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河流時空自塑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工模型,其IPC國際專利分類號為E02B 1/02,特別涉及一種模 擬沖積河流下游沖積平原,包括河道的自然形成、演變過程的河流時空自塑模型。
背景技術:
實體模型是河流動力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得到了 廣泛應用。河流自然模型即自然河工模型,是指在模型中河流自由發(fā)展、河道由水流塑造的 一種實體模型,其在探索河流的演變規(guī)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自1942年Fridekin進行了 著名的水槽試驗以來,眾多學者以水槽試驗為手段研究河流自然模型,取得了豐碩的研究 成果。這些河流自然模型的共有特征為在均勻可動沙床上,塑造規(guī)則初始河道;試驗開始 以一定的流量注入水流,由水流自由造床;通過改變河床組成、水流條件(來水來沙)、比降 (河谷比降)、河槽邊界條件等,研究河流的發(fā)育過程及演變的最終結果。
微尺度模型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團近年研制開發(fā)的模型試驗技術,該模型采用小比 尺(可達l : 20000),模型尺寸非常小,節(jié)約投資、節(jié)約場地,并且使模型試驗更加直觀,能 夠用來向公眾展示等眾多優(yōu)點。微尺度模型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地再現水沙的輸移過程,通 過調整模型的比降、水流流量、含沙量和邊界條件等一系列參數,以求模型能夠真實再現河 流的水沙運動狀態(tài)。微尺度模型最早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應用于密西西比河的治理中,特 別用來進行航道工程的方案比較與評估。它的出現解決了很多大型實體模型試驗難以解決 的問題,因此,在美國被廣泛的應用于工程和研究中。如利用微尺度模型開展了新馬德里彎 河道疏浚、河流對比格克里克大橋橋墩的侵蝕影響、圣菲支流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我國關于微尺度模型的研究與應用相對較少,毛野曾以長江鎮(zhèn)江段為研究 對象,采用微尺度模型試驗研究了在順直、彎道與分汊等典型河道不同部位進行大規(guī)模采 砂對河床局部變形及對河道演變的極限影響。 上述兩種模型中,河流自然模型一般缺乏明確的比尺概念,不滿足模型相似論的 基本要求,在理論上存在缺陷,造成模型試驗方面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相反,微 尺度模型具有比尺概念,但它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對某一個具體工程問題的研究,模型 邊界條件采用的是現有地貌,模擬范圍也僅局限在某一個河段。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模擬沖積河流下游沖 積平原包括河道的自然形成、演變過程,研究人類活動、氣候變化、工程措施等不同干預方 式及干預程度對沖積河流自然演變影響的河流時空自塑模型。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河流時空自塑模型,包括模型水槽、大攪拌池、 通過泵與大攪拌池相接通的小攪拌池,大攪拌池與孔口箱相接通,孔口箱與模型水槽相接 通,模型水槽依次包括模型進口段、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測量及流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水位測 針、溢流堰、通過溢流堰水流流入的退水池,退水池經退水渠道與小攪拌池相接通;所述模型進口段的邊界為山口形態(tài),所述模型進口段以下的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事先不鋪設床 沙,完全充滿清水。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積極效果綜合河流自然模型與微尺度模型的優(yōu)點,建立河流時
空自塑模型,河流時空自塑模型采用較小的比尺(可達i : 20000),進口邊界設計成山口形
態(tài);進口以下建一足夠大的沉積區(qū),沉積區(qū)內事先不鋪設床沙,完全充滿清水;沉積區(qū)的尾 水堰設溢流口,固定水面高程模擬海平面,以反映河口的反饋影響。在進口渾水以模擬出沖 積河流進入沖積平原前的水沙條件。持續(xù)足夠長的時間,以模擬沖積性河流河道的形成、自 然演變過程及沖積平原的自然沉積過程,進而研究各種干預措施與干預程度對它的影響。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特點 (1)、可自動模擬河流的時空自然演化過程;
(2)、可反演河口反饋影響; (3)、可研究水沙過程對河流形態(tài)、河勢變化的影響機理; (4)、可研究人為干涉對河流的影響; (5)、可研究河道綜合治理措施與技術的可行性等。
圖1河流時空自塑模型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包括模型水槽1、大攪拌池3、通過泵與大攪拌池3相接通的 小攪拌池2,其特征在于大攪拌池3與孔口箱4相接通,孔口箱4與模型水槽1相接通,模 型水槽1依次包括模型進口段5、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6、測量及流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7、水位測 針8、溢流堰9、通過溢流堰9水流流入的退水池IO,退水池10經退水渠道11與小攪拌池2 相接通。模型進口段5的邊界為山口形態(tài),進口段以下為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6,沖積性 河流自塑沉積區(qū)6事先不鋪設床沙、完全充滿清水,在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6后面設置的 溢流堰9、退水池10、退水渠道11模擬相對穩(wěn)定海平面。 試驗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模型進口段5按模擬河流峽谷段末端的實際地形塑造, 模型沉積區(qū)一般比所要模擬的沖積平原范圍大1. 5 2. 0倍;在攪拌池中準備好一定含沙 量的渾水,然后由進口控制系統(tǒng)將設定流量的含沙水流送入模型進口 ;含沙水流通過進口 段進入沉積區(qū)后,泥沙自然沉積在沉積區(qū)內,自然塑造河流;清水水流通過尾門控制系統(tǒng)進 入退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最終退入清水水庫。 在研究河流自然演變、沉積時,沉積區(qū)除清水外,沒有其它邊界控制條件;在研究 各種干預方式對沖積平原及河道的影響時,可根據需要對進口控制水沙過程、沉積區(qū)邊界 條件等進行改變。 (1)、模型進口邊界為山口段,進口段以下為一個足夠大的河流自塑區(qū),沉積區(qū)內 事先不鋪設床沙,完全充滿清水;沉積區(qū)尾部設置自動溢流堰,以模擬相對穩(wěn)定的海平面。
(2)、進口控制系統(tǒng),包括自動控制平臺、自動調節(jié)閥及流量計、渾水攪拌池及攪拌 系統(tǒng)、管道系統(tǒng)等。
(3)、測量及流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7,包括水位計、自動測橋、流場監(jiān)測設備等。
(4)、回水系統(tǒng)包括退水池、退水量水堰、退水渠等(
權利要求
一種河流時空自塑模型,包括模型水槽(1)、大攪拌池(3)、通過泵與大攪拌池(3)相接通的小攪拌池(2),其特征在于大攪拌池(3)與孔口箱(4)相接通,孔口箱(4)與模型水槽(1)相接通,模型水槽(1)依次包括模型進口段(5)、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6)、測量及流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7)、水位測針(8)、溢流堰(9)、通過溢流堰(9)水流流入的退水池(10),退水池(10)經退水渠道(11)與小攪拌池(2)相接通;所述模型進口段(5)的邊界為山口形態(tài),所述模型進口段(5)以下的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事先不鋪設床沙,完全充滿清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工模型,其IPC國際專利分類號為E02B 1/02,特別涉及一種模擬沖積河流下游沖積平原,包括河道的自然形成、演變過程的河流時空自塑模型,包括模型水槽、大攪拌池、通過泵與大攪拌池相接通的小攪拌池,大攪拌池與孔口箱相接通,孔口箱與模型水槽相接通,模型水槽依次包括模型進口段、沖積性河流自塑沉積區(qū)、流場監(jiān)測系統(tǒng)、水位測針、溢流堰、通過溢流堰水流流入的退水池,退水池經退水渠道與小攪拌池相接通。本發(fā)明綜合河流自然模型與微尺度模型的優(yōu)點,建立河流時空自塑模型,可自動模擬河流的時空自然演化過程,可研究水沙過程對河流形態(tài)、河勢變化的影響機理,研究河道綜合治理措施與技術的可行性。
文檔編號E02B1/02GK101713176SQ200910177289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萬強, 劉杰, 劉燕, 盧冬梅, 夏修杰, 常華, 應一梅, 張林忠, 張清, 曹永濤, 李軍華, 江恩慧, 王婷, 范建強, 荊凱, 董其華, 趙新建, 趙連軍, 顧霜妹, 黃鴻海 申請人: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