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屬于用于承重的建筑結構構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建設用地日益緊缺,工程建設在向密集方向發(fā)展的同時,高層及超高層建筑逐漸成為建筑業(yè)的趨勢,因此,厚大板也日益成為筏板基礎的應用趨勢。為保證基礎承載力要求,建筑工程底板尺寸均較大,且鋼筋型號較大、間距較小,故鋼筋工程及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需確保面層鋼筋支撐具有足夠承載力。目前,厚大板鋼筋支撐主要以采用型鋼、鋼管等作為支撐材料,但該類型支撐并不利于控制面層鋼筋平整度,且該類型支撐用鋼量較大,成本較高,不利用工程成本控制,同時不利于現場鋼筋廢料的充分利用,不符合國家節(jié)能減排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通過采用鋼筋馬鐙立柱、腿筋、水平拉筋支撐橫梁形成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構造簡單、施工便捷,降低了工程用鋼量的投入,加強了鋼筋廢料的利用,降低了工程成本。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包括底部設有腿筋的鋼筋馬鐙立柱和支撐橫梁,鋼筋馬鐙立柱與腿筋垂直并形成倒“T”型,若干平行的鋼筋馬鐙立柱形成一排,一排鋼筋馬鐙立柱頂部連接有與鋼筋馬鐙立柱垂直的支撐橫梁,排與排之間的鋼筋馬鐙立柱通過水平拉筋連接,所述支撐結構至少包括兩排互相平行且對齊的鋼筋馬鐙立柱。
進一步地,水平拉筋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斜向拉筋,每排鋼筋馬鐙立柱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通過第一斜向拉筋連接,第一斜向拉筋的一端連接一個鋼筋馬鐙立柱的頂部,其另一端連接另一個鋼筋馬鐙立柱的底部。
進一步地,腿筋與鋼筋馬鐙立柱、支撐橫梁及第一斜向拉筋形成的平面Ⅰ垂直。
進一步地,第一斜向拉筋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水平拉筋與平面Ⅰ垂直。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二斜向拉筋,相鄰排鋼筋馬鐙立柱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通過第二斜向拉筋連接,第二斜向拉筋的一端連接一個鋼筋馬鐙立柱的頂部,其另一端連接另一個鋼筋馬鐙立柱的底部。
進一步地,支撐橫梁與鋼筋馬鐙立柱、水平拉筋及第二斜向拉筋形成的平面Ⅱ垂直。
進一步地,第二斜向拉筋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鋼筋馬鐙立柱、腿筋、支撐橫梁、水平拉筋、第一斜向拉筋和第二斜向拉筋均采用鋼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設置有鋼筋馬鐙立柱和支撐橫梁,結構簡單、施工便捷;成本低,減少工程用鋼量;
(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安全穩(wěn)固,整體性好,效益好,加強現場鋼筋廢料利用,滿足綠色施工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鋼筋馬鐙立柱;2、腿筋;3、支撐橫梁;4、第一斜向拉筋;5、第二斜向拉筋;6、水平拉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進行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厚大板鋼筋支撐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底部設有腿筋2的鋼筋馬鐙立柱1和支撐橫梁3,鋼筋馬鐙立柱1與腿筋2垂直并形成倒“T”型,更利于鋼筋的固定,若干平行的鋼筋馬鐙立柱1形成一排,一排鋼筋馬鐙立柱1頂部連接有與鋼筋馬鐙立柱1垂直的支撐橫梁3,排與排之間的鋼筋馬鐙立柱1通過水平拉筋6連接,所述支撐結構至少包括兩排互相平行且對齊的鋼筋馬鐙立柱1。
還包括第一斜向拉筋4,每排鋼筋馬鐙立柱1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1通過第一斜向拉筋4連接,且一個鋼筋馬鐙立柱1的頂部與另一個鋼筋馬鐙立柱1的底部通過第一斜向拉筋4連接。腿筋2與鋼筋馬鐙立柱1、支撐橫梁3及第一斜向拉筋4形成的平面Ⅰ垂直,水平拉筋6與平面Ⅰ垂直。
還包括第二斜向拉筋5,相鄰排鋼筋馬鐙立柱1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1通過第二斜向拉筋5連接,第二斜向拉筋5的一端連接一個鋼筋馬鐙立柱1的頂部,其另一端連接另一個鋼筋馬鐙立柱1的底部。支撐橫梁3與鋼筋馬鐙立柱1、水平拉筋6及第二斜向拉筋5形成的平面Ⅱ垂直。
實施例一:
如圖2所示,設有第一斜向拉筋4和第二斜向拉筋5,第一斜向拉筋4、第二斜向拉筋5及水平拉筋6間隔設置,既增加該支撐結構的穩(wěn)定性,又節(jié)省了鋼筋材料。
實施例二:
如圖3所示,根據施工需要,增強該支撐結構的承載力和穩(wěn)定度,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第一斜向拉筋4、第二斜向拉筋5和水平拉筋6不是間隔設置,而是:每排鋼筋馬鐙立柱1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1均通過第一斜向拉筋4連接,每列鋼筋馬鐙立柱1中兩個相鄰的鋼筋馬鐙立柱1均通過第二斜向拉筋5連接。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容易實現,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結構布置完成后,即可進行混凝土的澆灌,確保了面層鋼筋平整度,同時提高了澆注后的混凝土板的質量,適用于厚大底板、頂板混凝土施工過程中。
當然,上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范圍。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