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碳酸酯類外給電子體的聚丙烯催化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含有多元外給電子體的催化體系,包含固體催化組分(A),烷基鋁(B)和多元外給電子體(C),其中組分(A)為氯化鎂負載的Ti固體組分,并含有二酯或二醚類內給電子體;組分(B)為三烷基鋁;組分(C)包括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的摩爾比例為1/99到99/1;其中所述的第一類外給電子體為至少包含一個C1-10的烷氧基的硅烷;第二類外給電子體選自一種或多種碳酸酯類化合物。
【專利說明】含有碳酸酯類外給電子體的聚丙烯催化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含有碳酸酯作為外給電子體的聚丙烯催化劑。具體地,多元外給電子 體中含有碳酸酯類化合物。
【背景技術】
[0002] 齊格勒-納塔丙烯聚合催化劑組合物是本領域所公知的。一般,這些組合物包括 主催化劑、內給電子體、烷基鋁及外給電子體。
[0003] 二酯化合物化合物是催化劑組分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并且隨著二酯化合物的發(fā) 展導致了聚烯烴,尤其是聚丙烯催化劑的不斷更新?lián)Q代,目前,已大量公開了多種給電子化 合物,例如多元羧酸、一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或多元羧酸酯、酸酐、酮、單醚或多醚、醇、胺 等及其衍生物,其中較為常用的是二元的芳香羧酸酯類,例如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鄰苯 二甲酸二異丁酯等,可參見中國專利CN85100997A。
[0004] 目前,生產聚丙烯使用的催化劑主要包括以芳香羧酸二酯、1,3-二醚、丙二酸 酯、琥珀酸酯、戊二酸酯、二醇脂為內給電子體的MgCl 2負載型Z-N催化劑,如:鄰苯二甲 酸二異丁酯、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3_二醚類化合物、9,9_雙(甲氧基甲基)芴、2-異 丙基丙二酸二正丁酯、2-癸基丙二酸二乙酯、2-甲基-2-異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二異丙基 琥珀酸二異丁酯、2, 3-二異丙基琥珀酸二乙基酯、β-取代戊二酸酯、1,3_二醇脂等(如 式3所示)。上述的內給電子體在如下專利或申請中予以披露:CN1453298, CN1690039, EP1840138, CN101423566, CN101423570, CN101423571, CN101423572, CN1986576, CN1986576, CN101125898, CN1891722, W02007147864, CN1831017,CN101560273,EP2029637, EP2029642, CN1330086, CN1463990, CN1397568, CN1528793, CN1732671, CN1563112, CN1034548, CN1047302, CN1091748, CN1109067, CN94103454, CN1199056, EP03614941990, EP03614931990, W0002617 等專利。
[0005] 二酯類催化劑在聚合時需要配以外給電子體,外給電子體的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聚丙 烯的等規(guī)度和催化劑對氫氣的敏感性,對催化劑活性、聚丙烯的表觀密度以及丙烯和乙烯 的共聚性能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F(xiàn)在使用的外給電子體主要是含有1到4個烷氧基的 硅烷類給電子體,最常用的是二烷基二甲氧基硅烷。外給電子體的結構不同,對聚丙烯的等 規(guī)度、催化劑的氫氣敏感性以及活性有不同的影響。根據不同需求,可以選用不同的外給電 子體生產不同牌號的聚丙烯產品。但是,丙烯聚合是劇烈放熱反應,溫度控制非常重要,溫 度過高或造成暴聚,堵塞反應釜,造成停車。而聚合反應中,溫度升高,往往造成聚合速率增 力口,放熱量進一步增加,往往造成飛溫,給反應釜操控帶來困難。而且,硅氧烷類外給電子體 無法控制聚合過程中的溫度調節(jié),因此,人們想通過添加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的方法對聚合 過程中的溫度進行調節(jié),以控制聚合反應平穩(wěn)進行。
[0006] 最近,陶氏化學公司公開的專利(US7491670)表明,引入C8_2Q脂肪酸C 1^烷基酯 能夠抑制丙烯聚合催化劑在高溫下的活性,在反應中形成良性反饋,使聚合反應溫度平穩(wěn), 反應操作簡單。 申請人:之前授權的專利(CN102391397B)表明,引入肉桂酸酯也能夠抑制丙 烯聚合催化劑高溫下的活性,同時會對聚合物的立構規(guī)整性有一定的提高。
[0007] 本發(fā)明采用具有較大體積位阻碳酸酯類化合物和硅烷外給電子體組成復合外給 電子體,進行丙烯聚合。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適合的碳酸酯類化合物也能起到抑制催化劑高溫活 性的特點,且其效果不低于陶氏化學專利中脂肪酸酯類化合物的控溫效果。同時,碳酸酯類 化合物與硅氧烷類外給電子體配合使用對于立體定向性能的提高優(yōu)于肉桂酸酯與硅氧烷 類外給電子體的配合。
【發(fā)明內容】
[0008] 本發(fā)明提供使用MgCl2負載的TiCl4型Ziegler-Natta催化劑固體組分,以及烷基 鋁和多元外給電子體組成的催化體系,在該催化體系下進行丙烯聚合可以制備聚丙烯。
[0009] 本發(fā)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0010] 一種含有多元外給電子體的催化體系,包含固體催化組分(A),烷基鋁(B)和多元 外給電子體(C),其中
[0011] 組分(A)為氯化鎂負載的Ti固體組分,并含有二酯或二醚類內給電子體;
[0012] 組分⑶為三烷基鋁;
[0013] 組分(C)包括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 類外給電子體的摩爾比例為1 :99至99 :1 ;其中所述的第一類外給電子為至少包含一個 CVltl烷氧基的硅烷;第二類外給電子體選自式1所示的碳酸酯類化合物或者式2所示的碳 酸酯類化合物:
[0014]
【權利要求】
1. 一種含有多元外給電子體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包含固體催化組分(A),烷基鋁 (B)和多元外給電子體(C),其中 組分(A)為氯化鎂負載的Ti固體組分,并含有二酯或二醚類內給電子體; 組分(B)為二燒基錯; 組分(C)包括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 給電子體的摩爾比例為1 :99至99 :1 ;其中所述的第一類外給電子為至少包含一個Ch。烷 氧基的硅烷;第二類外給電子體選自式1所示的碳酸酯類化合物或者式2所示的碳酸酯類 化合物:
其中: 札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2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3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4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其中R5、R6、R7、R8各自獨立地選自氫或的烷基。
2. 根據權利要求1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為式I所示的外給 電子體。 優(yōu)選地,式I中,&、1?2為和R4各自獨立地選自氫、Ch。脂肪族基團、C3_2Q脂環(huán)族或C6_2Q 芳香族基團,其中上述基團是未取代的或被含有一個或多個第四主族、第五主族或第六主 族的雜原子的取代基取代的,例如被NR% 0,S雜原子取代,其中Ra選自H,Cil烷基;更優(yōu)選 的是不含雜原子的脂肪族基團、C3_2(l脂環(huán)族或C6_2(l芳香族基團。 更優(yōu)選地,Ri、R2、馬和K各自獨立地選自義*、Cn燒基、稀基、Cyaa環(huán)燒基或0^。 芳香基,其中上述基團是未取代的或被含有一個或多個Ra,0,S雜原子取代,其中Ra選自H, G,燒基;更優(yōu)選的是不含雜原子的Ci,燒基、C2,烯基、C3_2(l環(huán)燒基或C6,芳香基。 還更優(yōu)選地,心、1^、1^和&各自獨立地選自義燒基、C2_1(l稀基、C3_1(l環(huán)燒基或C6_14 芳香基,其中上述基團是未取代的或被含有一個或多個Ra,0,S雜原子取代,其中Ra選自H, Ci,燒基;更優(yōu)選的是不含雜原子的Ci,燒基、C2,烯基、C3_2(l環(huán)燒基或C6,芳香基。 尤其優(yōu)選的第二類外給電子體選自碳酸二異丙酯,碳酸二仲丁酯、碳酸二仲戊酯、碳酸 二仲己酯、碳酸二仲庚酯或碳酸二仲辛酯。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為式2所示的 碳酸酯:
其中R5、R6、R7、R8如前述所定義。 更優(yōu)選地,式II中,R5、R6、R7、R8如前所示各自獨立地選自氫或Ck的燒基,更優(yōu)選為 氫或Ci-c;的烷基。
4. 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為混合 物,例如式I的混合物,或者式II的混合物,或者式I和式II的混合物。
5.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分(A)、(B)和(C)中,A1/ Ti摩爾比為10-1000,優(yōu)選40-800,更優(yōu)選60-600 ;C/Ti摩爾比為2-50,優(yōu)選5-30。 所述組分(C)中,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和第二類外給電子體的摩爾比為1 :80至80 :1, 更優(yōu)選5:95至95:5,還可以為10:90至90:10,更優(yōu)選為15:85至85:15 ;或者20:80至 80:20, 30:70-70:30,最優(yōu)選 40:60 至 60:40。 優(yōu)選地,所述組分(A)中的二酯或二醚類內給電子體選自芳香羧酸二酯類化合物、 1,3-二醚類化合物、丙二酸酯類化合物、琥珀酸酯類化合物、戊二酸酯類化合物、二醇脂類 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更優(yōu)選地,所述組分(A)中的內給電子體選自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鄰 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異丙基丙二酸二正丁酯、2-癸基丙二酸二乙酯、2-甲基-2-異丙基丙 二酸二乙酯、二異丙基琥珀酸二異丁酯、2, 3-二異丙基琥珀酸(見式3)及其混合物。 更優(yōu)選地,所述催化體系的組分(A)包括MgCl2,TiCl4和一種二酯類(鄰苯二甲酸 二異丁酯、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異丙基丙二酸二正丁酯、2-癸基丙二酸二乙酯、2-甲 基-2-異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二異丙基琥珀酸二異丁酯、2, 3-二異丙基琥珀酸及其混合物) 內給電子體。 組分(B)中二燒基錯選自二乙基錯或二異丁基錯。
6. 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的催化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分(C)中的第一類外給電 子體選自二環(huán)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異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異丙基二甲氧基硅烷,雙環(huán)己 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環(huán)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乙基環(huán)己基二甲氧 基娃燒,-苯基_甲氧基娃燒,-正丙基-甲氧基娃燒,-正丁基-甲氧基娃燒,環(huán)戊基二 甲氧基娃燒,正丙基二甲氧基娃燒,異丙基二甲氧基娃燒,正丙基二乙氧基娃燒,異丙基二 乙氧基娃燒,四乙氧基娃燒,四甲氧基娃燒,環(huán)戊基批略-甲氧基娃燒,雙批略-甲氧基娃 烷,雙全氫異喹啉二甲氧基硅烷及其組合物。 優(yōu)選地,所述組分(C)中的第二類外給電子體選自碳酸二仲丁酯、碳酸二仲戊酯、碳酸 二仲己酯、碳酸二仲庚酯或碳酸二仲辛酯、式2所示的碳酸酯(R5、R6、R7、R8為Ci-C;的烷基) 及其混合物。 優(yōu)選地,催化劑組分(C)中的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單獨作為外給電子體時,具有高的等 規(guī)定向性,但是對聚合反應中出現(xiàn)聚合物團聚或聚合反應溫度過高等情況沒有控制的效 果。不同給電子體和Ziegler-Natta催化劑活性中心的作用強度不同。因此,本發(fā)明采用 兩類外給電子體,其中第一類為催化劑提供立體定向性能,而組分(C)的第二類給電子在 聚合溫度高于85°C后,會使催化劑部分失活,催化活性降低,易于反應釜溫度控制。
7. -種制備聚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氫氣存在下,采用權利要求1-6任一項的催 化體系,催化丙烯聚合。 優(yōu)選地,所述聚合反應優(yōu)選是丙烯聚合反應。所述反應包括均聚或共聚反應。
8. 根據權利要求7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任何順序或任何組合或單個步驟的再組合 進行的下列步驟: a) 將齊格勒-納塔主催化劑添加到聚合反應器中; b) 將烷基鋁助催化劑化合物添加到該聚合反應器中; c) 將滿足上述要求量外給電子體的混合物添加到該聚合反應器中; d) 將單體添加到該反應器中; e) 從反應器中抽提聚合物產品。
9. 一種控制反應器中聚合活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反應過程中,間 歇地添加一種或多種下述式(1)或式(2)碳酸酯類化合物:
其中: 札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2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3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4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其中R5、R6、R7、R8各自獨立地選自氫或Ci-Q的烷基。 優(yōu)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加入第一類外給電子體,所述的第一類外給電子為至少包含 一個燒氧基的娃燒。 更優(yōu)選地,所述的式(1)或式(2)碳酸酯類化合物作為第二類外給電子體添加。 還更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類外給電子體在反應開始時添加,第二類外給電子體在下述任 何一種或多種條件出現(xiàn)時添加: (3) 聚合反應過程中出現(xiàn)聚合物成團; (4) 聚合反應過程中聚合溫度過高。
10. -種式(1)或式(2)碳酸酯類化合物在聚合反應體系中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 式(1)或式(2)化合物可以用于穩(wěn)定聚合反應,或者用于處理烷基鋁助催化劑。
其中: 札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2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3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R4為氫、脂肪族、脂環(huán)族或芳香族基團。
其中R5、R6、R7、R8各自獨立地選自氫或的烷基。 優(yōu)選地,所述式(1)或式(2)化合物可以一種或多種。 優(yōu)選地,所述式(1)或式(2)化合物可以與一種或多種本發(fā)明所述的硅氧烷類化合物 一起使用以實現(xiàn)穩(wěn)定聚合反應?;蛘弑景l(fā)明式(1)或式(2)所述化合物可間歇加入到硅氧 烷類化合物中以實現(xiàn)穩(wěn)定聚合反應。
【文檔編號】C08F4/649GK104403028SQ201410666050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李化毅, 周倩, 李倩, 張遼云, 胡友良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