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針織機,其帶有至少一個第一驅動軸組件(Antriebswe 11 enanordnung)和第二驅動軸組件,其中第一驅動軸組件和第二驅動軸組件具有平行地伸延的軸線,第一驅動軸組件與至少一個第一連桿(其具有第一連桿孔)連接并且第二驅動軸組件與至少一個第二連桿(其具有第二連桿孔)連接。
【背景技術】
[0002]例如從文件EP 1 013 812 B1中已知這種類型的針織機。
[0003]接下來以在經編機中導紗梳櫛(Legebarre)的操控為例描述本發(fā)明。然而本發(fā)明不受限于這個實施例。
[0004]在經編機中導紗梳櫛依賴于待生產的針織物的期待的圖案(Musterung)在偏移方向上操控,也就是說在其縱向延伸的方向中。操控的可能性在于,應用所謂的提花傳動裝置(Mustergetriebe)。然而當必須改變導紗梳柿的操控時,提花傳動裝置的應用是相對高成本的。
[0005]因此已經建議,為了操控導紗梳櫛分別應用馬達,其中每個馬達與一個導紗梳櫛關聯(lián)。對此在上面提到的文件EP 1 013 812 B1中應用持久激勵的(permanenterregte)同步馬達,同步馬達可通過控制單元被操控并且能在變換的方向上旋轉。每個馬達具有帶有聯(lián)桿或偏心軸(Exzentrizitat)的輸出軸,其作用到連桿上。由于馬達在偏移方向上相繼地布置,因此在設計的自由方面產生一定的約束。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標是,實現(xiàn)針織機的簡單的結構。
[0007]這個目標在開始提及的類型的針織機中通過以下方式解決,即至少一個第二連桿具有凹口,第一驅動軸組件被弓I導穿過該凹口。
[0008]通過這個設計方案在驅動軸組件布置在其中的區(qū)域的設計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當驅動軸組件關系到導紗梳櫛的控制時,那么這涉及提花控制組件。由于第一驅動軸組件被引導穿過第二連桿,因此在為相應的驅動軸組件布置驅動器時更自由。
[0009]優(yōu)選地每個驅動軸組件在其連桿兩側具有支承。在連桿和驅動軸組件之間的連接部處將最大的力引入到驅動軸組件中。此處在高速的針織機中能產生巨大的力。這個力由在高工作速度中導紗梳櫛的必要的加速而導致。當在該位置兩側(即在連桿的兩側)能支撐驅動軸組件時,那么能在運行中以高精度維持驅動軸組件的位置。由此也改進導紗梳櫛的操控,因為此處在運行中不產生移位。
[0010]優(yōu)選地第一驅動軸組件具有可旋轉的軸區(qū)段和不可旋轉的支承區(qū)段,軸區(qū)段支承在該支承區(qū)段中,其中支承區(qū)段被引導穿過第二連桿。由此運動脫耦。第二連桿面臨不可旋轉的部件,而第一驅動軸組件的可旋轉的軸區(qū)段不能與往復運動的第二連桿接觸。由此將損害的風險保持較小。
[0011]優(yōu)選地將在第二連桿處的凹口構造為封閉的開口。由此第二連桿變得機械方面相對穩(wěn)定。連桿在其兩個縱棱邊處分別連續(xù)地具有材料,由此以下危險(即連桿在凹口的區(qū)域中變彎或變形)保持相對地較小。
[0012]在此優(yōu)選的,開口在第二連桿的縱向方向上相比于橫向于縱向方向具有更大的延伸。在縱向方向上一定的延伸是必須的,以便連桿相對于第一驅動軸組件能自由地運動。橫向于縱向方向也必須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因為連桿在驅動軸組件旋轉的情況下不僅往復地而且橫向于其縱向方向稍微地運動。然而這運動相比于在縱向方向上的運動更小,由此在此該延伸可更小。開口越小,連桿的穩(wěn)定性維持越好。
[0013]同樣有利的是,開口在遠離第二連桿孔的方向上具有橫向于縱向方向減少的延伸。在橫向方向上該減少的延伸不必在開口在縱向方向上的全部的長度上存在。但是由于通過在橫向方向上該減少的延伸而對于開口應用稍許縮小的面積,因此可將連桿的機械的穩(wěn)定性總體上保持相對地較大。
[0014]優(yōu)選地第二連桿在開口的區(qū)域中具有擴大的寬度。由此在橫向方向上在開口之外提供充足的材料供使用,以為了能將連桿構造成帶有期望的穩(wěn)定性。
[0015]同樣有利的是,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三驅動軸組件,其與第三連桿連接,其中第三連桿對于第一驅動軸組件具有第一凹口并且對于第二驅動軸組件具有第二凹口。也能應用多于三個驅動軸組件,那么其中帶有相應地低的序號的驅動軸組件被引導穿過帶有更高的序號的連桿。
[0016]在此優(yōu)選的是,在第三連桿中的第一凹口橫向于第三連桿的縱向軸線相比于第二凹口具有更小的寬度。在此考慮如下事實,即連桿離開連桿孔越遠,連桿橫向于其縱向延伸總是越少地運動。因此能將離開連桿孔更遠的凹口在橫向方向上也構造有更小的延伸(也就是說更小的寬度),并且由此以簡單的方式將連桿構造成帶有充足的穩(wěn)定性。
[0017]優(yōu)選地將驅動軸組件支承在殼體中,該殼體在平行于軸線的方向上具有減少的厚度。由此以簡單的方式將驅動軸組件的支承構造成非常穩(wěn)定。那么殼體能對于每個驅動軸組件具有臺階(stufe)。通過臺階在殼體的內部中創(chuàng)造充足的結構空間用于驅動軸組件和從屬的連桿。在殼體外面處可在一側布置驅動馬達并且在另一側布置支承。
[0018]在優(yōu)選的設計方案中所有連桿在偏移方向上在相同的位置處終止。由此連桿具有不同的長度。但是能在相同的位置處實現(xiàn)連桿連結到相應的導紗梳櫛或其它的元件處,從而在此不產生區(qū)別。
【附圖說明】
[0019]接下來依賴于優(yōu)選的實施例結合【附圖說明】本發(fā)明。在此:
圖1顯示了提花裝置的示意性的圖示,
圖2顯示了在俯視圖中的提花裝置,部分地被剖切,以及圖3顯示了連桿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圖1示意性地顯示了帶有殼體2和三個驅動馬達4,5,6的經編機的提花裝置1。驅動馬達構造為所謂的“不帶電刷直流馬達”,即構造為永磁激勵的同步機,通過控制接口7,8,9操縱驅動馬達。馬達4,5,6能在兩個回轉方向上旋轉。能利用高的精度這樣操控驅動軸10,11,12,即其占據確定的角度位置。
[0021]每個馬達作用到連結元件13,14,15上,連結元件可在偏移方向上(即在未詳細地描述的導紗梳櫛的縱向延伸方向上)往復運動。在連結元件15處固定有絞線(Drahtseil)16,其建立與未詳細地描述的導紗梳櫛的連接。在其它的連結元件13,14處也可固定有相應的絞線(或其它的連接元件)。每個連結元件13,14,15還具有固定點17以用于安置復位裝置。
[0022]在馬達4,5,6 (更精確地說其驅動軸10,11,12)和連結元件13,14,15之間的連接通過連桿實現(xiàn)。因此第一驅動軸10與第一連桿18,第二驅動軸11與第二連桿19以及第三驅動軸12與第三連桿20連接。第三連桿20在圖3中以側視圖描述。
[0023]第一驅動軸10具有第一軸線21。第二驅動軸11具有第二軸線22并且第三驅動軸12具有軸線23。所有軸線21,22,23處于相互平行。
[0024]第一驅動軸10具有第一偏心輪(Exzenter)24,第一連桿18的連桿孔支承在該第一偏心輪24上。第二驅動軸具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