一部構成的導向壁,形成從氣體導入口15流入的氣體基本沿水平旋轉平滑地流入的氣體流。于是,這樣形成的氣體流基本與液體存留部14的內部的液化燃料的液面基本平行。
由于該燃料俘獲裝置1為上述那樣的結構,故在將從燃料箱2,導入通氣通路4的蒸發(fā)燃料中的液化燃料送入到導入筒3的前階段,俘獲于燃料俘獲裝置1的液體存留部14的內部,剩余的氣體吸附于筒3中。另外,然后,如果在內燃發(fā)動機的運轉時打開洗換氣控制閥8,則從筒3,洗換氣體通過通氣通路4和氣體導入口15,流入到燃料俘獲裝置1的外殼13的內部,從吸引口16,通過吸引通路6,吸收到吸氣通路5中,同時,通過狹窄管18,使液體存留部14內的液化燃料氣化(霧化),吸引到吸氣通路5中。
由于此時的外殼13的內部的氣體流象前述那樣,通過導向槽20和外殼13的內周面,形成基本與液體存留部14的液面平行的平滑的流,故液體存留部14的液面不產生較大的波動。于是,在從狹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時,不產生液面頭的較大的變化,可以穩(wěn)定地從狹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
另外,在該裝置的情況下,由于通過導向槽20和外殼13的內周面的曲面,從氣體導入口15,朝向吸引口16的氣體流可為平滑的旋轉流,故可進一步減少氣體流在壁上飛濺,有效地降低液面的波動。特別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形成于外殼13的頂壁上的導向壁20的截面呈彎曲狀,故可以三維坐標的方式平滑地使從氣體導入口15朝向吸引口16的氣體流旋轉,此情況下大大有助于液面的波動的降低。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外殼13的內周壁的一部分用作導向壁,故還具有充分地增加導向壁的氣體引導面的彎曲,進一步減少氣體流的紊亂的優(yōu)點。
還有,由于本實施例的裝置這樣構成,即,燃料俘獲裝置1的外殼13按照獨立于筒3,并且與其間隔開的方式設置,氣體導入口15和筒3通過構成通氣通路4的一部分的連接管而連接,故具有不受到作為大型部件的筒3的安裝姿勢等的影響,可將燃料俘獲裝置1設置于適合的姿勢的優(yōu)點。
此外,氣體導入口15和吸引口16可象上述實施例那樣,按照上下稍錯開的方式設置,故最好,兩者在導向槽20的內部,開口于同一高度位置。通過象這樣形成,可進一步減少燃料俘獲裝置的整體尺寸。
還有,在以上的實施例中,通過形成于外殼13的頂壁上的導向槽20與外殼13的內周壁的一部分構成導向壁,但是,也可象圖4,圖5所示的第2實施例那樣,彎曲的一定厚度的導向板25在外殼13的頂壁底面突設,通過該導向板25構成導向壁。在該燃料俘獲裝置101的情況下,由于與外殼13的周壁形狀,頂壁的厚度等無關,可容易通過導向板25,設定平滑地彎曲的導向壁,故具有相對第1實施例的情況設計的自由度較高的優(yōu)點。另外,在第2實施例中,對于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再有,圖6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燃料俘獲裝置201成一體設置于用于吸附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的蒸發(fā)燃料氣體的筒203的筒殼30的頂端。在下面,對第3實施例進行描述,但是,對于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號。
在筒203中,在筒殼30的內部,設置較大直徑的第1填充室31和較小直徑的第2填充室32,在兩個填充室31,32的內部,填充活性碳,在筒殼30的底端部,填充室31,32相互連通。在第1填充室31的頂端,突設有形成本發(fā)明的氣體導入口的中繼通路33,第2填充室32的頂端部與大氣口(圖中未示出)連通。
在第1填充室31的頂部,成一體設置有燃料俘獲裝置201的外殼213,按照與該外殼213的內部的周壁接觸的方式,突設有上述中繼通路33。在外殼213的側壁頂端,與第1實施例相同,突設有吸引口16,在該吸引口16的外殼213的內側的端部,設置節(jié)流部17,并且突設有與該節(jié)流部17連通的狹窄管18。外殼213的內側底部構成液體存留部14,狹窄管18的前端部伸出到液體存留部14的底部附近。
此外,在外殼13的頂面上,設置有與通氣通路連通的流入口34,通過該流入口34,將蒸發(fā)燃料和與該蒸發(fā)燃料分離的液化燃料導入外殼213的內部。但是,由于液化燃料從流入口34流入,故該流入口34和中繼通路33按照不位于同一垂直線上的方式,即,按照液化燃料不直接滴落到筒203的內部的方式錯開地設置。
中繼通路33和吸引口16設置于偏移到外殼213的內部的一側的位置,在外殼213的頂面上,形成彎曲截面的導向槽20,該導向槽20呈平滑地曲線狀將構成氣體導入口的中繼通路33的上方延伸部和吸引口16連接。同樣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該導向槽20與外殼213的內周壁213的一部分共同構成本發(fā)明的導向壁,槽20的內面與外殼213的內周面的一部分共同構成曲面狀的氣體引導面。
在該燃料俘獲裝置201中,在筒203的洗換氣體處理時,洗換氣體從中繼通路33,流入到外殼213的內部,但是,已流入的氣體沿外殼213的內周面的一部分和導向槽20流動,形成基本與液體存留部14內部的液化燃料的液面平行的旋轉流,吸入到吸引口16中。于是,同樣在該裝置的情況下,洗換氣體處理時的氣體流對液體存留部14內的液面造成的波動的情況減少,由此,可實現(xiàn)通過狹窄管18的穩(wěn)定的液化燃料的吸引。
此外,為了將從中繼通路33流入到外殼213的內部的氣體流順利地轉換為前述的旋轉流,故最好在外殼213的頂壁中的,中繼通路33的延長線上的部位上設置平滑地沿基本垂直方向改變氣體的方向用的曲率半徑較大的曲面40。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俘獲裝置,其中俘獲在燃料箱中產生的蒸發(fā)燃料中的液化燃料,將該已俘獲的液化燃料在內燃發(fā)動機的運轉中,吸引到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側,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存留有液化燃料的液體存留部的外殼中,設置吸引口,該吸引口與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側連接;導入口,該導入口在從該吸引口吸引體時,將氣體導入外殼的內部,另外,在上述外殼的內部,設置有狹窄管,該狹窄管與吸引口分支,在從吸引口吸引氣體時,在氣化狀態(tài),吸引上述液體存留部內的液化燃料;設置有導向壁,該導向壁使從上述氣體導入口,流入外殼的內部的氣體形成基本與上述液體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將其引導到吸引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俘獲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導向壁的氣體引導面由彎曲的曲面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俘獲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導向壁由設置于外殼的頂壁上的彎曲截面的槽形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燃料俘獲裝置,其特征在于按照與蒸發(fā)燃料處理系統(tǒng)的筒獨立,并且與其間隔開的方式設置上述外殼,上述氣體導入口和筒通過連接管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燃料俘獲裝置。在具有存留有液化燃料的液體存留部(14)的外殼(13)中,設置吸引口(16),該吸引口(16)與內燃發(fā)動機的吸氣通路側連接;導入口(15),該導入口(15)從在從該吸引口(16)吸引氣體時,將氣體導入外殼(13)的內部,另外,在上述外殼(13)的內部,設置有狹窄管(18),該狹窄管(18)與吸引口(16)分支,在從吸引口(16)吸引氣體時,在氣化狀態(tài),吸引上述液體存留部(14)內的液化燃料。在該燃料俘獲裝置(1)中,設置有導向槽(20),該導向槽(20)使從上述氣體導入口(15),流入外殼(13)的內部的氣體形成基本與上述液體存留部(14)的液面平行的流,將其引導到吸引口(16)。
文檔編號B60K15/077GK1637265SQ200410073798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賀來宗一郎, 大崎貴弘 申請人:馬勒-特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