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軸向樞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應用于計算機LCD面板上,且具有三軸向轉動和防止微動功能的樞軸結構。
按,通常具有較牢固功能的樞軸結構(如應用在計算機LCD面板或類似裝置上)一般為一維或二維形式的樞軸結構,通過樞軸結構可使LCD面板或類似裝置能具有以樞軸位置為轉動中心,進行前后和左右兩方向上的有限轉動自由度。
如
圖1所示,其是公知技術中的二維(二軸向)樞軸結構10的立體示意圖,該二維樞軸結構10具有一底板11、一第一樞軸12、一轉動軸板13、一第二樞軸14及一輸出軸部15。其中,底板11用以固定到一支架2上,固定方式可以是夾置式、置放式、插入式、或其他可應用的連結方式,底板11上還形成有一供第一樞軸12設置的軸設空間110,此軸設空間110通常提供第一樞軸12兩端穿過的二相對的架設軸孔111。
第一樞軸12是由二架設軸孔111設在軸設空間110中的軸體,位于架設軸孔111外側的軸體兩端部分,分別用一螺帽121通過數(shù)個套設在軸體上的彈性墊片122,將第一樞軸12轉動設置在底板11的軸設空間110中,由此,第一樞軸12可沿二架設軸孔111的軸線轉動(此軸線以下稱為第一轉動軸線120);由調整螺帽121將彈性墊片122壓靠在底板11上的鎖緊力,來控制第一樞軸12的轉動容易程度。
如圖所示,在第一樞軸12上又固定設置有一隨第一樞軸12轉動的轉動軸板13,轉動軸板13上設置一第二樞軸14,第二樞軸14的轉動方向(下稱第二轉動軸線140)垂直于第一樞軸12所構成的第一轉動軸線120,如圖所示,第二樞軸14的末端穿過轉動軸板13,并且在第二樞軸14的穿出部分,用一螺帽121通過數(shù)個套設于軸體上的彈性墊片122,將第二樞軸14轉動設置在轉動軸板13上,由調整螺帽121將彈性墊片122壓靠在轉動軸板13上的鎖緊力,來控制第二樞軸14在第二轉動軸線140上的轉動容易程度。
如圖所示,第二樞軸14的另一端則形成或設置一隨同轉動的輸出軸部15,此輸出軸部15連結到一LCD面板3上。
通過如上所述的二維樞軸結構10,可將一LCD面板3支撐在一支架2上,并使LCD面板3得到沿第一轉動軸線120及第二轉動軸線140的二轉動自由度。
但是,公知技術中的二維樞軸結構10在運用中,只能提供兩個方向的轉動(如箭頭所示),由于該二維樞軸結構10主要是用于支撐計算機的LCD面板3,如果能增加一個繞第三轉動軸線160(垂直方向)轉動的樞軸結構,則實用性將會大幅度提高,由于目前二維樞軸結構10并無法提供LCD面板3對第三轉動軸線160轉動的功能,因此使用者只能將LCD面板3連同支架2一起轉動,所以在操作上相當?shù)牟环奖恪?br>
此外,由于公知技術中的二維樞軸結構所支撐的LCD面板3的尺寸較大,且并未支撐在LCD面板3的重心上,所以長時間的轉動使用時,常會發(fā)生支撐定位不良或轉動時重心不穩(wěn)的現(xiàn)象,公知技術的解決方案通常有三種第一是提高螺帽121的鎖緊力,第二是增加彈性墊片122的數(shù)目或擴大彈性墊片122的尺寸,第三是使用較大尺寸型號的第二樞軸14;第一種是借助增加彈性墊片122間正向力的方式,提高轉動的摩擦阻力,第二種則是以擴大彈性墊片122間接觸面積的方式,提高構件總成的有效摩擦面積(等于提高靜摩擦系數(shù)),第三種則是增加第二樞軸14的截面積,使其能夠支撐在LCD面板3的重心上,然而這三種解決方法同時也產生不容易轉動的缺點和成本提高的問題,且增加螺帽121的鎖緊力僅是暫時的維修措施,非長久之計,而增加彈性墊片122的數(shù)目或擴大彈性墊片122的尺寸的解決方式,又牽涉到二維樞軸結構10的設置空間及裝置整體造型改變的問題,很明顯這也不是理想的設計方案。
因此,有其必要設計一種較佳的樞軸結構。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當其結合在計算機的LCD面板之后,該LCD面板可以進行三個方向的轉動,以便于使用者操作。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其在樞軸周圍提供數(shù)個滑磨元件,上述滑磨元件與樞軸共同旋轉以提高樞軸的轉動面積,使LCD面板的重心支撐在樞軸的轉動面積內,進而增加LCD面板的穩(wěn)定性和降低搖動的現(xiàn)象,而且不需要更換較大尺寸型號的樞軸,因此可降低成本。
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包括一上結合板、一下結合板、一上轉板以及一下轉板,上結合板具有一第一樞軸和一第二樞軸,第一樞軸垂直于該上結合板,第二樞軸平行于上結合板,又在第一樞軸的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下結合板樞接于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且平行于第二樞軸,下結合板還具有一第三樞軸,其垂直于下結合板,且下結合板在第三樞軸的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
上轉板樞接于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上轉板的板面與上結合板的板面之間以第一樞軸進行相對旋轉,且上轉板抵靠在上結合板的滑磨元件上,下轉板樞接于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上轉板的板面與下結合板的板面之間以第三樞軸進行相對旋轉,且下轉板抵靠在下結合板的滑磨元件。
將LCD面板固定在本發(fā)明的上轉板,再將本發(fā)明的下轉板固定在一底座上,使LCD面板可以借助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所提供的三個樞軸進行三方向的轉動,以增加使用者操作上的便利,此外,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在上、下結合板的樞軸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滑磨元件底靠在上、下轉板上以增加樞軸的轉動面積,使LCD面板在轉動時其重心支撐在樞軸的轉動面積內,進而增加LCD面板的穩(wěn)定性和降低搖動現(xiàn)象。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及功能,現(xiàn)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圖1是公知技術中的二維樞軸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的分解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的立體圖;圖4A、4B是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的變化實例圖。
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是應用在結合計算機或其他物件的LCD面板上,并將LCD面板固定于一底座上,利用該三軸向樞軸結構所提供的三個旋轉方向的樞軸,使LCD面板和底座之間進行三方向的轉動,該樞軸結構還可以支撐于LCD面板的重心上,因此具有減低搖動和增加穩(wěn)定性的功能。
參閱圖2,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4包括一上結合板41、一下結合板42、一上轉板43以及一下轉板44。
該上結合板41在其板面中間設有一軸孔410,該軸孔410上結合有一第一樞軸411,第一樞軸411垂直于上結合板41,而且上結合板41在軸孔410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412,上述滑磨元件412至少是三個并形成一平面(以四個且對稱設置最好),其中滑磨元件412的設置方式是先在上結合板41上設置數(shù)個結合孔413,再將滑磨元件412的結合部414安放在孔上,使滑磨元件412的滑磨面415凸出于上結合板41的板面。上結合板41在其二側分別設有與上結合板41垂直的翼板416,翼板416上各設有一軸孔417,該軸孔417上結合有一第二樞軸418,且該第二樞軸418平行于上結合板41。
下結合板42的兩側設有與下結合板42垂直的翼板421,翼板421上各設有一軸孔422,軸孔422樞接于上結合板41的第二樞軸418,使得下結合板42平行于上結合板41的第二樞軸418,下結合板42在其板面中間設有一軸孔423,軸孔423上結合有一第三樞軸424,第三樞軸424垂直于下結合板42,下結合板42在軸孔423的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425,滑磨元件425至少是三個并形成一平面(以四個且對稱設置最好),其中滑磨元件425的設置方式是先在下結合板42上設置數(shù)個結合孔426,再將滑磨元件425的結合部427結合在孔上,使滑磨元件425的滑磨面428凸出于下結合板42的板面。
上轉板43中間具有一結合孔431,并利用結合孔431與上結合板41的第一樞軸411相結合,結合后的上轉板43的板面對應于上結合板41的板面,且上轉板43抵靠上結合板41的滑磨元件412,由于滑磨元件412與第一樞軸411共同旋轉,其所形成的轉動面積遠比單獨的第一樞軸411所形成的轉動面積大,因此可以使上轉板43的轉動更加穩(wěn)固而不會搖動,因此可以在不需要加大第一樞軸411截面積的情況下便可以達到穩(wěn)固而不搖動的效果,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操作上也比較方便,上轉板43可以與計算機的LCD面板(圖中未示)用螺栓或其他方式相結合。
下轉板44用螺栓或其他方式結合在底座(圖中未示)上,其中間具有一結合孔441,結合孔441與下結合板42的第三樞軸424相結合,結合后的下轉板44的板面對應于下結合板42的板面,而且下轉板44抵靠在下結合板42的滑磨元件425,由于滑磨元件425與第三樞軸424共同旋轉,其所形成的轉動面積遠比單獨的第三樞軸424所形成的轉動面積大,因此可以使下轉板的轉動更加穩(wěn)固而不會搖動,可以在不需要加大第三樞軸424截面積的情況下便可以達到穩(wěn)固而不搖動的效果,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在操作上也比較方便。
參閱圖3,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4分別與LCD面板5以及底座6相結合后,該LCD面板5可利用三軸向樞軸結構4所提供的三個樞軸411、418、424,與底座6之間產生三個方向的轉動,與公知技術中只能提供二維轉動的樞軸相比較,本發(fā)明可以大幅地增加LCD面板5的實用性、便利性,此外,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4在第一、第三樞軸411、424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412、425,滑磨元件412、425分別抵靠于上、下轉板43、44的板面以增加轉動面積,使LCD面板5在轉動時,其重心支撐在轉動面積內,進而增加LCD面板5的穩(wěn)定性和降低搖動現(xiàn)象,尤其在使用LCD面板5過程中經常被轉動,因此本發(fā)明可以增加LCD面板5的使用壽命。
參閱圖4A、4B,其是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4的變化實例圖,本發(fā)明的滑磨元件412a、425a并不限于設置在上結合板41以及下結合板42的板面上,也可設置在上轉板43以及下轉板44上(如圖4A所示),或者將滑磨元件412b、425b改變?yōu)閳A環(huán)狀,以貼附的方式結合于上、下轉板43、44上(如圖4B所示),當然也可以結合在上、下結合板41、42上。此外,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結構4在三個樞軸411、418、424上分別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圖中未示),該機構可以限制樞軸411、418、424所轉動的角度范圍,以避免無限制的轉動(例如超過360度以上)的情形發(fā)生。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三軸向樞軸機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實質條件下所做出的修改,都應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下列所述的權利要求書為依據(jù)。
權利要求
1.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其包括一上結合板,其具有一第一樞軸和第二樞軸,其中第一樞軸與上結合板垂直,第二樞軸與上結合板平行,上結合板在第一樞軸的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一下結合板,樞接于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其中下結合板與第二樞軸平行,下結合板還具有一第三樞軸,第三樞軸垂直于下結合板,下結合板在第三樞軸的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一上轉板,結合于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使上轉板的板面和上結合板的板面產生相對旋轉,其中上轉板的板面抵靠在上結合板的滑磨元件;以及一下轉板,結合于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使下轉板的板面和下結合板的板面產生相對旋轉,其中下轉板的板面抵靠在下結合板的滑磨元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設在上、下結合板的滑磨元件至少為三個,而且形成一平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設在上、下結合板的滑磨元件為四個且互相對稱。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設有數(shù)個結合孔,而所述滑磨元件設有一結合部和一滑磨面,所述滑磨元件利用其結合部結合在上結合板的結合孔中,使其滑磨面凸出于上結合板,并抵靠在上轉板的板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滑磨元件為圓環(huán)狀并貼附于上結合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下結合板設有數(shù)個結合孔,而所述滑磨元件設有一結合部和一滑磨面,所述滑磨元件利用其結合部結合于下結合板的結合孔中,使其滑磨面凸出于下結合板并抵靠在上轉板的板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滑磨元件為圓環(huán)狀并貼附于下結合板。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上結合板與上轉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上結合板與下結合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下結合板與下轉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兩側分別設有與上結合板的板面垂直的翼板,其上設有軸孔,所述第二樞軸設置在所述軸孔上。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下結合板的兩側分別設有與下結合板的板面垂直的翼板,其上設有軸孔,所述下結合板借助所述軸孔與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相結合。
13.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其包括一上結合板,其具有一第一樞軸和第二樞軸,其中第一樞軸與上結合板垂直,第二樞軸與上結合板平行;一下結合板,樞接于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其中下結合板與第二樞軸平行,下結合板還具有一第三樞軸,第三樞軸垂直于下結合板;一上轉板,結合于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使上轉板的板面和上結合板的板面產生相對旋轉,其中上轉板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滑磨元件抵靠在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周圍;以及一下轉板,結合于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使下轉板的板面和下結合板的板面產生相對旋轉,其中下轉板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滑磨元件抵靠在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周圍。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設在上、下轉板的滑磨元件至少為三個,而且形成一平面。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設在上、下轉板的滑磨元件為四個且互相對稱。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滑磨元件為圓環(huán)狀并貼附于上轉板。
17.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滑磨元件為圓環(huán)狀并貼附于下轉板。
18.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上結合板與上轉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19.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上結合板與下結合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20.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設有一角度限制機構,所述角度限制機構可避免下結合板與下轉板之間發(fā)生無限制的轉動。
21.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上結合板的兩側分別設有與上結合板的板面垂直的翼板,其上設有軸孔,所述第二樞軸設置在所述軸孔上。
22.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三軸向樞軸結構,其中所述下結合板的兩側分別設有與下結合板的板面垂直的翼板,其上設有軸孔,所述下結合孔借助所述軸孔與上結合板的第二樞軸相結合。
全文摘要
一種三軸向樞軸結構,包括上結合板、下結合板、上轉板及下轉板,上結合板具有第一樞軸和第二樞軸,第一樞軸垂直上結合板,第二樞軸平行上結合板,第一樞軸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下結合板與第二樞軸樞接且平行第二樞軸,下結合板具有第三樞軸,其垂直下結合板,且下結合板在第三樞軸周圍設有數(shù)個滑磨元件,上轉板樞接上結合板的第一樞軸并與上結合板產生相對旋轉,上轉板抵靠上結合板的滑磨元件,下轉板樞接下結合板的第三樞軸并與下結合板產生相對旋轉,下轉板抵靠下結合板的滑磨元件。
文檔編號B25H1/00GK1360167SQ0013595
公開日2002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陳古峰 申請人:神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