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從紡織機尤其經(jīng)編機中引出面狀的紡織的織物幅面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從紡織機、尤其經(jīng)編機(Kettenwirkmaschine)中引出(abziehen)面狀的(fMchig)紡織的(textil)織物幅面(Warenbahn)的裝置,帶有多個引出棍(Abzugswalze),在其表面上伸延有織物幅面的幅面路徑(Bahnpfad),該幅面路徑在行進方向上在引出輥之后通向織物容納件。
背景技術:
在相應的紡織機、例如經(jīng)編機上以確定的生產(chǎn)寬 度生產(chǎn)高彈性的紡織的面。在生產(chǎn)中,彈性的線(Faden)在拉伸的(Verstreckung)情形下被加工。該拉伸引起紡織的織物幅面橫向于其行進或引出方向的預緊。因此,一旦織物幅面離開紡織機且不再保持在生產(chǎn)寬度上,織物幅面就試圖松弛到(relaxieren)卸載的狀態(tài)中。為了保障織物幅面的直接的生產(chǎn)過程,織物幅面由織物引出件(Warenabzug)從生產(chǎn)位置引開(abfilhren)且在此盡可能保持在生產(chǎn)寬度中,以便于使作用在生產(chǎn)位置上的松弛力最小化??椢锓嫒缓笤诙鄠€引出輥上引導,引出輥用于,可靠地引導織物幅面離開生產(chǎn)區(qū)域至織物容納件。在許多情況中,織物容納件構造成卷輥,織物幅面被繞起在該卷輥上。同樣地,位于引出輥上的織物幅面試圖松弛,更確切地說橫向于其行進方向試圖收縮(zusa_enziehen)。然而,該松弛由靜摩擦阻礙,織物幅面以該靜摩擦貼靠在引出棍處。一旦在引出棍處的靜摩擦小于松弛力,就可實現(xiàn)寬度縮小(Breitenverminderung)。引起靜摩擦的力經(jīng)常在最后的引出輥處是最小的。這引起,松弛的最大部分在這樣的地方實現(xiàn),即在該處織物幅面在最后的引出輥上引導。目前試圖通過以下方式解決該問題,即,最后的引出輥的靜摩擦如此地小,即,松弛過程可在最后的引出輥上已開始。然而,可經(jīng)常注意到,松弛不是均勻地實現(xiàn),而是可以說跳躍式地實現(xiàn),這導致不工整的(unsauber)織物外觀(Warenbild)或者條痕(Streifenbildung)。兩者導致織物幅面的降低的質量。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可運輸帶有高質量的彈性的紡織的織物幅面。該目的在開頭所提及的類型的裝置中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xiàn),S卩,在行進方向上最后的引出輥處設置夾緊設備,其與最后的引出輥構成夾緊夾(Klemmnip),幅面路徑伸延通過該夾緊夾。利用該設計方案,可使織物幅面在最后的引出輥處的靜摩擦變得如此高,S卩,其總是大于織物幅面的松弛力。因此,只要織物幅面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處,織物幅面可不改變其寬度。那么,寬度縮小只有在織物幅面從最后的引出輥上升起(Abheben)之后才可實現(xiàn)。然而此處,織物幅面以直至織物容納件的自由的(frei)牽拉條(Zug)而存在,從而使得松弛可均勻地實現(xiàn),而不構成條紋或得出其它的不工整的織物外觀。在高彈性的經(jīng)編織物的情形中,在經(jīng)編機和織物容納件之間例如可得出大約50%的寬度縮小。當考慮在織物幅面以自由的牽拉條被引導時實現(xiàn)寬度縮小或至少該寬度縮小的最大部分時,不產(chǎn)生在織物外觀中的干擾。優(yōu)選地,夾緊設備構造成夾輥。夾輥可與最后的引出輥構成輥夾(Walzennip),在其中織物幅面持續(xù)地(fortlaufend)被夾緊,從而使得其以必需的靜摩擦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處。在此,織物幅面的損傷的危險相對較小。在此優(yōu)選如下,S卩,夾輥具有比最后的引出輥的表面更軟的表面。因此,可在一定限度內(nèi)產(chǎn)生在最后的引出輥和夾棍之間的面狀的接觸(當然在插入織物幅面的情形下)。因此,以簡單的方式創(chuàng)造對于如下的前提條件,即,可充分地確??椢锓婷庥谒沙凇?yōu)選地,夾緊設備具有施力件(Kraftgeber)。借助施力件,可產(chǎn)生用于將織物幅面夾住在最后的引出輥上需要的力。
在此優(yōu)選如下,即,施力件具有可調(diào)節(jié)的力。那么,可將カ與相應地制造的織物幅面匹配。松弛カ越大,通常必要的壓緊カ同樣越大。因此,在顯示出較小的松弛力的織物幅面的情形中同樣可以較小的夾緊カエ作,從而使得織物幅面的損傷的風險可保持較小。優(yōu)選地,夾緊夾布直在最后的引出棍的周緣區(qū)域中,在其中幅面路徑切向于最后的引出輥延伸。這不須意味著,幅面路徑精確切向地在最后的引出輥子處在布置有夾緊夾的地方升起。然而應確保,織物幅面在經(jīng)過夾緊夾之后可盡快地過渡到自由的牽拉條,從而使得松弛不由作用到織物幅面上的摩擦力或其它的干擾阻礙。優(yōu)選地,最后的引出輥具有比倒數(shù)第二的引出輥的表面粗糙度更大的表面粗糙度。這具有兩個優(yōu)點。一方面,當在最后的引出輥和夾緊設備之間的夾緊カ不是太大時,還還可以較高的表面粗糙度阻止松弛。另ー方面,織物幅面于是具有如下可能性,即,在倒數(shù)第二的引出輥處已占有其同樣在最后的引出輥處具有的寬度。因此,由在最后的引出輥之前的寬度變化可產(chǎn)生的干擾被避免。優(yōu)選地,第一引出輥和最后的引出輥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第一引出輥還應將織物幅面大約保持在這樣的寬度上,即,織物幅面以該寬度離開紡織機。為此如下是有利的,第一引出輥具有相對較高的表面粗糙度。當?shù)谝灰鲚伜妥詈蟮囊鲚仒嬙斐蓭в邢嗤谋砻娲植诙葧r,還可將這兩個引出輥彼此互換,從而使得僅須儲備唯一的輥類型。優(yōu)選地,第一引出輥和第二引出輥構成夾緊夾。因此確保,織物幅面同樣以必需的力保持在第一引出輥上,從而使得此處可產(chǎn)生大于松弛カ的靜摩擦力。當織物幅面在第一引出輥處且在最后的引出輥處可保持在所期望的寬度上時,其在第一引出輥和最后的引出輥之間在其寬度上不可明顯縮小,而是其保持相應地被展開。這有利地影響織物外觀。優(yōu)選地,幅面路徑如此地在引出輥上引導,S卩,織物幅面的相同側邊貼靠在第一引出輥處且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處。例如可使織物幅面以其“底側”貼靠在第一引出輥處且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處,其具有提高的表面粗糙度。與之相反,織物幅面的“上側”可単獨地在ー個或多個具有光滑的表面的引出輥上引導,從而使得織物幅面在其“上側”處的表面外觀不由引出輥的提高的粗糙度干擾。
下面借助優(yōu)選的實施例結合圖紙描述本發(fā)明。其中唯一的圖顯示了用于從紡織機中引出織物幅面的裝置的極其示意性的圖示。
具體實施例方式該圖示意性地顯示了紡織機I、例如為經(jīng)編機,其制造以針織物(Wirkware)形式的織物幅面2??椢锓?是高彈性的紡織的面,在其中高彈性的線在拉伸的情形下被加工??椢锓?在紡織機I的出口處的寬度由生產(chǎn)過程以及由生產(chǎn)寬度來確定。因此,在生產(chǎn)中織物幅面2通過紡織機I保持在需要的寬度中。然而,在離開紡織機I之后,實際上不再存在抵抗織物幅面2的松弛(即橫向于織物幅面2的制造方向和行進方向的收縮)的力。因此一旦織物幅面2離開紡織機1,其就試圖降低其寬度。
織物幅面2通過引出裝置3從紡織機I中引出。在本實施例中,引出裝置具有三個引出輥4,5,6,織物幅面2在它們之上被引導。在此,引出輥4構成第一引出輥且引出輥6構成最后的引出輥??椢锓嬉砸粋?為了簡單起見其稱作“底側”)貼靠在第一引出輥4處和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6處??椢锓?的另一側(其稱作“上側”)貼靠在中間的引出輥5處。在第一引出輥4和最后的引出輥6之間還設置有接合保護件(Eingriffschutz) 7a,其出于安全的原因布置在此處。接合保護件同樣可構造成輥子7b,其與引出輥4,6構成附加的夾緊夾。夾輥8與最后的引出輥6構成夾緊夾9,織物幅面2被引導通過該夾緊夾9。夾緊輥8通過施力件10壓向最后的引出輥6,從而使得織物幅面2在夾緊夾9中可被加載有一定的夾緊力。由箭頭11示出了,施力件10可施加的力是可調(diào)節(jié)的。在該實施例中,施力件10構造成活塞缸體單元,其可氣動地或液動地被操縱。然而,施力件同樣可以其它方式構造,在最簡單的情況中通過彈簧構造。夾輥8的支承可在線性引導件(Linearfilhtung)處實現(xiàn),從而使得夾輥8可在朝向最后的引出輥6的方向上移位。然而同樣可行的是,將夾輥8支承到未進一步示出的杠桿處,以用于使其在朝向最后的引出輥6的方向上擺動。第一引出輥4和最后的引出輥6具有相對較高的粗糙度。優(yōu)選地,其近似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第一引出輥4和最后的引出輥6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二引出輥5的表面粗糙度。第二引出輥5的表面粗糙度相對較小,從而使得第二引出輥5構造成帶有相對較滑的表面。第二引出輥5與第一引出輥4同樣構成夾緊夾12,從而使得卷繞(auflaufen)至Ij第一引出輥4上的織物幅面2可以足夠的力保持在第一引出輥4處,從而同樣在第一引出輥4上產(chǎn)生相對大的靜摩擦。夾輥8具有比最后的引出輥6的表面更軟的表面。因此,夾輥8可如此地構造,SP,其在相應的壓緊力的情形中在較小的面區(qū)域上貼靠在最后的引出輥6處。因此,這不涉及在夾緊輥8和最后的引出輥6之間的純粹的線接觸。這具有如下優(yōu)點,即,作用到織物幅面2的面壓力不須選擇得過高,且盡管如此仍可施加足夠的夾緊力,以便于以足夠的靜摩擦將織物幅面2保持在最后的引出輥6上。使在第一弓丨出輥4上且在最后的引出輥6上的靜摩擦如此大,目卩,由此得出的力大于織物幅面2的松弛力。因此,一旦織物幅面2位于第一引出輥4上和位于在最后的引出輥6上(也就是說貼靠在這兩個輥子4,6處),其不可松弛,更確切地說橫向于其行進方向不可收縮。該收縮也稱作織物的“織縮”(Einsprung)。因此,松弛僅在紡織機I和第一引出輥4之間為可能的。然而,為此供使用的路段(在其中織物幅面以自由的牽拉條被引導)相對較短,從而使得不可實現(xiàn)明顯的松弛。就這點而言,在圖中的圖示不是按比例繪出的。此外,此處使用至少ー個寬度保持設備,其將織物幅面幾乎以生產(chǎn)寬度轉送到第一引出輥4處。在引出輥4-6上同樣不可實現(xiàn)織物幅面2的織縮,因為靜摩擦抵抗織縮。理論上,可在第二引出輥5上實現(xiàn)松弛,因為其具有相對較滑的表面。然而,因為織物幅面2通過兩個夾緊夾9,12保持在其所期望的寬度上,因此在卷繞到第二引出輥5時且在從第二引出輥5行進離開時,此處在實際上不可實現(xiàn)寬度縮小。在最后的引出輥6和夾緊輥8之間的夾緊夾9布置在織物幅面2離開最后的引出輥6處,因此相應的幅面路徑切向于最后的引出輥6伸延。此處,概念“切向”不應以數(shù)學 上狹義的意義來理解。然而應確保,織物幅面2在從最后的引出輥6升起之后不再遭受可阻礙松弛的靜摩擦或類似者。因此,在夾緊夾9和卷繞機構(Aufrollung) 15的轉向輥14之間產(chǎn)生織物幅面的自由的牽拉條13。在該自由的牽拉條13(其長度此處同樣不按比例示出)中,織物幅面2具有如下可能性,即,其寬度縮小,而該松弛不由相反作用的力干擾。因此,織物幅面2可在其寬度上均勻地收縮,這正面地影響織物外觀??椢锓?在紡織機I和轉向輥14之間的寬度縮小可完全(durchaus)為50 %。然而,該寬度縮小的最大部分在自由的牽拉條13中產(chǎn)生,即在引出裝置3之后。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從紡織機(I)、尤其經(jīng)編機中引出面狀的紡織的織物幅面(2)的裝置,帶有多個引出輥(4-6),所述織物幅面(2)的幅面路徑在所述引出輥(4-6)的表面上伸延,所述幅面路徑在行進方向上在所述引出輥(4-6)之后通向織物容納件(15),其特征在于,在行進方向上最后的引出輥(6)處設置有夾緊設備,該夾緊設備與最后的引出輥(6)構成夾緊夾(9),所述幅面路徑伸延通過所述夾緊夾(9)。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設備構造成夾輥(8)。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輥(8)具有比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的表面更軟的表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設備具有施力件(10)。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件(10)具有可調(diào)節(jié)的力。
6.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夾(9)布置在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的周緣區(qū)域中,在該周緣區(qū)域中所述幅面路徑切向于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伸延。
7.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具有比倒數(shù)第二的引出輥(5)的表面粗糙度更大的表面粗糙度。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輥(4)和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
9.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輥(4)和所述第二引出輥(5)構成夾緊夾(12)。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幅面運動路徑如此地在所述引出輥(4-6)上引導,即,所述織物幅面(2)的相同側邊貼靠在所述第一引出輥(4)處且貼靠在所述最后的引出輥(6)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說明了一種用于從紡織機(1)尤其經(jīng)編機中引出面狀的紡織的織物幅面(2)的裝置(3),帶有多個引出輥(4-6),織物幅面(2)的幅面路徑在引出輥(4-6)的表面上伸延,幅面路徑在行進方向上在引出輥(4-6)之后通向織物容納件(15)。期望可運輸帶有高質量的彈性的紡織的織物幅面。為此設置成,在行進方向上最后的引出輥(6)處設置有夾緊設備,其與最后的引出輥(6)構成夾緊夾(9),幅面路徑伸延通過該夾緊夾(9)。
文檔編號D04B27/34GK102704183SQ20111017555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26日
發(fā)明者R·肯佩爾 申請人:卡爾邁爾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