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透鏡及具有該透鏡的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透鏡及照明裝置,尤其指一種非對稱光分布的透鏡及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應用在很多不同的應用領域中,例如博物館、商品交易會的展臺、展覽會、賣場、宣傳展出區(qū)域、洗墻、洗天花、路燈及庭院照明等等。這種類型的照明裝置針對性地對展出的內容、物品或墻面、路面等進行照明,而不會對其他區(qū)域進行照明,從而更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照明。在當今的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中,通常采用T5熒光燈管作為線性光源使用。由T5熒光燈管發(fā)出的光線通過固定在殼體上的墻面照明反射器朝向預定的方向偏轉。
[0003]但是,由于人們對照明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環(huán)保節(jié)能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越來越愿意使用LED照明裝置作為光源,這是因為LED照明裝置具有長的使用壽命,高的發(fā)光效率和較低的能耗。但是在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中,采用由LED照明裝置制成的線性光源作為光源使用時,通過現有的墻面照明反射器很難獲得現有的普通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產生的非對稱光分布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線性光源的透鏡,LED光源發(fā)出的光線通過該透鏡后能夠實現非對稱光線分布,從而更好地進行針對性的照明。此外,本發(fā)明還提出了一種具有上述透鏡的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線性光源的透鏡,具有頂部和底部,其中所述底部包括入射面以及分別位于所述入射面兩側的第一支撐面及第二支撐面。所述頂部包括出射面及全內反射面。其中,在橫截面上看,所述出射面連接至所述第一支撐面,所述全內反射面連接至出射面及第二支撐面。所述全內反射面包括第一全內反射面及第二全內反射面。其中線性光源的第一部分光線入射至所述入射面中,并經所述出射面折射后出射;線性光源的第二部分光線入射至所述入射面(1)中,并經所述第一全內反射面全內反射后經所述出射面折射后出射;線性光源的第三部分光線入射至所述入射面中,并先后經所述第一、第二全內反射面全內反射后至經所述出射面折射后出射。
[0006]優(yōu)選地,所述出射面包括第一出射面及第二出射面,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光線經入射面折射后經第一出射面折射后出射,所述第二、第三部分光線經入射面折射后經全內反射面全內反射后經第二出射面折射后出射。
[0007]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出射面為自由曲線的拉伸面,其切線與線性光源的光軸的夾角范圍為-20度至90度之間變化。
[0008]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出射面與第一出射面及第二全內反射面相連,其中第二出射面為直線形并與線性光源的光軸平行。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出射面與第一出射面及第二全內反射面相連,其中第二出射面為直線形并與線性光源的光軸呈1度至5度的夾角。
[0010]優(yōu)選地,所述入射面包括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及第三入射面,其中第二入射面分別與第一入射面及第三入射面相連,且線性光源的光軸穿過第一入射面與第二入射面的交界點。
[0011]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入射面與第一支撐面相連,并為遠離線性光源方向凹設的凹面,其自下端至上端的切線與線形光源的光軸的夾角范圍逐漸增大。
[0012]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入射面為朝向線性光源方向凸設的凸面,其中,線性光源的第二部分光線經過第二入射面折射后成為大致平行的光線然后經第二全內反射面全內反射后經出射面出射。
[0013]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入射面與第二支撐面相連,為直線形并與線性光源的光軸平行或呈1度至10度的夾角。
[0014]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全內反射面為遠離線性光源方向凹設的凹面,所述第二全內反射面為朝向線性光源的凸面或直線形。
[0015]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全內反射面與第二全內反射面之間形成的夾角大于90度,第二全內反射面與第二出射面之間形成的夾角小于90度。
[0016]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全內反射面的切線與線形光源的光軸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度至45度之間。
[0017]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全內反射面的切線與線形光源的光軸之間的夾角范圍為35度至45度之間,并沿高度方向逐漸減小。
[0018]優(yōu)選地,所述透鏡為沿與線性光源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擠出透鏡。
[0019]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透鏡及線性光源。
[0020]優(yōu)選地,所述線性光源為LED線性光源。
[0021]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透鏡及非對稱光分布照明裝置有以下優(yōu)點:通過對線形光源的不同部分的光線進行不同的光學處理,出射光線實現了大角度的偏折。
[0022]【【附圖說明】】
圖1為符合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透鏡的立體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的透鏡的主視圖;
圖3為圖2所示透鏡的光軸左側光線的光路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透鏡的光軸右側光線的光路示意圖;
圖5為圖2所示透鏡的配光圖。
[0023]【【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2所示,符合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透鏡100形成為沿與線性光源5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基礎透鏡。該透鏡100具有頂部和底部。底部包括入射面1及分別位于入射面1兩側的第一支撐面41及第二支撐面42。頂部包括出射面2及全內反射面3。其中,從橫截面(主視圖,圖2)上看,出射面2連接至第一支撐面41,全內反射面3連接至第二支撐面42。線性光源5的一部分光線經入射面1和出射面2折射后出射,一部分光線經入射面1折射至全內反射面3并在進行全內反射后經出射面2折射后出射。
[0024]從圖1中進一步可見,入射面1包括第一入射面11、第二入射面12及第三入射面13,并彼此互成一定的夾角,已形成容納線性光源5的容納腔10。于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第一入射面11為自第一支撐面41臨近容納腔10的一端向上并向遠離線性光源5方向凹設的凹面,即自由曲線的拉伸面,其自下端至上端的切線與線形光源5的光軸Y的夾角范圍呈逐漸增大。第二入射面12為朝向線性光源5的方向的凸面并位于第一入射面11與第三入射面13之間,其也可以認為是自由曲線的拉伸面。第三入射面13平行于線性光源5的光軸Y設置,也可以相對于光軸Y在遠離全內反射面3的方向上傾斜一定角度地設置,例如傾斜1度至10度或5度至10度。其中,第一入射面11位于線性光源5的光軸Y的左偵牝即與第一支撐面41及出光面2位于光軸Y的同側。第二及第三入射面12、13位于光軸Y的右側,即與第二支撐面42及全內反射面3位于光軸Y的同側。于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線性光源5的光軸Y經過第一入射面11與第二入射面12的交界點。
[0025]請參閱圖1及圖2,出射面2 —端與第一支撐面41遠離容納腔10的一端相連,另一端與全內反射面3連接。出射面2進一步包括第一出射面21及第二出射面22。其中,第一出射面21為自由曲線的拉伸面,其切線與線性光源5的光軸Y的夾角范圍為0度至90度之間變化。第二出射面22為直線形并與光軸Y平行,因此二者之間形成有一近乎90度并小于90度的夾角。當然,第二出射面22也可以與光軸Y —定的角度,該角度越小越好,于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該角度優(yōu)選為2度至5度。出射面2的曲線輪廓不僅限于上述的形式,能滿足對本發(fā)明第一、第二及第三部分光線的出射角度控制即可。
[0026]請繼續(xù)參閱圖1及圖2,全內反射面3包括第一全內反射面31及第二全內反射面32。第一全內反射面31為朝向遠離線性光源5方向凹設的凹面,可以認為是沿著一條自由曲線的拉伸面。第一全內反射面31的切線與線形光源5的光軸Y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度至45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