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城市排水管網(wǎng)系統(tǒng),特別是一種可改善城市行道樹地下泥土水份含量的蓄水結構。
背景技術:
城市熱島效應的出現(xiàn),導致城市暴雨出現(xiàn)的幾率增加且降水集中。目前,城市基本都是傳統(tǒng)的硬化排水設施,僅具有“排水”作用,即雨水快速通過地下污水道排走。這會造成以下問題:
1. 暴雨來時,雨水其中,地下管網(wǎng)難以立即吞吐大量的洪水,很容易引發(fā)城市內(nèi)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損失。
2. 暴雨來時,雨水快速流走,不會進入地下泥土層,泥土層無法好好地收集這些水份。而一年大部分時間沒有大雨,會造成城市地下泥土也不可能有水分補充。這樣會造成“城市泥土平常無水份供給、大雨時降下的水份又收集不到”的長期缺水狀態(tài),出現(xiàn)干枯。使得城市道路上的樹木缺水而生成不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改善城市行道樹地下泥土水份含量的蓄水結構。其可以收集城市雨水井的雨水,緩慢滲透補充地下水,起到灌溉城市綠化植被的效果,減少市政綠化灌溉用水量,并緩解城市排水管網(wǎng)的排水壓力。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可改善城市行道樹地下泥土水份含量的蓄水結構,包括滲蓄水池和溢水管道;所述滲蓄水池包括池體上罩和復合滲透層;池體上罩呈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的容器,其內(nèi)壁上設有溢水口;復合滲透層設在池體上罩下端開口處,其與池體上罩之間形成可容納雨水的滲蓄水腔;相鄰滲蓄水池的溢水口通過溢水管道連通。
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其還包括雨水井和連接管道;雨水井側壁上設有出水口;池體上罩的內(nèi)壁上設有進水口;雨水井的出水口與池體上罩的進水口之間通過連接管道連通。
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復合滲透層由內(nèi)至外依次包括粗石層、粗砂層及透水壤土層;粗石層位于滲蓄水腔內(nèi),透水壤土層與自然土壤接觸。
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其還包括滲透管;滲透管上端敞開在滲蓄水腔內(nèi),下端穿過滲復合滲透層而插入自然土壤中,其下端管壁上設有滲透孔。
本發(fā)明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池體上罩的頂部呈外凸的弧形頂,其下端開口處設有向滲蓄水腔外側伸出的池趾板。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1、兼具滲、蓄水功能,可通過滲蓄水池收集城市雨水井中的雨水,雨水儲存在滲蓄水腔中,透過復合滲透層緩慢滲透補充地下水,下滲雨水可供行道樹木吸收,無需使用市政水資源進行灌溉。減少市政綠化灌溉用水量。
2、分擔并緩解城市排水管網(wǎng)的排水壓力,在遭遇暴雨時,雨水井中的一部分雨水可通過連接管道進入滲蓄水池的滲蓄水腔中,起到消減地表徑流,減少城市內(nèi)澇發(fā)生機率的作用。
3、滲蓄水池設置在地表以下,排水坡度可在地表以下進行調(diào)整,從而充分利用人行道的地下空間,不影響人行道的使用功能。
4、滲蓄水池可在人行道下方間斷布置,相鄰滲蓄水池的溢水口通過溢水管道連通,數(shù)量較多,蓄水能力強。
以下結合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可改善城市行道樹地下泥土水份含量的蓄水結構,包括滲蓄水池、溢水管道3、雨水井5、連接管道6及滲透管7。
所述滲蓄水池包括池體上罩1和復合滲透層。池體上罩1呈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的容器,其內(nèi)壁上設有溢水口11和進水口12。池體上罩1的頂部呈外凸的弧形頂,其下端開口處設有呈環(huán)形的、向滲蓄水腔4外側伸出的池趾板13。復合滲透層設在池體上罩1下端開口處,其與池體上罩之間形成可容納雨水的滲蓄水腔4。相鄰滲蓄水池的溢水口11通過溢水管道3連通。復合滲透層由內(nèi)至外依次包括粗石層21、粗砂層22及透水壤土層23。粗石層21位于滲蓄水腔內(nèi),透水壤土層23與自然土壤9接觸。
雨水井5側壁上設有出水口51,出水口51處設有濾網(wǎng)(圖中未示出),雨水井5的出水口51與池體上罩1的進水口12之間通過連接管道6連通。
滲透管7上端敞開在滲蓄水腔4內(nèi),下端穿過滲復合滲透層而插入自然土壤9中,其下端管壁上設有滲透孔(圖中未示出)。
連接管道6的坡度>3%,管徑為200mm;溢水管道3的坡度>1.5%,管徑為300mm;溢水管道3的頂高程和連接管道6的高低程一致,防止雨水倒灌進雨水井5。
滲蓄水池位于兩株行道樹之間的土壤下方,其蓄水量為1-3(立方米),相鄰滲蓄水池通過溢水管道3連通呈間斷縱向分布。若滲蓄水池距離雨水井5較遠則不設置進水口12,僅通過溢水口11和溢水管道3連通下一個滲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