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具備固定沉降片和可動沉降片這兩者的橫機。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在具備具有多個織針的前后一對針床的橫機中,在針床的齒口側的前端部設置有與各織針并排的沉降片。沉降片是如下部件:在將向織針的針鉤供給的針織紗向針床拉入了時,為了避免針織紗整體被向針床側拉入而進行按壓,由此形成將線圈與線圈之間連接的沉降弧。通過利用沉降片形成沉降弧并調(diào)整織針的拉入量,而決定在針鉤形成的線圈的大小。將決定該線圈的大小的步驟稱為“定度”(度決め)。作為具有這種功能的沉降片,可舉出不動地在針床的齒口側的前端固定的固定沉降片(參照專利文獻1)、及能夠轉動地設于該前端的可動沉降片(參照專利文獻2)。
固定沉降片不動地設于針床,因此具有能夠高精度地進行定度的優(yōu)點。在該固定沉降片的齒口側的下端附近使針織紗鉤掛線材插通,該針織紗鉤掛線材具有在拉入織針而形成新的線圈時容易使鉤掛于針鉤的線圈脫圈的功能。另一方面,可動沉降片除了定度的功能之外,還具有根據(jù)需要進行轉動從而將針織物的沉降弧向齒口下方下壓而使針織物的編織容易進行的功能。但是,可動沉降片雖然轉動但因此在定度的精度方面不如不動的固定沉降片。
近年來,為了充分發(fā)揮固定沉降片和可動沉降片的各自的優(yōu)點,也開發(fā)了同時設置有固定沉降片和可動沉降片的橫機(參照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3的可動沉降片與總是與沉降弧接觸的專利文獻2的可動沉降片不同,構成為根據(jù)需要與沉降弧接觸。具體而言,專利文獻3的可動沉降片構成為能夠在不與沉降弧接觸的不作用位置與利用針織紗承受部與沉降弧接觸而將沉降弧向齒口下方下壓的作用位置之間轉動。即,專利文獻3的可動沉降片是沉降弧的下壓專用的部件,沒有定度的功能,定度由固定沉降片進行。通過為這種構成,能夠利用固定沉降片高精度地進行定度,且能夠利用可動沉降片根據(jù)需要按壓沉降弧而使編織容易進行。
【在先技術文獻】承受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5-856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公平5-8365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132026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同時設置有固定沉降片和可動沉降片的橫機中,在作用時可動沉降片的針織紗承受部與針織紗接觸而將針織紗下壓時,若針織紗的張力高,則存在可動沉降片承受該張力而稍微撓曲的情況。該情況下,在并排的固定沉降片與可動沉降片之間形成間隙,擔心在該間隙夾入針織紗。特別是在細針距的橫機中,由于可動沉降片的厚度薄,因此可動沉降片容易撓曲,而且,由于編織所使用的針織紗細,因此在兩沉降片的間隙容易咬入針織紗。若產(chǎn)生針織紗的咬入,則阻礙可動沉降片的轉動,擔心針織物的品質(zhì)下降。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而創(chuàng)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在固定沉降片與可動沉降片之間難以夾入針織紗的橫機。
本發(fā)明的橫機具備:針床,設有多個織針;固定沉降片,不動地固定于所述針床的齒口側,且形成鉤掛于所述針床的針織物的沉降??;及可動沉降片,設置于所述針床上的與所述固定沉降片并排的位置,構成為能夠在將所述沉降弧向所述齒口下方下壓的作用位置和不與所述沉降弧接觸的不作用位置之間轉動。設所述可動沉降片的轉動方向中的、從所述不作用位置朝向所述作用位置的方向為作用方向時,所述可動沉降片具有針織紗承受部,所述針織紗承受部在向所述作用方向轉動時與所述沉降弧接觸而將所述沉降弧下壓。該本發(fā)明的橫機所具備的所述可動沉降片在與所述針織紗承受部相鄰的位置、且從所述可動沉降片的轉動中心觀察相比所述針織紗承受部靠近所述轉動中心的位置具備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相比所述針織紗承受部向所述作用方向側突出。另外,規(guī)定將利用所述織針的針鉤拉入針織紗時的所述針鉤中的所述針織紗的鉤掛點與所述固定沉降片中的所述針織紗的鉤掛點連接的假想線時,所述可動沉降片配置于所述不作用位置時的所述突起部相比所述假想線配置于所述針床的上方側。
作為本發(fā)明的橫機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在從所述針床的長度方向觀察時,在所述可動沉降片的全部轉動范圍上,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所述固定沉降片的輪廓線的內(nèi)側。
作為本發(fā)明的橫機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所述橫機具備針織紗鉤掛線材,所述針織紗鉤掛線材插通于在所述固定沉降片中的靠所述齒口的部分形成的孔,且沿所述針床的長度方向延伸。該方式中,以在所述可動沉降片位于所述作用位置時,所述突起部擠入所述針織紗承受部與所述針織紗鉤掛線材之間的方式,設定所述可動沉降片的轉動范圍。
【發(fā)明效果】
通過為上述構成,可動沉降片向作用方向轉動,針織紗承受部與鉤掛于固定沉降片的沉降弧接觸時,如實施方式的圖2所示,突起部5C擠入從織針3的針鉤3F到達固定沉降片4的針織紗8與固定沉降片4之間。因此,即使可動沉降片向離開固定沉降片的方向撓曲,也能夠防止在固定沉降片與可動沉降片的間隙咬入針織紗。
通過為突起部不從固定沉降片的輪廓線突出的構成,能夠防止突起部成為針織物的編織的妨礙。
通過設為可動沉降片位于作用位置時,突起部擠入針織紗承受部與針織紗鉤掛線材之間的構成,能夠抑制針織紗被夾在針織紗鉤掛線材與可動沉降片(特別是突起部)之間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橫機所具備的針床的齒口側附近的部分剖視圖。
圖2是針床的齒口側的概略俯視圖。
圖3是可動沉降片的概略構成圖。
圖4中,(A)是表示可動沉降片位于不作用位置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B)是表示可動沉降片位于即將與針織紗接觸之前的位置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C)是表示可動沉降片位于作用位置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標號說明】
1橫機
2針床 2G板槽
20針板 20A薄壁部 20B旋轉支承部
3織針 3F針鉤
4固定沉降片
40臂部 41定度部
5可動沉降片
50中間部 51前端部 52后端部 53彈性腿片
5A圓弧狀部 5B針織紗承受部 5C突起部
6沉降片推片
60片踵 61凹部
7針織紗鉤掛線材
8針織紗 80沉降弧
9D作用方向 9X轉動中心
10齒口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以下,基于圖1~圖4說明實施方式的橫機1。實施方式的橫機1可以是兩針床的橫機,也可以是四針床的橫機。在此處,圖1中,僅圖示了兩針床的橫機1所具備的一方的針床2,但在實際的橫機1中,與圖示的針床2相同的構成的針床隔著雙點劃線而線對稱地配置。另外,圖1中,僅圖示了針床2所具備的織針3中的具有針鉤3F的針本體,圖4中僅圖示了針本體的針鉤3F附近的部分??椺?可以是舌針,也可以是具備具有針鉤的針本體和導針片的復合針。
《整體構成》
在橫機1所具備的針床2中,形成有沿針床2的長度方向(紙面縱深方向)以一定間隔排列的多個板槽2G,在各板槽2G中嵌入有針板20。相鄰的針板20之間作為針槽發(fā)揮功能,在該針槽中收納在前端具有針鉤3F的織針3。在這種針床2的齒口10側的前端部,排列設有固定沉降片4和可動沉降片5(同時參照圖2所示的針床2的概略俯視圖)。本實施方式的橫機1的與現(xiàn)有結構的主要區(qū)別點在于可動沉降片5的構成。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對橫機1所具備的各構成中的、與可動沉降片5關系較深的構成進行說明。
《針板》
針板20具備基本上與現(xiàn)有的橫機所具備的針板相同的構成。針板20如圖2、4所示具備通過齒口10側的前端部局部較薄而形成的薄壁部20A。薄壁部20A成為配置后述的可動沉降片5的空間。在該薄壁部20A形成有向板槽2G側呈圓弧狀凹陷的旋轉支承部20B,在該旋轉支承部20B嵌入后述的可動沉降片5的圓弧狀部5A。
《固定沉降片》
圖4所示的固定沉降片4是由鋼等金屬材料構成的薄壁的部件,具備彎曲的細長的臂部40、及在臂部40的前端形成的平板狀的定度部41。臂部40的一端部(與定度部4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固定于針床2的下部,固定沉降片4相對于針床2不動。另一方面,定度部41向齒口10側突出,如圖2所示成為被夾在相鄰的織針3之間的狀態(tài)。在該定度部41的齒口10側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孔,在該孔中插通有沿針床2的長度方向(紙面縱深方向)延伸的針織紗鉤掛線材7(圖1、4)。
上述固定沉降片4和針織紗鉤掛線材7的功能與專利文獻1的情況相同。即,如圖2所示,固定沉降片4是如下部件:利用織針3的針鉤3F將針織紗8向針床2側(從齒口10分離的一側)拉入時,為了避免針織紗8整體被向針床2側拉入而利用定度部41按壓針織紗8,形成針織物的沉降弧80。另一方面,針織紗鉤掛線材7是如下部件:利用織針3的針鉤3F將針織紗8拉入而形成新的線圈時,容易使鉤掛于針鉤3F的舊線圈脫圈。
《可動沉降片》
可動沉降片5是由鋼等金屬材料構成的薄壁的部件,如圖3所示,能夠分為中間部50、前端部51、后端部52、及彈性腿片53。通過中間部50的一部分彎曲而形成有圓弧狀部5A。如圖4所示,可動沉降片5配置于針板20的薄壁部20A,可動沉降片5的圓弧狀部5A嵌入到針板20的旋轉支承部20B。另外,可動沉降片5的彈性腿片53配置成與薄壁部20A和位于其上部的厚壁部分之間的臺階面滑動接觸。通過設置成這種配置,可動沉降片5構成為能夠以圓弧狀部5A(旋轉支承部20B)的曲率中心為轉動中心9X(參照圖3)而轉動??蓜映两灯?的轉動角度被后述的沉降片推片6限制,成為被夾在圖4(A)所示的不與沉降弧80接觸的不作用位置與圖4(C)所示的與沉降弧80接觸的作用位置之間的角度??蓜映两灯?總是通過彈性腿片53的彈性而被向圖中的順時針方向施力。
上述可動沉降片5還在其前端部51的位置具備針織紗承受部5B和突起部5C。針織紗承受部5B為公知的結構,是在可動沉降片5向作用方向9D轉動時與沉降弧80(參照圖4(C))接觸而將沉降弧80下壓的部分。本例的針織紗承受部5B與專利文獻3記載的現(xiàn)有的可動沉降片所具備的針織紗承受部同樣,形成為直線狀。
另一方面,突起部5C是本實施方式的可動沉降片5所特有的構成。突起部5C設置在與針織紗承受部5B相鄰的位置、且從可動沉降片5的轉動中心9X觀察相比針織紗承受部5B靠近轉動中心9X的位置。突起部5C相比針織紗承受部5B向作用方向9D側突出,在本例中形成為大致山型。如圖4(A)的圓圈包圍的放大圖所示,可動沉降片5配置于不作用位置時的突起部5C配置于相比在利用織針3的針鉤3F將針織紗8拉入時從針鉤3F向固定沉降片4延伸的針織紗8靠針床2的上方側。上述針織紗8沿著將針鉤3F中的針織紗8所鉤掛的鉤掛點、和固定沉降片4中的針織紗8所鉤掛的鉤掛點連接的假想線延伸。即,位于不作用位置的可動沉降片5的突起部5C相比上述假想線配置在針床2的上方側。通過在這樣的位置配置突起部5C,利用針鉤3F拉入針織紗8時,突起部5C不會與針織紗8接觸,突起部5C不會成為線圈的形成的妨礙。該突起部5C如圖4(A)~(C)所示,在從針床2的長度方向觀察時,在可動沉降片5的全部轉動范圍上配置在固定沉降片4的輪廓線(參照加粗的箭頭)的內(nèi)側。另外,突起部5C如圖4(C)的圓圈包圍的放大圖所示,構成為在可動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時擠入針織紗承受部5B與針織紗鉤掛線材7之間。
本例的可動沉降片5通過包括圖1所示的沉降片推片6的驅動機構進行動作。沉降片推片6是在針床2上沿織針3的延伸方向進退的長條狀的部件,具備片踵60及凹部61。片踵60設于沉降片推片6的后端側的位置,是向針床2的上方側突出的突起。另一方面,凹部61設于沉降片推片6的前端側的位置,是與針床2的上表面相對的凹陷。該沉降片推片6通過片踵60與在針床2上沿針床的長度方向(紙面縱深方向)往復移動的三角座滑架(未圖示)的三角卡合而動作。
在圖4(A)所示的狀態(tài)下可動沉降片5的后端部52抵止于沉降片推片6的下部,可動沉降片5維持在不與針織紗8(沉降弧80)接觸的不作用位置。從該狀態(tài)開始,若三角座滑架的三角向遠離齒口10的方向將沉降片推片6的片踵60(參照圖1)下拉,則如圖4(B)所示,可動沉降片5的后端部52沿著沉降片推片6的凹部61的斜面向針床2的上方擺動??蓜映两灯?的前端部51被彈性腿片53向齒口10側施力,因此若后端部52向針床2的上方移動,則前端部51向齒口10下方下降,針織紗承受部5B與沉降弧80接觸。進而若沉降片推片6從齒口10后退,則可動沉降片5的后端部52進而向上方擺動而到達凹部61的最深的位置。由此,如圖4(C)所示,前端部51向齒口10下方下降,針織紗承受部5B配置在將沉降弧80向齒口10下方下壓的作用位置。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橫機1,若如圖4(B)、(C)所示使可動沉降片5向作用方向9D轉動,則在針織紗承受部5B與鉤掛于固定沉降片4的沉降弧80剛接觸之前,如圖2所示,突起部5C擠入從織針3的針鉤3F到達固定沉降片4的針織紗8與固定沉降片4之間。也可以與圖示的例子不同,構成為在針織紗承受部5B與沉降弧80接觸的同時,突起部5C擠入針織紗8與固定沉降片4之間。通過擠入該位置的突起部5C,即使在圖2的固定沉降片4與可動沉降片5之間形成間隙,也能夠限制針織紗8向該間隙移動的情況。本來,如圖2所示,突起部5C被針織紗8按壓,因此可動沉降片5難以向離開固定沉降片4的方向撓曲,在兩沉降片4、5之間難以形成間隙。其結果是,即使是非常小的突起部5C,也能夠有效地抑制針織紗8咬入該間隙的情況,能夠抑制伴隨針織紗的咬入的針織物的品質(zhì)的下降。在此處,即使是在針織紗承受部5B與沉降弧80接觸之后在上述間隙咬入突起部5C的構成,在可動沉降片5撓曲之前,若突起部5C擠入針織紗8與固定沉降片4之間,則也能夠抑制上述咬入。
另外,本例的橫機1中,如圖4(C)所示,構成為在可動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時,突起部5C也不從固定沉降片4的輪廓線突出。因此,由可動沉降片5下壓的沉降弧80沿著固定沉降片4的輪廓線(參照加粗的箭頭)移動,突起部5C不會成為針織物的編織的妨礙。
而且,本例的橫機1中,如圖4(C)所示,構成為在可動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時,突起部5C擠入針織紗承受部5B與針織紗鉤掛線材7之間。因此,能夠抑制針織紗8被夾在針織紗鉤掛線材7與可動沉降片5(特別是突起部5C)之間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可動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時,突起部5C配置在針織紗鉤掛線材7的后側(離開齒口10一側)的構成。即使在該情況下,也能夠抑制針織紗8被夾入圖2所示的固定沉降片4與可動沉降片5之間的情況。
<變形例>
可動沉降片5的整體形狀也不限定于實施方式所圖示的形狀。只要可動沉降片5所具備的針織紗承受部5B與突起部5C的位置關系滿足上述的關系,可動沉降片5的整體形狀就可以為任何形狀。例如,可動沉降片5能夠由專利文獻2的第3圖、第4圖所示的大致S字形狀的本體和線彈簧構成。另外,可動沉降片5的驅動機構不限定于使用沉降片推片6的構成。例如,也可以如專利文獻2的第3圖、第4圖所示,通過直接按壓可動沉降片5的后端部52的三角,來驅動可動沉降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