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特別是一種全斷面采用2.5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屬于水利水電工程大壩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我國的混凝土級配,習慣上分為二級配、三級配、四級配,即按粗集料最大粒徑40mm、80mm、150 (120)mm分成不同的組合。目前國內建設的碾壓混凝土拱壩通常在壩體用三級配碾壓混凝土,在迎水面采用富膠凝材料的二級配碾壓混凝土加上游面3(T50cm厚改性混凝土,在上游面輔以防滲涂料,二級配碾壓混凝土防滲結構成了碾壓混凝土壩的主流。但在一個斷面上采用兩種配比的碾壓混凝土,這種形式的全斷面碾壓混凝土壩還是給施工帶來了一些麻煩。由于常規(guī)碾壓混凝土拱壩在同一斷面上采用兩種不同級配混凝土,倉面快速施工受不同級配混凝土的干擾,拌和樓也受改換混凝土品種的影響而減慢混凝土的拌制速度,從而不能充分發(fā)揮碾壓混凝土快速施工的特點,并且也不有利于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另外,常規(guī)二、三級配組合的碾壓混凝土設計顯得較為麻煩,不太利于適應設計條件。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在同一斷面上采用兩種不同級配混凝土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實現本實用 由采用2.5級配碾壓混凝土填筑而成的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和包覆在該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的上、下游及拱端周邊的采用與其相同強度等級的2.5級配改性混凝土填筑而成的改性混凝土區(qū)組成。進一步的,上、下游改性混凝土區(qū)的厚度為30 50cm,拱端周邊改性混凝土區(qū)的厚度為50 150cm。更進一步的,前述的2.5級配碾壓混凝土和2.5級配改性混凝土的粗集料分為三級,最大粒徑60mm,分別為粒徑為5 20mm的小石、粒徑為20 40mm的中石、粒徑為40 60mm的大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全斷面采用單一品種的2.5級配碾壓混凝土,與同強度等級同級配的改性混凝土同時填筑、同層上升,施工干擾大為減少,充分發(fā)揮了碾壓混凝土快速施工的特點。除了施工簡單方便外,尚具有較好的施工特性、與常規(guī)級配相近的熱學性能和力學參數、適應設計條件等優(yōu)點,亦是經濟可行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改性混凝土區(qū),2-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包括改性混凝土區(qū)I和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改性混凝土區(qū)I主要位于大壩上、下游面,厚度3(T50cm,另外一部分位于拱端周邊,該部分改性混凝土區(qū)I的厚度為50 150cm,均為2.5級配改性混凝土 ;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位于壩體內部,全斷面由
2.5級配碾壓混凝土通倉碾壓填筑而成。改性混凝土區(qū)I和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均為同強度等級的2.5級配混凝土,同時填筑、同層上升。當然,以上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 成的實施方式,均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其特征在于:該拱壩結構由采用2.5級配碾壓混凝土填筑而成的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和包覆在該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的上、下游及拱端周邊的采用與其相同強度等級的2.5級配改性混凝土填筑而成的改性混凝土區(qū)(I)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其特征在于:上、下游改性混凝土區(qū)(I)的厚度為30 50cm,拱端周邊改性混凝土區(qū)(I)的厚度為50 150c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其特征在于:所述2.5級配碾壓混凝土和2.5級配改性混凝土的粗集料分為三級,最大粒徑60_,分別為粒徑為5 20mm的小 石、粒徑為20 40mm的中石、粒徑為40 60mm的大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斷面采用同一級配的碾壓混凝土拱壩,該拱壩結構由采用2.5級配碾壓混凝土填筑而成的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和包覆在該壩體碾壓混凝土區(qū)(2)的上、下游及拱端周邊的采用與其相同強度等級的2.5級配改性混凝土填筑而成的改性混凝土區(qū)(1)組成。本實用新型的碾壓混凝土拱壩全斷面采用單一品種的2.5級配碾壓混凝土,與同強度等級同級配的改性混凝土同時填筑、同層上升,施工干擾大為減少,充分發(fā)揮了碾壓混凝土快速施工的特點。除了施工簡單方便外,尚具有較好的施工特性、與常規(guī)級配相近的熱學性能和力學參數、適應設計條件等優(yōu)點,亦是經濟可行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E02B7/12GK203113291SQ20132009905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5日
發(fā)明者陳海坤, 楊家修, 李剛, 魏勇, 何建峰, 秦曉亮, 何俊, 譚建軍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