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沖床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氣動沖床頂升上料臺。
背景技術:
目前,在絕大部分采用小型沖床加工的場合,上下料作業(yè)仍主要由人工完成,但由人工完成沖床上下料存在著效率低、勞動強度高、安全性差的缺點。另一方面,沖床下方上下料的空間狹小,人員的操作時間和空間也很小。
為了提高生產加工的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并使生產線發(fā)展成為柔性制造系統(tǒng), 適應現(xiàn)代自動化大生產, 針對具體生產工藝, 利用機械手技術,設計用一種氣動沖床頂升上料臺代替人工工作,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氣動沖床頂升上料臺,控制準確地實現(xiàn)待加工原料的托舉和起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氣動沖床頂升上料臺,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承料機構、頂料機構、振動吸料機構及送料機構,所述承料機構包括托板,所述托板分設于機架對應的兩側框的內壁上,對應位置的兩個托板之間留有頂料通道;所述頂料機構包括第一氣缸及頂料板,所述第一氣缸的活塞桿末端與頂料板連接,所述第一氣缸帶動頂料板在頂料通道內來回移動;所述振動吸料機構包括第二氣缸、空氣振動器及真空吸盤,所述第二氣缸豎直設于機架的側框上,所述第二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有支撐板,所述空氣振動器固定于支撐板上,所述支撐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吸盤支架,若干所述真空吸盤設于第一吸盤支架下端面;所述送料機構包括與機架頂部連接的導向座,所述導向座內設有絲桿,所述絲桿兩側設有導向桿,所述導向桿和絲桿的延伸方向與進料方向一致,所述絲桿被端部連接的電機驅動旋轉,所述絲桿上螺接有安裝座,所述安裝座套設于導向桿上,所述安裝座一側設有第二吸盤支架,所述第二吸盤支架底部設有若干真空吸盤。
優(yōu)選地,所述支撐板呈長條型,所述空氣振動器及第一吸盤支架分設于對應的兩側。
優(yōu)選地,若干所述真空吸盤呈條形間隔分布。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1)空氣振動器使氣缸和真空吸盤同時產生高頻振動,氣缸帶動真空吸盤下降,吸附,上升分離出最上層的矽鋼片;2)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為機械加工提供了一種新技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附圖中:1、機架;2、托板;3、第一氣缸;4、頂料板;5、第二氣缸;6、空氣振動器;7、真空吸盤;8、支撐板;9、第一吸盤支架;10、導向座;11、絲桿;12、導向桿;13、電機;14、安裝座;15、第二吸盤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發(fā)明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
一種氣動沖床頂升上料臺,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有承料機構、頂料機構、振動吸料機構及送料機構。
所述承料機構包括托板2,所述托板2分設于機架1對應的兩側框的內壁上,對應位置的兩個托板2之間留有頂料通道。
所述頂料機構包括第一氣缸3及頂料板4,所述第一氣缸3的活塞桿末端與頂料板4連接,所述第一氣缸3帶動頂料板4在頂料通道內來回移動。
所述振動吸料機構包括第二氣缸5、空氣振動器6及真空吸盤7,所述第二氣缸5豎直設于機架1的側框上,所述第二氣缸5的活塞桿連接有支撐板8,所述空氣振動器6固定于支撐板8上,所述支撐板8呈長條型,所述空氣振動器6及第一吸盤支架9分設于對應的兩側。
所述支撐板8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吸盤支架9,若干所述真空吸盤7設于第一吸盤支架9下端面,若干所述真空吸盤7呈條形間隔分布。
所述送料機構包括與機架1頂部連接的導向座10,所述導向座10內設有絲桿11,所述絲桿11兩側設有導向桿12,所述導向桿12和絲桿11的延伸方向與進料方向一致,所述絲桿11被端部連接的電機13驅動旋轉,所述絲桿11上螺接有安裝座14,所述安裝座14套設于導向桿12上,所述安裝座14一側設有第二吸盤支架15,所述第二吸盤支架15底部設有若干真空吸盤7。
本發(fā)明的原理為:將待加工的矽鋼片放置于承料機構的托板2上端,頂料裝置中第一氣缸3驅動頂料板4向上運動,從而頂起托板2上的矽鋼片堆,實現(xiàn)矽鋼片堆的提升,空氣振動器6使第二氣缸5和真空吸盤7同時產生高頻振動,第二氣缸5帶動真空吸盤6下降,吸附,上升分離出最上層的矽鋼片;起邊后,第二吸盤支架16經絲桿12的驅動到指定位置,其下方的真空吸盤產生負壓,吸起由振動吸料機構起邊后的矽鋼片,進而送到氣缸處。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