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彎曲玻璃鋼化鼓風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玻璃制造技術領域,涉及玻璃成型鋼化過程的設備裝置,尤其是一種彎曲玻璃鋼化鼓風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鋼化玻璃是普通玻璃經(jīng)熱處理工藝后的玻璃,其特點是在玻璃表面形成應力層, 使機械強度和耐熱沖擊強度得到提高,破壞后具有特殊的碎片狀態(tài)。目前,玻璃鋼化的方法是將玻璃加熱到設定溫度后,迅速鼓風冷卻鋼化成型,鋼化玻璃的相關標準規(guī)定了成品鋼化玻璃的質(zhì)量要求,而玻璃的鋼化質(zhì)量及其生產(chǎn)工藝有關部門和生產(chǎn)廠家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和探索中,鋼化玻璃鋼化的質(zhì)量主要取決于冷卻速度和冷卻的均勻性,采用鼓風冷卻時, 風速風壓過大,不均勻等都會使玻璃表面形成凹痕或風斑,影響玻璃外觀和使用,風速風壓過小又達不到冷卻速度而影響鋼化質(zhì)量,目前的鼓風冷卻裝置出風口有大喇叭形的,有小噴嘴形的,等等,大喇叭形的冷卻不均勻,小噴嘴形的會使玻璃形成凹痕,不能滿足生產(chǎn)高質(zhì)量鋼化玻璃尤其是高質(zhì)量彎曲鋼化玻璃的需要。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改進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彎曲鋼化玻璃鼓風冷卻裝置,鼓風冷卻時,能將風力均勻有效地吹到彎曲玻璃的表面上,達到快速均勻冷卻的工藝要求,減少了玻璃的風斑和表面凹痕,以滿足生產(chǎn)更高質(zhì)量彎曲鋼化玻璃的需要。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彎曲鋼化玻璃鼓風冷卻裝置,主要由鼓風機、風力緩沖室、上風室、下風室、上出風柵、下出風柵和連接管道等部分組成,鼓風機與風力緩沖室以第一連接管道連接,風力緩沖室設有上、下兩個出風口,上出風口以第二連接管道與上風室連接,上風室設有若干個上分風道出口,每個上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上出風柵連接;下出風口以第三連接管道與下風室連接,下風室設有若干個下分風道出口,每個下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下出風柵連接;上、下出風柵對應要冷卻的玻璃的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 ;上出風柵和下出風柵相互對應的上下左右距離均可調(diào)。上風室和下風室是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將出風口對應的一面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15-30°角的斜面,這個角度是根據(jù)兩排出風口的距離設定,使風室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使各個分風道出口吹出的風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出風柵由管道接口和若干個風柵片組成,風柵片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對應要冷卻玻璃的一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小出風口對應的一面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20-40°角的斜面,使從每個小出風口吹出的風都有均等的風速和風壓。這個角度是根據(jù)風柵片的長度設定的,使從每個小出風口吹出的風都有均等的風速和風壓,要冷卻的彎曲玻璃位于上出風柵和下出風柵之間,從而實現(xiàn)對彎曲玻璃的兩面都有效,快速,均勻的冷卻。作為對前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設計前述的斜四棱錐形狀結構的風柵片片頭部分是通過螺釘與風柵片片體連接,通過更換不同規(guī)格尺寸的風柵片片頭,可對不同橫向尺寸規(guī)格的彎曲玻璃進行冷卻鋼化。根據(jù)上述的冷卻裝置可制得優(yōu)質(zhì)的鋼化玻璃,其成品鋼化玻璃的抗擊強度為 1. 8Kg ·πι,可承受169-315°c高溫,在此溫度內(nèi)不會爆裂;另外,制得的鋼化玻璃上下表面的壓力層厚度為鋼化玻璃的1/2,鋼化玻璃的碎片狀態(tài)為50mmX50mm,大于5mm厚度的破碎顆粒有50顆以上;因為鋼化玻璃的碎片顆粒大小適宜,代表著其應力良好,爆裂的風險就越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彎曲玻璃的鋼化過程中,提供一種更加有效,快速, 均勻的鼓風冷卻裝置,以滿足生產(chǎn)更高質(zhì)量彎曲鋼化玻璃的需要。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左上出風柵的正面視圖;圖3是四個左上出風柵的左視圖;圖4,圖5是四個左上出風柵的軸測圖;圖6是左下出風柵的正面視圖;圖7是一個左下出風柵的左視圖;圖8、圖9是一個左下出風柵的軸測圖;圖10是上風室正面視圖;圖11是上風室軸測圖;圖12是下風室正面視圖;圖13是下風室軸測圖。圖中1,鼓風機、2,風力緩沖室、4,上風室、6,上出風柵、7,彎曲玻璃、9,下出風柵、 10,下風室、12,螺釘、13,風柵片頭、14,上分風道出口、15,下分風道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彎曲鋼化玻璃鼓風冷卻裝置,主要由鼓風機1、風力緩沖室2、上風室4、下風室10、上出風柵6、下出風柵9和連接管道等部分組成。上出風柵和下出風柵相互對應的上下左右距離均可調(diào)。鼓風機與風力緩沖室以第一連接管道連接,風力緩沖室設有上、下兩個出風口,上出風口以第二連接管道與上風室連接,上風室設有若干個上分風道出口 14,每個上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上出風柵連接,上出風柵的結構如圖2、圖3、 圖4、圖5所示;下出風口以第三連接管道與下風室連接,下風室設有若干個下分風道出口 15,每個下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下出風柵連接,下出風柵的結構如圖6、圖7、圖8、圖9所示; 上、下出風柵對應要冷卻的玻璃的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上風室和下風室是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將出風口對應的一面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15-30°角的斜面,這個角度是根據(jù)兩排出風口的距離設定,使風室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使各個分風道出口吹出的風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出風柵由管道接口和若干個風柵片組成,風柵片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對應要冷卻玻璃的一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小出風口對應的一面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20-40°角的斜面,使從每個小出風口吹出的風都有均等的風速和風壓。這個角度是根據(jù)風柵片的長度設定的,使從每個小出風口吹出的風都有均等的風速和風壓,要冷卻的彎曲玻璃位于上出風柵和下出風柵之間,從而實現(xiàn)對彎曲玻璃7的兩面都有效,快速,均勻的冷卻。上風室結構如圖10、圖11、圖12所示,下風室結構如圖13所示。前述的斜四棱錐形狀結構的風柵片片頭13部分是通過螺釘12與風柵片片體連接,通過更換不同規(guī)格尺寸的風柵片片頭,可對不同橫向尺寸規(guī)格的彎曲玻璃進行冷卻鋼化。生產(chǎn)時,根據(jù)需要冷卻的玻璃的尺寸規(guī)格設置好上,下出風柵的距離尺寸,調(diào)節(jié)好鼓風機的風速,風壓,風量等參數(shù),從鼓風機1出來的風先進入緩沖室2緩沖,使風力平穩(wěn)地通過上,下主風道進入上,下風室;風室將風力均等地分配到各個出風柵,出風柵將風力均等地分配到各個風柵片,使從各個小出風口出來的風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吹向要冷卻的玻璃的兩面,實現(xiàn)對整塊要冷卻的彎曲玻璃的兩面的各個單位面積表面都均衡地獲得均等的風壓和風量的冷卻,使整塊玻璃實現(xiàn)均勻的快速冷卻,制造出更加優(yōu)質(zhì)的彎曲鋼化玻璃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其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只要是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彎曲玻璃鋼化鼓風冷卻裝置,由鼓風機(1)、風力緩沖室(2)、上風室(4)、下風室(10)、上出風柵(6)、下出風柵(9)和連接管道組成,其特征在于鼓風機與風力緩沖室以第一連接管道連接,風力緩沖室設有上、下兩個出風口,上出風口以第二連接管道與上風室連接,上風室設有若干個上分風道出口( 14),每個上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上出風柵連接;下出風口以第三連接管道與下風室(10)連接,下風室設有若干個下分風道出口( 15),每個下分風道出口與一個下出風柵連接;上、下出風柵對應要冷卻的玻璃的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 ; 上出風柵和下出風柵相互對應的上下左右距離均可調(diào)。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鼓風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上風室⑷和下風室(10)是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將出風口對應的一面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15-30°角的斜面,這個角度是根據(jù)兩排出風口的距離設定,使風室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使各個分風道出口吹出的風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鼓風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出風柵由管道接口和若干個風柵片組成,風柵片為斜四棱錐形狀結構,對應要冷卻玻璃的一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小出風口對應的一面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制作成相對于出風口面成20-40°角的斜面,使從每個小出風口吹出的風都有均等的風速和風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鼓風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四棱錐形狀結構的風柵片片頭部分(13)是通過螺釘(12)與風柵片片體連接,通過更換不同規(guī)格尺寸的風柵片片頭,可對不同橫向尺寸規(guī)格的彎曲玻璃(7)進行冷卻鋼化。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彎曲玻璃鋼化鼓風冷卻裝置,由鼓風機、風力緩沖室、上下風室、上下出風柵和連接管道組成,上下風室分別設有若干個分風道出口,風室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制作成斜四棱錐形狀結構,使各分風道出口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各分風道分別與一個出風柵連接,出風柵由接口和若干片根據(jù)風力分配原理制作成斜四棱錐形狀的風柵片組成,風柵片對應要冷卻玻璃的一面設有許多小出風口,從風機出來的風進入風力緩沖室緩沖后進入風室,風室均等分配風力到各出風柵,再均等分配到各風柵片,再均等分配到各小出風口,各小出風口吹出來的風具有均等的風量和風壓,實現(xiàn)對整塊玻璃的快速均勻冷卻,制造出優(yōu)質(zhì)的彎曲鋼化玻璃產(chǎn)品。
文檔編號C03B27/04GK202046999SQ20112011191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陳永樂 申請人: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