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邊角機機頭角度調節(jié)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邊角機的機頭由于轉動角度較小,造成在使用過程中一些尷尬的區(qū)域無法研磨或需大弧度擺動機身,使得操作不便;同時,現有的邊角機在研磨墻邊時由于前端無導向機構,造成研磨頭的前端經常磨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邊角機機頭角度調節(jié)機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方便實現邊角機機頭的角度調整。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邊角機機頭角度調節(jié)機構,包括設置于邊角機機身前側的研磨頭,所述研磨頭的后側經轉動連接結構與邊角機機身實現轉動連接,所述轉動連接結構上設置有轉動定位機構,安裝于研磨頭前側輸出端下側的研磨盤上罩設有一與其轉動連接的罩板,所述罩板前端的兩側部分別設置有前凸部,所述前凸部上設置有可旋轉的導輪。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連接結構包括設置于邊角機機身前側上、下部的一對第一懸臂板,所述研磨頭后側對應設置有一對第二懸臂板,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及位于下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分別經豎向設置的轉動連接件實現連接。
進一步地,位于上部的轉動連接件包括自上而下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端部上套置有軸承座,所述軸承座內設置有與第一轉軸相連接的軸承,所述軸承的下方設置有墊板,所述墊板上自下而上穿設有與第一轉軸相螺接實現軸承鎖定的連接螺栓;位于下部的轉動連接件包括自下而上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端部上套置有軸承座,所述軸承座內設置有與第二轉軸相連接的軸承,所述軸承的下方設置有墊板,所述墊板上自上而下穿設有與第二轉軸相螺接實現軸承鎖定的連接螺栓。
進一步地,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之間及位于下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之間還分別設置有滾子推力軸承。
進一步地,所述轉動定位機構包括設置于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前側并呈弧形間隔設置的定位孔,位于上部的第二懸臂板上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穿設有用于與定位孔相配合實現轉動鎖定的定位插銷。
進一步地,所述罩板的頂板上設置有用于研磨頭的輸出軸穿過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圈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向內延伸的凸塊,位于頂板的下側設置有環(huán)形托板,所述環(huán)形托板經設置于其上側的環(huán)形墊塊與安裝于研磨頭下側的罩蓋固定連接,環(huán)形托板與罩蓋之間形成用于凸塊伸入的空隙,環(huán)形托板的外圈還間隔設置有若干向外延伸用于托住頂板的限位凸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該邊角機機頭角度調節(jié)機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方便實現邊角機機頭的角度調整,可靈活旋轉左右最大各45°;通過研磨頭前裝的導輪,導輪可左右滑動,易于對齊墻面,又保護機身安全,并保證實現機頭在工作時可以一始終與墻體貼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A區(qū)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圖2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狀態(tài)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罩板安裝狀態(tài)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10-機身 11-第一懸臂板 12-第一懸臂板 20-研磨頭 21-第二懸臂板 22-第二懸臂板 23-罩蓋 31-第一轉軸 32-軸承座 33-軸承 34-墊板 35-連接螺栓 41-第二轉軸 42-軸承座 43-軸承 44-墊板 45-連接螺栓 51-通孔 52-定位插銷 53-滾子推力軸承 60-罩板 61-前凸部 62-導輪 63-頂板 64-通孔 65-凸塊 70-環(huán)形托板 71-空隙 72-限位凸部 80-環(huán)形墊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參考圖1至圖6
一種邊角機機頭角度調節(jié)機構,包括設置于邊角機機身10前側的研磨頭20,所述研磨頭的后側經轉動連接結構與邊角機機身實現轉動連接,從而實現研磨頭的擺動,所述轉動連接結構上設置有轉動定位機構,以便實現研磨頭的轉動定位。安裝于研磨頭前側輸出端下側的研磨盤上罩設有一與其轉動連接的罩板60,所述罩板前端的兩側部分別設置有前凸部61,所述前凸部的上側設置有可旋轉的導輪62,以便通過罩板及其上的兩導輪保證研磨頭始終與墻體貼合,所述導輪的位于高于罩板,從而實現罩板的轉動限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連接結構包括設置于邊角機機身前側上、下部的一對第一懸臂板11、12,所述研磨頭后側對應設置有一對第二懸臂板21、22,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及位于下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分別經豎向設置的轉動連接件實現連接。
本實施例中,位于上部的轉動連接件包括自上而下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第一轉軸31,所述第一轉軸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端部上套置有軸承座32,所述軸承座內設置有與第一轉軸相連接的軸承33,所述軸承的下方設置有墊板4,所述墊板上自下而上穿設有與第一轉軸相螺接實現軸承鎖定的連接螺栓35。
本實施例中,位于下部的轉動連接件包括自下而上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第二轉軸41,所述第二轉軸穿過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端部上套置有軸承座42,所述軸承座內設置有與第二轉軸相連接的軸承43,所述軸承的下方設置有墊板44,所述墊板上自上而下穿設有與第二轉軸相螺接實現軸承鎖定的連接螺栓45。通過位于上部的轉動連接件和位于位于下部的轉動連接實現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的轉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之間及位于下部的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之間還分別設置有滾子推力軸承53,從而減小轉動摩擦。
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定位機構包括設置于位于上部的第一懸臂板前側并呈弧形間隔設置的定位孔,位于上部的第二懸臂板上設置有通孔51,所述通孔內穿設有用于與定位孔相配合實現轉動鎖定的定位插銷52,通過定位插銷實現第一懸臂板和第二懸臂板之間的定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罩板的頂板63上設置有用于研磨頭的輸出軸穿過的通孔64,所述通孔的內圈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向內延伸的凸塊65,位于頂板的下側設置有環(huán)形托板70,所述環(huán)形托板經設置于其上側的環(huán)形墊塊80與安裝于研磨頭下側的罩蓋13固定連接,環(huán)形托板與罩蓋之間形成用于凸塊伸入的空隙71,環(huán)形托板的外圈還間隔設置有若干向外延伸用于托住頂板的限位凸部72,從而保證罩板可以繞研磨頭的輸出軸進行轉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