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捻絲盤線刺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刺繡方法,特別涉及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
背景技術:
刺繡是一種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我國的刺繡工藝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中,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合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刺繡方法是利用繡針和繡線,采用一種或多種針法在繡料正面刺繡出花紋圖案的全部或局部的方法,其中針法是指刺繡中的運針方法,也是刺繡中針腳的組織形式。在傳統(tǒng)蘇繡中,刺繡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九大類平繡、條紋繡、點繡、編繡、網繡、 紗繡、亂針繡、變體繡。以上刺繡方法可以用來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但對于編織物類的花紋和圖案,比如草編、藤編以及中華結等,采用傳統(tǒng)的刺繡方法其表現(xiàn)力存在明顯不足,例如采用最常規(guī)的平繡(平針繡)來刺繡編織物時其立體感不強、真實感不足、缺乏表現(xiàn)力。為此本發(fā)明人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研究總結出一種適合于表現(xiàn)編織物類花紋和圖案的刺繡方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以解決刺繡畫面中編織物類花紋和圖案立體感不強、真實感不足、缺乏表現(xiàn)力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該方法是利用繡針和繡線在繡布上進行繡制,以繡布正面的繡跡形成花紋圖案,其創(chuàng)新在于
所述繡線采用捻絲線,該捻絲線由至少兩股絲線組成,其中每股絲線至少由一根絲構成,各股絲線一端固定,另一端各自先按正向捻轉,然后將正方向捻轉過的各股絲線合股后再按反向絞制構成捻絲線;
所述繡制的方法是采用捻絲線先按花紋圖案的紋理在繡布正面盤排,再用繡針和絲線將盤排好的捻絲線縫訂在繡布上,其中,盤排是采用盤繞或/和排列的方式將捻絲線布置在繡布正面。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1、在刺繡領域中,通常一根絲線由十六根絲組成,在刺繡中絲線可以根據(jù)粗細的不同要求劈分使用。在本發(fā)明中用于制作捻絲線的每股絲線至少由一根絲構成。2、本發(fā)明在繡制過程中,盤排捻絲線和縫訂捻絲線可以按以下兩種方式進行操作
(1)在繡制過程中,盤排捻絲線和縫訂捻絲線交替進行。即一邊盤排捻絲線,一邊縫訂捻絲線。這種方式較為適合手工操作,如果采用機繡要有兩個機頭同時協(xié)調動作。(2)在繡制過程中,先將捻絲線盤排并粘結在繡布上,然后再將捻絲線縫訂在繡布上。這種方式更適合于機繡,手工操作也可行。3、上述方案中,所述縫訂是指采用繡針和絲線沿捻絲線走向間隔將捻絲線縫制在繡布上,縫制的針腳橫跨捻絲線。其中針腳是指兩個針眼之間繡出的線條。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刺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繡布上繡制,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 傳統(tǒng)的刺繡方法盡管可以用來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花紋和圖案,但對于編織物類的花紋和圖案,比如草編物體、藤編物體以及中華結等,因立體感不強、真實感不足,表現(xiàn)力存在明顯不足。本發(fā)明打破了傳統(tǒng)僅用刺繡針腳來表現(xiàn)花紋圖案的局限,而是采用經過正向捻轉和反向絞制的捻絲線,按花紋圖案的紋理通過盤排和縫訂形成刺繡圖案。由于經過盤排的捻絲線所構成的繡面相對于編織類物品的仿真性強,與最常規(guī)的平繡(平針繡)相比立體感和真實感強烈,表現(xiàn)力和渲染力顯著提高,特別適合于表現(xiàn)草編、藤編以及中華結等編織類物品,使刺繡作品變得更加細致和具有靈氣。
附圖Ia 圖Ib分別為本發(fā)明制作捻絲線的原理圖; 附圖加 圖2d分別為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的示意圖; 附圖3a 圖3d分別為本發(fā)明排列捻絲線的示意圖; 附圖4為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后的縫訂針腳示意圖; 附圖5為本發(fā)明排列捻絲線后的縫訂針腳示意圖; 附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藤編花籃刺繡圖案的示意圖; 附圖7為圖6中藤編籃刺繡圖案的放大附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藤編花籃刺繡圖案的效果圖。以上附圖中1、絲線;2、捻絲線;3、針腳;A、盤繞捻絲線;B、排列捻絲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
該方法與現(xiàn)有單面繡的共同之處都是利用繡針和繡線在繡布上進行繡制,以繡布正面的繡跡形成花紋圖案。其不同之處在于
(1)所述繡線采用捻絲線2,而不是普通繡線。該捻絲線2由至少兩股絲線1組成,其中每股絲線1至少由一根絲構成。制作時將各股絲線1 一端固定,另一端各自先按正向捻轉,然后將正方向捻轉過的各股絲線1合股后再按反向絞制構成捻絲線2。圖Ia和圖Ib分別為本發(fā)明制作捻絲線的原理圖,其中,圖Ia表示由兩股絲線1 各自正向捻轉的原理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股絲線1左端固定(圖中用“ X ”來表示),右端按箭頭方向正向捻轉。圖Ib表示捻轉過的兩股絲線1合股后反向絞制的原理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經過捻轉的兩股絲線1合股后按箭頭方向反向絞制,最終制成捻絲線2。圖示盡管只給出了用兩股絲線來制作捻絲線2,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啟示下,容易得到采用三股絲線、四股絲線、五股絲線,甚至更多股絲線來制作捻絲線。致于每股絲線采用多少根絲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來確定,理論上一根絲線由十六根絲組成,在刺繡中絲線可以根據(jù)粗細的不同要求劈分使用,通常一根絲線最多可以劈分成十六根絲,本發(fā)明每股絲線至少由一根絲構成。
(2)所述繡制的方法是采用捻絲線2先按花紋圖案的紋理在繡布正面盤排,再用繡針和絲線將盤排好的捻絲線2縫訂在繡布上,其中,盤排是指采用盤繞或/和排列的方式將捻絲線2布置在繡布正面。圖2廣圖2d分別為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的示意圖,其中,圖加表示采用捻絲線2按螺旋規(guī)律盤繞成實心圓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按此規(guī)律盤繞出空心圓圖案、橢圓圖案以及空心橢圓圖案可以想象出。圖2b表示采用捻絲線2按同心圓規(guī)律盤繞成實心圓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盤繞出空心圓圖案、橢圓圖案以及空心橢圓圖案可以想象出。圖2c表示采用捻絲線2盤繞成“S”形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采用捻絲線2盤繞出波浪形圖案、曲線形圖案可以想象出。圖2d表示采用捻絲線2盤繞成扇形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采用捻絲線2盤繞出弧形、半圓形以及圓缺形等圖案可以想象出??傊P繞是采用捻絲線在繡布正面布置成帶弧形的圖案。圖3a 圖3d分別為本發(fā)明排列捻絲線的示意圖,其中,圖3a表示采用捻絲線2排列成矩形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采用捻絲線2排列出正方形、長方形以及等寬條帶形圖案可以想象出。圖北和圖3c分別表示采用捻絲線2排列成平行四邊形圖案和梯形圖案的情況,在此啟發(fā)下采用捻絲線2排列出三角形以及多邊形圖案可以想象出。圖3d表示采用捻絲線2排列成寬度變化的條帶形圖案情況,在此啟發(fā)下采用捻絲線2排列出不等寬的各種條帶圖案可以想象出。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和排列捻絲線作了詳細說明,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和排列捻絲線可以單獨應用,也可以組合應用。換句話說本發(fā)明可以單獨采用盤繞捻絲線的方式來繡制一幅圖案的全部或局部,也可以單獨采用排列捻絲線的方式來繡制一幅圖案的全部或局部,還可以采用盤繞捻絲線和排列捻絲線組合的方式來繡制一幅圖案的全部或局部。實際應用可以根據(jù)繡制圖案具體情況來定,主要是看是否能夠更好的表達繡制圖案的內容。圖4為本發(fā)明盤繞捻絲線后的縫訂針腳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排列捻絲線后的縫訂針腳示意圖。本發(fā)明在盤排捻絲線后需要在將捻絲線2縫訂在繡布上,從圖4和圖5中可以看出縫訂的針腳3。本發(fā)明縫訂是指采用繡針和絲線沿捻絲線2走向間隔將捻絲線2 縫制在繡布上,縫制的針腳3橫跨捻絲線。但是縫訂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針腳與捻絲線平行,并沿著捻絲線走向縫訂等等,其實質是要將盤排的捻絲線緊貼繡布正面固定即可。本發(fā)明刺繡方法既適合于機繡也適合于手工繡,但是在繡制過程中,盤排捻絲線和縫訂捻絲線的順序安排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在繡制過程中,盤排捻絲線和縫訂捻絲線交替進行。即一邊盤排捻絲線,一邊縫訂捻絲線。這種方式較為適合手工操作,如果采用機繡要有兩個機頭同時協(xié)調動作。第二種是在繡制過程中,先將捻絲線盤排并粘結在繡布上,然后再將捻絲線縫訂在繡布上。這種方式更適合于機繡,手工操作也可行。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藤編花籃刺繡圖案的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該藤編花籃由藤編籃和放在藤編籃中的鮮花兩部分構成。鮮花可以采用現(xiàn)有單面繡的方法來完成,但藤編籃是采用本發(fā)明捻絲盤線刺繡方法來制作。刺繡時先要制作捻絲線,捻絲線按本實施例捻絲線的制作方法來完成(這里不再重復描述),然后采用捻絲線先按花紋圖案的紋理在繡布正面盤排,再用繡針和絲線將盤排好的捻絲線縫訂在繡布上。圖7為圖6中藤編籃刺
5繡圖案的放大圖,從圖7可以清楚地看出藤編籃是采用盤繞捻絲線和排列捻絲線組合的方式來繡制,其中A表示盤繞捻絲線,B表示排列捻絲線。本發(fā)明打破了傳統(tǒng)僅用刺繡針腳來表現(xiàn)花紋圖案的局限,因立體感和真實感強烈,表現(xiàn)力和渲染力顯著提高,特別適合于表現(xiàn)草編、藤編以及中華結等編織類物品,使刺繡作品變得更加細致和具有靈氣,見圖8藤編花籃刺繡圖案的效果圖。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jù)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該方法是利用繡針和繡線在繡布上進行繡制,以繡布正面的繡跡形成花紋圖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繡線采用捻絲線(2),該捻絲線(2)由至少兩股絲線(1)組成,其中每股絲線(1)至少由一根絲構成,各股絲線(1) 一端固定,另一端各自先按正向捻轉,然后將正向捻轉過的各股絲線(1)合股后再按反向絞制構成捻絲線(2 );所述繡制的方法是采用捻絲線(2)先按花紋圖案的紋理在繡布正面盤排,再用繡針和絲線將盤排好的捻絲線(2)縫訂在繡布上,其中,盤排是采用盤繞或/和排列的方式將捻絲線(2)布置在繡布正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刺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繡制過程中,盤排捻絲線(2)和縫訂捻絲線(2)交替進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刺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繡制過程中,先將捻絲線(2)盤排并粘結在繡布上,然后再將捻絲線(2 )縫訂在繡布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刺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縫訂是指采用繡針和絲線沿捻絲線(2)走向間隔將捻絲線(2)縫制在繡布上,縫制的針腳(3)橫跨捻絲線(2)。
全文摘要
一種捻絲盤線刺繡方法,利用繡針和繡線在繡布上進行繡制,其特征在于繡線由至少兩股絲線經過正向捻轉和反向絞制的捻絲線構成,繡制時采用捻絲線先按花紋圖案的紋理在繡布正面盤排,再用繡針和絲線將盤排好的捻絲線縫訂在繡布上,其中,盤排是采用盤繞或/和排列的方式將捻絲線布置在繡布正面。本發(fā)明打破了傳統(tǒng)僅用刺繡針腳來表現(xiàn)花紋圖案的局限,因立體感和真實感強烈,表現(xiàn)力和渲染力顯著提高,特別適合于表現(xiàn)草編、藤編以及中華結等編織類物品。
文檔編號D05C17/00GK102162181SQ20111008605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7日
發(fā)明者薛金娣 申請人:薛金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