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采血針全自動組裝設備,更具體的說是涉及采血針全自動組裝機中用于組裝前彈簧、針芯、后彈簧的工件。
背景技術:
采血針是臨床實驗室進行血液檢驗的重要工具,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醫(yī)療器械的舒適度的要求不斷增加,第三代采血針面世了,這一代采血針多采用機械裝置,針頭采用彈射裝置,幾乎能完全做到準確、快速、深淺適度、直線路徑刺穿皮膚,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楚。由于新一代采血針的結構復雜,配件較小,生產工藝要求較高,而且生產企業(yè)一天的生產量可以達到幾十萬只,這樣的生產強度,人工和簡單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是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所以現在采血針生產企業(yè)迫切的需要全自動式生產設備。由于第三代采血針由外套、內套、前彈簧、針芯、后彈簧、后蓋、前蓋等7個部分組成,內部結構復雜,并且零件形狀多樣,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減少產品的次品率,針對每個組件都不一樣,而且為異型工件這一情況,需要設計好每個零件的定位方向和送料方向,每個零件都需要合適的定位導向才能順利裝配,彈簧屬于柔性零件,彈簧的特點是受外力極易變形,而且很容易纏繞在一起,難以分開,
而為了整個采血針的完整組裝,組裝機需要自動完成將彈簧零件從送料到組裝的整個過程,現有技術不能很好地將前彈簧和后彈簧準確安裝在針芯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將前彈簧和后彈簧準確組裝到針芯上的采血針全自動組裝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采血針全自動組裝機,包括分度盤、分度器、前彈簧組裝工件和后彈簧組裝工件,所述分度器和分度盤相連,所述分度盤上設置有若干工件孔,所述工件孔在分度盤上呈環(huán)狀分布,所述工件孔中設置有固定架,所述工件孔的孔壁上設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固定架部分卡設在第一滑槽中,所述固定架底端和第一滑槽的槽底通過彈簧相連,所述固定架上設置有卡件和卡桿,所述卡件呈“C”字狀,所述卡桿垂直連接在卡件尾端,采血針的針芯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前彈簧組裝工件包括第一振動盤、第一分散器、第一回收器和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一振動盤的出口和第一分散器的入口相連,所述第一分散器的出口和第一出料管的入口相連,所述第一出料管的出口和工件孔的圓周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出料管中設置有隔離件、擋板、安裝槽和推板,所述第一出料管的入口設置在與第一分散器相鄰的側邊,所述安裝槽設置在第一出料管的內管壁上,所述隔離件通過安裝槽安裝在第一出料管中,所述隔離件由彈性材料制成,所述擋板設置在第一出料管的底端,所述推板設置在第一出料管的入口的上端,所述推板和第一出料管的頂部之間通過彈簧連接,所述第一出料管上設置有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上連接有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另一端和擋板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和推板之間通過貫穿第一出料管的頂壁的金屬絲相連;在工作時,放置有采血針的針芯的工件孔轉到和第一出料管同一軸線位置,前彈簧從第一振動盤進入第一分散器,第一分散器將前彈簧送到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帶動第一連接桿移動,所述第一連接桿將擋板從第一出料管底端推開,所述隔離件和擋板之間前彈簧掉出并套在針芯上端,同時推板在第二連接桿的拉動下向上移動,所述推板和第一出料管的頂部之間彈簧壓縮,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帶動第一連接桿復位,所述擋板復位,同時推板和第一出料管的頂部之間彈簧復位,在彈簧復位過程中的慣性作用下推板將與隔離件相鄰的前彈簧推出落在擋板上;所述后彈簧組裝工件包括第二振動盤、第二分散器、第二回收器和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二振動盤的出口和第二分散器的入口相連,所述第二分散器的出口和第二出料管的入口相連,所述第二出料管和工件孔的圓周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出料管的出口處設置有出料接口,所述出料接口由彈性金屬制成,所述出料接口上設置有缺口,所述第二出料管上設置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上設置有扣件,所述扣件呈“C”字狀,在工作時,后彈簧從第二振動盤進入第二分散器,后彈簧被第二分散器送到第二出料管,并從第二出料管被推到出料接口,放置有采血針的針芯的工件孔轉到和第二出料管同一軸線位置,此時固定架上卡件和卡桿卡扣在扣件中,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帶動扣件向下移動,所述固定架沿第一滑槽向下移動,后彈簧套設在采血針的針芯下端,所述分度盤轉動,后彈簧隨采血針的針芯從缺口處移出,所述固定架和第一滑槽之間的彈簧復位,所述固定架復位,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復位,下一個后彈簧從第二出料管被推到出料接口。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分散器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圓板、第一步進電機、轉桿和夾持件,所述第一步進電機設置在圓板的外側,所述第一步進電機的轉軸貫穿兩圓板中心,所述轉桿和夾持件設置在兩圓板間,所述轉桿的一端和第一步進電機的轉軸相連,另一端和夾持件相連,所述夾持件包括左夾持片和右夾持片,所述左夾持片和右夾持片由彈性金屬片制成,所述左夾持片和右夾持片一端相連,所述圓板由收緊部、擴張部和過度部組成,所述收緊部和擴張部通過過度部的弧形光滑相接,所述收緊部兩塊圓板之間的間距小于擴張部兩塊圓板之間的間距,在起始狀態(tài),所述夾持件位于擴張部,前彈簧從第一振動盤出來后,落在夾持件上,所述第一步進電機帶動轉桿和夾持件轉動,所述夾持件經過過度部進入收緊部,進入收緊部后夾持件將前彈簧夾緊,之后夾持件離開收緊部,經過過度部又進入擴張部,進入擴張部后夾持件將前彈簧松開,前彈簧從夾持件中脫落進入第一出料管。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分散器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圓盤、擺動桿、推件、第二步進電機、單向閥和連接片,所述連接片包括內連接片和外連接片,所述內連接片和外連接片呈環(huán)狀,所述內連接片和外連接片同心設置,所述連接片兩側分別和圓盤相連,所述連接片和圓盤同心設置,所述內連接片、外連接片和兩圓盤之間圍出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步進電機的轉軸穿過圓盤的中心, 所述單向閥設置在第二滑槽中,所述內連接片上設置有限位孔,所述擺動桿一端和第二步進電機的轉軸相連,另一端穿過限位孔和推件相連,所述擺動桿可在限位孔中活動,所述外連接片上設置有開口;后彈簧從第二振動盤沿開口落入第二滑槽中,所述第二步進電機帶動擺動桿和推件轉動,所述推件推動后彈簧在第二滑槽中滑動,經過單向閥進入第二出料管。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回收器底面上出料口和第一振動盤蓋子上進料口通過第一管道相連,所述第一回收器蓋子上設置有第一進氣閥,所述第一振動盤蓋子上設置有出氣口,當通過第一進氣閥對第一回收器進行吹氣時,第一回收器中的彈簧通過第一管道被吹回第一振動盤中;所述第二回收器底面上出料口和第二振動盤蓋子上進料口通過第二管道相連,所述第二回收器上設置有第二進氣閥,所述第二振動盤上設置有出氣口,當通過第二進氣閥對第二回收器進行吹氣時,第二回收器中的彈簧通過第二管道被吹回第二振動盤中。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滑槽的槽壁上設置有放置槽,所述單向閥包括左閥塊和右閥塊,所述左閥塊和右閥塊的一端鉸接在放置槽中,所述左閥塊和右閥塊的下部通過彈簧和放置槽的槽壁相連,所述放置槽中設置有擋塊,所述單向閥的底面抵在擋塊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隔離件包括支撐環(huán)和若干隔條,所述隔條由彈性橡膠制成,所述隔條一端固定在支撐環(huán)上,所述隔條沿支撐環(huán)的中心環(huán)狀分布。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振動盤的出口向下傾斜。
本發(fā)明包括分度盤、分度器、前彈簧組裝工件和后彈簧組裝工件, 分度盤上設置有若干工件孔,工件孔中設置有固定架,采血針的針芯固定在固定架上,
通過分度盤的轉動,將針芯轉動到前彈簧組裝工件和后彈簧組裝工件的工位,
第一振動盤將前彈簧有序導出,第一分散器保證每次只有一個前彈簧進入第一出料管,第一出料管使得前彈簧有序排列,并能依次順利下落安裝在針芯上端; 第二振動盤將前彈簧有序導出,第二分散器將后彈簧逐個推送到第二出料管,并從第二出料管被推到出料接口,后彈簧套設在采血針的針芯下端后,通過分度盤轉動,使后彈簧隨采血針的針芯從出料接口的缺口處移出, 避免了針芯和出料接口脫離過程中,原本安裝在針芯后端的后彈簧又脫落,本發(fā)明的結構定位準確,在一個工位完成前彈簧和后彈簧往針芯上的準確安裝,使整個采血針全自動組裝機結構更緊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分散器和第一出料管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第二分散器和第二出料管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單向閥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夾持件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隔離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7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采血針全自動組裝機,包括分度盤1、分度器2、前彈簧組裝工件3和后彈簧組裝工件4,分度器2和分度盤1相連,分度盤1上設置有若干工件孔5,所述工件孔5在分度盤1上呈環(huán)狀分布,工件孔5中設置有固定架51,工件孔5的孔壁上設置有第一滑槽52,固定架51部分卡設在第一滑槽52中,固定架51底端和第一滑槽52的槽底通過彈簧相連,固定架51上設置有卡件53和卡桿54,卡件53呈“C”字狀,卡桿54垂直連接在卡件53尾端,采血針的針芯固定在固定架51上;前彈簧組裝工件3包括第一振動盤31、第一分散器32、第一回收器33和第一出料管34,第一振動盤31的出口和第一分散器32的入口相連,第一分散器32的出口和第一出料管34的入口相連,第一回收器33位于第一分散器32下方,第一出料管34的出口和工件孔5的圓周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出料管34中設置有隔離件341、擋板342、安裝槽343和推板346,所述第一出料管34的入口設置在和第一分散器32相鄰的側邊,所述安裝槽343設置在第一出料管34的內管壁上,所述隔離件341通過安裝槽343安裝在第一出料管34中,所述隔離件341由彈性材料制成,所述擋板342設置在第一出料管34的底端,所述推板346設置在第一出料管34的入口的上端,所述推板346和第一出料管34的頂部之間通過彈簧連接,所述第一出料管34上設置有第一氣缸344,所述第一氣缸344上連接有第一連接桿345和第二連接桿347,所述第一連接桿345的另一端和擋板342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347和推板346之間通過貫穿第一出料管34的頂壁的金屬絲348相連;后彈簧組裝工件4包括第二振動盤41、第二分散器42、第二回收器43和第二出料管44,第二振動盤41的出口和第二分散器42的入口相連,第二分散器42的出口和第二出料管44的入口相連,第二回收器43位于第二分散器42下方,第二出料管44和工件孔5的圓周位置相對應,第二出料管44的出口處設置有出料接口46,出料接口46由彈性金屬制成,出料接口46上設置有缺口49,第二出料管44上設置有第二氣缸47,第二氣缸47上設置有扣件48,扣件48呈“C”字狀。
在工作時,機械臂將采血針的針芯放置在工件孔5中的固定架51中,分度器2帶動分度盤1轉動,放置有針芯的工件孔5轉到和第一出料管34同一軸線位置,
前彈簧從第一振動盤31進入第一分散器32,第一分散器32將前彈簧送到第一出料管34,所述第一氣缸344的活塞桿帶動第一連接桿345移動,所述第一連接桿345將擋板342從第一出料管34底端推開,所述隔離件341和擋板342之間前彈簧掉出并套在針芯上端,同時推板346在第二連接桿347的拉動下向上移動,所述推板346和第一出料管34的頂部之間彈簧壓縮,所述第一氣缸344的活塞桿帶動第一連接桿345復位,所述擋板342復位,同時推板346和第一出料管34的頂部之間彈簧復位,在彈簧復位過程中的慣性作用下推板346將與隔離件341相鄰的前彈簧推出落在擋板342上;第二振動盤41將前彈簧有序導出,后彈簧從第二振動盤41進入第二分散器42,后彈簧被第二分散器42送到第二出料管44,并從第二出料管44被推到出料接口46,放置有采血針的針芯的工件孔5轉到和第二出料管44同一軸線位置,此時固定架51上卡件53和卡桿54卡扣在扣件48中,第二氣缸47的活塞桿帶動扣件48向下移動,固定架51沿第一滑槽52向下移動,后彈簧套設在采血針的針芯下端,分度盤1向下一個工位轉動,后彈簧隨采血針的針芯從缺口49處移出,固定架51和第一滑槽52之間的彈簧復位,固定架51復位,第二氣缸47的活塞桿復位,下一個后彈簧從第二出料管44被推到出料接口46。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分散器32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圓板321、第一步進電機322、轉桿323和夾持件324,圓板321立放,第一振動盤31的出和圓板321相切,第一步進電機322設置在圓板321的外側,第一步進電機322的轉軸貫穿兩圓板321中心,轉桿323和夾持件324設置在兩圓板321間,轉桿323的一端和第一步進電機322的轉軸相連,另一端和夾持件324相連,夾持件324包括左夾持片3241和右夾持片3242,左夾持片3241和右夾持片3242由彈性金屬片制成,左夾持片3241和右夾持片3242一端相連,圓板321由收緊部3211、擴張部3212和過度部3213組成,收緊部3211和擴張部3212通過過度部3213的弧形光滑相接,收緊部3211兩塊圓板321之間的間距小于擴張部3212兩塊圓板321之間的間距,
在起始狀態(tài),夾持件324位于擴張部3212,此時夾持件324處于松弛狀態(tài),夾持件324中的容納空間較大,便于接住從第一振動盤31落下的前彈簧,夾持件324的容納空間使它每次只能接住一個前彈簧,前彈簧從第一振動盤31出來后,落在夾持件324上,第一步進電機322帶動轉桿323和夾持件324轉動,夾持件324經過過度部3213進入收緊部3211,經過過度部3213時,夾持件324的容納空間逐漸縮小,前彈簧被夾的越來越緊,使得在隨夾持件324轉動的過程中不會掉落,之后夾持件324離開收緊部3211,經過過度部3213又進入擴張部3212,夾持件324的容納空間逐漸擴大,前彈簧被夾的越來越松,由于前彈簧自身的重力,進入擴張部3212后夾持件324將前彈簧松開,前彈簧從夾持件324中脫落進入第一出料管34。這種結構簡單,卻能準確地每次將單個的前彈簧從第一振動盤31轉移至第一出料管34。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二分散器42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圓盤421、擺動桿422、推件423、第二步進電機424、單向閥426和連接片427,連接片427包括內連接片4271和外連接片4272,內連接片4271和外連接片4272呈環(huán)狀,內連接片4271和外連接片4272同心設置,連接片427兩側分別和圓盤421相連,連接片427和圓盤421同心設置,內連接片4271、外連接片4272和兩圓盤421之間圍出第二滑槽428,第二步進電機424的轉軸穿過圓盤421的中心, 單向閥426設置在第二滑槽428中,內連接片4271上設置有限位孔425,擺動桿422一端和第二步進電機424的轉軸相連,另一端穿過限位孔425和推件423相連,擺動桿422可在限位孔425中活動,外連接片4272上設置有開口;第二振動盤41的出口位于第二滑槽428切線方向,后彈簧從第二振動盤41沿開口落入第二滑槽428中,第二步進電機424帶動擺動桿422和推件423轉動,推件423推動后彈簧在第二滑槽428中滑動,經過單向閥426進入第二出料管44。單向閥426保證之前的每個后彈簧不會因為變形等因素后退,通過簡單的結構,準確地每次將單個的后彈簧從第二振動盤41轉移至第二出料管44。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回收器33底面上出料口和第一振動盤31蓋子上進料口通過第一管道35相連,第一回收器33蓋子上設置有第一進氣閥331,第一振動盤31蓋子上設置有出氣口311,當通過第一進氣閥331對第一回收器33進行吹氣時,第一回收器33中的彈簧通過第一管道35被吹回第一振動盤31中,通常情況下是多個前彈簧同時從第一振動盤31并列導出,可是第一分散器32每次只運送一個前彈簧,剩余的便會落入第一回收器33中,通過氣體送料將第一回收器33中回收的前彈簧又送第一振動盤31中,一方面省略了人工清理的麻煩,保證了整個裝置的高度自動化,一方面算是不停地對第一振動盤31中成堆的前彈簧進行翻動,避免前彈簧之間打結。第二回收器43底面上出料口和第二振動盤41蓋子上進料口通過第二管道45相連,第二回收器43上設置有第二進氣閥431,第二振動盤41上設置有出氣口411,當通過第二進氣閥431對第二回收器43進行吹氣時,第二回收器43中的彈簧通過第二管道45被吹回第二振動盤41中。通過氣體送料將第二回收器43中回收的后彈簧又送第二振動盤41中,一方面省略了人工清理的麻煩,保證了整個裝置的高度自動化,一方面算是不停地對第二振動盤41中成堆的后彈簧進行翻動,避免前彈簧之間打結。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二滑槽428的槽壁上設置有放置槽429,單向閥426包括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的一端鉸接在放置槽429中,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的下部通過彈簧和放置槽429的槽壁相連,放置槽429中設置有擋塊4291,單向閥426的底面抵在擋塊4291上。當推件423推動后彈簧在第二滑槽428中滑動,后彈簧會抵住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受到推力,各自向第二滑槽428的槽壁側轉動,彈簧被拉伸,這樣在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之間出現一條通道,推件423推動后彈簧通過,然后彈簧復位,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復位,擋塊4291阻擋左閥塊4261和右閥塊4262反向轉動,從而避免后彈簧往回退。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隔離件341包括支撐環(huán)3411和若干隔條3412,隔條3412由彈性橡膠制成,隔條3412一端固定在支撐環(huán)3411上,隔條3412沿支撐環(huán)3411的中心環(huán)狀分布。可以使隔離件341上方相鄰的前彈簧容易下落,又能及時復位將后續(xù)的前彈簧阻擋。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一振動盤31的出口向下傾斜,便于前彈簧下落。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