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20581閱讀:271來源:國知局
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光學裝置,尤其關于一種同時具備擷取影像功能以及感應功能的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電子裝置均設計為輕薄外型而具有易于攜帶的特性,以便于使用者可隨時隨地藉由電子裝置進行移動商務或娛樂休閑等事務。以影像擷取裝置為例,影像擷取裝置近期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領域,例如智能型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穿戴式裝置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上,其具有體積小且方便攜帶的優(yōu)點,使用者可以于需要時隨時進行影像擷取工作且儲存拍攝而獲得的影像?;蛘?,可進一步地透過移動網(wǎng)絡上傳至互聯(lián)網(wǎng)之中,以進行數(shù)據(jù)的傳輸。

另一方面,感應裝置亦早已發(fā)展,以達使用者最大便利且使系統(tǒng)的運作更為順暢。惟,感應裝置與影像擷取裝置的技術日趨成熟,故其整體結(jié)構(gòu)復雜且體積較大。是以,如何整合影像擷取裝置與感應裝置并且達成微型化已是重要的課題。

請參閱圖1,其為現(xiàn)有影像擷取裝置的結(jié)構(gòu)側(cè)視剖面示意圖。現(xiàn)有影像擷取裝置1包括光學透鏡11、光學感測元件12以及殼體13,且光學透鏡11是由一片透鏡片所構(gòu)成,其可供外界光L通過而進入現(xiàn)有影像擷取裝置1內(nèi)部。光學感測元件12對應于光學透鏡11,其可感應通過光學透鏡11的外界光L而產(chǎn)生相對應的影像信號,以供連接于影像擷取裝置1的顯示器(未顯示于圖中)顯示對應于影像信號的影像。殼體13的功能為容置光學透鏡11以及光學感測元件12,且定位之,使得光學透鏡11以及光學感測元件12得以正常運作,而殼體13具有一開孔131,其可顯露光學透鏡11于外,使外界光L通過光學透鏡11。光學透鏡11中,具有一光軸A以及一視角θ(Field of View,F(xiàn)OV),其視角θ可決定影像擷取裝置1的視區(qū)(View),光學透鏡11為圓形透鏡,且其直徑 為2·R。其中,光學透鏡11的尺寸越大,視角θ越大,且視區(qū)越大,而開孔131的尺寸稍大于光學透鏡11的有效光學尺寸或光學孔徑(Clear Aperature)。

當影像擷取裝置1選用像素尺寸較小的光學感測元件12時,外界光L不易入射至光學感測元件12,故需要于光學透鏡11與光學感測元件12之間設置一導光元件(未顯示于圖中),以引導外界光L入射至光學感測元件12上。一般而言,當視角θ越大,外界光L通過光學透鏡11的交會點(定義為轉(zhuǎn)折點)的所在位置會越靠近光學透鏡11,于此種情況下,影像擷取裝置1中必須設置較長的導光元件,才可確實引導外界光L入射至光學感測元件12。然而,較長的導光元件的效率較差,且成本較高,同時會造成殼體13的長度較大。

綜合以上可知,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下:第一,如何兼顧較大的視角以及較小的殼體長度;第二,于光學裝置尺寸最小化的前提下,如何擴展光學裝置的功能性,使之兼具影像擷取與光量感測或不同波長的監(jiān)控的功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其可同時進行不同功能,而提升光學裝置的功能性。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其可因應不同的光學感測元件的尺寸來決定殼體的開孔的尺寸以及光學透鏡的尺寸,且可同時兼顧較大的或不同的視角需求以及較輕薄的殼體外型要求。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包括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第二光學透鏡模塊以及殼體。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用以接收外界光而擷取一影像。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鄰近于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用以感應外界光。該殼體用以部分承載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以及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其中,該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兼具攝像功能以及感應功能。

較佳地,該殼體包括第一開孔以及第二開孔,該第一開孔部分顯露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而該第二開孔部分顯露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包括第一光學透鏡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該第一光學透鏡固定于該殼體 上且顯露于該第一開孔之外,用以供外界光通過,而該第一光學透鏡具有一第一視區(qū);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對應于該第一光學透鏡,用以接收通過該第一光學透鏡的外界光而獲得該影像;其中,該第一開孔的尺寸是由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一第一工作距離或一第一等效焦距、一第一視角以及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一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尺寸而決定。

較佳地,當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區(qū)為圓形或近似為圓形,且一被拍攝物位于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近處時,該第一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區(qū)為圓形或近似為圓形,且該被拍攝物位于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遠處時,該第一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第一開孔的半徑,W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一工作距離,Ra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的半徑,θ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角,RsM為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半徑,f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一等效焦距。

較佳地,當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區(qū)為矩形或近似為矩形,且一被拍攝物位于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近處時,該第一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區(qū)為矩形或近似為矩形,且該被拍攝物位于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遠處時,該第一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第一開孔的第一方向長度,為第一開孔的第二方向長度,W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一工作距離,RaM,x為該第一光學透鏡的第一方向長度,RaM,y為該第一光學透鏡的第二方向長度,θ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的該第一視角,RsM,x為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第一方向長度,RsM,y為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第二方向長度,f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一等效焦距。

較佳地,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包括第二光學透鏡、第二光學感測元件以及 導光元件。該第二光學透鏡相鄰于該第一光學透鏡且固定于該殼體上,該第二光學透鏡顯露于該第二開孔之外,用以供外界光通過,而該第二光學透鏡具有一第二視區(qū)。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對應于該第二光學透鏡,用以感應通過該第二光學透鏡的外界光;其中,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的像素尺寸小于或遠小于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像素尺寸。該導光元件設置于該第二光學透鏡與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之間,用以引導通過該第二光學透鏡的外界光至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其中,該第二開孔的尺寸是由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一第二工作距離或一第二等效焦距、一第二視角以及該導光元件的一第一表面的尺寸而決定。

較佳地,當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二視區(qū)為圓形或近似為圓形,且一被感測物位于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近處時,該第二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二視區(qū)為圓形或近似為圓形,且該被感測物位于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遠處時,該第二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該第二開孔的半徑,W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二工作距離,Ra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的半徑,θ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二視角,RLA為該導光元件的該第一表面的半徑,f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二等效焦距。

較佳地,當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二視區(qū)為矩形或近似為矩形,且一被感測物位于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近處時,該第二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RaA,x≌WA·tanθA,x-RLA,x,RaA,x≤R*aA,x

而當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二視區(qū)為矩形或近似為矩形,且該被感測物位于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遠處時,該第二開孔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RaA,x≌fA·tanθA,x-RLA,x,RaA,x≤R*aA,x;

其中,為該第二開孔的第一方向長度,為該第二開孔的第二方向長度,W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二工作距離,RaA,x為該第二光學透鏡的第一方向長度,RaA,y為該第二光學透鏡的第二方向長度,θ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的該第 二視角,RLA,x為該導光元件的該第一表面的第一方向長度,RLA,y為該第一表面的第二方向長度,fM為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該第二等效焦距。

較佳地,當該第一視角大于該第二視角時,對應于該第一視角的一第一距離小于對應于該第二視角的一第二距離;其中,該第一距離是該第一視角所在的一第一轉(zhuǎn)折點位置與該第一光學透鏡間的距離,而該第二距離是該第二視角所在的一第二轉(zhuǎn)折點位置與該第二光學透鏡間的距離。

較佳地,該導光元件的該第一表面與該導光元件的一第二表面間的角度差小于10度;其中該第一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透鏡,而該第二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

較佳地,該導光元件的該第一表面與該導光元件的一第二表面不平行,且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中的任一者的一法向量與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一光軸平行;其中該第一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透鏡,而該第二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

較佳地,該導光元件的該第一表面與該導光元件的一第二表面不平行,且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中的任一者的一法向量與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一光軸間的角度小于60度;其中該第一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透鏡,而該第二表面接近于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

較佳地,該導光元件是具有導光指向性的實心塑膠管、具有導光指向性的中空管、具有導光指向性的微結(jié)構(gòu)或具有導光指向性且可反射的金屬表面。

較佳地,該第一光學透鏡以及該第二光學透鏡設置于同一透鏡片上,且該透鏡片具有分別相對應的該第一視區(qū)以及該第二視區(qū)。

較佳地,該第一光學透鏡設置于一第一透鏡片上,且該第一透鏡片具有相對應的該第一視區(qū),而該第二光學透鏡設置于一第二透鏡片上,且該第二透鏡片具有相對應的該第二視區(qū)。

較佳地,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與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與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整合于一體。

較佳地,該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與該第二光學感測元件分別獨立設置且位于不同平面上。

較佳地,該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還包括移動機構(gòu),該移動機構(gòu)設置于該殼體內(nèi),用以移動該殼體以使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進行自動對焦;其中該 移動機構(gòu)藉由電機方式、磁力方式、光學感應方式或手動方式移動該殼體。

較佳地,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所感應的該外界光包括具有一第一波長區(qū)間的光束、具有一第二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以及具有熱感應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中的至少一者。

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可同時進行不同功能,而提升光學裝置的功能性。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可因應不同的第一光學透鏡的尺寸、第二光學透鏡的尺寸、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尺寸以及導光元件的尺寸而決定相對應的最大視角,以產(chǎn)生最大的視區(qū),并因應該些光學透鏡的尺寸而決定殼體上相對應的該些開孔的尺寸,藉此可兼顧不同的視角需求以及輕薄的殼體外型要求,以便于微型化,故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可應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或其它穿戴式裝置等。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影像擷取裝置的結(jié)構(gòu)側(cè)視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為沿圖2中的線F-F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視區(qū)以及第二視區(qū)的示意圖。

圖5A: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二較佳實施例沿第一方向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

圖5B: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第一光學透鏡模塊于第二較佳實施例沿第二方向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

圖5C: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第二光學透鏡模塊于第二較佳實施例沿第二方向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視區(qū)以及第二視區(qū)的示意圖。

圖7A~7F: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多個光學透鏡于不同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問題的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請同時參閱圖2~圖4,圖2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沿圖2中的線F-F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而圖4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視區(qū)以及第二視區(qū)的示意圖。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2包括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第四光學透鏡模塊24、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殼體26以及移動機構(gòu)27,且殼體26包括對應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第一開孔261、對應于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開孔262、對應于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的第三開孔263、對應于第四光學透鏡模塊24的第四開孔264以及對應于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的第五開孔265。

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位于殼體26的中央處,其包括第一光學透鏡211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且第一光學透鏡211具有第一光軸A1、第一視角θM以及第一視區(qū)V1。第一光學透鏡211固定于殼體26上且顯露于第一開孔261之外,其可供外界光L通過,而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對應于第一光學透鏡211,其功能為接收通過第一光學透鏡211的外界光L而獲得一影像。其中,第一視角θM為對應于第一光學透鏡211的最大視角。

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一側(cè),其包括第二光學透鏡221、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以及導光元件223,且第二光學透鏡221具有第二光軸A2、第二視角θA以及第二視區(qū)V2。第二光學透鏡221固定于殼體26上且顯露于第二開孔262之外,其可供外界光L通過,而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對應于第二光學透鏡221,其功能為接收通過第二光學透鏡221的外界光L而可進行感測運作,例如可感測手勢等運作。導光元件223設置于第二光學透鏡221與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之間,其功能為引導通過第二光學透鏡221的外界光L至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其中,第二視角θA為對應于第二光學透鏡221的最大視角。

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亦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一側(cè),且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的結(jié)構(gòu)以及功能與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大致上相同而不再贅述,其中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以及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中的光學感測元件的像素尺寸小于或遠 小于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的像素尺寸。于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的像素尺寸約為百萬個,而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中的光學感測元件的像素尺寸約為1~2個,其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

由圖2可知,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為中心光學透鏡模塊,而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分別為圍繞于中心光學透鏡模塊的周邊光學透鏡組。另一方面,圖3顯示出移動機構(gòu)27設置于殼體26內(nèi),其功能為移動殼體26,以帶動第一光學透鏡211移動,使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進行自動對焦,其中,移動機構(gòu)27可藉由電機方式、磁力方式、光學感應方式或手動方式而移動殼體26。

于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學透鏡211、第二光學透鏡221以及第三光學透鏡模塊23~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中的光學透鏡皆為圓形透鏡,其分別設置于獨立的透鏡片上,故所對應的第一視區(qū)V1、第二視區(qū)V2、……,亦為圓形,如圖4所示。其僅為例示之用,而不以此為限,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學透鏡、第二光學透鏡以及第三光學透鏡模塊~第五光學透鏡模塊中的光學透鏡是設置于同一透鏡片上,亦即以一體成型方式形成。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第五光學透鏡模塊25中的導光元件為實心塑膠管,而外界光L包括具有一第一波長區(qū)間的光束、具有一第二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以及具有熱感應波長區(qū)間的光束。其中,具有第一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例如為可見光,具有第二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例如為不可見光,而具有熱感應波長區(qū)間的光束例如為以熱光源(Thermal Source)所輸出的光束。

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一,上述任一光學透鏡可由一塑料、一玻璃或一硅基材料所制成。第二,上述導光元件223采用實心塑膠管,但其僅為例示之用,而不以此為限,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導光元件223亦可選用中空管、具有導光指向性的微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或具有金屬反射表面的結(jié)構(gòu)。第三,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與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位于同一平面上,但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與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分別獨立設置,其僅為例示之用,而不以此為限。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與第二光學感測元件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可整合于一體?;蛘?,第一光學感測元件與第二光學感測元件分別獨立設置且位于不同平面上。

第四,由圖3可知,導光元件223的第一表面2231與導光元件223的第二 表面2232間的角度差小于10度,較佳者,其第一表面2231與其第二表面2232平行。其中,其第一表面2231接近于第二光學透鏡221,而其第二表面2232接近于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再者,當其第一表面2231與其第二表面2232不平行時,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2可采用以下兩種結(jié)構(gòu):第一,其第一表面2231的第一法向量N1以及其第二表面2232的第二法向量N2中的任一者與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光軸A2平行。第二,其第一表面2231的第一法向量N1以及其第二表面2232的第二法向量N2中的任一者與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光軸A2間的角度小于60度。較佳者,第一法向量N1以及第二法向量N2皆與光軸A2平行。

由圖3可知,當?shù)谝灰暯铅?sub>M大于第二視角θA時,對應于第一視角θM的第一距離TM1小于對應于第二視角θA的第二距離TA1,其中,第一距離TM1是第一視角θM所在的第一轉(zhuǎn)折點位置P1與第一光學透鏡211間的距離,而第二距離TA1是第二視角θA所在的第二轉(zhuǎn)折點位置P2與第二光學透鏡221間的距離。

接下來說明殼體26上的第一開孔261~第五開孔265的尺寸大小的設計方式。以第一開孔261以及第二開孔262為例說明,請再次參閱圖2,第一開孔261的尺寸是由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第一工作距離WM、第一視角θM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的尺寸而決定,或者,第一開孔261的尺寸是由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第一等效焦距fM、第一視角θM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的尺寸而決定。當?shù)谝还鈱W透鏡211的第一視區(qū)V1為圓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近處時,第一開孔261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shù)谝还鈱W透鏡211的第一視區(qū)V1為圓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遠處時,第一開孔261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第一開孔261的半徑,WM為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第一工作距離,亦即第一距離TM1加上第三距離TM2。RaM為第一光學透鏡211的半徑,θM為第一光學透鏡211的第一視角,RsM為第一光學感測元件212的半徑,f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21的第一等效焦距。

另一方面,第二開孔262的尺寸是由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工作距離 WA、第二視角θA以及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的尺寸而決定,或者,由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等效焦距fA、第二視角θA以及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光學感測元件222的尺寸而決定。當?shù)诙鈱W透鏡221的第二視區(qū)V2為圓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近處時,第二開孔262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shù)诙鈱W透鏡221的第二視區(qū)V2為圓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遠處時,第二開孔262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第二開孔262的半徑,WA為第二光學透鏡模塊的第二工作距離,亦即第二距離TA1加上第四距離TA2。RaA為第二光學透鏡221的半徑,θA為第二光學透鏡221的第二視角,RLA為第一表面2311的半徑,fA為該第二光學透鏡模塊22的第二等效焦距。

此外,本發(fā)明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做法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5A~5C以及圖6,圖5A~5C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局部結(jié)構(gòu)剖面示意圖,而圖6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視區(qū)以及第二視區(qū)的示意圖。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3包括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第五光學透鏡模塊(未顯示于圖中)、殼體36以及移動機構(gòu)37,且殼體36包括分別對應于上述多個光學透鏡模塊31、32、……的第一開孔361、第二開孔362、……、以及第五開孔(未顯示于圖中)。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3的結(jié)構(gòu)大致上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2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且相同之處則不再贅述,該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以及第五光學透鏡模塊的結(jié)構(gòu)。

圖5A顯示出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以及第二光學透鏡321于第一方向上的結(jié)構(gòu)。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包括第一光學透鏡311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312,且第一光學透鏡311具有第一光軸A1、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y以及第一視區(qū)V3。其中,第一光學透鏡311以及第一視區(qū)V3為矩形,如圖6所示。另一方面,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包括第二光學透 鏡321、第二光學感測元件322以及導光元件323,且第二光學透鏡321具有第二光軸A2、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視角θA,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視角θA,y以及第二視區(qū)V4。其中,第二光學透鏡321以及第二視區(qū)V4亦為矩形,如圖6所示。于本較佳實施例中,導光元件323為自由型導光元件,且其內(nèi)表面具有金屬反射表面的結(jié)構(gòu),而有助于外界光L的導光。

接下來,第一開孔361的尺寸是由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第一工作距離WM、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y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312的尺寸而決定,或者,第一開孔361的尺寸是由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第一等效焦距fM、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視角θM,y以及第一光學感測元件312的尺寸而決定。當?shù)谝还鈱W透鏡311的第一視區(qū)V3為矩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近處時,第一開孔361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而當?shù)谝还鈱W透鏡311的第一視區(qū)V3為矩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遠處時,第一開孔361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為第一開孔361的第一方向長度,為第一開孔361的第二方向長度,WM為該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第一工作距離,亦即第一距離TM1加上第二距離TM2。RaM,x為第一光學透鏡311的第一方向長度,RaM,y為第一光學透鏡311的第二方向長度,θM,x為第一光學透鏡311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視角,而θM,y為第一光學透鏡311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一視角。RsM,x為第一光學感測元件312的第一方向長度,RsM,y為第一光學感測元件312的第二方向長度,fM為第一光學透鏡模塊31的第一等效焦距。

另一方面,第二開孔362的尺寸是由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工作距離WA、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視角θA,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視角θA,y以及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光學感測元件322的尺寸而決定,或者,由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等效焦距fA、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視角θA,x、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 視角θA,y以及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光學感測元件322的尺寸而決定。當?shù)诙鈱W透鏡321的第二視區(qū)V4為矩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近處時,第二開孔362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RaA,x≌WA·tanθA,x-RLA,x,RaA,x≤R*aA,x

而當?shù)诙鈱W透鏡321的第二視區(qū)V4為矩形,且被拍攝物位于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遠處時,第二開孔362的尺寸滿足下列關系式:

RaA,x≌fA·tanθA,x-RLA,x,RaA,x≤R*aA,x;

其中,為第二開孔362的第一方向長度,為第二開孔362的第二方向長度,WA為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工作距離,亦即第二距離TA1加上第四距離TA2。RaA,x為第二光學透鏡321的第一方向長度,RaA,y為第二光學透鏡321的第二方向長度,θA,x為第二光學透鏡321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二視角,而θA,y為第二光學透鏡321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視角。RLA,x為導光元件323的第一表面3231的第一方向長度,RLA,y為導光元件323的第一表面3231的第二方向長度,fM為第二光學透鏡模塊32的第二等效焦距。

以上說明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皆可依據(jù)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請參閱圖7A~7F,其為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的多個光學透鏡于不同較佳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俯視示意圖。圖7A顯示出第一光學透鏡411、第二光學透鏡412、第三光學透鏡413、第四光學透鏡414以及第五光學透鏡415是一體成型于同一透鏡片上,且第二光學透鏡412、第三光學透鏡413、第四光學透鏡414以及第五光學透鏡415環(huán)繞第一光學透鏡411。其中,對應于第一光學透鏡411的光學透鏡模塊的功能為擷取影像,而對應于第二光學透鏡412、第三光學透鏡413、第四光學透鏡414以及第五光學透鏡415的該些光學透鏡模塊具有感應功能。

圖7B~7F則分別顯示出不同配置的多個光學透鏡,圖7B顯示二光學透鏡合一的透鏡片,圖7C以及圖7D顯示三光學透鏡合一的透鏡片,而圖7E以及圖7F則分別顯示出不同形式的四光學透鏡合一的透鏡片。

根據(jù)上述可知,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藉由上述關系式而可因 應不同的第一光學透鏡的尺寸、第二光學透鏡的尺寸、第一光學感測元件的尺寸以及導光元件的尺寸而決定相對應的最大視角,以產(chǎn)生最大的視區(qū),并因應該些光學透鏡的尺寸而決定殼體上相對應的該些開孔的尺寸。藉由上述關系式而形成的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可同時兼顧較大的視角以及輕薄的殼體外型,以便于微型化,故本發(fā)明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可應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或其它穿戴式裝置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權(quán)利要求范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于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建昌县| 康平县| 承德市| 潜江市| 嘉义县| 浙江省| 张家口市| 临高县| 肥乡县| 湖南省| 宁武县| 霍州市| 平度市| 高阳县| 衢州市| 伊宁市| 福安市| 蒙阴县| 江北区| 合江县| 紫金县| 丹巴县| 松原市| 乌什县| 永昌县| 茶陵县| 宽甸| 大英县| 绍兴县| 兴义市| 镇江市| 邻水| 雷山县| 关岭| 珠海市| 洪湖市| 舒城县| 长治市| 湘阴县| 阳高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