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紡織品織造前處理工藝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對黃麻纖維或者黃麻纖維與其它纖維例如與棉纖維、腈綸纖維的混紡紗在進入織造前的處理工藝通常是以漿、軋、烘三道法來進行的,該三道法在工藝上概括稱為上漿工藝。所謂的漿即為漿紗(又稱浸漬上漿);而所謂的軋即為將經漿料槽(又稱漿缸)浸漬后的紗進行軋壓;而所謂的烘即為烘干,完成上漿工藝后便進入織物的織造步驟。然而,致業(yè)界困惑的是,采用前述方法預(前)處理,似乎對黃麻纖維或者黃麻纖維與其它纖維的混紡紗并不能表現出令人滿意的效果,具體反映出在織造過程中容易發(fā)(起)毛,布面毛糙,導致織物的檔次難以提高。嚴重時,由于起毛而會影響織造效率。雖然業(yè)界不乏試圖以增加上漿量來改善紗的包覆度的嘗試之例,但均未能湊效,因為增加上漿量故然能提高紗的包覆度,然而在織造時的紗的摩擦阻力增大,起毛現象反而嚴重,這是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紡紗的特性。
鑒上,也有嘗試在漿紗的漿料中加入柔軟劑,該法乍看不失為是一種可以降低紗的摩擦系數的有益之舉,但實踐證明此舉仍是無濟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為,黃庥纖維及黃麻纖維與其它纖維之間的抱合力本來就差,在供紗浸漬的漿料中加入柔軟劑會使紗的強力急劇下降,這是由于通常的柔軟劑都會降低紗的摩擦系數所致。尤其是,柔軟劑向紗內部滲透得愈徹底,紗的強力越下降,對織物的質量無法保障。
所以,如何解決織造過程中所需要的較小的摩擦系數和紗的強力之間的抱合力的矛盾成了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織物織造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目前人們迫切希望找到得以使這種紗既摩擦系數小、又抱合力強兩者兼得的解決辦法,而要使其兩者兼得,則對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務必予以改進。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既能使紗的摩擦系數小、又能確保紗的纖維之間的抱合力而藉以避免織造過程中發(fā)毛的黃麻或黃庥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包括浸漬上漿和上漿液軋壓以及烘干步驟,特點是還包括對上漿液軋壓后的紗線的上、下兩表面涂敷柔軟劑。
本發(fā)明所述的對紗的上、下兩表面涂敷柔軟劑的涂敷時間是錯開的。
本發(fā)明所述的錯開是先對紗的下表面涂敷,再對紗的上表面涂敷。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據于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要求有較小的摩擦系數,僅僅是對紗的表面要求,而對紗的內部卻無此要求,相反,紗內部的纖維之間的摩擦系數的下降,反而使紗的強力下降,因此本發(fā)明通過對紗的上、下表面涂敷柔軟劑,從而能有效地減小紗表面的摩擦系數,并且,由于柔軟劑滲透到紗的內部的滲入量比傳統(tǒng)工藝大為減少,因此紗的內部纖維之間的抱合力不致受到影響,從而在織造過程中的發(fā)毛現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附圖為本發(fā)明前處理工藝所用及的對紗上漿、涂敷柔軟劑的一種配套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申請人以給出的附圖為例進一步敘述本發(fā)明黃麻或黃庥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
先是對紗線18進行上漿,該上漿步驟是與已有技術無別的,具體是將紗線18引經盛有漿料2的漿料槽1,并且由浸漬輥3的作用而確保紗線18以浸埋于漿料中的狀態(tài)行經漿料槽1,使?jié){料2能充分進入紗線18的內部,當紗線18浸漬完漿料2而出漿料槽1后,經第一導輥4進入軋壓輥5軋壓,即由一對軋壓輥5作上漿液軋壓。前述浸漬上漿步驟由于未在漿料2中加入柔軟劑,因此不會影響到紗線18的纖維之間的抱合力。而為了使紗線18的表面摩擦系數有效降低,以免在織造時出現發(fā)毛現象,因此本發(fā)明在軋壓輥5與烘干區(qū)域17之間也即在紗線18自軋壓輥5至烘干區(qū)域17的行經通道上分別設置有第一、第二柔軟劑溶液槽6、11。當紗線18行經盛有作為紡織印染行業(yè)熟知的并且自然會想到的某種柔軟劑7的第一柔軟劑溶液槽6上方時,便由樞設在第一柔軟劑溶液槽6對應部位處的第一蘸液輥8將蘸及于輥體上的柔軟劑7以輥涂形式地或稱以抹擦或稱以面軋形式地涂敷到線紗18的下表面,隨著線紗18的行進,并且刷毛紗線18行經第二、第三、第四導輥9、10、12后,由對應于第二柔軟劑溶液槽11的輥體上具有刷毛19的第二蘸液輥14將蘸及的柔軟劑13過渡到與第二蘸液輥14相接觸的抹液輥15上,而抹液輥15又與第五導輥16相配合,因此,當紗線18從抹液輥15與第五導輥16之間經過時,抹液輥15上的由第二蘸液輥14傳遞來的柔軟劑13便抹擦到紗線18的上表面。這樣,紗線18的上、下表面在涂敷或稱抹擦有柔軟劑13、7的情形下進入與已有技術無別的烘干區(qū)域17烘干,最后進入織造。從附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蘸液輥8和作為毛刷輥的第二蘸液輥14并不是分別浸沒入于第一、第二柔軟劑溶液槽6、11中的,而是呈半入半露狀態(tài),藉以控制第一、第二蘸液輥8、14蘸及的柔軟劑7、13的量。至于柔軟劑7、13優(yōu)選地采用由中國江蘇省昆山市華林助劑廠生產銷售的CW-20紡織用柔軟劑。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發(fā)明工藝能滿足紗線18的表面與內部對摩擦系數的不同要求,也就是說,對紗線18的上、下表面分別涂抹柔軟劑13、7既能保證柔軟劑13、7不會過度地滲透到紗線18的纖維內部,不影響纖維的抱合力,又能有效地降低紗線18上、下表面的摩擦系數。
經對織造后的織物觀察,發(fā)(起)毛現象不再存在,織物的質量得到了極致的改善。
權利要求
1.一種黃麻或黃庥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包括浸漬上漿和上漿液軋壓以及烘干步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上漿液軋壓后的紗線的上、下兩表面涂敷柔軟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對紗的上、下兩表面涂敷柔軟劑的涂敷時間是錯開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或黃庥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錯開是先對紗的下表面涂敷,再對紗的上表面涂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紡織品織造前處理工藝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麻或黃麻與其它纖維混紡紗的織造前處理工藝。包括浸漬上漿和上漿液軋壓以及烘干步驟,特點是還包括對上漿液軋壓后的紗線的上、下兩表面涂敷柔軟劑。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對紗的上、下表面涂敷柔軟劑,從而能有效地減小紗表面的摩擦系數,并且,由于柔軟劑滲透到紗的內部的滲入量比傳統(tǒng)工藝大為減少,因此紗的內部纖維之間的抱合力不致受到影響,從而在織造過程中的發(fā)毛現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文檔編號D06B1/00GK1807740SQ20061003831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2月13日
發(fā)明者劉國忠, 張振華, 俞建勇 申請人: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東華大學