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及其編織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對利用橫機以無縫制方式編織的身片筒狀部和袖 筒狀部以無縫制方式接合而形成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 織服裝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作為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例如可以例舉開襟 絨線衫,進而可以例舉在連衣裙的下擺上形成的衩口等。例如利用橫 機編織開襟絨線衫時,將前身片分為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在這些左 右的前身片上形成開襟部。并且,在使右前身片的開襟部和左前身片 的開襟部重疊的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下,與編織針織套衫的情況同樣地編 織。具體而言,身片從下擺部分開始起針,袖子從袖口部分開始起針, 將身片在前身片中央編織成不連續(xù)的筒狀,并將袖子編織成連續(xù)的筒 狀。然后在袖籠部分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
但是,在開襟絨線衫的情況下,上述開襟部通常由紐扣閉合,因 而前身片以開襟部的閉合部分重疊的方式編織。在前身片上,由于需 要該重疊部分,因而使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在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對接 的狀態(tài)下的前身片整體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和后身片的針織 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中,前身片的針織物整體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 的一方較長。
因此,在以往,如對比文獻1所示,身片筒狀部,以使保持在前 針床上的線圈的數(shù)量與保持在后針床上的線圈的數(shù)量大致為相同數(shù)量 的方式編織至腋下位置。而且,為了使保持在前后針床上的線圈為大 致相同數(shù)量,在使形成前身片的腋側(cè)的線圈的適當數(shù)量的線圈轉(zhuǎn)繞入
保持有后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的針床上的狀態(tài)下、即通過所謂C形編 織方式進行返回編織而編織成筒狀。目卩,在使前身片的針織物和后身 片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保持有后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的后針床上的 狀態(tài)下,通過C形編織將前后身片編織成筒狀。
在專利文獻1所示的編織方法中,在進行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 的接合之前,對前身片的針織物進行減少線圈的編織,以使身片的前 后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具體而言,進行通過減少 前身片的線圈來將在開襟部形成的開口部擴展成V領(lǐng)狀的編織。與此 同時,利用線圈的收針所形成的空針,使繞入后身片側(cè)的前身片的邊 界部側(cè)的線圈返回前針床。通過這樣進行編織,在腋下也即身片筒狀 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成為前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全部保持 在前針床上,后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全部保持在后針床上的狀態(tài)。而 且,在該狀態(tài)下,使袖筒狀部和身片筒狀部成為一體以筒狀返回編織 朝向肩部編織。
在專利文獻1中,作為減少前身片的線圈而接合的編織方法,提 出如下的兩個方法。 一個方法為,對于右前身片,使前身片和后身片 的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使左前身片的前后的邊界部繞入保持有 后身片的針織物的后針床上。并且,對于左右的前身片減少開襟部側(cè) 端部的線圈之后,使繞入后針床的線圈轉(zhuǎn)移到前針床上、以使左前身 片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后,開始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
而且,另一方法為,對于左右的前身片,使前后的邊界部繞入保 持有后身片的針織物的后針床。然后,在對于左右的前身片減少開襟 部側(cè)端部的線圈后,使繞入后針床上的線圈向前針床轉(zhuǎn)移、以使左右 的前身片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后,開始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 部的接合。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編織方法中,由于同時接合身片筒狀 部和左右的袖筒狀部,因而在開始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的時 刻,需要在各筒狀部上前后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 狀態(tài)下進行接合。這樣,為了同時接合身片筒狀部和左右的袖筒狀部, 必須在作為開始接合位置的腋下處,使繞入后身片側(cè)的前身片的針織 物的線圈返回前針床。因此,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總是在腋下、也就是 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下方位置形成。
而且,在專利文獻1所示的編織方法中,在利用橫機以無縫制方 式編織開襟絨線衫的情況下,沒有對越過腋下的位置、也就是在身片 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位置處形成開襟部的重疊部 分的情況進行研究。因此,需要確立用于形成較淺的V領(lǐng)型的開口部 或者圓領(lǐng)型的開口部的編織方法。
本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 及其編織方法,即使在以無縫制方式編織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 的針織服裝的情況下,也能自由設(shè)計開襟部的重疊狀態(tài),將針織服裝 的開口部的形狀編織成期望的形狀。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的編織方法,使 用橫機編織針織服裝,所述橫機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 相互相對的至少前后一對針床,前后針床的至少一方可以左右轉(zhuǎn)移, 可以在前后的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所述針織服裝接合有形成身 片的筒狀部(以下稱為身片筒狀部)和形成袖子的筒狀部(以下稱為 袖筒狀部),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
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驟a) 身片筒狀部,使前后身片中分為右身片和左身片而具有開襟部 的前身片的針織物或者后身片的針織物,成為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對接 的狀態(tài),使身片的前后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保持不具有開襟部一側(cè) 的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的針床上,將上述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而通過
返回編織將該前后針織物直至接合開始位置而編織成筒狀的步驟;
b) 以使身片筒狀部的左右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 式旋轉(zhuǎn)身片筒狀部;
c) 在使身片筒狀部的一方的上述邊界部以及左右一方的袖筒狀部 的接合側(cè)邊界部相對的狀態(tài)下,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形成一個 筒狀部的步驟;
d) 以使身片筒狀部的另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 使在步驟c形成的筒狀部旋轉(zhuǎn)的步驟;
e) 在使身片筒狀部的另一方的上述邊界部以及另一方的袖筒狀部 的接合側(cè)邊界部相對的狀態(tài)下,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形成一個 筒狀部的步驟;和
f) 將上述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朝向肩部對在步驟e中形成的筒狀 部進行返回編織。
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身片筒狀部具有開襟部,因而不是完全的筒狀, 但是在穿著針織服裝時,由于開襟部的重疊部分關(guān)閉,因而在關(guān)閉開 襟部的狀態(tài)下成為筒狀。因此,在本發(fā)明中,身片筒狀部在橫機的編 織中,將開襟部的中的重疊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定義為筒狀,在針織服裝 完成后,將關(guān)閉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狀態(tài)定義為筒狀。
身片筒狀部的邊界部,根據(jù)設(shè)計的開襟部的重疊狀態(tài),在進行與 袖筒狀部的接合之前,假想地設(shè)定即將接合之前邊界部在針床上的位 置而定位。
身片筒狀部的邊界部的設(shè)定與是否形成拼條無關(guān),在完成筒狀部 的接合時,設(shè)定成使前身片和后身片中具有開襟部的身片的針織物的
編織寬度方向長度長于另一方的身片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
例如,在接合身片筒狀部和一方的袖筒狀部時,存在不形成拼條 而接合的情況、以拼條長度在前后針織物上為相同長度的方式形成拼 條而接合的情況、和以拼條長度在前后針織物上不同的方式形成拼條 而接合的情況。在所有的情況下,對于除了接合部分之外的針織物部 分,都以具有開襟部的前后一方的身片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
大于另一方的身片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的方式設(shè)定邊界部。
此外,袖筒狀部還優(yōu)選將與前后的針織物的身片筒狀部接合一側(cè) 的邊界部設(shè)定成在即將接合之前位于一方的針床上,該袖筒狀部的邊 界部也對于進行接合之前的袖筒狀部假想地設(shè)定在即將接合之前邊界 部在針床上位置。并且,袖筒狀部在上述邊界部即將接合之前位于一 方的針床上的情況下,在上述步驟b和步驟d中,使袖筒狀部也以上 述袖筒狀部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旋轉(zhuǎn)。這種情況下, 在開始接合前的狀態(tài)下,即使使前后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為 相同長度時,也可以從使邊界部的一方位于前針床上、另一方的邊界 部位于后針床上的狀態(tài)開始,以使邊界部位于針床間的方式旋轉(zhuǎn)袖筒 狀部。而且,在接合開始前的狀態(tài)下,在袖筒狀部的前后針織物的編 織寬度方向長度不同的情況下,使位于'一方針床上的袖筒狀部的接合 側(cè)邊界部以位于前后針床間的方式旋轉(zhuǎn)袖筒狀部。
上述邊界部的設(shè)定,對于身片筒狀部、袖筒狀部的任何一方來說, 都既可以在筒狀部開始編織的階段設(shè)定邊界部,也可以在到達接合開 始位置的途中的編織階段設(shè)定邊界部,也可以在即將開始接合之前設(shè) 定邊界部,以在即將開始接合之前處于規(guī)定位置。所謂開始編織筒狀 部的階段是指,例如在羅紋編織編成的袖口或者下擺的編織開始的時 刻,或者羅紋編織的袖口或者下擺的編織完成,開始編織在其之后形 成的針織物部分的時刻。
在接合身片筒狀部和一方的袖筒狀部的情況下,在上述步驟C以 及步驟e的編織中,可以在前側(cè)針織物之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形成重 疊線圈而進行接合。該重疊線圈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在增多 重疊線圈的數(shù)量的情況下,可以在接合部分形成拼條。
在接合身片筒狀部和一方的袖筒狀部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在前 側(cè)針織物之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隔著邊界部形成重疊線圈而進行壓圈 處理,來進行具有拼條的接合。
在接合部分上形成拼條的情況下,可以使拼條的大小在前后的針 織物上不同。此時使進行壓圈處理的線圈數(shù)量在前后的針織物上不同。
進而,不僅使前后的拼條的大小不同,如果還在筒狀部的接合結(jié) 束的時刻,使前后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的長度也不同,則可以將 針織服裝的形狀編織成符合人體形狀的形狀。作為前側(cè)針織物和后側(cè) 針織物的拼條的長度不同的情況,還包括在一方的針織物上不形成拼 條的情況。
作為本發(fā)明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可以例舉 開襟絨線衫、夾克衫、前開襟的連衣裙、后開襟的連衣裙等。例如在 編織前開襟的針織服裝的情況下,將前身片分為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 以在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上形成開襟部的方式,將前后身片的針織物 編織成筒狀,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
在編織前開襟的針織服裝的情況下,根據(jù)前身片的開襟部的形狀、 開襟部的重疊量等已設(shè)計的前開襟的針織服裝的形狀,以使前身片整 體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大于后身片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 長度的方式設(shè)定前身片的針織物和后身片的針織物的邊界部。
進而,在編織前開襟的針織服裝的情況下,可以從下擺開始至身
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形成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 方式編織身片筒狀部。通過這樣形成開襟部,在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 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也可以由開襟部形成開口部。所謂開口部, 是指由形成在開襟部的重疊部分上方的左右的開襟部不重疊的部分所 形成的與領(lǐng)口連續(xù)的部分。作為開口部的形狀,可以例舉V領(lǐng)狀、U 領(lǐng)狀、圓領(lǐng)狀等。進而,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可以形成在身片的中央部 分,也可以形成在從該中央部分向左右偏移的位置上。
上述筒狀部的旋轉(zhuǎn),是指使筒狀部的編織寬度兩端部的線圈中、 位于保持在針床上的筒狀部的對角線上的線圈向相對的針床的織針上 轉(zhuǎn)移,同時旋轉(zhuǎn)針織物整體的動作。
而且,在本發(fā)明中,使用將安裝有多個織針的針床前后相對設(shè)置 的橫機通過上述編織方法,可以提供一種前開襟的針織服裝,將前身 片分為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在這些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上形成開襟 部,以使這些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從下擺部開始形成至身片筒狀部和袖 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的方式編織身片筒狀部,并以無縫制方 式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而成。
發(fā)明效果
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在前身片和后身片中、 具有開襟部的身片的針織物整體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大于另一方的身 片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在本方法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 襟部的針織服裝的編織方法中,首先,即使前后身片的針織物的編織 寬度方向長度不同,以接合側(cè)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旋轉(zhuǎn) 身片筒狀部后,使該身片筒狀部在接合側(cè)邊界部與一方的袖筒狀部接 合而形成一個筒狀部。然后,以使身片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 的方式使該一體化的筒狀部旋轉(zhuǎn)后,與另一方的袖筒狀部接合。通過 該編織方法,可以使身片筒狀部在邊界部與左右的袖筒狀部接合。
這樣,由于接合身片筒狀部和左右的袖筒狀部,因而可以與開襟 部的形狀、開襟部的重疊量無關(guān)地進行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
其結(jié)果,可以編織以往不能編織的具有圓領(lǐng)型、U領(lǐng)型、較淺的 V領(lǐng)型的開口部的開襟絨線衫。
進而,由于考慮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大小決定身片筒狀部和袖筒 狀部的接合位置,因而即使在穿著針織服裝時使開襟部重疊,也可以 使袖子的位置位于自然的位置,因而可以得到美觀的外形。
圖1是本發(fā)明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的第一實施方式,表示開 襟絨線衫的零件圖。
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工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的第二實施方式,表示開
襟絨線衫的零件圖。
圖4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工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的第三實施方式,表示開 襟絨線衫的零件圖。
圖6是第三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工序圖。
標號說明 101針織服裝 2身片
201a右前身片 202a左前身片 2b后身片 81下擺部 82腋部 83袖籠部 84領(lǐng)口部 3左袖
3a前側(cè)針織物 3b后側(cè)針織物 30袖口部分 4右袖
4a前側(cè)針織物
4b后側(cè)針織物
40袖口部分
X、 Y、 Z邊界部
Sl、 S2開襟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接著根據(jù)附圖在下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實施 方式,利用橫機制造圓領(lǐng)型的開襟絨線衫,所述橫機是具有沿左右方 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對的前后一對針床,前后針床的至少一 方可以左右轉(zhuǎn)移,可以在前后的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的所謂雙針 床橫機。在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僅對圓領(lǐng)型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 方法進行說明,但是當然也可以編織U領(lǐng)型、較淺的V領(lǐng)型的開襟絨 線衫。進而,在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形成位 置處于身片的寬度方向中心,但是開襟部的重疊部分也可以相對身片 的中心處于左右擺動的位置。
在以下所示的各實施方式中,在利用雙針床的和編織筒狀的針織 物的情況下,在前后的各針床上分別使用隔一根的針進行編織。例如, 主要將前針床的奇數(shù)號的針用作編織身片筒狀部的前身片的針織物 (以下稱為前側(cè)針織物。)或者袖筒狀部的前側(cè)針織物,主要將后針 床的偶數(shù)號的針用作編織身片筒狀部的后身片的針織物(以下稱為后 側(cè)針織物。)或者袖筒狀部的后側(cè)針織物。
進而,在雙針床的橫機中,在前針床上編織前側(cè)針織物時,與前 針床上保持有線圈的針相對的后針床的針成為空針,而且,在后針床 上編織后側(cè)針織物時,與后針床上保持有線圈的針相對的前針床的針 成為空針。其結(jié)果,雙針床的橫機可以始終確保前后的針織物分別向 相對的針床上移圈用的空針。
在雙針床的橫機中,通過使用空針,可以編織凹凸花紋、雙反面 組織花紋、羅紋等正面線圈和反面線圈混合存在的組織花紋,可以使 前后的線圈在編織寬度方向上移動而相互接合。
此外,在使用雙針床的橫機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前后針床的一方 或者雙方的上部位置設(shè)置成列設(shè)有移圈底腳片的移圈針床來編織針織 物。
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雙針床的橫機編織開襟絨線衫。但是,本發(fā) 明也可以使用由上部前針床、下部前針床、上部后針床以及下部后針 床構(gòu)成的四針床的橫機編織。
在使用四針床的情況下,例如主要在下部前針床上編織前側(cè)針織 物,主要在下部后針床上編織后側(cè)針織物。并且,將上部后針床作為 編織前側(cè)針織物時的空針用于前側(cè)針織物的移圈、反面線圈的形成等, 將上部前針床作為編織后側(cè)針織物時的空針用于后側(cè)針織物的移圈、 反面線圈的形成等。
(第一實施方式)
圖1表示對于第一實施方式的針織服裝從前身片側(cè)看的身片和袖 子的零件的平面圖。圖2用于以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編織上述開襟絨線 衫101的編織工序圖。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編織的開襟絨線衫101,是具有圓領(lǐng)的領(lǐng)口的
長袖型開襟絨線衫,具有身片2,左袖3、右袖4。迸而,身片2由右 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片2b構(gòu)成。
右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片2b如圖1所示,具有下 擺部81、腋部82、袖籠部83、領(lǐng)口部84。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身片 由于形成前開襟的形狀,因而分為右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在 右前身片201a上形成開襟部Sl,在左前身片202a上形成開襟部S2。 通過使這些開襟部Sl、 S2的一部分(除了作為領(lǐng)口部84的一部分的 開口部的部分)重疊,可以成為閉合前身片的狀態(tài)。
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身片形成為前開襟,使除了開口部外的開襟 部S1、 S2重疊。因此,形成使右前身片201a和左前身片202a在開襟 部S1、 S2的重疊部分上對接的狀態(tài)時,右前身片201a的針織物的編 織寬度方向長度加上左前身片202a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后的 前身片整體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大于后身片2b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 向長度。而且,左袖3、右袖4上,前側(cè)針織物3a、 4a的寬度尺寸與 后側(cè)針織物3b、 4b的寬度尺寸為相同的大小。
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身片,以使右前身片201a和左前身片202a 的開襟部S1、 S2成為返回位置的方式,使右前身片201a、后身片2b、 左前身片202a連續(xù)地返回編織成筒狀。而且,將左右的袖子3、 4環(huán) 繞編織成筒狀。
在本實施方式中,表示身片、袖子的左右的用語,例如左袖3、 右袖4等的右和左,以穿著開襟絨線衫101的狀態(tài)下的使用者為基準。
身片2,雖然在前身片上具有開襟部,但是在接合身片2和袖子3、 4之前,以使右前身片201a和左前身片202a的開襟部Sl、 S2的重疊 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編織成筒狀,因而身片形成筒狀。在本實施方式中, 僅將身片筒狀部稱為身片2,左右的袖筒狀部稱為右袖4、左袖3。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101的編織順序進行說明。在
本實施方式中,后身片2b、左袖3和右袖4的后側(cè)針織物3b、 4b主要 使用后針床上的偶數(shù)號的針進行編織。右前身片201a的針織物、左前 身片202a的針織物、左袖3和右袖4的前側(cè)針織物3a、 4a主要使用前 針床上的奇數(shù)號的針進行編織。
開襟絨線衫101上的右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片2b、 袖子3、 4的編織組織,為了方便說明,設(shè)為平針的素織物,右前身片 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片2b的下擺部81、袖子3、 4的袖口部分 30、 40為羅紋編織組織。但是,右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 片2b、右袖4、左袖3也可以為提花或者羅紋等的組織花紋。
首先,預備身片編織用和左右袖子編織用的3個喂紗口,從個喂 紗口向針床的針上供給針織紗,編織右袖、身片、左袖這3個筒狀體。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右前身片201a、左前身片202a、后身片 2b從下擺至與袖子的接合開始位置(A、 a、 C、 c),在使右前身片201a 和左前身片202a的開襟部Sl、 S2對接的狀態(tài)下進行返回編織(C編 織)而編織成筒狀。左袖3和右袖4從袖口至與身片的接合開始位置 (E、 e、 G、 g)環(huán)繞編織成筒狀。
身片2和左袖3在左前身片202a的點A和左袖3的點E、點G 和后身片2b的點C開始接合。而且,身片2和右袖4,在右前身片201a 的點a和右袖4的點e、點g和后身片2b的點c開始接合。在本實施 方式中,在開始身片和袖子的接合之前的期間,身片2和左袖3和右 袖4分別作為獨立的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上述點A和點C,成為將 身片2編織成筒狀時的左前身片202a和后身片2b的邊界部Z,上述點a與點c,成為將身片2編織成筒狀時的右前身片201a和后身片2b的 邊界部Z。進而,如圖2所示,上述點E和點G,成為將左袖3編織成 連續(xù)的筒狀時的前側(cè)針織物3a和后側(cè)針織物3b的接合側(cè)邊界部Y,上 述點e和點g成為將右袖4編織成筒狀時的前側(cè)針織物4a和后側(cè)針織 物4b的接合側(cè)邊界部X。
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前身片202a的A-B、右前身片201a的a-b、 后身片2b的C-D、 c-d、左袖3的前側(cè)針織物3a的E-F、左袖3的后 側(cè)針織物3b的G-H、右袖4的前側(cè)針織物4a的e-f、右袖4的后側(cè)針 織物4b的g-h成為拼條。左前身片202a的A-B與左袖3的前側(cè)針織 物3a的E-F接合,右前身片201a的a-b與右袖4的前側(cè)針織物4a的 e-f接合。進而,后身片2b的C-D與左袖3的后側(cè)針織物3b的G-H接 合,后身片2b的c-d與右袖4的后側(cè)針織物4b的g-h接合。在本實施 方式中,前側(cè)針織物的拼條的長度與后側(cè)針織物的拼條的長度為相同 的長度。在完成拼條部分的接合后,統(tǒng)合身片和袖子成為一個筒狀部。
在開始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 4的接合后,對于接合身片2和左 右的袖子3、 4而成為一體的筒狀部,邊在開襟部Sl、 S2進行返回編 織邊朝向肩部減少線圈以形成左右的袖子3、 4接合在身片的袖籠部83 上的狀態(tài),從而進行編織。在完成身片2和袖子3、 4的接合之后,編 織身片剩余的肩部分,接合前身片和后身片以完成開襟絨線衫101。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身片2和袖子3、 4上,前側(cè)針織物的拼條部 分(縱行數(shù))和后側(cè)針織物的拼條部分(縱行數(shù))為相同大小,而且, 對于身片2的前后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縱行數(shù)),前側(cè)針 織物(前身片整體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大于后側(cè)針織物的 編織寬度方向長度。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如圖2所示的編織 工序圖所示的編織方法接合身片和袖子。
具體地,根據(jù)圖2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101的編織以及
接合的方法。在圖2的編織工序圖中,表示從即將開始身片2和袖子3、
4的接合之前,至拼條形成完成而接合肩部之前的編織方法。在圖2中,
左側(cè)的數(shù)字表示編織工序的步驟,由各步驟表示的四邊形狀表示筒狀 針織物的狀態(tài)。該四邊形狀的下部的線表示保持在前針床的針上的針 織物,上部的線表示保持在后針床上的針織物。進而,四邊形狀的線
上標記的X、 Y、 Z表示前側(cè)針織物和后側(cè)針織物的邊界部。在以下的 其他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編織工序圖也是同樣。
按照以下的編織工序編織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 4,相對身片2 依次接合左右的袖子3、 4。
如圖2所示的步驟1,表示對于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 4,在即 將開始身片2和袖子3、 4的接合之前分別獨立編織成筒狀的狀態(tài)。中 央為身片2,在其兩側(cè)編織左右的袖子3、 4。在圖2中,以Z表示身 片的右前身片201a和后身片2b的邊界部、左前身片202a和后身片2b 的邊界部。對于左袖3,以Y、 Y表示前側(cè)針織物3a和后側(cè)針織物3b 的邊界部,對于右袖4,以X、 X表示前側(cè)針織物4a和后側(cè)針織物4b 的邊界部。進而,身片2將左前身片202a和右前身片201a的分割線圈 作為開襟部S1、 S2。在步驟1中,形成右前身片201a的開襟部Sl和 左前身片202a的開襟部S2對接的狀態(tài)。
在步驟1中,身片2的邊界部Z,在后針床上相對針織物的編織 寬度中心左右對稱。左袖3的邊界部Y、右袖4的邊界部X,相對于編 織寬度中心成左右對稱,使與身片2的接合側(cè)的邊界部位于前針床, 另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后針床。在本實施方式中,設(shè)定身片2的邊界部Z, 以使后側(cè)針織物的編織寬度方向的線圈數(shù)小于前側(cè)針織物整體的編織 寬度方向的線圈數(shù),設(shè)定左袖3的邊界部Y,右袖4的邊界部X,以使 前后的針織物的編織方向的線圈數(shù)為相同數(shù)量。
身片2的針織物,在使左前身片202a和右前身片201a的開襟部
Sl、 S2的重疊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下,順時針旋轉(zhuǎn),以使與左袖3接合一
側(cè)的邊界部Z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左袖3以使接合側(cè)邊界部Y位于 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一邊順時針旋轉(zhuǎn)一邊靠近身片2,使身片2和左 袖3相鄰(步驟2)。通過該步驟2的動作,成為身片2的邊界部Z和 左袖3的邊界部Y在前后的針床之間相對的狀態(tài)。
從步驟2的狀態(tài)開始,從邊界部Z、 Y開始接合身片2和左袖3。 具體而言,對于身片2和左袖3,從邊界部Z、 Y開始在前側(cè)針織物之 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形成疊圈后進行壓圈處理而進行接合。拼條的形 成,對于身片2,前側(cè)針織物(左前身片202a的針織物)從點A進行 至點B,后側(cè)針織物(后身片2b的針織物)從點C進行至點D,對于 左袖3,前側(cè)針織物3a從點E進行至點F,后側(cè)針織物3b從點G進行 至點H (步驟3)。在壓圈處理的接合結(jié)束的時刻成為步驟4的狀態(tài)。 在步驟4的狀態(tài)下,身片2和左袖3接合成為一個筒狀部。
在身片2和左袖3接合完成拼條的形成后,使右袖4靠近身片2。 此時右袖4,以使接合側(cè)邊界部X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邊逆 時針旋轉(zhuǎn)邊靠近身片2而與身片2相鄰。此外,身片2和左袖3 —體 化而成的筒狀部逆時針旋轉(zhuǎn),以使與右袖4接合一側(cè)的邊界部Z位于 前后的針床之間(步驟5)。通過該步驟5的動作,成為身片2的邊界 部Z與右袖4的邊界部X在前后的針床之間相對的狀態(tài)。
從步驟5的狀態(tài)開始,從邊界部Z、 X開始接合身片2和右袖4。 具體而言,對于身片2和右袖4,從邊界部Z、邊界部X開始在前側(cè)針 織物之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形成疊圈后進行壓圈處理而進行接合。拼 條的形成,對于身片2,前側(cè)針織物(右前身片201a的針織物)從點 a進行至點b,后側(cè)針織物(后身片2b的針織物)從點c進行至點d, 對于右袖4,前側(cè)針織物4a從點e進行至點f,后側(cè)針織物4b從點g 進行至點h(步驟6)。在壓圈處理的接合結(jié)束的時刻成為步驟7的狀 態(tài)。通過步驟7,在身片2上接合左袖3和右袖4成為一個筒狀部。
接著,順時針旋轉(zhuǎn)筒狀部而成為步驟8的狀態(tài),以使未接合的右
袖側(cè)的邊界部X、左袖側(cè)的邊界部Y、左右的接合部X、 Z以及Y、 Z 以開襟部S1、 S2為中心左右對稱。從該狀態(tài)開始,以將身片2和左右 的袖子3、 4接合至肩部的方式連續(xù)編織成筒狀。
在接合肩部而完成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時,在身片和袖子的接合開 始位置處的截面成為步驟9的狀態(tài)。在步驟9中,成為右前身片201a 的開襟部Sl和左前身片202a的開襟部S2重疊的狀態(tài),在本實施方式 中,由于圖1所示的開襟部的重疊部分達到身片和袖子的接合開始位 置的上方,因而可以以形成圓領(lǐng)的開口部的方式編織開襟絨線衫。
但是,通常旋轉(zhuǎn)筒狀部時,從一方的針床向另一方的針床轉(zhuǎn)移的 線圈會產(chǎn)生扭轉(zhuǎn)。對于邊界部距離保持在針床上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 端部的位置而言,在即將開始接合之前的位置和形成拼條后的位置而 不同的情況下,在扭轉(zhuǎn)的線圈殘留在針床上的狀態(tài)下,與該扭轉(zhuǎn)的線 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設(shè)定邊界部X、 Y的位置,以對于左右的 袖子3、 4的非接合側(cè)邊界部距離保持在針床上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端 部的位置而言,即將開始接合之前的位置與形成拼條后的步驟8的狀 態(tài)時的位置為相同位置。這樣,通過設(shè)定邊界部,在筒狀部的接合前 后,使邊界部距非接合側(cè)編織寬度端部的位置為相同位置。在接合后, 不形成扭轉(zhuǎn)的線圈,而在形成拼條后可以直接進行編織。
(第二實施方式)
根據(jù)圖3的零件圖、圖4的編織工序圖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第二 實施方式也表示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于與 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構(gòu)成部分以相同的標號表示,省略說明。 如圖3所示,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拼條 的大小在前后的針織物上不同,前側(cè)針織物的拼條的長度大于后側(cè)針 織物的拼條的長度。進而,如圖4的步驟1所示,左右袖子的邊界部X、 Y位置的設(shè)定,都設(shè)定成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這一點也與第一實施 方式不同。
第二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基本上與第一實施方式
相同。但是在步驟2中,不旋轉(zhuǎn)左袖3而靠近身片2、在步驟5中,不 旋轉(zhuǎn)右袖4而靠近身片2、以及編織成使用于形成拼條的疊圈和壓圈的 數(shù)量在前側(cè)針織物一方較多的情況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其他編織以及接合方法,從圖4的步驟1至步驟9,以與第一實 施方式同樣的方法進行。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使前側(cè)針織物的拼條的大小大于后側(cè)針 織物的拼條的大小,因而可以將前身片的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編織至身 片和袖子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從而編織適合人體形狀的開襟絨線 衫。
在本發(fā)明中,如步驟5所示,為了將接合身片和一方的袖子而形 成的筒狀部與另一方的袖子接合而使其旋轉(zhuǎn)。因此,使將身片和一方 的袖子一體化后的筒狀部旋轉(zhuǎn)時,接合部分(Z、 Y)向離開的方向拉 伸(步驟5)。
因此,為了將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形成得較大,需要即使該接合部 分被拉伸也不會使紗線切斷,但是通過形成拼條可以消除該問題。
但是,即使沒有拼條的情況下,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大小被限制, 但是可以編織成直至身片2和袖子3、 4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而具有 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僅在接合身片2和袖子3、 4
的部分使用彈性紗或者具有伸縮性的紗線,即使在使身片2和袖子3、 4旋轉(zhuǎn)時接合部分被拉伸,接合部分的紗線也延伸,可以將開襟部的重 疊部分增大一些。
(第三實施方式)
根據(jù)圖5的零件圖和圖6的編織工序圖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第三
實施方式表示沒有拼條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第三實施方式中, 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gòu)成部分也以相同的標號表示,省略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接合身片2和袖子3、 4時,僅使用彈性紗接合接 合部分。
如圖5所示,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在沒 有拼條的狀態(tài)下接合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 4。進而,如圖6的步驟 1所示,左右袖子的邊界部X、 Y的位置都設(shè)定為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 這一點也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第三實施方式的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方法,在左前身片202a與右前 身片201a的開襟部Sl、 S2的重疊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下,以使與左袖3 接合一側(cè)的邊界部Z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使身片2的針織物順 時針旋轉(zhuǎn),使左袖3靠近身片2,使身片2和左袖3相鄰(步驟2)。 此時,在身片2和左袖3之間至少設(shè)置一個空針的狀態(tài)下,身片2的 邊界部Z與左袖3的邊界部Y形成在前后的針床之間相對的狀態(tài)。
從該狀態(tài)開始,使用彈性紗與左前身片202a的端部的線圈連續(xù)地 形成線圈,接著將紗線掛在設(shè)置于身片2和左袖3的后側(cè)針織物之間 的空針上,與左袖3的前側(cè)針織物3a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進 而,返回而與左袖3的后側(cè)針織物3b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接 著將紗線掛在身片2和左袖3的前側(cè)針織物之間設(shè)置的空針上,與后 身片2b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這樣,在針織物的端部形成線圈 的同時,通過在空針上形成掛圈,將身片2和左袖3接合,形成一個
筒狀部(步驟2)。
在接合身片2和左袖3之后,將右袖4靠近身片2而與身片2相 鄰。此時,使身片2和左袖3 —體化形成的筒狀部逆時針旋轉(zhuǎn),同時 在身片2和右袖4之間設(shè)置一個空針的狀態(tài)下,身片2和邊界部Z和 右袖4的邊界部Y成為在前后的針床之間相對的狀態(tài)(步驟3)。
從該狀態(tài)開始,使用彈性紗,與右前身片201a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 形成線圈,接著將紗線掛在身片2和右袖4的后側(cè)針織物之間設(shè)置的 空針上,與右袖4的前側(cè)針織物4a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進而, 返回而與右袖4的后側(cè)針織物4b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接著將 紗線掛在身片2和右袖4的前側(cè)針織物之間設(shè)置的空針上,與后身片 2b的端部線圈連續(xù)地形成線圈。這樣,在針織物的端部形成線圈的同 時,通過在空針上形成掛圈,將身片2和右袖4接合,形成一個筒狀 部(步驟4)。
接著,以使未接合的右袖側(cè)的邊界部X、左袖側(cè)的邊界部Y、左 右的接合部X、 Z以及Y、 Z以開襟部S1、 S2為中心左右對稱的方式, 使筒狀部順時針旋轉(zhuǎn)而成為步驟4的狀態(tài)。從該狀態(tài)開始,以身片2 和左右的袖子3、 4接合至肩部的方式連續(xù)編織成筒狀。
在接合肩部完成開襟絨線衫的編織時,身片和袖子的接合開始位 置處的截面成為步驟5的狀態(tài)。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左右袖子3、 4的非接合側(cè)邊界部,其距保持 在針床上的針織物的編織寬度端部的位置,在即將開始接合之前的位 置、以及在身片2上接合左右袖子3、 4而成為一個筒狀部后的位置不 同。其結(jié)果,從一方的針床轉(zhuǎn)移到另一方的針床上的線圈產(chǎn)生扭轉(zhuǎn)。
因此,優(yōu)選的是,對于邊界部的位置相對步驟1的狀態(tài)下的邊界
部的位置和距步驟4的狀態(tài)下的邊界部的位置所偏離的線圈數(shù),預先 在即將開始接合之前的編織階段扭轉(zhuǎn)線圈。
而且,在不具有拼條而接合身片和袖子情況下,也可以使身片和 一方的袖子從邊界部開始在前側(cè)針織物之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各形成 一個重疊線圈而接合。
進而,在不具有拼條而接合身片和袖子的情況下,可以將身片的 腋部分的上端部編織成分割狀態(tài)(裂縫狀)之后,接合身片和袖子。 在這種情況下,接合部分通過該割裂的部分確保耐受拉伸的量,可以 將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尺寸變得較大。而且,在身片上形成割裂的情 況下,在針織服裝的編織結(jié)束后,縫合連接割裂部分。
如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壓圈處理形成拼條的 情況下,也可以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使用彈性紗。而且,在形成拼 條的情況下,也可在身片的腋部上端部形成割裂。而且,在形成拼條 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身片的腋部上端部形成割裂,并且在進行壓圈處 理時,也可以使用彈性紗。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編織方法,適用于使用橫機以無縫制方式編織的在身片 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特別適用于編織開襟絨線衫、夾克 衫等前開襟的針織服裝的情況。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編織方法,使用橫機編織針織服裝,所述橫機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相對的至少前后一對針床,前后針床的至少一方可以左右轉(zhuǎn)移,可以在前后的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所述針織服裝接合有形成身片的筒狀部(以下稱為身片筒狀部)和形成袖子的筒狀部(以下稱為袖筒狀部),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驟a)身片筒狀部,使前后身片中分為右身片和左身片而具有開襟部的前身片的針織物或者后身片的針織物,成為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使身片的前后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保持不具有開襟部一側(cè)的身片的針織物的線圈的針床上,將上述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而通過返回編織將該前后針織物直至接合開始位置而編織成筒狀的步驟;b)以使身片筒狀部的左右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旋轉(zhuǎn)身片筒狀部;c)在使身片筒狀部的一方的上述邊界部以及左右一方的袖筒狀部的接合側(cè)邊界部相對的狀態(tài)下,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形成一個筒狀部的步驟;d)以使身片筒狀部的另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使在步驟c形成的筒狀部旋轉(zhuǎn)的步驟;e)在使身片筒狀部的另一方的上述邊界部以及另一方的袖筒狀部的接合側(cè)邊界部相對的狀態(tài)下,接合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形成一個筒狀部的步驟;和f)將上述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朝向肩部對在步驟e中形成的筒狀部進行返回編織。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的 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袖筒狀部,將與前后的針織物的身片筒狀部接合 一 側(cè)的邊界部設(shè) 定成在即將接合之前位于一方的針床上,在權(quán)利要求1的步驟b和步驟d中,使袖筒狀部也以上述袖筒狀部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 的方式旋轉(zhuǎn)。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的 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權(quán)利要求1的步驟c以及步驟e中,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 接合,在前側(cè)針織物之間、后側(cè)針織物之間形成重疊線圈而進行接合。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 裝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通過在前側(cè)針織物之間、后側(cè)針 織物之間隔著邊界部形成重疊線圈而進行壓圈處理,來進行具有拼條 的接合。
5. 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的 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拼條的大小在前后的針織物上不同。
6. 如權(quán)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在身片筒狀部上具有開襟部 的針織服裝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身片筒狀部,將前身片分為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而在前身片上形 成開襟部,并在使該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對接的狀態(tài)下將前后身片的針 織物返回編織成筒狀,并且,以從下擺開始至身片筒狀部和袖筒狀部 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形成開襟部的重疊部分的方式編織身片筒狀部。
7. —種前開襟的針織服裝,使用將安裝有多個織針的針床前后相 對設(shè)置的橫機通過無縫制方式邊編織邊接合身片和袖子,其特征在于,將前身片分為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在這些右前身片和左前身片 上形成開襟部,以使這些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從下擺部開始形成至身片 筒狀部和袖筒狀部的接合開始位置的上方的方式編織身片筒狀部。
全文摘要
自由地設(shè)計開襟部的重疊狀態(tài),并使開口部的形狀成為期望形狀地編織在身片上具有開襟部的針織服裝。進行包含以下a)至f)的步驟的編織。a)身片筒狀部(身片),使左右的前身片的針織物在開襟部的重疊部分對接,使前后的針織物的邊界部位于保持后身片的線圈的針床上,將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而將該前后針織物返回編織至接合開始位置;b)以使身片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旋轉(zhuǎn)身片;c)在身片的一方的邊界部以及左右一方的袖筒狀部(袖子)的邊界部上,接合身片和袖子形成一個筒狀部;d)以使身片的另一方的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的方式使步驟c的筒狀部旋轉(zhuǎn);e)在身片的另一方的邊界部以及另一方的袖子的邊界部上,接合身片和袖筒狀部形成一個筒狀部;和f)將開襟部作為返回位置返回編織步驟e的筒狀部。
文檔編號D04B1/24GK101189378SQ20068001959
公開日2008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6月1日
發(fā)明者岡本一良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