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防水透氣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nèi)幕墻結構外保溫材料多采用巖棉和玻璃棉等產(chǎn)品,巖棉、玻璃棉在幕墻外保溫系統(tǒng)應用中存在著防水透氣的問題。通常的做法是巖棉、玻璃棉的兩面粘貼鋁箔,用錨栓固定在墻上,這樣造成保溫層及墻體不透氣,容易在保溫層與墻體間結露,室內(nèi)排出的濕氣又很容易通過板縫進入保溫層內(nèi),潮濕狀態(tài)下的巖棉、玻璃棉的導熱系數(shù)會大幅上升,強度也會大幅下降,并可能會分解崩潰。如果巖棉、玻璃棉不粘貼鋁箔保護,其透氣性較好,在空氣層氣流的長期作用下表面細小纖維會飄落,造成通風層的堵塞。因此,應用于幕墻外保溫系統(tǒng)的巖棉、玻璃棉的表面需有一層保護膜,這層膜必須防水透氣,并有一定的護拉強度。防水透氣膜是鋪在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層之外的一層薄膜,通過對圍護結構保溫層的包覆,加強建筑的氣密性、水密性,同時又令圍護結構及室內(nèi)潮汽得以排出,從而達到節(jié)能,提高建筑耐久性,保證室內(nèi)空氣質量的作用。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zhí)枮閏n202882121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高阻燃型建筑用防水透氣膜,包括阻燃型防水透濕層和阻燃型補強層,2-3層的防水透濕層和補強層相互緊密貼合形成一體膜狀結構,使用在建筑領域的防水透氣膜上時剝離強度低、在高溫和紫外輻射下的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均存在。在例如中國專利cn202658743u公開了一種建筑用復合透氣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上至下依次復合而成的上層(1)、中層(2)、下層(3),所述上層(1)和下層(3)均為無紡布層,中層(2)為pe透氣膜層。所述上層(1)、中層(2)與下層(3)采用熱熔膠點式或網(wǎng)狀式粘合。該技術方案中雖然也是采用了三層結構,且通過熱熔膠點式或網(wǎng)狀式粘合,但是薄膜本身厚度較大,防滲能力好的同時,透氣效果不佳。
在制備防水透氣膜過程中長采用浸潤槽,但現(xiàn)有浸潤槽目前,現(xiàn)有的玻纖浸潤裝置大多為輥式,一般由電動機、浸潤輥、盒體、管體、回油管組成,浸潤輥的下部浸泡在盒體的浸潤劑中,管體位于盒體的一端,回油管位于另一端,電動機帶動浸潤輥轉動;這種方式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設置電動機傳動浸潤輥,浸潤薄膜直接在浸潤液體中浸泡,這樣浸泡過程很容易將原本浸潤薄膜上的雜質混合至浸潤液體中,當摻雜了雜質的浸潤液體在不斷使用過程中,易出現(xiàn)薄膜表面浸潤不均勻現(xiàn)象,同時也污染了浸潤薄膜影響產(chǎn)品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透氣防水效果不佳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該阻燃防水透氣膜包括基層,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所述基層上下均勻涂有防護涂層,所述防護涂層由阻燃層、涂料層和防水層和依次疊加構成,阻燃層、涂料層和防水層均采用粘合樹脂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阻燃層包括以下組分及重量份數(shù):1-5份有機硅、1-5份增滑劑、20-30份三聚氰胺、5-20份乙醛、15-20份聚磷酸銨、2-8份硅烷偶聯(lián)劑和2-8份防火劑。
進一步的,所述阻燃層包括以下組分及重量份數(shù):2份有機硅、3份增滑劑、12份三聚氰胺、10份乙醛、18份聚磷酸銨、4份硅烷偶聯(lián)劑和3份防火劑。
進一步的,所述防水層采用復合材料制備,所述防水層包括親水層和疏水層,疏水層靠近涂料層,親水層遠離涂料層。
進一步的,所述親水層采用氧化鈦薄膜,所述疏水層由疏水化合物和溶劑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氧化鈦薄膜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以鈦酸四丁酯為鈦前體,聚乙二醇為成孔劑。
進一步的,所述疏水化合物選自聚苯乙烯(ps)、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聚氯乙烯或聚苯硫醚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所述溶劑選自丙酮、三氯甲烷(chcl3)、二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醋酸乙烯酯或四氫呋喃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進一步的,所述基層采用玻璃纖維布。
進一步的,所述玻璃纖維布采用硅烷偶聯(lián)劑進行表面處理。
進一步的,所述玻璃纖維布采用平紋織物結構或斜紋織物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浸潤裝置將傳統(tǒng)輥式浸潤機改良為通過輸送管道和發(fā)散層直接傳遞到浸潤層上工作,減少了生產(chǎn)過程中額外設置電機驅動浸潤輥的步驟,同時還減少了由于浸潤輥直接沾涂浸潤劑并高速旋轉甩出而形成霧狀造成浪費和污染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情況。
(2)本發(fā)明中在涂料層外部設置防水層,防水層設有由親碎層,由于親水層的存在,可以使水保留在親水層一段時間而不是很快向疏水層浸潤從而使疏水效果更好,提高防水性能。
(3)為提高玻璃纖維布與樹脂之間的結合穩(wěn)定性能,對玻璃纖維布面采用硅烷偶聯(lián)劑進行表面處理,其硅烷偶聯(lián)劑與玻璃纖維布表面以氫鍵形式結合的羥基在高溫下發(fā)生醚化反應,脫去水生成醚基,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結合,同時硅烷偶聯(lián)劑的有機基團與樹脂之間形成化學鍵,因此硅烷偶聯(lián)劑為媒介將玻璃纖維布與樹脂兩者之間穩(wěn)定結合,提高玻璃纖維布涂料層之間結合力。
(4)在實施例2中的儲液箱內(nèi)設置多層隔板,將儲液箱分隔成多個儲存單元,各儲存單元中儲存浸潤液體構成所需的不同組分,通過液體流量傳感器用戶可根據(jù)需求設置不同液體流量傳感器的設定流量值,根據(jù)不同設定值獲得組分重量份數(shù)不同的浸潤液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透氣膜整體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浸潤裝置整體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2浸潤裝置整體示意圖。
結合附圖并在其上標記:
1-儲液箱,2-輸送泵,3-第一輸送管道,4-布液裝置,5-第二輸送管道,6-分液管道,7-浸潤箱,8-輥輪組,9-玻璃纖維布,10-隔板,11-液體抽吸器,12-攪拌箱,131-阻燃層,132-涂料層,133-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實施方式披露了一種阻燃防水透氣膜,該阻燃防水透氣膜包括基層,基層可根據(jù)實際生產(chǎn)要求變更基層材料,本實施方式中基層采用玻璃纖維布9,基層上下均勻涂有防護涂層,所述防護涂層由阻燃層131、涂料層132和防水層133和依次疊加構成,阻燃層131、涂料層132和防水層133均采用粘合樹脂連接;采用阻燃層131和防水層133提高透氣薄膜的阻燃和透氣性,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阻燃層131包括以下組分及重量份數(shù):1-5份有機硅、1-5份增滑劑、20-30份三聚氰胺、5-20份乙醛、15-20份聚磷酸銨、2-8份硅烷偶聯(lián)劑和2-8份防火劑;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阻燃層131包括以下組分及重量份數(shù):2份有機硅、3份增滑劑、12份三聚氰胺、10份乙醛、18份聚磷酸銨、4份硅烷偶聯(lián)劑和3份防火劑,在該阻燃層131中添加防火劑提高阻燃層131的防火性能。本實施例中為進一步提高所述防水透氣膜的防水性能,在涂料層132外單獨設置防水層133,所述防水層133采用復合材料制備,所述防水層133包括親水層和疏水層,疏水層靠近涂料層132,親水層遠離涂料層132;所述親水層采用氧化鈦薄膜,該氧化鈦薄膜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以鈦酸四丁酯為鈦前體,聚乙二醇為成孔劑,當最外層防水層133受到紫外光激發(fā)時,通過激發(fā)產(chǎn)生電子-空穴對,在通常的光催化反應中,產(chǎn)生的電子-空穴與氧或吸附在表面的水產(chǎn)生負氧離子,形成親水情況;所述疏水層由疏水化合物和溶劑構成,疏水化合物選自聚苯乙烯(ps)、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聚氯乙烯或聚苯硫醚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所述溶劑選自丙酮、三氯甲烷(chcl3)、二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醋酸乙烯酯或四氫呋喃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這樣制備的防水層133由于親水層的存在,可以使水保留在親水層一段時間而不是很快向疏水層浸潤從而使疏水效果更好,提高防水性能。
在本實施方式中阻燃防水透氣膜中基層上下均設有防護涂層,基層采用玻璃纖維布9,對玻璃纖維布9采用硅烷偶聯(lián)劑進行表面處理,其硅烷偶聯(lián)劑與玻璃纖維布9表面以氫鍵形式結合的羥基在高溫下發(fā)生醚化反應,脫去水生成醚基,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結合,同時硅烷偶聯(lián)劑的有機基團與樹脂之間形成化學鍵,提高玻璃纖維布9與防護涂層之間結合力。所述表面處理是通過浸潤裝置將玻璃纖維布9浸潤,在表面均勻涂上各涂料作為防護涂層。所述玻璃纖維布9采用平紋織物結構或斜紋織物結構,本實施方式中優(yōu)選采用平紋織物結構,主要是由于平紋織物結構相對于斜紋織物結構具有較高的斷裂強度,可有效避免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阻燃防水透氣膜出現(xiàn)易斷裂現(xiàn)象,提高阻燃防水透氣膜的使用壽命。
作為本實施方式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防護涂層中阻燃層131、涂料層132和防水層133和依次疊加構成均采用浸潤方式涂抹在玻璃纖維布9上,所述浸潤裝置主要控制浸潤液體在玻璃纖維布9上的涂布量,涂布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阻燃防水透氣膜的性能。如圖2所示,該浸潤裝置包括機箱、浸潤箱7、儲液箱1和輸送裝置,所述浸潤箱7和儲液箱1安裝于機箱內(nèi),浸潤箱7和儲液箱1之間設有輸送裝置,通過輸送裝置將儲液箱1內(nèi)儲存的浸潤液體輸送至浸潤箱7中,對浸潤箱7內(nèi)玻璃纖維布9浸潤。所述浸潤箱7相對側壁上分別設有進布口和出布口,進布口和出布口之間形成布料輸送方向,浸潤箱7在垂直于布料輸送方向的側壁上設有若干個輥輪組8,輥輪組8沿布料輸送方向上交錯設置。所述輥輪組8由上輥輪和下輥輪構成,上輥輪和下輥輪上下相切且處于同一垂直線上,玻璃纖維布9從上輥輪和下輥輪的相切位置處進入各輥輪組8。
如圖2所示,所述輥輪通過輸送裝置將浸潤液體涂抹于玻璃纖維布9上,該輥輪包括浸潤層、輸送管和發(fā)射層,輸送管位于輥輪中心軸線上,發(fā)射層包裹在輸送管外側,發(fā)射層外部由浸潤層包裹。浸潤液體通過發(fā)射層均勻分布于浸潤層表面,所述浸潤層表面直接與玻璃纖維布9接觸。將傳統(tǒng)輥式浸潤機改良為通過輸送管道和發(fā)散層直接傳遞到浸潤層上工作,減少了生產(chǎn)過程中額外設置電機驅動浸潤輥的步驟,同時還減少了由于浸潤輥直接沾涂浸潤劑并高速旋轉甩出而形成霧狀造成浪費和污染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情況。由于需要不需要設置電動機傳動浸潤輥,將現(xiàn)有的浸潤薄膜直接在浸潤液體中浸泡轉化為輥輪對玻璃纖維布9進行浸潤,這樣浸泡過程很使得浸潤液體不被摻進雜質,從而提高玻璃纖維布9表面浸潤的均勻性,同時也提高了防水透氣薄膜的產(chǎn)品性能。
作為本實施方式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輸送裝置包括輸送泵2、第一輸送管道3、布液裝置4、第二輸送裝置和分液管道6,所述布液裝置4安裝于浸潤箱7和儲液箱1之間,第一輸送管道3連接布液裝置4和儲液箱1,第一輸送管道3上安裝輸送泵2,通過輸送泵2從儲液槽中抽取浸潤液體;第二輸送管道5連接分液管道6和布液裝置4;所述分液管道6一端連接輥輪的輸送管,另一端連接第二輸送管道5;所述布液裝置4根據(jù)在同一水平線上輥輪組8分布數(shù)按比例調整第二輸送管道5中輸送浸潤液體容量,保證從各輥輪上輸出的浸潤液體容量相同。
工作原理:
在儲液箱1中儲存浸潤液體,浸潤液體高度不低于第一輸送管道3的進液口,通過輸送泵2將浸潤液體抽吸至進入布液裝置4,布液裝置4根據(jù)浸潤箱7各水平直線上輥輪組8的分布情況按比例調控第二輸送管道5中的浸潤液體容量。在本實施例中,浸潤箱7中輥輪組8分布在兩條水平直線上,第一水平直線上分布各輥輪組8,第二水平直線上分布各輥輪組8,為保證各輥輪組8中每個輥輪中浸潤液體容量相同,布液裝置4將第一水平線上輥輪組8的總體浸潤液體量與第二水平線上輥輪組8的總體浸潤液體量以3:2分布;與此同時,所述玻璃纖維布9從浸潤箱7的進布口依次經(jīng)過各輥輪組8相切位置內(nèi),輥輪將輸送管中液體經(jīng)發(fā)射層至浸潤層,對玻璃纖維布9完成浸潤操作。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儲液箱1中可根據(jù)實際需求隨意調整浸潤液體組分。所述儲液箱1內(nèi)設置多層隔板10,將儲液箱1分隔成多個儲存單元,各儲存單元中儲存浸潤液體構成所需的不同組分,儲液箱1上設有液體抽吸器11,各儲存單元通過管道連接至液體抽吸器11中,在儲存單元和液體抽吸器11之間各管道上設有閥門和液體流量傳感器,通過液體流量傳感器控制閥門開關。根據(jù)用戶需求設置不同液體流量傳感器的設定流量值,根據(jù)不同設定值獲得組分重量份數(shù)不同的浸潤液體;所述第一輸送管道3還設有攪拌箱12,所述攪拌箱12設置于輸送泵2和液體抽吸器11之間,攪拌箱12中存儲通過液體抽吸器11抽吸的各儲存單元中液體組分,在攪拌箱12中攪拌獲得所需浸潤液體。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所述浸潤槽還設有回收裝置,所述回收裝置包括集液器、過濾器和回液管路,回液管連接集液器和第二輸送管道5,將部分浸潤液體通過回液管添加至第二輸送管道5中,浸潤過程中滴落的浸潤劑被浸潤劑回收裝置的擋板擋下并通過浸潤劑回收管輸送至浸潤劑回收盒中,從而達到回收利用避免浪費的效果。所述集液器安裝于浸潤槽底部,集液器和浸潤槽之間設置過濾器,去除回收浸潤液體中雜質,回液管路上安裝有回液泵。所述浸潤槽內(nèi)腔底部呈漏斗狀,浸潤槽開設回液口,回液口置于浸潤槽底部中間位置與漏斗底部相連,回液口連接過濾器。所述過濾器殼體側壁頂部開設更換裝置,所述更換裝置包括手柄、過濾膜和卡接件,過濾膜通過卡接件連接手柄,過濾膜和卡接件構成整體部件,該整體部件側面與過濾器截面相同,手柄露在過濾器外部,方便對過濾膜更換。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huán)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發(fā)明構想范圍內(nèi),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