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涂料助劑制備
技術領域:
,涉及一種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附著力促進劑是涂料工業(yè)中為增強涂膜在基體上附著牢固度最常用的添加型助劑之一,具有使用方便、量少效優(yōu)等特點。目前,常用的附著力促進劑按照分子類型分為硅烷類、鈦酸鹽類、鋯酸鹽類、鋯鋁酸類、酚醛樹脂類等。以上附著力促進劑應用于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時,都存在相容性差、漆膜色度下降以及附著力提升程度不理想等缺陷。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與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高度兼容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附著力促進劑應用于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時,存在相容性差、漆膜色度下降以及附著力提升程度不理想等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與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相容性好、所得漆膜光澤亮麗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在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中的用途。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三羥甲基丙烷7~16份;新戊二醇27~45份;己二酸48~65份。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組分: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固體份為77~81%。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固體份為80%。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酸值為30~55mgKOH/g。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三羥甲基丙烷7~16份和新戊二醇27~45份加熱熔化,分批加入己二酸48~65份,將溫度逐漸升到140~18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調節(jié)固含量達到要求,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或,將三羥甲基丙烷7~16份和新戊二醇27~45份加熱熔化,分批加入己二酸48~65份,將溫度逐漸升到140~18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加入叔碳酸縮水甘油酯1~10份繼續(xù)反應,反應結束后調節(jié)固含量達到要求,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或,將三羥甲基丙烷7~16份和新戊二醇27~45份加熱熔化,分批加入己二酸48~65份,將溫度逐漸升到140~18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加入聚己內酯1~10份繼續(xù)反應,反應結束后調節(jié)固含量達到要求,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或,將三羥甲基丙烷7~16份和新戊二醇27~45份加熱熔化,分批加入己二酸48~65份,將溫度逐漸升到140~18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加入聚己內酯1~10份和叔碳酸縮水甘油酯1~10份繼續(xù)反應,反應結束后調節(jié)固含量達到要求,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在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中的用途。本發(fā)明的又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在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中的用途,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的用量占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用量的質量百分比為0.5~3%。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解決了現(xiàn)有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在基材表面附著力差、漆膜牢固度不足等問題。本發(fā)明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與樹脂相容性好,可將涂膜與底材的附著力提升到0-1級;且與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的相容性好,所得漆膜光澤亮麗。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下面結合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應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在通過以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目的予以闡明、解釋的情形下,所述組合物的組分均以重量份為通用標準予以釋明。在無特別說明的情況下,為簡明起見,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的“份”與重量份具有相同的意義。實施例1將三羥甲基丙烷8.8g和新戊二醇42.4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64.6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10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55mgKOH/g。實施例2將三羥甲基丙烷10.4g和新戊二醇34.6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5.5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2g和叔碳酸縮水甘油酯8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79%,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49mgKOH/g。實施例3將三羥甲基丙烷12.5g和新戊二醇30.8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7.8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4g和叔碳酸縮水甘油酯7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77%,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35mgKOH/g。實施例4將三羥甲基丙烷15.6g和新戊二醇28.2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48.6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1g和叔碳酸縮水甘油酯8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1%,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30mgKOH/g。實施例5將三羥甲基丙烷13.0g和新戊二醇32.5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0.3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叔碳酸縮水甘油酯10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46mgKOH/g。實施例6將三羥甲基丙烷7g和新戊二醇45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48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1%,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30mgKOH/g。實施例7將三羥甲基丙烷16g和新戊二醇27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65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1%,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30mgKOH/g。實施例8將三羥甲基丙烷11g和新戊二醇36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6.5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1%,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30mgKOH/g。實施例9將三羥甲基丙烷9g和新戊二醇40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60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叔碳酸縮水甘油酯1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46mgKOH/g。實施例10將三羥甲基丙烷14g和新戊二醇35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0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叔碳酸縮水甘油酯5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46mgKOH/g。實施例11將三羥甲基丙烷13g和新戊二醇30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55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5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55mgKOH/g。實施例12將三羥甲基丙烷15g和新戊二醇38g加入到四口燒瓶中,攪拌加熱使三羥甲基丙烷徹底熔化,分批加入總量為62g的己二酸,將溫度逐漸升到140℃進行聚合,直到?jīng)]有小分子水析出,攪拌下慢慢加入聚己內酯6g,繼續(xù)升溫到180℃減壓反應0.5小時,用二甲苯和丁醇調節(jié)固含量為80%,獲得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經(jīng)檢測,所述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酸值為55mgKOH/g。經(jīng)過與蘇州加點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AP-6250樹脂配合使用,參考制備涂料配方如下所制備的涂料經(jīng)噴涂到打磨后的馬口鐵板上,在140℃烘烤30min,測試其附著力指標如表1所示:表1附著力促進劑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4實施例5用量(%)0.51233色度小于1小于1小于1小于1小于1附著力等級11101通過表1的數(shù)據(jù)可以證實,本發(fā)明得到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與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相容性好,在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中添加量為0.5-3%,其附著力促進效果能夠提升到0-1級,產(chǎn)品能夠很好地解決丙烯酸氨基烘漆在底材表面的吸附牢固度難題,為企業(yè)生產(chǎn)帶來實際效益。本發(fā)明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解決了現(xiàn)有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在基材表面附著力差、漆膜牢固度不足等問題。本發(fā)明的聚合型附著力促進劑與樹脂相容性好,可將涂膜與底材的附著力提升到0-1級;且與丙烯酸氨基烘漆體系的相容性好,所得漆膜光澤亮麗。顯然,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本發(fā)明所例舉的實施例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盡,凡是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列。在本發(fā)明中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一篇文獻被單獨引用為參考那樣。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