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棘輪扳手,尤指一種轉動撥動件一小角度即可釋放自由旋轉的旋轉頭的具快速釋放結構的棘輪扳手。
背景技術:
棘輪扳手是一種常見的手動松緊工具,其具有操作的靈活性,自由的往返運動能力,以進行螺栓、螺母或類似組件的松鎖作業(yè),因此在很多場合下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扳手。
棘輪扳手包括一頭座、由頭座向外延伸的一扳桿、設置于頭座的一驅動部。驅動部可以通過各種不同尺寸的套筒連動工作物,例如上述螺帽、螺栓等。使用者只須握住扳桿加以往復旋轉,即可將工作物旋松或鎖緊。然而目前業(yè)界使用的棘輪扳手常常受限于死角或狹小空間,使得棘輪扳手的驅動頭無法順利螺合工作物。因此市面上有一種驅動頭可相對扳桿轉動的棘輪扳手誕生。然而現有可轉動驅動頭的棘輪扳手,其定位驅動頭的設計結構復雜,操作上不便且已不符市場所需。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操作容易且結構精簡的具快速釋放結構的棘輪扳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快速釋放結構的棘輪扳手,包括:
一驅動桿,包括一叉狀臂、形成該叉狀臂的一叉狀開口、連通該叉狀開口的一軸向孔及與該軸向孔相交的一徑向孔;
一旋轉頭,樞接于該叉狀臂兩端,該旋轉頭包括一球形外殼、設于該球形外殼內的一棘輪機構、設于該球形外殼的多個定位凹槽及形成該旋轉頭并穿過該叉狀臂兩端的一樞轉軸線,其中該樞轉軸線與該徑向孔垂直;及
一鎖止開關,包括設置于該徑向孔的一撥動件與設置于該軸向孔的一閂鎖件,該撥動件旋轉地帶動該閂鎖件軸向地移動,該閂鎖件鎖止或脫離任一該定位凹槽。
優(yōu)選地,該鎖止開關還包括連接該閂鎖件一端的一鎖止彈簧,該閂鎖件另一端相對該鎖止彈簧軸向移動地卡合或釋放任一該定位凹槽。
優(yōu)選地,該驅動桿還包括與該徑向孔連通的一容槽,該容槽容置該鎖止彈簧且與該軸向孔相對應設置。
優(yōu)選地,該徑向孔為一盲孔,部份的該閂鎖件沿該盲孔底端軸向地移動。
優(yōu)選地,該閂鎖件還包括抵觸該盲孔底端的一彎折部。
優(yōu)選地,該軸向孔一側面與該盲孔底端平行。
優(yōu)選地,該撥動件具有凸出于該徑向孔的一撥鈕、樞接于該驅動桿的一固定軸及帶動該閂鎖件移動的一帶動部。
優(yōu)選地,該閂鎖件開設有與該帶動部插設的一開孔。
優(yōu)選地,該閂鎖件還包括相對該固定軸設置的一側向孔。
優(yōu)選地,該帶動部為多個凸齒,該閂鎖件相對該些凸齒則具有多個嚙合齒,各該凸齒環(huán)設于該固定軸的圓周面,且位于該固定軸的中間位置。
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借由撥動鎖止開關的撥動件,轉動旋轉頭至所需的定位凹槽(即輸出件的工作角度),再釋放撥鈕即可快速達到釋放并定位旋轉頭的目的。此外,由于鎖止開關設置有鎖止彈簧,鎖止彈簧能夠自動地推動閂鎖件并鎖止旋轉頭以保持鎖止狀態(tài)。因此,使用者不須額外操作,旋轉頭也不會任意轉動,而具有安全與操作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另一立體圖。
圖4為圖3的剖視圖。
圖5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又一立體圖。
圖6為圖5的部分剖視圖。
圖7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8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另一剖視圖。
圖9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圖。
圖10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部分剖視圖。
圖11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另一部分立體圖。
圖12為繪示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另一部分剖視圖。
【符號說明】
100棘輪扳手;110操作手柄;120驅動桿;130叉狀臂;132支承栓;140擴大端;142桿體;144旋轉軸線;150叉狀開口;160軸向孔;162容槽;170徑向孔;172第一孔洞;174第二孔洞;200旋轉頭;210球形外殼;220定位凹槽;222第一定位凹槽;224第二定位凹槽;230樞轉軸線;240輸出件;242定位球;244中心軸;250鎖止開關;260撥動件;262撥鈕;264固定軸;266帶動部;270閂鎖件;272開孔;274彎折部;276側向孔;278嚙合齒;280鎖止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快速釋放結構的棘輪扳手100,包括一驅動桿120、一旋轉頭200及一鎖止開關250。在本實施例中,棘輪扳手100較佳還包括能夠容置驅動桿120的一操作手柄110,借由直立狀態(tài)的快速旋轉或水平狀態(tài)的往復扳動操作手柄110,使旋轉頭200對工作物(圖略)轉緊或轉松。
驅動桿120包括一叉狀臂130、形成叉狀臂130內的一叉狀開口150、連通叉狀開口150的一軸向孔160及與軸向孔160相交的一徑向孔170。如圖所示的叉狀臂130還包括二叉齒(未標示),叉狀開口150形成于二叉齒之間。旋轉頭200樞接于叉狀臂130兩端,旋轉頭200包括一球形外殼210、設于球形外殼210內的一棘輪機構(圖略)、設于球形外殼210表面的多個定位凹槽220及形成旋轉頭200及穿過叉狀臂130兩端的一樞轉軸線230,其中樞轉軸線230與徑向孔170垂直。
旋轉頭200還包括凸設于球形外殼210一端的方狀輸出件240、設于輸出件240一側壁的定位球242及與方狀輸出件240連接的棘輪機構(圖略)。棘輪機構亦設置于球形外殼210內,借由輸出件240的定位球242卡合地組裝各種不同尺寸的套筒(圖略),以對工作物轉緊或轉松。由于棘輪機構為現有裝置,在此不多加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桿120更包括二支承栓132、一擴大端140及一桿體142。各支承栓132分別穿過叉狀臂130兩端并固定在球形外殼210與叉狀臂130之間,其中樞轉軸線230假想地穿過各支承栓132的軸心,使旋轉頭200能夠以樞轉軸線230為軸心在叉狀開口150自由地旋轉一特定角度,例如0度至270度。擴大端140設置于叉狀臂130與桿體142之間,擴大端140的尺寸大于桿體142的尺寸,且軸向孔160與徑向孔170較佳皆開設于擴大端140中。換言之,鎖止開關250同樣安置于擴大端140內,如此使本實施例的棘輪扳手100具有較佳的強度與操作質量。
此外,本實施例的各定位凹槽220至少包括設置于球形外殼210球頂的一第一定位凹槽222及設置于球形外殼210側壁的一第二定位凹槽224。第一定位凹槽222與第二定位凹槽224之間較佳形成90度夾角,以便于使用者在直立狀態(tài),亦即輸出件240的中心軸244與驅動桿120的旋轉軸線144平行時,操作棘輪扳手100;或者是在水平狀態(tài),亦即輸出件240的中心軸244與驅動桿120的旋轉軸線144垂直時,操作棘輪扳手100。旋轉軸線144較佳是指驅動桿120及/或操作手柄110的中心線。
在此所指的定位凹槽220的形狀較佳與閂鎖件270的形狀相對應,例如圓弧形或其它適合的形狀,以利閂鎖件270卡固或釋放任一定位凹槽220。
鎖止開關250包括設置于徑向孔170的一撥動件260與設置于軸向孔160的一閂鎖件270。撥動件260旋轉地帶動閂鎖件270軸向地移動,使閂鎖件270鎖止或脫離任一定位凹槽220。在本實施例中,鎖止開關250包括連接閂鎖件270一端的一鎖止彈簧280,閂鎖件270另一端則相對鎖止彈簧280軸向移動地卡合或釋放任一定位凹槽220。在此所述的鎖止彈簧280較佳包括但不限于壓縮彈簧。
在如圖2、圖4及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驅動桿120還包括與徑向孔170連通的一容槽162,容槽162容置鎖止彈簧280且與軸向孔160相對應設置。容槽162也能夠提供閂鎖件270移動時收容之空間,減少徑向孔170孔徑的尺寸,防止驅動桿120的強度減弱或操作質量。容槽162可形成于擴大端140或桿體142中,視需要而改變。
本實施例的徑向孔170較佳為一盲孔,閂鎖件270則包一彎折部274,使閂鎖件270利用彎折部274能夠沿盲孔的底端軸向地移動,以提升閂鎖件270移動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度。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實施例中,閂鎖件270亦可為筆直狀地在軸向孔160與容槽162內軸向移動。
請一并參考圖7及圖8所示,軸向孔160的一側面較佳與徑向孔(即盲孔)170的底端平行,使閂鎖件270能夠沿軸向孔160、徑向孔170底端及容槽162軸向地移動。因此本實施例的閂鎖件270結構強度較佳,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也相對提升。
撥動件260還具有凸出于徑向孔170的一撥鈕262、樞接于驅動桿120的一固定軸264及帶動閂鎖件270的一帶動部266。閂鎖件270則開設有與帶動部266插設的一開孔272。在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若干開孔272形成于彎折部174中,其中開孔272的數量與帶動部266的數量相應且一致。當轉動撥動件260時,各帶動部266插設于各開孔272,以推動閂鎖件270軸向地移動。
然而在如圖7及圖8所示的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中,閂鎖件270亦可僅設置單一開孔272,且開孔272形狀較佳為一錐形孔。撥動件260剖面形狀類似一黑桃(Spade)或一凸輪形狀,且與開孔272側壁接觸的撥動件260二側即為帶動部266,因此當使用者朝桿體142方向撥動撥鈕262時,帶動部266同時推動閂鎖件270軸向移動而脫離定位凹槽220,如此可快速釋放旋轉頭200。此外,由于撥動件260的固定軸264設置于閂鎖件270軸向移動的方向上,因此撥動件260還形成一側向孔276,避免閂鎖件270在軸向移動時,碰撞固定軸264。
又如圖9至圖12所示,此第三實施例的作動方式類似齒輪與齒條的傳動方式。也就是說,撥動件260的帶動部266為多個凸齒,閂鎖件270相對該些凸齒則具有多個嚙合齒278,各凸齒能夠旋轉地帶動各嚙合齒278,使閂鎖件270軸向移動。各凸齒較佳是環(huán)設于固定軸264的圓周面,且位于固定軸264的中間位置。固定軸264從各凸齒一側同軸地延長而與徑向孔170樞接,使撥鈕262能夠以固定軸264為軸心轉動各凸齒。
如圖10及圖12所示,徑向孔170還包括一第一孔洞172及連通第一孔洞172的一第二孔洞174。第一孔洞172的孔徑小于第二孔洞174的孔徑。固定軸264樞接第一孔洞172,第二孔洞174則連通軸向孔160。
以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具快速釋放結構的棘輪扳手100的詳細操作方法。如圖1、圖2、圖7、圖9及圖10所示,當鎖止開關250的撥動件260未轉動/撥動時,閂鎖件270因鎖止彈簧280的彈力而伸出叉狀開口150并卡固旋轉頭200的第一定位凹槽222(第一實施例)或第二定位凹槽224(第二實施例)。此時,鎖止開關250在中間的位置且為一鎖止狀態(tài)/位置,其中鎖止彈簧280為伸長狀態(tài)。
如圖3及圖4所示,當撥動撥動件260的撥鈕262朝旋轉頭200的方向轉動時,各帶動部266以固定軸264為軸心轉動并帶動閂鎖件270朝容槽方向162移動,直到閂鎖件270脫離第一定位凹槽222(第一實施例)。然而在如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撥動件260的撥鈕262是朝桿體142的方向轉動,閂鎖件270釋放第二定位凹槽224(第二實施例)的限制。
又在如圖11及圖12所示的第三實施例中,撥鈕262朝遠離軸向孔160的方向轉動時,各凸齒帶動各嚙合齒278朝桿體142的方向移動,使閂鎖件270脫離第二定位凹槽224,使旋轉頭200能夠以樞轉軸線230旋轉。此時,鎖止開關250為一釋放狀態(tài)/位置,且鎖止彈簧280為壓縮狀態(tài)。當鎖止開關250在釋放狀態(tài)時,使用者能夠任意轉動旋轉頭200直到至如圖5、圖6、圖8或凸11所示的所需角度。當釋放鎖止開關250的撥動件260后,由于鎖止彈簧280恢復彈力并自動地帶動閂鎖件270朝旋轉頭200的方向伸出,因此閂鎖件270能夠再次扣合旋轉頭200的第二定位凹槽224(第一實施例)或任一定位凹槽220。
本實用新型的鎖止開關250只需轉動/撥動撥動件260一小角度,即可快速釋放旋轉頭200,因此操作上十分容易且其結構精簡。進一步地,借由轉動/撥動撥動件260的撥鈕262,轉動旋轉頭200至所需的第一定位凹槽222、第二定位凹槽224(即輸出件240的工作角度),再釋放撥鈕262即可快速達到釋放并定位旋轉頭200的目的。
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鎖止開關250可選擇性地設置鎖止彈簧280,例如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中的鎖止彈簧280能夠自動地推動閂鎖件270并鎖止旋轉頭200以保持鎖止狀態(tài)。此時,撥動件260的撥鈕262也會自動地回復至原位,例如中央的位置。因此,本實施例的鎖止開關250為常閉狀態(tài)(Normal Close Status),使用者不須額外操作,旋轉頭200即保持鎖止狀態(tài)不會任意轉動,具有安全與操作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